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文化遺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物质文化遗产
風俗與節日屬於無形遺產
明清皇家宮殿列為聯合國有形世界遺產

文化遺產,屬於文化資產或文化財產的一部份,是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文化保存價值,並經政府機構國際組織指定或登錄之物品。文化遺產記載了人類的生活痕跡,因此人們可以發掘歷史上人們的生活狀況。中文在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

[編輯]

「物質文化遺產」即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人類文化遺址

  • 文物,從歷史藝術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築物、碑刻雕塑書籍書法繪畫、具有考古性質成份或結構、銘文洞窟以及聯合體;
  •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佈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單立或連接的建築群;
  • 文化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等區域。

對文化遺產的破壞

[編輯]

歷史上,因戰爭、天災、人為破壞、開發等原因,令很多遺產遭到破壞。文化遺產的破壞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原因多種多樣。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和火災對歷史建築、古蹟和藝術品構成了不可逆的威脅;同時,人為破壞更為嚴重。戰爭和衝突區域內,古蹟常被蓄意摧毀,伊拉克、敘利亞等地的考古遺址和宗教場所遭到極端組織的破壞。此外,非法文物交易、偷盜和走私使得大量文物流失或受損。城市化進程和基礎設施建設也常導致歷史遺蹟被拆除或掩埋。隨着全球對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各國政府正在積極採取措施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推動保護與修復項目,保護人類共同的歷史和記憶。[1]

有些遺產因城市規劃、商業開發、保護不當等原因,對遺產造成破壞而遭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除名。

被除名的世界遺產一覽
遺產名 國家 登錄年分 登錄基準 瀕危 除名年分
阿拉伯羚羊保護區 阿曼 1994年 (x) 沒有 2007年
德勒斯登易北河谷 德國 2004年 (ii), (iii), (iv), (v) 2006年 - 2009年 2009年
利物浦海事商城 英國 2004年 (ii), (iii), (iv) 2012年 - 2021年 2021年

2007年阿曼

[編輯]

阿拉伯羚羊保護區於2007年6月28日在紐西蘭基督城召開的第3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中宣布被除名,也是成為首個被除名的世界遺產,其除名理由是阿曼政府將該保護區面積縮減九成,這保護區已名存實亡,不再符合世界遺產的標準。阿拉伯羚羊保護區位於阿曼的中東沙漠及高山地區,主要有阿拉伯羚羊,保護區在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列入為世界遺產之一,偷獵和棲息地退化使羚羊種群幾乎消失。在被除名時,只有4對羚羊有繁殖能力。

2009年德國

[編輯]

2009年6月25日,在西班牙塞維亞召開年度會議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宣布,世界遺產德勒斯登易北河谷由於當地政府的建橋工程(森林宮大橋)破壞了德國德勒斯登易北河谷的獨特景觀,決定將這一遺產地從《世界遺產名錄》中去除。在被除名之前,當地德勒斯登地方政府之間為支持這座橋而進行了漫長而持久的鬥爭。2005年舉行了關於修建橋梁的公民投票,但未告知選民這會使這一處世界遺產受到威脅。2006年時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並令其延期工程,2009年時因為橋梁的建設正在進行中,拒絕再延期工程,世界遺產委員會以14比5將其除名,成為第二個被除名的世界遺產。森林宮大橋於2013年啟用。

2021年英國

[編輯]

2021年7月2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州市召開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宣布,由於利物浦海事商城周邊的開發計畫破壞了基地的真實與完整性,決定將此地從世界遺產除名。


恐怖主義組織伊斯蘭國曾多次破壞文化遺產,見伊斯蘭國對文化遺產的破壞

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輯]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東亞的文化遺產保護政策

[編輯]

中華民國政府制定有《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等法律來保護文化資產。相關業務的中央主管機關為文化部(各類業務整合)與農委會(自然景觀),在地方的主管機關則為各地方政府的文化局(處)、農業局(處)、觀光局(處)等單位[2]。但有也例外,如:中華民國國軍眷村是由國防部政治作戰局管理,但近年來眷村由於多數國人的遺忘、文官的不重視與國防部政治作戰局本身也不懂得如何定義文化遺產與進行保護,而使得全世界唯獨臺灣僅有的中華民國國軍眷村文化已經是瀕臨消失。[來源請求]

參見日本文化財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制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982年通過,1991年、2007年兩次修正、2002年修訂[3]),於1985年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並於2002年由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國家計委財政部教育部建設部國土資源部環保總局國家林業局向各地方政府發佈了《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4]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自然遺產預備名錄 聯合國非物質遺產中國項
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各地的物質文化遺產

[編輯]

希臘

[編輯]

巴特農神殿位於雅典已經有超過二千年的歷史,高13.72公尺。傳說興建這座神殿,古代是為了祭祀智慧女神雅典娜。1687年,巴特農神殿被土耳其軍用作火藥庫,在同年九月二十六日損毀,幸好只是部分。

參考文獻

[編輯]
  1. ^ unesdoc.unesco.org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65826. [2024-10-26].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
  2. ^ 張玉璜 主編:《文化性資產清查操作參考手冊》,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08年12月
  3.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主席令第八十四号). [2009-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6). 
  4. ^ 中國世界遺產網. [2009-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