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反舰弹道导弹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File:Df-21d-on-the-highway.jpg

移除“对反舰弹道导弹的质疑”段落内容[编辑]

在下已将其“对反舰弹道导弹的质疑”这一段落内容移除,理由有二:1、整段无可靠来源,疑似原创研究;2、段落中质疑的技术难点,美国在三十年前的潘兴II就已解决,据报道东风-21D东风-26也采用了近似的技术[1][2]--Leon3289留言2016年10月15日 (六) 07:20 (UTC)[回复]

@Leon3289,说明:1、本段依据引申自黑障区,不认同其为“原创研究”;2、潘兴II并未解决弹道导弹攻击移动目标技术问题,可能阁下有所误解。故:在下望请阁下能提供更加详实的说明资料,以供参考编辑。移除的相关内容,在下将交与社群讨论,以决定去留。--党国,您还是自己给自己编辑条目吧,草民帮不了了留言2016年10月16日 (日) 23:56 (UTC)[回复]
您好!首先,此段文字的主要问题是无可靠参考来源,且维基百科的词条是不能作为来源的,这属于自我参考;其次,这段文字的核心论点是由于黑障区的影响,弹道导弹无法有效的引导、攻击移动目标,而实际上潘兴II通过在下降段控制速度,不进入黑障区,是可以进行雷达地形末制导的,所以原论点不成立;最后,如果阁下仍有疑虑,建议将此问题提交至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大家共同讨论一下--Leon3289留言2016年10月17日 (一) 13:48 (UTC)[回复]

对反舰弹道导弹的质疑[编辑]

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东风-26中程弹道导弹三个条目中有以下内容被反复的增删,为了避免争议,现在此部分内容提交社区讨论:

弹道导弹一般是用来攻击固定不动的无法运动的目标、如建筑物、雷达站、油库等设施,对于移动目标虽然现代化先进的导弹有了机动改变轨道和中段飞行的导弹制导技术,但是在末段也就是弹头重返大气层阶段中程以上的弹道导弹通常以音速7~10倍以上的返回大气层,因为高速磨擦空气的缘故,在弹头外侧会形成一层因高温而电离化的高温气体层,此一高温离子化气体层将阻断电波信号,过去载人太空船在突入大气层降落地球之时都曾经遇过这种情况,此又被称为黑障现象,是物体突破大气层时必然出现的现像,在黑障状态下通讯电磁波将会被完全屏蔽,因此难以实现导弹的导引和控制,此时不管外来导引信号或是导弹本身的主动探测信号都无法产生作用,即为弹头在黑障状态下将无法实现导弹制导追击机动目标,此时唯有惯性导引系统还能够正常运作,也由于此原因限制了弹道导弹只能用来攻击固定目标。如果弹头无法接收外界的导引信号就无法确定即时的航母位置,如果弹头无法发出主动探测信号就无法锁定目标攻击。此一电磁波无法突破黑障障碍的物理定律至今中国方面未曾公布要如何克服。

在下曾与风不止兄就此事进行过讨论,在Talk:反舰弹道导弹中:

在下已将其“对反舰弹道导弹的质疑”这一段落内容移除,理由有二:1、整段无可靠来源,疑似原创研究;2、段落中质疑的技术难点,美国在三十年前的潘兴II就已解决,据报道东风-21D东风-26也采用了近似的技术[3][4]--Leon3289留言) 2016年10月15日 (六) 07:20 (UTC)

@Leon3289,说明:1、本段依据引申自黑障区,不认同其为“原创研究”;2、潘兴II并未解决弹道导弹攻击移动目标技术问题,可能阁下有所误解。故:在下望请阁下能提供更加详实的说明资料,以供参考编辑。移除的相关内容,在下将交与社群讨论,以决定去留。--党国,您还是自己给自己编辑条目吧,草民帮不了了留言) 2016年10月16日 (日) 23:56 (UTC)
您好!首先,此段文字的主要问题是无可靠参考来源,且维基百科的词条是不能作为来源的,这属于自我参考;其次,这段文字的核心论点是由于黑障区的影响,弹道导弹无法有效的引导、攻击移动目标,而实际上潘兴II通过在下降段控制速度,不进入黑障区,是可以进行雷达地形末制导的,所以原论点不成立;最后,如果阁下仍有疑虑,建议将此问题提交至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大家共同讨论一下--Leon3289留言) 2016年10月17日 (一) 13:48 (UTC)
实际上引用潘星II才是错误的方式,这种引用是一种观念偷换,弹道导弹之所以有很大的几率突破对方防御,依靠的是落下时难以拦截的极音速,因此所谓的下降段控制速度,换言之就是导弹自己降速到对方轻易就能拦截的速度,此时的反舰弹道导弹,将变成一棵普通又很容易拦截的高空慢速反舰导弹,反舰威力大打折扣,已经不是原本的反舰弹道导弹,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兵器混淆在一起,来证明其可行性,所以说这是一种观念偷换。
反舰弹道导弹的出现,其实是当初中国军盲,在中国缺乏长程制海兵器的情况下,将长程弹道火箭当作用来取代长程战略轰炸机的攻击载体,搭配反舰弹头后所出现的一种问题繁多的畸形兵器,而且这个长程弹道火箭甚至还可搭配不同类型的弹头,来达到对空对地对海对潜无所不能的攻击效用,比如说将弹头换成反潜鱼雷时,就是超长射程的ASROC,可以用来攻击几百甚至上千公里外的潜艇,可笑吧?中国人经常突发奇想搞些莫名其妙的武器,与其说是创意无限,不如说是可怜,在武器研发落后美国十几二十年的情况下,靠一张嘴发明超概念兵器,完全无视于科技障碍,对于质疑就借口原创研究,结果整个条目内容除了中共宣传以外,也没有任何证明这些兵器真正可行的证据,这难道不也算是原创研究吗?顺带一提,东风21D的射程每几年就会自动跳增一节,从最早800公里,然后跳到1000公里,1200公里,1500公里,2000公里,到最近的2500公里,现在也不知道通膨到什么程度,射程还会自动随着中国的GDP同步增长,堪称人类史上最奇葩的兵器。111.246.208.13留言2018年1月5日 (五) 15:23 (UTC)[回复]

在下的意见是,此段意见无可靠来源,不应出现在条目中,支持此意见的几名IP用户在条目历史中留言是“此非个人观点,而是直持反舰导弹一方刻意无视的重大技术问题。”“乱删文章,没有根据发表不实的内容 东风21d试射,都是动画板,根本没根据,一个能移动转向的目标,过去载人太空船在突入大气层降落之时都遇过这种情况,此又...”。

像这种情况,没有沟通,只有频繁的增删文字,该怎么处理比较好?--Leon3289留言2016年12月15日 (四) 16:40 (UTC)[回复]

再来就半保护。-Mys_721tx留言2016年12月15日 (四) 16:43 (UTC)[回复]
整段都是没来源的描述,维基内不允许自我参照,本应该删除。即使要保留,只保留存在黑障区这个问题,至于实际使用会有什么影响,中国如何去解决,在没有更多参考资料支撑下,已经是原创研究,更应该移除。——路过围观的Sakamotosan 2016年12月16日 (五) 00:38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反舰弹道导弹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6月23日 (五) 16:48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