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反艦彈道導彈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File:Df-21d-on-the-highway.jpg

移除「對反艦彈道導彈的質疑」段落內容[編輯]

在下已將其「對反艦彈道導彈的質疑」這一段落內容移除,理由有二:1、整段無可靠來源,疑似原創研究;2、段落中質疑的技術難點,美國在三十年前的潘興II就已解決,據報道東風-21D東風-26也採用了近似的技術[1][2]--Leon3289留言2016年10月15日 (六) 07:20 (UTC)[回覆]

@Leon3289,說明:1、本段依據引申自黑障區,不認同其為「原創研究」;2、潘興II並未解決彈道導彈攻擊移動目標技術問題,可能閣下有所誤解。故:在下望請閣下能提供更加詳實的說明資料,以供參考編輯。移除的相關內容,在下將交與社群討論,以決定去留。--黨國,您還是自己給自己編輯條目吧,草民幫不了了留言2016年10月16日 (日) 23:56 (UTC)[回覆]
您好!首先,此段文字的主要問題是無可靠參考來源,且維基百科的詞條是不能作為來源的,這屬於自我參考;其次,這段文字的核心論點是由於黑障區的影響,彈道導彈無法有效的引導、攻擊移動目標,而實際上潘興II通過在下降段控制速度,不進入黑障區,是可以進行雷達地形末制導的,所以原論點不成立;最後,如果閣下仍有疑慮,建議將此問題提交至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大家共同討論一下--Leon3289留言2016年10月17日 (一) 13:48 (UTC)[回覆]

對反艦彈道導彈的質疑[編輯]

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東風-26中程彈道導彈三個條目中有以下內容被反覆的增刪,為了避免爭議,現在此部分內容提交社區討論:

彈道導彈一般是用來攻擊固定不動的無法運動的目標、如建築物、雷達站、油庫等設施,對於移動目標雖然現代化先進的導彈有了機動改變軌道和中段飛行的導彈制導技術,但是在末段也就是彈頭重返大氣層階段中程以上的彈道導彈通常以音速7~10倍以上的返回大氣層,因為高速磨擦空氣的緣故,在彈頭外側會形成一層因高溫而電離化的高溫氣體層,此一高溫離子化氣體層將阻斷電波信號,過去載人太空船在突入大氣層降落地球之時都曾經遇過這種情況,此又被稱為黑障現象,是物體突破大氣層時必然出現的現像,在黑障狀態下通訊電磁波將會被完全屏蔽,因此難以實現導彈的導引和控制,此時不管外來導引信號或是飛彈本身的主動探測信號都無法產生作用,即為彈頭在黑障狀態下將無法實現導彈制導追擊機動目標,此時唯有慣性導引系統還能夠正常運作,也由於此原因限制了彈道飛彈只能用來攻擊固定目標。如果彈頭無法接收外界的導引信號就無法確定即時的航母位置,如果彈頭無法發出主動探測信號就無法鎖定目標攻擊。此一電磁波無法突破黑障障礙的物理定律至今中國方面未曾公佈要如何克服。

在下曾與風不止兄就此事進行過討論,在Talk:反艦彈道導彈中:

在下已將其「對反艦彈道導彈的質疑」這一段落內容移除,理由有二:1、整段無可靠來源,疑似原創研究;2、段落中質疑的技術難點,美國在三十年前的潘興II就已解決,據報道東風-21D東風-26也採用了近似的技術[3][4]--Leon3289留言) 2016年10月15日 (六) 07:20 (UTC)

@Leon3289,說明:1、本段依據引申自黑障區,不認同其為「原創研究」;2、潘興II並未解決彈道導彈攻擊移動目標技術問題,可能閣下有所誤解。故:在下望請閣下能提供更加詳實的說明資料,以供參考編輯。移除的相關內容,在下將交與社群討論,以決定去留。--黨國,您還是自己給自己編輯條目吧,草民幫不了了留言) 2016年10月16日 (日) 23:56 (UTC)
您好!首先,此段文字的主要問題是無可靠參考來源,且維基百科的詞條是不能作為來源的,這屬於自我參考;其次,這段文字的核心論點是由於黑障區的影響,彈道導彈無法有效的引導、攻擊移動目標,而實際上潘興II通過在下降段控制速度,不進入黑障區,是可以進行雷達地形末制導的,所以原論點不成立;最後,如果閣下仍有疑慮,建議將此問題提交至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大家共同討論一下--Leon3289留言) 2016年10月17日 (一) 13:48 (UTC)
實際上引用潘星II才是錯誤的方式,這種引用是一種觀念偷換,彈道飛彈之所以有很大的機率突破對方防禦,依靠的是落下時難以攔截的極音速,因此所謂的下降段控制速度,換言之就是飛彈自己降速到對方輕易就能攔截的速度,此時的反艦彈道飛彈,將變成一棵普通又很容易攔截的高空慢速反艦飛彈,反艦威力大打折扣,已經不是原本的反艦彈道飛彈,將這兩種不同類型的兵器混淆在一起,來證明其可行性,所以說這是一種觀念偷換。
反艦彈道飛彈的出現,其實是當初中國軍盲,在中國缺乏長程制海兵器的情況下,將長程彈道火箭當作用來取代長程戰略轟炸機的攻擊載體,搭配反艦彈頭後所出現的一種問題繁多的畸形兵器,而且這個長程彈道火箭甚至還可搭配不同類型的彈頭,來達到對空對地對海對潛無所不能的攻擊效用,比如說將彈頭換成反潛魚雷時,就是超長射程的ASROC,可以用來攻擊幾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的潛艇,可笑吧?中國人經常突發奇想搞些莫名其妙的武器,與其說是創意無限,不如說是可憐,在武器研發落後美國十幾二十年的情況下,靠一張嘴發明超概念兵器,完全無視於科技障礙,對於質疑就藉口原創研究,結果整個條目內容除了中共宣傳以外,也沒有任何證明這些兵器真正可行的證據,這難道不也算是原創研究嗎?順帶一提,東風21D的射程每幾年就會自動跳增一節,從最早800公里,然後跳到1000公里,1200公里,1500公里,2000公里,到最近的2500公里,現在也不知道通膨到什麼程度,射程還會自動隨著中國的GDP同步增長,堪稱人類史上最奇葩的兵器。111.246.208.13留言2018年1月5日 (五) 15:23 (UTC)[回覆]

在下的意見是,此段意見無可靠來源,不應出現在條目中,支持此意見的幾名IP用戶在條目歷史中留言是「此非個人觀點,而是直持反艦飛彈一方刻意無視的重大技術問題。」「亂刪文章,沒有根據發表不實的內容 東風21d試射,都是動畫板,根本沒根據,一個能移動轉向的目標,過去載人太空船在突入大氣層降落之時都遇過這種情況,此又...」。

像這種情況,沒有溝通,只有頻繁的增刪文字,該怎麼處理比較好?--Leon3289留言2016年12月15日 (四) 16:40 (UTC)[回覆]

再來就半保護。-Mys_721tx留言2016年12月15日 (四) 16:43 (UTC)[回覆]
整段都是沒來源的描述,維基內不允許自我參照,本應該刪除。即使要保留,只保留存在黑障區這個問題,至於實際使用會有什麼影響,中國如何去解決,在沒有更多參考資料支撐下,已經是原創研究,更應該移除。——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6年12月16日 (五) 00:38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反艦彈道導彈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23日 (五) 16:48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