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神經科學/News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成癮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後果的情形下,仍然被持續重複。這種行為可能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調造成,重複這些行為也可以反過來造成神經功能受損。可用於描述生理依賴或者過度的心理依賴,例如物質依賴藥物濫用(即俗稱的濫藥癮)、酒癮癮、性癮。或是持續出現特定行為(賭、暴食),網癮賭癮癮、財迷、工作狂暴食症色情狂跟蹤狂偷竊狂整形迷戀及購物狂等,是生理或者心理上,甚至是同時具備的一種依賴症。

癮有分為物質成癮及行為成癮英語Behavioral addiction,行為成癮是和物質無關的強迫症,如賭癮和網癮。在這幾種通常的用法中,癮是描述一種某人高頻率反覆從事可能對其身心健康和社交生活有害的活動的一種強迫行為。而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第五版DSM-5中有將賭癮列入。有時成癮會和物質依賴混淆。兩者主要的不同是:物質依賴者在中斷物質使用後,會出現戒斷症狀,甚至造成更多的使用該物質,而成癮是強制性的攝取某種物質或從事特定行為,不一定有戒斷症狀。

物質成癮會對個人和社會帶來顯著的影響,包括成癮物質帶來的直接影響、伴隨的醫療費用、長期的併發症(例如吸煙可能造成的肺癌、酒癮可能會有的肝硬化、靜脈注射甲基苯丙胺會出現的冰毒嘴英語meth mouth症狀)、神經可塑性(因為經驗原因引起大腦結構的改變)帶來的影響、以及後續生產力的下降。成癮的典型現象包括對於物質或是行為的無法控制及過度關注,雖然有不良結果,卻仍然繼續攝取成癮物質或從事特定行為的情形。伴隨著成癮的習慣或是行為模式通常是立即性的滿足(短期回報)及延遲出現的不良影響(長期不良結果)。

有時在口語上,癮也用於指某些人的一些癖好,例如讀書、收集(集郵)、看電視、玩遊戲、購物、工作、上網、運動及進食等。不過在本條目中,癮主要是被用於濫用藥物和物質濫用問題,也就是有生理依賴或者過度心理依賴的行為。

神經退行性疾病,又稱為神經退化性疾病,是一種大腦脊髓的細胞神經元喪失的疾病狀態。大腦和脊髓由神經元組成,神經元有不同的功能,如控制運動,處理感覺信息,並作出決策。大腦和脊髓的細胞一般是不會再生的,所以過度的損害可能是毀滅性的,不可逆轉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經元或其髓鞘的喪失所致, 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惡化,以導致功能障礙。

神經退行性疾按表型分為兩組:

  • 一類影響運動,如小腦性共濟失調
  • 一類影響記憶以及相關的痴呆症
人體記憶模型(英文)

記憶是神經系統存儲過往經驗的能力,關於記憶的研究屬於心理學部科學的範疇。記憶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感受、經驗的印象累積,有相當多種分類,主要因環境、時間和知覺來分。

基於現在我們對於記憶形成機制的認識,廣為接受的模型將記憶過程分為三個不同階段:

  1. 編碼:獲得資訊並加以處理和組合。
  2. 儲存:將組合整理過的資訊做永久紀錄
  3. 檢索:將被儲存的資訊取出,回應一些暗示和事件。

人類記憶的過程,目前被認為和電腦處理信息存取的過程類似。通過對電腦數據輸入輸出原理的了解可以有助於幫助我們理解記憶這個複雜的過程。

按照新的記憶產生的時間長短,目前將記憶分為工作記憶(以前也稱之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按照記憶的內容特性,研究者又將其分為兩類,分別是外顯記憶內隱記憶。外顯記憶是指可以意識到的過往經歷,有時也被稱為陳述性記憶。內隱記憶包括我們的運動能力,行為習慣這一類,是我們沒有意識,但又確實是因過往經驗影響而產生的。一般看法是,能長期存在的外顯記憶是被存儲在大腦皮層中的,不過其產生卻絕對依賴腦中一個被稱為海馬體的結構。然而關於記憶存儲位置的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還缺乏強有力的直接證據。但是有些類型的記憶是在其他位置被儲存的-如運動模式,行走,游泳和騎自行車-它們可以被儲存在小腦脊髓

安慰劑效應(英語:placebo effect,來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將安慰」),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安慰劑效應於1955年由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亦理解為「非特定效應」或受試者期望效應

纖維肌痛(英語:Fibromyalgia,簡稱FM)是一種以慢性擴散疼痛,患者對觸碰壓力反應劇烈英語allodynia。也有一些人報告出現過睡眠腳動症大腸激躁症間質性膀胱炎麻木和瘙癢英語paresthesia,以及對聲音、光、溫度的敏感。纖維肌痛經常與抑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聯繫起來。患者也有事會伴有其他種類的慢性疼痛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