跳至內容

明尼阿波利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Minneapolis
明尼阿波利斯
Minneapolis
城市
明尼阿波利斯市風光
明尼阿波利斯市風光
明尼阿波利斯旗幟
旗幟
明尼阿波利斯官方圖章
圖章
綽號:湖城,麵粉城,雙子城(和聖保羅共用)
格言:En Avant(法語:前進)
在亨內平縣和明尼蘇達州的位置
在亨內平縣和明尼蘇達州的位置
坐標:44°58′55″N 93°16′09″W / 44.9819°N 93.2692°W / 44.9819; -93.2692
國家 美國
 明尼蘇達州
亨內平縣
政府
 • 市長雅各布·弗雷英語Jacob FreyDFL
海拔250 公尺(830 英尺)
人口2010[2]
 • 城市382,578人
 • 估計(2019)[3]429,606人
 • 密度3,019.64人/平方公里(7,820.80人/平方英里)
 • 都會區3,629,190人 [1]
時區北美中部時區(CST)(UTC-6
 • 夏時制北美中部時區(CDT)(UTC-5
網站http://www.ci.minneapolis.mn.us/
「明尼阿波利斯」的各地常用名稱
又譯明尼亞波里斯、明尼亞波利、
明尼亞波里、明尼波里斯

明尼阿波利斯(英語:Minneapolis)是美國明尼蘇達州最大的都市,該州東南部亨內平縣縣治[4]。該市位於密西西比河的兩岸,明尼蘇達河與密西西比河匯流點以北,緊鄰明尼蘇達州首府聖保羅,兩市合稱「雙子城」,一同構成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都會區的核心。該都會區擁有約380萬居民,位列美國第14大都市區[1]。在2014年,明尼阿波利斯城市人口估計為407,207人,是美國第46大城市和明尼蘇達州最大的城市[5]

明尼阿波利斯是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城市,擁有20處湖泊和濕地、密西西比河河濱,以及眾多的溪流與瀑布。

明尼阿波利斯在歷史上曾是世界的麵粉工業之都和重要的伐木業中心,如今,該市仍然是芝加哥西雅圖之間廣闊區域最重要的商業中心。[6]明尼阿波利斯也擁有眾多吸引着創作者與觀眾的文化機構,涉及戲劇、視覺藝術文學音樂各個領域,其中著名的格斯里劇院英語Guthrie Theater是紐約百老匯以外的地方劇院的先驅。該市還擁有多樣化的人口,長期以來形成了通過公共社會改良規劃或私人的善舉來支持慈善事業的傳統。明尼阿波利斯也是公共園林系統的典範,每個家庭到公園的距離都在800米之內。

該市名稱「Minneapolis」的命名者是該市第一位學校教師,他將拉科塔語中表示水的詞「mni」和希臘語表示城市的詞「polis」組合成該市的名稱。[7][8]明尼阿波利斯的綽號是「湖城(City of Lakes)」和「麵粉城(Mill City)」[6]

歷史

[編輯]

在1680年法國探險家到達這裡之前,唯一的居民是達科他蘇人。1819年,美國陸軍在此修建斯內靈堡,帶動了該地區的發展。達科他人的姆戴瓦坎坦分支被迫將他們的土地出售給政府,好讓從東部來的移民定居此地。1856年,明尼蘇達立法機構承認坐落於密西西比河西岸的今天的明尼阿波利斯具有鎮的地位。1867年,明尼阿波利斯通過合併成為一個城市,這一年連接明尼阿波利斯和芝加哥的鐵路開通,1872年又併入了東岸的聖安東尼市。[9]

裝運麵粉,1939年

明尼阿波利斯環繞着密西西比河上唯一的瀑布——聖安東尼瀑布發展起來。磨坊主自從公元前1世紀就有開始利用水力的傳統[10]。在早期,明尼蘇達北部的森林提供了伐木業的資源,該市則利用瀑布的水能興建了17個鋸木廠。到1871年,河流的西岸已經擁有23個企業,包括麵粉廠、毛紡廠、煉鐵廠、鐵路機械廠、棉紡廠、造紙廠和刨木廠。[11]到1905年,明尼阿波利斯幾乎出產全美國10%的麵粉[12]在生產高峰年份,僅僅華斯本"A"麵粉廠一個廠家每天就能生產出足供製造1200萬塊麵包的麵粉。[13]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作為市區重建計劃的一部分,該市將橫跨25個街區(占市中心的40%)的大約200座建築夷為平地,摧毀了整個蓋特韋區,以及包括都會大廈在內的許多著名建築。保存這些建築的努力失敗了,但卻引發了該州公民對歷史遺產保護的興趣。[14]

1915年的密西西比河河畔和聖安東尼瀑布,左側發電站和石拱橋。河對岸瀑布左側是華斯本"A"麵粉廠,今天是明尼蘇達歷史學會的麵粉城博物館。中偏左是西北統一麵粉公司。高大的建築物是明尼阿波利斯市政廳。右側的前景是尼可雷特島和亨內平大街橋。


2020年5月,該市發生員警疑似執法過當而導致民眾死亡的爭議,引起一連串的示威和抗議活動[15]

地理與氣候

[編輯]
夏季到雪松湖(Cedar Lake)游泳

多水是明尼阿波利斯主要的地理特徵,這是約一萬年前末次冰期帶給該地區的影響,它的歷史與經濟發展都與水密切相關。源於退縮冰川阿加西湖冰源河將密西西比河床切斷,形成了這條河上唯一一條瀑布——聖安東尼瀑布,這對於明尼阿波利斯早期定居者的生存十分重要。[16]該市坐落於自流含水層[6]和平坦地帶之上,總面積為151.3平方公里,其中6%都是水域。[17]

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恰好位於北緯45°線南側,[18]該市海拔最低處為209米。

哈里特湖(Lake Harriet)在冬季冰凍,這是冰河撤退時形成的一個湖泊[19]

明尼阿波利斯的氣候是美國上中西部英語Upper Midwest氣候的典型。冬季嚴寒並且乾燥,而夏季溫暖,有時炎熱,而且常常很潮濕。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明尼阿波利斯屬於夏季炎熱的濕潤性大陸氣候。各種天氣情況都會在該市發生,包括冰雹雷暴龍捲風等等。由於地處美國北部的位置,並且缺少大型水體緩和空氣,明尼阿波利斯在冬季經常遭受寒冷的北極氣團的襲擊,尤其是在12月、1月和2月。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都市區的年平均氣溫為7.9 °C(46.2 °F),成為美國本土年平均氣溫最低的都市區。[20][21] [22]

冬季寒冷而漫長,潮濕,日照少,日最高氣溫低於−10 °C(14 °F)的平均日數為16天,日最低氣溫低於−20 °C(−4 °F)的平均日數為14天,低於−25 °C(−13 °F)的有3.2天;夏季相對炎熱潮濕,日最高氣溫超過30 °C(86 °F)的日數年均有29天,35 °C(95 °F)以上的有2.6天。[23]最冷月(1月)均溫−8.8 °C(16.2 °F),極端最低氣溫−41 °C(−41 °F)(1888年1月21日)。[23]最熱月(7月)均溫23.5 °C(74.3 °F),極端最高氣溫42 °C(108 °F)(1936年7月14日)。[23]無霜期平均為165天(4月26日至10月7日);可測量降雪平均期為11月2日至4月9日。[23]年均降水量約803公釐(31.62英寸),年極端最少降水量為293公釐(11.54英寸)(1910年),最多為1,097公釐(43.17英寸)(2019年)。[23]年均降雪量為130公分(51.2英寸);1930–31年的降雪量最少,積累降雪量只有36公分(14.2英寸),1983–84年的降雪量最多,積累降雪量為250公分(98.6英寸)。[23]

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國際機場(1991–2020年正常值,1871年至今極端數據)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F(°C) 58
(14)
65
(18)
83
(28)
95
(35)
106
(41)
104
(40)
108
(42)
103
(39)
104
(40)
92
(33)
77
(25)
68
(20)
108
(42)
平均最高溫 °F(°C) 42.5
(5.8)
46.7
(8.2)
64.7
(18.2)
79.7
(26.5)
88.7
(31.5)
93.3
(34.1)
94.4
(34.7)
91.7
(33.2)
88.3
(31.3)
80.1
(26.7)
62.1
(16.7)
47.1
(8.4)
96.4
(35.8)
平均高溫 °F(°C) 23.6
(−4.7)
28.5
(−1.9)
41.7
(5.4)
56.6
(13.7)
69.2
(20.7)
79.0
(26.1)
83.4
(28.6)
80.7
(27.1)
72.9
(22.7)
58.1
(14.5)
41.9
(5.5)
28.8
(−1.8)
55.4
(13.0)
平均低溫 °F(°C) 8.8
(−12.9)
12.7
(−10.7)
24.9
(−3.9)
37.5
(3.1)
49.9
(9.9)
60.4
(15.8)
65.3
(18.5)
62.8
(17.1)
54.2
(12.3)
40.9
(4.9)
27.7
(−2.4)
15.2
(−9.3)
38.4
(3.6)
平均最低溫 °F(°C) −14.7
(−25.9)
−8.0
(−22.2)
2.7
(−16.3)
21.9
(−5.6)
35.7
(2.1)
47.3
(8.5)
54.5
(12.5)
52.3
(11.3)
38.2
(3.4)
26.0
(−3.3)
9.2
(−12.7)
−7.1
(−21.7)
−16.9
(−27.2)
歷史最低溫 °F(°C) −41
(−41)
−33
(−36)
−32
(−36)
2
(−17)
18
(−8)
34
(1)
43
(6)
39
(4)
26
(−3)
10
(−12)
−25
(−32)
−39
(−39)
−41
(−41)
平均降水量 英寸(mm) 0.89
(23)
0.87
(22)
1.68
(43)
2.91
(74)
3.91
(99)
4.58
(116)
4.06
(103)
4.34
(110)
3.02
(77)
2.58
(66)
1.61
(41)
1.17
(30)
31.62
(803)
平均降雪量 英寸(cm) 11.0
(28)
9.5
(24)
8.2
(21)
3.5
(8.9)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8
(2.0)
6.8
(17)
11.4
(29)
51.2
(130)
平均降水天數(≥ 0.01 in) 9.6 7.8 9.0 11.2 12.4 11.8 10.4 9.8 9.3 9.5 8.3 9.7 118.8
平均降雪天數(≥ 0.1 in) 9.3 7.3 5.2 2.4 0.1 0.0 0.0 0.0 0.0 0.6 4.5 8.8 38.2
平均相對濕度(%) 71 71 67 59 60 64 66 69 70 67 72 75 68
月均日照時數 156.7 178.3 217.5 242.1 295.2 321.9 350.5 307.2 233.2 181.0 112.8 114.3 2,710.7
可照百分比 55 61 59 60 64 69 74 71 62 53 39 42 59
數據來源:NOAA(1981–2010年相對濕度;1961–1990年日照)[24][23][25][26]

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國際交換站,1871年1月–1890年12月在聖保羅,1891年1月–1938年4月8日在明尼阿波利斯氣象局,1938年4月9日起在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國際機場。[27]

人口

[編輯]
美國瑞典學會

明尼阿波利斯的居民極為多樣化,祖先來自五個大洲。在1850年代和1860年代,明尼阿波利斯的新移民來自新英格蘭紐約,1860年代中葉,新移民來自北歐瑞典挪威丹麥。後來,新移民來自德國意大利希臘波蘭和東南歐。來自俄國和東歐的猶太人起初主要聚居在該市北部,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大批移居到西郊。[28]亞洲裔來自中國菲律賓日本韓國。有2個族群曾經暫時被美國政府重新安置:1940年代的日本人,和1950年代的印第安人。1970年以後,亞洲裔來自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從1990年代起,大批拉丁美洲裔人口和非洲難民(尤其是索馬里難民)來到該市。[29]

進入21世紀前後,明尼阿波利斯仍然延續了歡迎新移民的傳統。在1990年到2000年之間,該都市區在國外出生的居民增長了127%。[30]

2006年,移民權益示威遊行

2005年,美國人口統計署估計明尼阿波利斯的人口為372,811人,比2000年下降了2.6%。[31]都市區議會估計2005年人口為387,711人,[32],2006年為387,970人。[33] 1950年以前,人口持續增長,峰值達到521,718人,此後直到1990年前後,由於居民向郊區遷移造成人口持續下降。黑人、亞洲裔和西班牙裔的人口有所增長。現在非白人占總人口大約五分之一。[34]

與2005年美國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明尼阿波利斯的白人、西班牙裔、老年人和失業者比重較低,而18歲以上人群和大學程度以上者比重較高。[35]

與2000年相比,該都市區的統計數據趨於離散,改換職業的比例較高,年輕人和白人較多,失業率較低。少數民族在教育方面落後於白人,只有15%的黑人和13%的西班牙裔擁有學士學位,而白人擁有學士學位的比例達到42%。明尼阿波利斯的生活水準仍在上升,收入水平是美國中西部最高的,但是黑人家庭收入的中值($17,000)低於白人家庭。黑人和西班牙裔居民擁有房屋的比例只有白人的一半,三分之一的亞洲裔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30]

人口估計
年份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20年 1930年 1940年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05
人口 3,000 13,000 46,887 164,738 202,718 301,408 380,582 464,356 492,370 521,718 482,872 434,400 370,951 368,383 382,618 372,811
美國排名[36] - - 38 18 19 18 18 15 16 17 25 32 34 42 - -

經濟

[編輯]
塔吉特百貨公司在美國的47個州擁有1,500個零售店,35萬名雇員[37]

今天,明尼阿波利斯的經濟基礎是商業、金融、鐵路與公路運輸、醫療、工業,以及出版、麵粉、食品加工、形象藝術、保險、和高科技產業。工業產品包括麵粉、金屬、汽車、化工、電子產品、電腦、精密醫療設備機械[38]

美通金融總部IDS中心(左側)、富國銀行廣場(右側)

財富500強中有5個公司的總部設在明尼阿波利斯:塔吉特百貨公司(Target Corporation)、美國銀行公司(U.S. Bancorp)、可賽能源公司(Xcel Energy)、Ameriprise Financial和Thrivent Financial for Lutherans。列入財富1000強的則有PepsiAmericas、Valspar公司和唐納德森公司(Donaldson)。[39]塔吉特百貨公司是從尼科爾大道上1902年開設的喬治·戴頓商店發展而來[40]嘉吉食品公司(Cargill)、通用磨坊食品公司(General Mills)等公司有時也被認為是明尼阿波利斯的企業,儘管它們是設在郊區。

2005年,明尼阿波利斯在交通問題的解決、醫學試驗、大學研究與開發經費、工作人口擁有的高等學位、無線局域網的利用,以及能源節約等方面,都遠遠超過全國平均水準。大眾科學(Popular Science)將明尼阿波利斯稱為美國的「高科技城市」。[41]2006年,明尼阿波利斯在《吉卜林個人理財》(Kiplinger's Personal Finance)投票中列為全美最佳居住城市的第2名和年輕專業人士的「最酷7城」之一。[42]

雙子城地區的年生產總值達到1485億美元,貢獻明尼蘇達州州生產總值的63.8%,人均收入排名美國第14位。這一地區正在從2000年全國不景氣中恢復過來,2005年個人收入增長了3.8%,不過還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5%)。該年第四季度,該市的就業率回到最高水平。[43]

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及其設在赫勒拿 (蒙大拿州)的支行)服務於明尼蘇達、蒙大拿北達科他南達科他,以及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的部分地區。這是聯邦儲備銀行12個聯邦儲備區中最小的一個,經營一個全國性支付系統,監督會員銀行和銀行控股公司,扮演美國財政部的銀行家角色。[44] 明尼阿波利斯穀物交易所成立於1881年,坐落在河畔,是硬質春小麥期貨期權唯一的交易所。[45]

藝術

[編輯]

明尼阿波利斯是美國第三大戲劇市場,人均擁有的劇院則僅次於紐約市,居美國第二位,擁有Theatre de la Jeune Lune、幻想劇團、叢林劇團、混血兒劇團、日蝕劇院、Brave New Workshop、明尼蘇達舞蹈劇團、Theater Latté Da,和兒童劇團。[46] 1965年,法國建築師Jean Nouvel為位於明尼阿波利斯的另一個百老匯——格斯里劇院(Guthrie Theater)設計了一座三層舞台的新建築[47][48]明尼阿波利斯收購併修復了亨尼平大道上的歐菲姆(Orpheum)、州立和潘特吉斯(Pantages)劇院以及電影院,現在用作音樂會[49]

明尼阿波利斯擁有為數一打的大型的藝術、文化、科學與歷史博物館,還有一些較小的美術館、博物館,4個大型的芭蕾舞、舞蹈和民間舞團體,以及電影攝製者團體,和無數的戲劇團體。[50] [51]

王子

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協會位於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的南部,建於1915年,是一個巨大的美術館,其永久收藏達到100,000件。其擴建部分由Michael Graves設計,完成於2006年,擁有更寬敞的空間,展出當代與現代作品。[47]靠近市中心的沃克藝術中心在2005年將規模擴大了一倍。[52]魏斯曼藝術博物館(Weisman Art Museum),由弗蘭克·蓋里為明尼蘇達大學設計,在1993年開放。其擴建部分也由蓋里設計,預期在2009年投入使用。[53]

王子是明尼阿波利斯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54]

體育

[編輯]
明尼阿波利斯的職業運動俱樂部
俱樂部 運動 聯盟 主場
明尼蘇達山貓 籃球 國家女子籃球聯盟西部聯盟 塔基特中心(Target Center)
明尼蘇達森林狼隊 籃球 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西部聯盟 塔基特中心
明尼蘇達雙城隊 棒球 美國職棒大聯盟美國聯盟 塔基特球場(Target Field)
明尼蘇達維京人隊 美式足球 國家美式足球聯盟國家美式足球聯會 胡伯特·哈姆佛里圓頂體育場

政府

[編輯]

早期的明尼阿波利斯曾經有過一個政府腐敗、犯罪猖獗的時期,直到1900年代中葉的經濟低迷時期。自從1950年以後人口下降,大部分市區對城市復興和道路修建無動於衷,這導致了一種「垂死與安寧」的環境[55]。1990年代以後經濟復甦,但是犯罪率也有所上升。1999年以後的4年中兇殺案數量有所增加,到2006年達到歷史最高點。


明尼阿波利斯市長R.T. Rybak一家在2007年反戰集會上

明尼阿波利斯是明尼蘇達民主農民勞動黨的大本營。明尼阿波利斯市議會代表該市的13個區,擁有最高權力。在其13個席位中,明尼蘇達民主農民勞動黨占據12席,另外一席歸屬明尼蘇達綠黨。2007年的市長R.T. Rybak英語R. T. Rybak屬於明尼蘇達民主農民勞動黨。市長擔任警察首長。

明尼阿波利斯警察署不顧被批評為「種族歧視」,從紐約市引進了一個派遣警察前往高犯罪地點的計算機系統,導致主要犯罪案件下降。[56]政治家們解釋這樣做的理由和行動方案,包括增加警員數目,使青年人不再結夥吸毒,而是去幫助貧困家庭。2007年,該市投資公共安全設施,雇用了40多名新警員,和新警察署長Tim Dolan.[57]

Betsy Hodges英語Betsy Hodges

加拿大挪威在明尼阿波利斯設立永久性的領事館。丹麥、厄瓜多爾、芬蘭、法國、德國、英國、危地馬拉、韓國、荷蘭、羅馬尼亞和瑞典在此設立榮譽領事。[58]

教育

[編輯]
明尼蘇達大學

明尼阿波利斯的公立初等與中等教育系統共招收36,370名學生,學區管理大約100所公立學校,包括45所小學、7所初中、7所高中、8所特殊教育學校、8所另類學校、19所契約另類學校(contract alternative school)、5所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等。教育署從州立法機關得到授權,負責制定政策,選擇學校負責人,監督學區的預算、課程、人員和設施。在家說90種不同語言的學生們使用英語、苗語、西班牙語和索馬里語。[59]除了公立學校以外,該市還擁有超過20所私立學校、學院和大約20所附加特許學校(additional charter school)。[60]

明尼阿波利斯的學院區以明尼蘇達大學為主,那裡擁有超過5萬名在校學生,20個學院。該校成立於1851年,起初是一所預科學校,今天以工程學、應用數學、管理學、衛生學和經濟學著稱,設有140多個研究機構。[61]

明尼蘇達公共圖書館

交通

[編輯]
Metro Transit混合柴電動力公共汽車

在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地區,有一半的居民在他們所居住的城市裡工作[62]。大多數居民駕駛小汽車,但是在市中心工作的16萬人中有60%的通勤者採用每人單獨駕駛一輛汽車以外的手段[63]。替代的交通方式受到鼓勵。大都市理事會的Metro Transit,經營該市的輕軌系統和大部分公共汽車,對於可能偶爾遭困的通勤者,例如夜間工作者,通過「保證乘車到家」計劃,提供免費旅行憑證來消除他們的擔心。[64]。Hiawatha輕軌列車每天運送34,000 riders,將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國際機場(MSP)、美國購物中心(Mall of America)和市中心連接起來。大部分線路是在地面行駛,但是也有一部分在高架軌道上運行(包括富蘭克林大道站和湖街站),大約2英里(3.2公里)的線路在地下行駛,包括位於機場的林白地鐵總站。到2009年末,線路將向西延伸四分之一英里,在標靶球場(Target Field)新建明尼蘇達州雙子城的總站[65]。計劃修建的中央走廊(Central Corridor)輕軌經過大學大道,將明尼阿波利斯市中心、明尼蘇達大學和聖保羅市中心聯結起來,預期2014年完成。北極星走廊全長40英里,從大湖,通過北郊,終止於將在2009年12月開放的,位於標靶球場的多式聯運聯運總站[66]

明尼阿波利斯擁有一個龐大的「高架路系統英語Minneapolis Skyway System」,這是長達11公里的封閉的玻璃行人天橋,將市中心的80個街塊連接起來。二樓的餐館零售店連接到在平日開放的這些通道[67]

出租車條例規定,到2009年,10%的地方要方便輪椅通行,並使用替代燃料或燃料效率高的車輛。從2011年開始,該市對343出租車的限制將被解除[68]

2007年8月1日,35號州際公路密西西比河大橋倒塌,造成13人死亡、上百人受傷[69][70]

在美國騎自行車上下班者比例最高的城市中,明尼阿波利斯排名第四位。每天,該市有上萬名騎自行車者使用自行車專用道,其中許多人是在冬天騎車。公共工程局將自行車專用道系統從Grand Rounds擴建到56 英里(90 公里),of off-street commuter trails包括市中心林蔭道、輕軌自行車徑、凱尼爾沃思自行車徑、雪松湖自行車徑、和沿着密西西比河的西河花園路自行車徑。明尼阿波利斯還在街道上開闢了34 英里(54 公里)的自行車專用道,通過在汽車上裝備自行車架和提供在線自行車地圖,來鼓勵人們騎自行車[71]。許多自行車專用道和橋梁(例如石拱橋),都是利用了過去的鐵路線改建而成,供自行車和行人使用[72]。2007年,《福布斯》雜誌引證了該市的自行車專用道、公共汽車和輕軌,將明尼阿波利斯列為世界第5清潔的城市[73]

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國際機場(MSP)占地13.7 平方公里[74],位於該市東南方,介於明尼蘇達州5號公路、77號公路、62號公路和494號州際公路之間。該機場開通3條國際航線、12條國內航線、7條包機航線和4條地區航線[75],並且是達美航空公司梅莎巴航空公司和陽光鄉村航空公司(Sun Country Airlines)的樞紐和總部[76]

在芝加哥和西雅圖之間運營的美國國鐵的帝國創始者號(Empire Builder)火車,每天停靠在附近的聖保羅中途車站[77]。連接市中心和大湖的通勤鐵路線「北極星走廊」於2009年開通,它利用現有鐵路軌道,預計每日運送5000名通勤乘客[78]

宗教與慈善團體

[編輯]
聖司提反公共服務機構致力於消除無家可歸者[79]
聖公會聖馬可座堂

明尼阿波利斯地區的原住民達科他人普遍相信鬼魂,對並非所有的歐洲移民都信奉宗教感到驚訝[80]。今天的明尼阿波利斯擁有超過50個教派和一些著名教堂,那些淵源於新英格蘭地區的大部分是新教教派、貴格會普救派[80]該市最古老的持續使用的教堂是位於尼科爾島的天主教露德聖母堂,1856年由普救派所建,此後不久被法國天主教會獲得。[81]明尼阿波利斯的第一個猶太社團Shaarai Tov成立於1878年,1902年在東島建造了猶太會堂,1920年起稱為以色列聖殿(Temple Israel)[28]。東正教聖母主教座堂創建於1887年,在1897年刊辦了一所傳教學校,在1905年創辦了美國第一所俄羅斯東正教神學院。[82]教宗庇護十一世命名了美國第一座宗座聖殿,位於Loring Park附近的天主教聖母聖殿[80]

右側是明尼阿波利斯威斯敏斯特長老會教堂,中間偏左是明尼阿波利斯基金會所在的IDS中心

從1940年代末到2000年代大約40年中,葛培理布道協會(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抉擇》雜誌,和寰宇電影公司(World Wide Pictures)的總部都設在明尼阿波利斯。[83]著名的五旬節派電視福音布道家金貝克(Jim Bakker)和妻子泰米·菲爾(Tammy Faye)在明尼阿波利斯神召會開設的美國中北大學(North Central University)相識,在1980年代開始進行面向1350萬個家庭的電視布道,主持「讚美主」(Praise the Lord)電視頻道。[84]明尼阿波利斯西南部的橄欖山路德會教堂現在擁有6,000名活躍的成員,是世界上最大的路德會堂會[85]。位於朗費羅社區的路德會基督教堂,是建築師埃利爾·沙里寧埃列爾·薩里寧)的最佳作品之一。這個堂會後來又增建一座校舍,由他的兒子埃羅·沙里寧負責設計[86]

慈善事業是社區生活的重要部分。[87]明尼阿波利斯-聖保羅地區有超過40%的成年人獻出時間擔任義工,這一比率是全美國最高的。[88]天主教慈善組織(Catholic Charities)是當地最大的社會服務提供者之一[89]美國難民委員會每年援助10個非洲巴爾幹亞洲國家的100萬難民和無家可歸者[90]。雖然明尼阿波利斯沒有頂級的企業,但是《商業倫理》(Business Ethics)卻將總部設在明尼阿波利斯,它是「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officers」雜誌的前身[91]。明尼蘇達州最古老的基金會,明尼阿波利斯基金會投資和管理超過900項慈善基金,聯繫捐贈者與非贏利機構。[92]整個都市區慈善捐款總數的13%捐獻給了文化藝術事業。近來擴建的文化設施估計耗資1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都來自私人捐助。[93]

醫療與公用事業

[編輯]
亨尼平縣醫學中心

明尼阿波利斯擁有6所醫院,其中3所都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列為美國最佳醫院—阿博特西北醫院、亨尼平縣醫學中心(HCMC)和明尼蘇達大學醫學中心[94]。這3所醫院都創立於19世紀和20世紀初,創立之初的名稱都與今日不同。[95]該市還擁有布里頓物理治療與康復中心和明尼蘇達兒童醫院。北部紀念醫學中心是一個一級創傷中心的所在地,梅奧診所位於羅徹斯特,距離該市有75分鐘車程。[96]

暴風雪

亨尼平縣醫學中心開設於1887年,是一所公立教學醫院和I級創傷中心,又稱為總醫院[95],每年接待35萬門診病人和9.5萬急診病人,2006年為其中約18%的明尼蘇達人提供無償照顧[97]

心臟外科在這所大學的各醫院發展起來,到1957年,已經有超過200例的病人在心臟手術中存活下來,其中許多是兒童。大約在這時,美敦力公司開始實施心臟起搏器植入術[98]

公用事業實行壟斷:Xcel能源供應電力,CenterPoint能源供應天然氣,奎斯特(Qwest)是固定電話供應商,Comcast提供有線電視服務[99]。2007年,覆蓋全市範圍的無線網絡開始,明尼蘇達的美國互聯網提供10年,每月向居民收取約20美元,向企業收取30美元[100]。明尼阿波利斯是最早在全城實施公共Wi-Fi的城市之一,到2008年7月,覆蓋了大半個城市,但是該市東部和中西部缺乏覆蓋[100][101]。該市的水處理和供水 並要求支付每月固體廢物清掃、回收費用。回收的居民獲得相應的信用。危險廢物由亨尼平縣drop off sites處理[99]。在每次暴風雪之後,明尼阿波利斯公共工程街道部犁過了超過1000英里(1609公里)的街道和400英里(643.7公里)的小巷—兩側均計數,超過了明尼阿波利斯和西雅圖之間的往返距離。條例規範暴風雪期間停車在犁過的路線上,並在全市各處鏟雪[102]

友好城市

[編輯]

該市擁有8座友好城市:[103]

還與以下城市有非正式關係: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Metropolitan and Mic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Population Totals: 2010–2018. 2018 Population Estimate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Population Division. May 28, 2019 [May 28,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2). 
  2. ^ Metropolitan and Mic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Population Division. May 28, 2019 [May 28,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2). 
  3. ^ Bureau, US Census. Population and Housing Unit Estimates Tables. Th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20-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美國英語). 
  4. ^ Find a Count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unties. [2008-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26). 
  5. ^ Population Estimates. 美國人口調查局. [May 23,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2). 
  6. ^ 6.0 6.1 6.2 Minneapolis. Emporis Buildings (emporis.com). [2007-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3). 
  7. ^ 达科他语在线词典. 明尼蘇達大學印第安研究系.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8). 
  8. ^ 明尼阿波利斯历史:明尼阿波利斯的命名. 明尼阿波利斯公共圖書館. 2001 [2007-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0). 
  9. ^ A History of Minneapolis: Mdewakanton Band of the Dakota Nation, Parts I and II. Hennepin County Library. 2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9). , A History of Minneapolis: Minneapolis Becomes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1). , A History of Minneapolis: Governance and Infrastructur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2). 以及A History of Minneapolis: Railways. [October 17,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4月21日). 
  10. ^ 技术史. HistoryWorld (historyworld.net). [2007-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2). 
  11. ^ Frame, Robert M. III, Jeffrey Hess. 西岸工厂区. 國會圖書館: 2. January 1990 [2007-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2). 
  12. ^ Salisbury, Rollin D., Harlan Harland Barrows, Walter Sheldon Tower. 地理学原理. 密歇根大學. 1912: 441 [2007-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1). 
  13. ^ 历史. 麵粉城博物館. [2007-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13). 
  14. ^ Hart, Joseph. Room at the Bottom. City Pages (Village Voice Media). 1998-05-06, 19 (909) [2007-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1). 
  15. ^ 陳昱婷. 非裔男遭壓頸致死 涉案警察被控三級謀殺. 中央通訊社. 2020-05-30 [2020-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6) (中文(繁體)). 
  16. ^ Mississippi: River Facts.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0月12日). 
    Police Recruiting: About Minneapolis. City of Minneapolis. 2006 [2007-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0月12日). 
  17. ^ Minneapolis. Encarta. 1993–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17). 
    Minnesota—Place and County Subdivision. U.S. Census Bureau. 2000 [2007-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9). 
  18. ^ 北纬45°线. Wurlington Bros. Press. [200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25). 
  19. ^ Water Resources Report (PDF). 明尼阿波利斯Park & Recreation Board. 2003 [2007-08-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8-09). 
  20. ^ 美國人口普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1. ^ NORMALS 1971-2000. 國家氣候數據中心. [2021-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5). 
  22. ^ Fisk, Charles. 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地区的气候史:温度、降雨与降雪,历年绘图表示 (1820–Present). 2007-03-03 [2007-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18).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NowData - NOAA Online Weather Dat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4-0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0). 
  24. ^ Summary of Monthly Normals 1991–2020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0). 
  25. ^ WMO climate normals for Minneapolis/INT'L ARPT, MN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26. ^ Local Climatological Data Annual Summary with Comparative Data for MINNEAPOLIS, MINNESOTA (KMSP)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3. [2022-06-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6-11). 
  27. ^ ThreadEx. [2014-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5). 
  28. ^ 28.0 28.1 Nathanson, Iric. 明尼苏达犹太人 (PDF). 猶太社群關係委員會. [2007-04-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12-28). 
  29. ^ 明尼阿波利斯历史:居民. 明尼阿波利斯公共圖書館. 2001 [200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2). 
  30. ^ 30.0 30.1 聚焦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2000年人口统计的一个侧面. Metropolitan Policy Program,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3年11月 [2007-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26). 
  31.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census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2. ^ 2005年双子城地区人口与家庭估计 (PDF). 都市區議會. 2005-04-01 [2007-07-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8-08). 
  33.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population-metrocouncil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4. ^ 明尼阿波利斯历史. 大英百科全书. 2007 [2007-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24). 
  35. ^ American Fact Finder. U.S. Census Bureau. 2005 [2007-01-08]. (_event=&geo_id=16000US2743000&_geoContext=01000US%7C04000US27%7C16000US2743000&_street=&_county=minneapolis&_cityTown=minneapolis&_state=04000US27&_zip=&_lang=en&_sse=on&ActiveGeoDiv=&_useEV=&pctxt=fph&pgsl=160&_submenuId=factsheet_1&ds_name=null&_ci_nbr=null&qr_name=null®=null%3Anull&_keyword=&_industry= 原始內容 請檢查|url=值 (幫助)存檔於2020-02-11). 
  36. ^ Gibson, Campbell. Table 1. Rank by Population of the 100 Largest Urban Places, Listed Alphabetically by State: 1790-1990. U.S. Census Bureau. June 1998 [2007-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13). 
  37. ^ Company Overview. Target Corporation. 2006 [2007-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1). 
  38. ^ 明尼阿波利斯:当代城市. 大英百科全书. 2007 [2007-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6). 
  39. ^ 财富500强:明尼苏达. Cable News Network LP, LLLP, Time Warner Company. 2007 [2007-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3). 
  40. ^ Rowley, Laura. On Target: How the World's Hottest Retailer Hit a Bullseye. Wiley. 2003: 92–93. ISBN 0-47125-067-8. 
  41. ^ Pacella, Rena Marie. Top Tech City: Minneapolis, MN. Popular Science. 2005 [200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0). 
  42. ^ Jane Bennett Clark. Seven Cool Cities. 吉卜林個人理財. October 2005 [200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8).  and 50最佳居住城市: #2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 Kiplinger.com. 2006-06-01 [2007-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8). 
  43. ^ 美国经济中都市区的角色 (PDF). Global Insight. 2006 [2007-02-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11-30).  and 各都市区个人收入与人均个人收入,2003–2005. 經濟分析署. 2006-09-06 [200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6). 
  44. ^ Levy, David. Interview with Paul Volcker. 區域. 1992年12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 [200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08). 
  45. ^ Buyers & Processors. 北達科他州小麥代理. [2007-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46. ^ Horwich, Jeff. Council moves closer to theater deal, but concerns remain. 明尼蘇達公共廣播. 2005-04-06 [2007-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16).  音乐与戏剧. 明尼阿波利斯市. [200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7). 
  47. ^ 47.0 47.1 Joubert, Claire. Boom Town (PDF). Mpls.St.Paul (via Meet Minneapolis). May 2006 [2007-03-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6-15). 
  48. ^ 格斯里剧院. 明尼蘇達歷史學會. [2007-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9).  剧院历史. 格斯里劇院. [2007-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3). 
  49. ^ Theatre History. 亨尼平Theatre Trust. [2007-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9). 
  50. ^ 艺术与博物馆. 明尼阿波利斯市. [200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7).  and Music & Theater. City of Minneapolis. [200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7). 
  51. ^ 明尼阿波利斯市文化艺术计划: Process for Development. 明尼阿波利斯市. [200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52. ^ 明尼阿波利斯雕塑公园. [2007-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5). 
  53. ^ Abbe, Mary. A twist in the tinfoil—Gehry doing Weisman addition. Star Tribune (Avista Capital Partners). 2007-03-08 [2007-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0). 
  54. ^ Matos, Michaelangelo in Brackett, Nathan. The New Rolling Stone Album Guide 4. Fireside. 2004-11-02: 64 [2007-04-30]. ISBN 978-0-7432-016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0). 
  55. ^ Moskowitz, Dara. 明尼阿波利斯的秘密. City Pages (Village Voice Media). 1995-10-11, 16 (775) [2007-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56. ^ 犯罪报告. 明尼阿波利斯警察署. [2007-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2月5日). 
  57. ^ Williams, Brandt. 凶杀问题等候着明尼阿波利斯新警察署长. 明尼蘇達公共廣播. 2007-01-09 [2007-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8). Scheck, Tom. 明尼阿波利斯市长辩论. 明尼蘇達公共電台. 2005-08-25 [2007-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5). 
  58. ^ 明尼苏达的领事与荣誉领事 (PDF). 明尼蘇達職業與經濟發展署. [2007-03-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7-06-15). 
  59. ^ MPS Facts 2006–2007. 明尼阿波利斯公立學校.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10).  and About MPS. [2007-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4).  and 学校董事会. [2007-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02). 
  60. ^ 非公立学校列表. 明尼蘇達教育署.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8).  and Charter Schools. 2005 [2007-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01). 
  61. ^ 明尼苏达大学. 大英百科全书. 2007 [2007-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62. ^ Minneapolis/St. Paul in Focus: A Profile from Census 2000 (PDF). Brookings Institution, Living Cities Census Series. 2003 [2007-04-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4-16). 
  63. ^ Cati Vanden Breul. Downtown Minneapolis named one of 17 best commuting districts. The Minnesota Daily. 2005-09-28 [2007-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64. ^ Guaranteed Ride Home. Metro Transit. [2007-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6). 
  65. ^ APTA Transit Ridership Report (PDF). Americ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 Third Quarter, 20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6-15).  Hiawatha Line. Metro Transit. 2006 [2007-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6). 
  66. ^ Central Corridor next steps and timeline. Metropolitan Council. 2007-04-02 [2007-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29). 
  67. ^ Skyways. Meet Minneapolis. [2007-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6).  and Gill, N.S. Skyways: Downtown Minneapolis and St. Paul Skyways. About.com. About, Inc.,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6). 
  68. ^ Amending ordinance relating to Taxicabs (PDF). City of Minneapolis. 2006 [2007-03-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7-06-15). 
  69. ^ Pugmire, Tim. Bush declares federal emergency at Minn. bridge collapse. Minnesota Public Radio. 2007-08-21 [2007-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4).  Jackson, Henry C. (Associated Press). Minn. Bridge Toll Far Less Than Feared. Guardian Online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Limited). 2007-08-03 [2007-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22). 
  70. ^ 2006 Downtown Minneapolis Traffic Volumes (PDF). Minnesot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2006 [2007-08-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6-11). 
  71. ^ Where to Ride in Minneapolis. City of Minneapolis. 1997–2004 [2007-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1月28日). 
  72. ^ Stone Arch Bridge. Minneapolis Park & Recreation Board. [2007-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04). 
  73. ^ Malone, Robert. Which Are The World's Cleanest Cities?. Forbes. 2007-04-16 [2007-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5). 
  74. ^ History and Mission. Metropolitan Airports Commission. [2007-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1). 
  75. ^ A History of Minneapolis: Air Transportation. Minneapolis Public Library (mpls.lib.mn.us). 2001 [200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09). 
  76. ^ Pilot Groups. Air Line Pilots Association. [200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7月9日). 
  77. ^ St. Paul-Minneapolis, MN (MSP). Amtrak. [2007-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04). 
  78. ^ Facts and Figures. Minnesota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Northstar Corridor Development Authority. [2007-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7月28日). 
  79. ^ St. Stephen's Human Services. Charities Review Council. 2005 [2007-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4). 
  80. ^ 80.0 80.1 80.2 A History of Minneapolis: Religion. Minneapolis Public Library (mpls.lib.mn.us). [200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9). 
  81. ^ Our Lady of Lourdes Catholic Church. Yahoo! Travel. [200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1). 
  82. ^ FitzGerald, Thomas E. The Orthodox Church. Praeger/Greenwood. 1998 [2007-06-27]. ISBN 978-0-275-9643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3). About St. Mary's. St. Mary's Orthodox Cathedral. 2006 [2007-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83. ^ Billy Graham and the Billy Graham Evangelistic Association - Historical Background. Billy Graham Center. 2004-11-11 [2007-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7). 
  84. ^ Camhi, Leslie. FILM; The Fabulousness Of Tammy Faye.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0-07-23 [200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01). 
  85. ^ Vaughan, John N. Growth Trends. Church Report. Christy Media, LLC. January 2005 [200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6). 
  86. ^ Eliel Saarinen.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09-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4). Koulun sijainti / School location. Finnish Language School of Minnesota. [2007-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87. ^ A History of Minneapolis: Social Services. Minneapolis Public Library (mpls.lib.mn.us). 2001 [200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7). 
  88. ^ Ohlemacher, Stephen. Detroit area has volunteer spirit. Detroit Free Press. 2007-07-09 [2007-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7). 
  89. ^ Catholic Charities of St. Paul & Minneapolis. Charity Navigator. 2006 [200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2). 
  90. ^ American Refugee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Charity Navigator. 2006 [200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9). 
  91. ^ History. Business Ethics (business-ethics.com). 2005 [2007-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4).  and 100 Best Corporate Citizens Repeat Performers. CRO (thecro.com). 2006–2007 [2007-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4). 
  92. ^ The Minneapolis Foundation. Charity Navigator. 2006 [200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0). 
  93. ^ Cohen, Burt. The Spirit of Giving (PDF). Mpls.St.Paul (via Meet Minneapolis). 2006年5月 [2007-03-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6-15). 
  94. ^ Best Hospitals 2006. U.S.News & World Report (U.S.News & World Report). [2007-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11). 
  95. ^ 95.0 95.1 A History of Minneapolis: Medicine. Minneapolis Public Library (mpls.lib.mn.us). 2001 [200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22). 
  96. ^ Rochester, Minnesota Campus. Mayo Foundation. [200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0). 
  97. ^ Verified Trauma Centers.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2007-03-09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7).  About HCMC. [2009-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HCMC Governance. Hennepin County Medical Center (HCMC). [2007-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1). 
  98. ^ Jeffrey, Kirk. Machines in Our Hearts: The Cardiac Pacemaker, the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 and American Health Ca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 59–65. ISBN 0-80186-579-4. 
  99. ^ 99.0 99.1 Utilities. City of Minneapolis. [2007-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2月5日). 
  100. ^ 100.0 100.1 Wireless Minneapolis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City of Minneapolis. [2007-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05). 
  101. ^ Wireless Minneapolis Coverage Map. USI Wireless. 2008 [2008-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7). 
  102. ^ Snow and Ice Control. City of Minneapolis. [2007-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2月15日). 
  103. ^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s. City of Minneapolis. [200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31).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