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寶蘇局咸豐重寶當十
寶源局咸豐重寶當五十
寶源局咸豐元寶當百

咸豐錢,清代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發行的錢幣。咸豐朝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段幣制混亂時期,除了以往各朝發行的當一制錢外,咸豐朝還發行了虛值大錢,以及戶部官票大清寶鈔等紙幣和咸豐寶藏上海銀餅銀錠銀質貨幣

歷史[編輯]

清代晚期,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銀錢比價飛漲。清代初年,每白銀可抵制錢一千左右,而咸豐帝登基前銀價已經漲到了一兩抵二千三百文。同時,為了應對太平天國叛亂,清政府軍費激增;而政府以往倚重的滇銅(雲南銅料)因道路阻隔而中斷,造成鑄錢原料不足。為了解決貨幣不足的問題,清政府決定發行虛值大錢,繼而發行鐵錢、鉛錢、寶鈔和官票。咸豐朝多次改變貨幣政策,造成了錢法紛亂。咸豐大錢的流通並不順暢,而且由於一再減重,同一幣值的咸豐錢往往重量懸殊,甚至出現了輕重倒置的現象。當千和當五百兩種大面額制錢從開始發行的咸豐三年十一月到廢止的咸豐四年七月,僅通行了八個月。[1]:前言[2]:X3

制錢[編輯]

概述[編輯]

咸豐朝制錢幣值主要有小平、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和當千七種,其中小平錢的面文是「咸豐通寶」,當五、當十和當五十的是「咸豐重寶」,當百、當五百和當千的是「咸豐元寶」。少數錢局還鑄有當二、當四、當八、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八十等幣值。咸豐三年五月,始鑄當十大錢,重六錢;八月增加當五十,重一兩八錢;十一月增加當百、當五百和當千,當百重一兩四錢,當五百重一兩六錢,當千重二兩;同時當五十減重為一兩二錢,當十減為四錢四分,又減為三錢五分,再減為二錢六分。[1]:前言[2]:3咸豐朝制錢材質上有銅錢、鐵錢和鉛錢之分,銅錢的銅色除了常見的黃銅紅銅,還有青銅白銅。樣錢則有象牙質、木質等。咸豐朝制錢的面文有「咸豐通寶」、「咸豐重寶」和「咸豐元寶」三種,背文一般都帶有記局文字,大錢有記值文字,有些背文還帶有記重文字。背文的三種文字又擁有眾多不同的分類:記局文字有純滿文的、滿漢文的和滿維文的三種;記值文字存在是否帶有「當」字的區別以及數字橫讀與豎讀的區別;記重文字的位置有是肉是緣的區別。種類上有祖錢、母錢、樣錢和子錢,有流通品和試鑄品,有官爐和私鑄,還有開爐、鎮庫、吉語等非正用品。錢幣標記方面,有些咸豐錢上還帶有星、月等標記。由於咸豐朝制錢存世量大,種類版別繁多等原因,是很多錢幣收藏者和研究者的關注對象,同時也導致咸豐錢的贗品頗多,鑑別咸豐錢的版別和真偽成為錢幣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2]:X4

相關研究[編輯]

最早載錄咸豐錢的是咸豐八年(1858年)在上海發行的《亞洲博物會報》第一期的《大清泉匯》一文,最早系統性記述的是光緒二年(1876年)刊行的鮑康的《大清圖錄》。1930年代和1940年代是中國錢幣學研究的一個高潮期,大量有關咸豐錢的專著、文章發表,有黃鵬霄的《故宮清錢譜》和張絅伯的《咸豐大錢考》兩部研究咸豐錢的經典,丁福保1940年所編的《古錢大辭典》《歷代古錢圖說》也都收錄了很多版別的咸豐錢。1985年,陳鴻禧的《咸豐錢譜》上冊出版。1994年,馬定祥主編的《咸豐泉匯》出版。在日本,《昭和錢譜》《古泉大全》《東亞錢志》《清朝錢譜》等都錄有咸豐錢,遠藤龜松1982年發表了咸豐錢專著《咸豐大錢泉譜》。[2]:X5

鑄錢局[編輯]

錢局 局址 簡介
寶泉局 北京戶部 寶泉局咸豐錢鑄造量非常大,是現存最多的。由於該局分廠多,版式多樣;錢文多由擅於書法的官員書寫,錢文秀美。幣值有小平、當五、當十、當四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和當千8種,其中當五、當四十為試鑄品。[1]:1[2]:X17,236咸豐元年開鑄咸豐通寶小平錢,咸豐三年開鑄咸豐大錢,咸豐四年開鑄鐵錢和鉛錢,並設有鐵錢局。克勤郡王慶惠曾鑄造背「寶泉」的咸豐大錢,也有銅錢、鐵錢和鉛錢三種材質,錢背加星月標記與寶泉局鑄幣區分,記值有當五十、當百、當二百、當三百、當四百、當五百和當千7種[2]:X17,3-4
寶源局 北京工部 幣值有小平、當四、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和當千8種,當四見於《昭和泉譜》,鎮江博物館也藏有一枚,應為試鑄品。咸豐元年開鑄咸豐通寶小平錢,咸豐三年開鑄咸豐大錢,咸豐七年至九年鑄有鐵錢。已發現的寶源局咸豐錢有紅銅、黃銅、鐵、鉛等材質。克勤郡王慶惠曾鑄造背「寶源」的咸豐大錢[2]:235-236
寶直局 直隸保定 寶直局於咸豐元年開始鑄行咸豐通寶小平錢,四年始鑄大錢,並始鑄鐵錢。七年正式開鑄鐵錢,並在天津、正定、大名等處設有鑄造小平鐵錢的分局。幣值有小平、當五、當十、當五十和當百5種,其中當五十分稀有。[1]:120
寶薊局 直隸薊州 幣值有小平、當五、當十、當五十和當百5種,當五和小平極為罕見[1]:173
寶德局 直隸熱河承德 幣值有小平、當五、當十、當五十和當百5種[1]:177
寶河局 河南省開封府 咸豐四年(1854年)開封府省局開鑄,同年在懷慶府河內縣(今焦作沁陽)試鑄鐵錢。咸豐五年(1855年),當十大錢停鑄,省局開鑄鐵錢。咸豐九年(1859年),省局和懷局均停鑄。幣值有小平、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和當千6種[1]:177,材質則有銅、鐵、鉛三種材質,其中小平錢多為鐵錢。[2]:356-357
寶濟局 山東省濟南府 咸豐四年(1854年)開鑄[3],分「爾」寶和「缶」寶兩個系列,都很稀少。由於「爾」寶錢幣多出土於山東臨清,可能為原臨清鎮局鑄造[1]:198
寶晉局 山西省太原府 幣值有當十和小平2種,材質有銅錢和鐵錢[1]:202
寶陝局 陝西省 幣值有小平、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和當千6種[1]:204
寶鞏局 甘肅省蘭州 幣值有小平、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和當千7種,錢譜上有當二錢,但未有發現[1]:217
寶蘇局 江蘇省蘇州府 除蘇州的省局之外,還有淮陰的清江浦分局和浙江省海鹽的一個專鑄試樣錢的分局。幣值都有從小平、當五、當十、當二十、當三十、當五十和當百的7種,當五百和當千據說也曾有發現。該局所鑄的當百為「缶」寶,當五十和以下為「爾」寶[1]:231
寶安局 江蘇省江寧府 寶安局是安徽省鑄錢局,而江寧府地處江蘇省,之所以如此與江寧是管轄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的駐地有關
寶浙局 浙江杭州 該局所鑄流通錢僅有當十和小平兩種幣值,但試鑄錢中還有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五十、當百等幣值[1]:277
寶昌局 江西南昌 該局已經發現咸豐錢的幣值有小平、當十和當五十[1]:282
寶福局 福建省 寶福局咸豐錢有小平錢、當五、當十、當二十、當五十、當百等6種記值[1]:289
寶台局 福建省台灣府 該局的流通錢僅發現了小平錢,而且非常罕見[1]:300
寶武局 湖北省武昌府 寶武局所鑄的咸豐錢中,有小平錢、當五、當十、當五十和當百等幣值[1]:301
寶南局 湖南省長沙府 該局咸豐錢僅小平錢有實物發現,錢譜還中有當十和當五十祖錢樣錢的記載[1]:312
寶廣局 廣東肇慶 該局流通錢僅小平錢一種[1]:314
寶桂局 廣西省 有當五十、當十和小平3種幣值[1]:315
寶川局 四川省成都府 有當百、當五十、當十和小平4種幣值[1]:316,也有罕見的當五百的幣值
寶雲局 雲南省 有當五十、當十和小平3種幣值[1]:326
寶東局 雲南省東川府 僅有當十和小平2種幣值[1]:333
寶州局 可能在雲南 史書無載,根據滿語背文釋為寶州局,其風格和銅色與寶雲局相近。僅有小平錢發現[1]:335
寶黔局 貴州省貴陽府 流通錢有當十和小平兩種[1]:337
寶迪局 新疆迪化 已發現實物有當八十、當十和當八3個幣值[1]:340
寶伊局 新疆伊犁 已發現實物有當五百[4]、當百、當五十、當十、當四和小平等幣值[1]:344
阿克蘇局 新疆阿克蘇城 流通錢有當百、當五十、當十和當五4種,樣錢中還有小平錢[1]:349
喀什噶爾局 新疆喀什噶爾城 該局鑄有當百、當五十和當十3種幣值[1]:353
葉爾羌局 新疆葉爾羌城 該局鑄有當百、當五十和當十3種幣值[1]:355
庫車局 新疆庫車城 該局鑄有當百、當五十、當十和當五4種幣值[1]:357

紙幣[編輯]

戶部官票與大清寶鈔

清朝雖曾於順治年間發行過紙幣,但由於元明兩代鈔票造成的混亂,清朝對於發行紙幣非常謹慎。咸豐年間,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清政府除了鑄行虛值大錢外,還在咸豐三年(1853年)開始發行了「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等紙幣。戶部官票以銀兩比價,又稱銀票;大清寶鈔以制錢比價,又稱錢鈔、錢票。儘管兩種紙幣發行時,官方規定分別與銀兩和制錢具有相同的流通效力,並可以按比例用於繳納給政府的各種費用,但由於發行量遠多於回收量,兩者在發行後均貶值嚴重。[5]

戶部官票於順治三年五月開始印行,七月推行各省。據《奏定推行官票章程》,有一、三兩、五兩、十兩、五十兩共五種面額,是在高麗苔箋等紙張上以靛藍色印刷。一到五兩的規格為長八寬五寸,十和五十兩的為長一尺寬六寸。票面四周為花欄,欄內上方印有滿漢文的「戶部官票」名稱,票名下為「凖二兩平足色銀若干兩」的字樣,右側為「字第若干號」的編號,左側為「咸豐日」,下端為「戶部奏行官票,凡願將官票兌換銀錢者與銀一律,並准按部定章程搭交官項,偽造者依律治罪不貸」的字樣,初期之外的官票上還在左上角欄外印有「每兩比庫平少陸分」的字樣。需要填充的面額、編號和日期為黑色,或為戳記或為手書。票面還有鈐印和畫押,流通過程中還會在背面留下簽名和畫押。[2]:1053-1055

大清寶鈔於順治三年十二月開始印行,最初有五百、一千文、一千五百文和二千文四種面額,咸豐五年二月增加十千文和五千文,十一月增加百千文和五十千文,一共八種面額,是在雙抄毛頭紙上以靛藍色印刷。鈔上端印有鈔名「大清寶鈔」四字,花欄框左右有「天下通行,均平出入」八字,框內中央是「凖足制錢若干文」,右為「字第若干號」編號,左為「咸豐年製」,下端為「此鈔即代制錢行用,並准按成交納地丁錢糧一切稅課捐項,京外各庫一概收解,每錢鈔貳千文抵換官票銀壹兩」。編號有直寫數字和橫寫數碼兩種,帶有兩種編號的寶鈔分別被稱為「長號鈔」和「短號鈔」。[2]:1079-1081[6]

銀質錢幣[編輯]

外部圖片連結
image icon 西藏咸豐三年寶藏銀幣
image icon 咸豐六年王永盛上海足紋銀餅

咸豐朝的銀質錢幣,除了被稱為「元寶銀」的銀兩之外,還有西藏的咸豐寶藏銀幣和上海的銀餅等。

從清朝建立之前的16世紀中葉,西藏就通過銀錢貿易用中原流入的銀錠交換尼泊爾銀幣用以流通。清朝時,由於西藏與廓爾喀的銀錢貿易問題迭出,廓爾喀更以此為由兩次入侵西藏,清廷在反擊廓爾喀入侵的同時指令西藏政府自鑄錢幣[7]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設立寶藏局鑄造發行寶藏銀幣。[8]道光十七年,寶藏局停鑄寶藏幣。咸豐元年(1851年),寶藏局曾向中央上報一錢和五分咸豐寶藏銀幣樣幣,為嘉慶八年銀幣樣式。咸豐三年(1853年),清廷為寶藏局鑄造「咸豐寶藏·三年」部頒樣幣,正面中央為方框,框外鑄有漢文「咸豐寶藏」,字間飾有花瓣,邊廓上下鑄有「三年」兩字,背面樣式與正面相似但文字為藏文[9]:111-113黃鵬霄《故宮清錢譜》載有元年的兩個樣幣,並稱三年的為偽品。[2]:1025

上海開埠後,一般貿易廣泛使用鑄造於墨西哥西班牙銀圓,也就是俗稱的「本洋」。墨西哥獨立後改鑄俗稱「鷹洋」的墨西哥銀圓,造成上海「本洋」短缺。咸豐六年(1856年),上海道一面同意以鷹洋取代本洋,一面指定王永盛、經正記和育森盛三家商號鑄造銀餅,稱「上海銀餅」或「上海銀兩幣」。[2]:1027

參考[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齊宗佑編著. 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之五-咸丰钱的版式系列. 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社. 2002. ISBN 7-101-02416-5.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馬定祥主編; 馬傳德、徐淵編. 咸丰泉汇.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ISBN 7-208-01857-X. 
  3. ^ 第一卷 货币>第二类 铜铸币>第六辑 制钱. [2016-01-28]. [永久失效連結]
  4. ^ 咸丰元宝(宝伊当五百). 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8-03-04]. [永久失效連結]
  5. ^ 一位80后小伙和他的“大清宝钞”. 瀋陽日報. 2014-04-03 [2016-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3). 
  6. ^ 昙花一现的“大清宝钞”. 西安日報. 2014-08-10 [2016-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7). 
  7. ^ 梁俊艷,18世紀中尼「銀錢貿易」衝突與西藏自鑄銀幣,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7(2)
  8. ^ 王海燕. 历史上的西藏钱币(二)宝藏局铸币. 西藏收藏. [2016-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8). 
  9. ^ 王海燕. 西藏地方货币.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7-225-025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