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Fayhoo/Sandbox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京東路街道

[編輯]
南京東路街道
街道
南京東路步行街
南京東路步行街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上海市黃浦區
建立1960年12月
政府駐地大沽路123號3-5樓
村級區劃單位數
20個
政府
 • 辦事處主任沈永兵
面積
 • 總計2.41 平方公里(0.93 平方英里)
人口
 • 戶籍人口(2011年)101,172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310101002
郵政編碼200003
電話區號+86 (0)21
毗鄰黃浦區外灘街道豫園街道淮海中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南京 西路街道]]
網站南京東路街道

南京東路街道,是中國上海市黃浦區下轄的一個街道。位於黃浦區西北部。東至福建中路,西至成都北路,南至金陵西路,北到蘇州河。東與外灘街道、南與淮海中路街道瑞金二路街道、西與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南京西路街道、北與閘北區北站街道交界。面積2.41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1,172人(2011年)[1]。街道辦事處駐大沽路123號3-5樓。

歷史沿革

[編輯]

境地原為上海縣城北郊田野[1][2]及水網地帶[3]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今西藏中路以東境地被劃入英租界[2]。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今延安東路以北境地被劃入公共租界[2][3]。光緒二十六年(1890年),今延安東路以南境地被劃入法租界[3]。民國32年(1943年)7月30日,上海特別市收回法租界,改稱上海特別市第八區,境地今延安東路以南屬第八區。同年8月1日,收回公共租界,改稱上海特別市第一區,境地今今延安東路以北屬第一區。民國33年(1944年)2月,第八區併入第一區。今境地全部屬第一區。同年8月1日,撤銷第一區,今境地歸市政府直接統治[4]。民國34年(1945年)9月[5],上海市政府將全市轄境劃分為32個區(實際只管轄了30個區)[6]。今轄地西藏中路以東屬老閘區,西藏中路以西、延安東路以北屬新成區,延安東路以南屬嵩山區

民國38年(1949年)6月3日,今境地西藏中路以東分屬老閘區第一至第四辦事處[7]。1950年撤銷撤銷4個辦事處,設立4個冬防辦事處,今境地西藏中路以東分屬老閘區第一至第四冬防辦事處[7]。1951年撤銷4個冬防辦事處,建立4個有序號的區派出人員辦事處,今境地西藏中路以東分屬之[7]。1953年10月,老閘區原設4個派出人員辦事處,劃為6個辦事處,今境地西藏中路以東分屬第一至第六辦事處[7]。1955年4月起,老閘區將有序號的辦事處改以路名命名:第一辦事處改名廣東路辦事處;第二辦事處改名西藏中路辦事處;第三辦事處改名福建中路辦事處;第四辦事處改名南京東路辦事處;第五辦事處改名北京東路辦事處;第六辦事處改名貴州路辦事處[7]

1956年3月,今境地西藏中路以東部分隨老閘區併入黃浦區[7]。1957年10月,黃浦區對辦事處的區划進行調整,今境地西藏中路以東部分分屬廣東路辦事處、貴州路辦事處、南京東路辦事處、西藏中路辦事處[7]。1960年1月,新成區撤銷,原新成區所屬成都北路以東、延安東路、延安中路以北地段劃歸黃浦區,隨即黃浦區設立3個辦事處:長沙路辦事處、南京西路辦事處、黃陂北路辦事處,今轄地西藏中路以西、延安東路以北部分屬之[7]。1960年1月,邑廟區撤銷,原邑廟區龍門路辦事處大部和盧灣區嵩山路辦事處、淡水路辦事處、長樂路辦事處的金陵中路、金陵西路以北地塊劃歸黃浦區,建黃浦區龍門路辦事處,今境地延安東路以南部分屬龍門路辦事處[7]


1953年建制為老閘區第四辦事處。1956年老閘區併入黃浦區,改名黃浦區南京東路辦事處。1960年,併入貴州路辦事處,建立黃浦區

南京東路街道辦事處。1988年8月撤銷南京東路、長沙路街道,建立南京東路街道。2007年3月由原人民廣場街道、原南京東路街道及

原金陵東路街道所轄的三個居委會合併設立南京東路街道辦事處。


南京路步行街主要位於南京東路街道內,使得本街道成為上海市中心主要商業區之一。上海市的坐標原點位於本轄區內的國際飯店

行政區劃[8]

[編輯]
區劃代碼 居委會名稱 居委會地址
310101002001 雲南中路居委會 貴州路131弄16號
310101002002 龍泉園路居委會 浙江中路462號
310101002003 貴州路居委會 北京東路830弄4號
310101002006 新橋居委會 新閘路456弄10號
310101002007 牛莊路居委會 北京東路819弄6號
310101002008 廈門路居委會 廈門路136弄84號
310101002009 福海居委會 溫州路41弄2號106室
310101002010 承興居委會 黃河路281弄10號
310101002011 三德居委會 新昌路389弄9號
310101002013 福瑞居委會 新閘路66弄56號
310101002014 平望街居委會 浙江中路118弄35號
310101002015 小花園居委會 浙江中路188弄7號P室
310101002016 北海路居委會 雲南中路158弄7號
310101002017 長江居委會 北京西路239弄14號101室
310101002018 江陰居委會 江陰路83弄5號
310101002019 均樂居委會 大沽路183弄19、21號
310101002020 新昌居委會 新昌路87弄14號
310101002021 振興居委會 大沽路260號
310101002022 定興居委會 黃河路132弄20號
310101002023 順天村居委會 成都北路262弄114號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豫園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
座標31°13′45″N 121°29′15″E / 31.22917°N 121.48750°E / 31.22917; 121.48750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2-39
認定時間1982年

歷史

[編輯]

豫園位於黃浦區中部,方浜中路247號,豫園商場內,其名稱取「豫(與愉近音)悅老親」之意[1]。豫園始建於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由於潘允端公務繁忙,無暇直接指揮園林建設,以至於豫園時建時停,直至萬曆五年(1577年)潘允端離任之後才全力督建豫園。萬曆後期時,豫園修建完成,當時占地70餘畝,由明代造園家張南陽設計並參與施工[2]:2

明末清初時,潘家開始衰落,明朝末年時,豫園的所有人是潘允端的孫婿張肇林,此時的園林已經開始荒蕪。此後豫園的土地被變賣並被挪作他用,時至清朝康熙年間,豫園被同業公所占據,園內建築全部被當做辦公、集會的場所。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豫園被上海地方富豪紳士出面購買,院內亭台樓閣、假山林木全部重建。這次重建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時正式竣工,總共歷時24年,整座園林基本恢復到了初建時的面積,並由上海老城隍廟的道士接手了整座園林的管理。由於上海老城隍廟曾在康熙年間於豫園東側相鄰的土地上建造有一座園林,因此人們也稱豫園為「西園」[2]:3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豫園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被英軍攻陷並被當做兵營,園林內部遭受嚴重破壞。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時,豫園的點春堂被小刀會用作城北指揮部,其餘各建築也被用作辦公、儲藏糧食和軍火的地方。咸豐五年(1855年)時,清軍進攻豫園,園林再一次遭受嚴重破壞。咸豐十年(1867年)時,太平軍進攻上海,英法聯軍聯合抵禦,豫園被法軍占據並改做兵營。同治四年(1865年)時,法軍才從豫園內撤出,此時的豫園已經面目全非。同治六年(1867年),豫園被21家同業公所分割,院內各樓堂全部被挪作辦公場所或改作茶館、酒樓、娛樂場所,園中空地被改建做商場,辦廟會、集市。1921年時,東園也被挪用做辦公用地。1937年,八一三抗戰爆發,豫園因被列入難民區而再次遭到毀壞[2]:3

結構

[編輯]

園內景點有重巒疊嶂的大假山,高約12米;有三穗堂、萬花樓、得月樓、魚樂榭諸勝景;內園有靜觀廳、聳翠亭、觀濤樓、打唱台;園外有荷花池、九曲橋、湖心亭。園景玲瓏剔透、古樸幽靜,饒有江南園林特色。園內點春堂曾為小刀會的作戰指揮部[1]

湖心亭

[編輯]

初名「也是軒」,繼改「宛在軒」,後又改為「湖心亭」舊名。湖心亭迄今已有420多年的歷史。明朝潘允端建造豫園時只在池中造了座2層的小方亭,名曰小靈台。後來,布商集資將原小方亭改建成一座六角形亭台,方取名「湖心亭」,成為布商們聚會議事的場所。該亭平面近似丁字形,兩翼呈多邊形展開,上面是由6個大小各異的尖錐形和短脊歇山形組成的屋頂[3]

點春堂

[編輯]

位於豫園東北部,與周圍的快樓、假山、歇舞台、和煦堂等構成豫園著名景區。始建於清道光初年,當時福建汀州、泉州、漳州三府的花糖洋貨商在這裡成立「花糖洋貨公所」,所以又叫做「花糖公墅」。福州人稱會館為「公館」,這裡又叫做「點春堂公館」。這幢建築與豫園其他建築代表了明清江南園林建築藝術風格。

點春堂為單檐九脊屋頂,屋面坡度較平緩,正脊與檐口都有升起曲線。堂寬5間,木結構承重牆、格扇門窗。整幢建築建於低矮的磚台基上,平面柱網由內外兩圈組成,柱形都是圓形直柱,內外柱柱徑均為同一尺寸。室內雕梁畫棟,工藝精細,古樸寬敞。堂上有「點春堂」金字大匾,筆法蒼勁,剛柔並濟。朱紅大柱、宏大斗拱和深遠出檐均給人以雄壯有力的直感[3]

清咸豐三年(1853年)九月上海小刀會起義曾在點春堂設立官署,建「大明國」,該堂曾因清軍攻擊而遭嚴重破壞。清咸豐十年又一度被清政府與美、英、法侵略者組成的「洋槍隊」占領改為兵營。同治後,地產重歸「花糖洋貨公所」,集資重修。工程從清同治七年(1860年)開始,十一年竣工,歷時四載,耗資數萬[3]

保護

[編輯]

1956年起,豫園開始全面整修,豫園與東園被連接起來[1]。這次維修於1961年正式竣工並對外開放,其中點春堂作為小刀會歷史史跡陳列室對外開放[3]。1982年,豫園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照片集

[編輯]

注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上海地名志·经济文化地名·文化类·公园.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07-10-15 [2015-02-09] (中文(中國大陸)). 
  2. ^ 2.0 2.1 2.2 陳業偉著. 上海古典园林书系·豫园.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9-09-01: 239. ISBN 978-7-80740-293-0. 
  3. ^ 3.0 3.1 3.2 3.3 上海建筑施工志·工程篇·其他重要建筑·厅原建筑、上海城墙.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07-10-15 [2015-02-09] (中文(中國大陸)).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