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討論:孫石柱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您好,孫石柱!歡迎加入維基百科!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興趣與貢獻,希望您會喜歡這裏。除了歡迎辭以外,也請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政策
政策
GNU
GNU
版權問題解答
貢獻內容必須是您所著或獲得授權
並同意在CC-by-sa-3.0和GFDL條款下發佈
手冊
手冊
問號
問號
有問題?請到互助客棧詢問,或在我的對話頁提出。別忘記:討論後要簽名,方式之一是留下4個波浪紋「 ~~~~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 Ben.mq 2016年9月4日 (日) 16:23 (UTC)[回覆]

流線最短原理頁面存廢討論通知[編輯]

您好,您先前創建或編輯的頁面「流線最短原理」已被提出存廢討論正在討論該頁面的存廢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如果您想取回已刪除頁面的內容,您可以到存廢覆核請求處按格式提出請求,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刪除指導存廢覆核請求IRC聊天頻道--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6年9月5日 (一) 00:44 (UTC)[回覆]

您創建的條目流線最短原理可能侵犯版權[編輯]

您好,您先前創建或編輯的頁面「流線最短原理」被認為與他人的文字雷同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版權常見問題解答何為侵犯著作權,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請不要修改疑似侵權頁面,或再重複創建相同內容的頁面,版權驗證皆因維基百科十分重視版權。請前往問題頁面了解情況。您亦可以與提出檢查的維基人進行溝通。維基百科只能接受公有領域或兼容共享創意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3.0協議的內容,若要繼續保留該內容在維基百科,您可:

  • 捐獻版權 —— 適用於內容原創者或版權持有者;
  • 請求版權許可 —— 適用於複製他人文字,且希望繼續使用者;
  • 重寫 —— 用您自己撰寫的文字重新建立該條目;
  • 申訴 —— 這也許只是個誤會。

謝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 · IRC聊天頻道 · 版權常見問題解答 · 何為侵犯著作權 --M940504留言2016年9月5日 (一) 03:50 (UTC)[回覆]

流線最短原理頁面存廢討論通知[編輯]

您好,您先前創建或編輯的頁面「流線最短原理」已被提出存廢討論正在討論該頁面的存廢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如果您想取回已刪除頁面的內容,您可以到存廢覆核請求處按格式提出請求,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刪除指導存廢覆核請求IRC聊天頻道-- Stang 268 2016年9月14日 (三) 14:06 (UTC)[回覆]

關於您創建的條目[編輯]

目前的兩個參考來源,那本書我會去查閱一下,目前手上沒有。那個網頁,作為科普文章可以,但作為物理類條目參考資料,實在是很困難。

其實我非常建議剛剛加入維基百科的編者先進行一些小的編修,逐步了解維基百科後再創立新條目。我本人亦是如此起步的。您可以先閱讀物理相關的特色條目優良條目,修改其中可能存在的筆誤,添加一些參考來源,會對您很有幫助。--Tiger留言2016年9月14日 (三) 23:34 (UTC)[回覆]


Tiger,謝謝你的留言。如果不作為物理條目那還有其它變通的方法嗎?

這,它本身不就是物理類條目麼?再說了,不能為了建立條目而建立,參考來源也不能為了加入而加入啊。我說的這些不是從字面的規則出發的,而是從百科全書內容的準確可靠出發的。所以就算把它變成「不是物理學條目」,達不到百科全書所要求的「內容準確、可供查證」之類的要求,還是不行啊。--Tiger留言2016年9月15日 (四) 01:01 (UTC)[回覆]

我原沒把這當作物理條目來建的。我是把這當作一個在工程實際中非常有用的實用的大拇指準則條目來建立的。我是把這當作解釋拉普拉斯場問題中的邊際效應的一個直觀解釋的條目來建立的。

語言風格和嚴謹性問題歡迎修改。 並沒有把任何流全部歸到此原理。可能文中說的不夠詳細,只是點到為止:拉普拉斯方程描述的場問題。流體力學中無壓縮無粘性無旋運動的流屬於此列。這方面的研究很多。數學證明很嚴密。比如 http://baike.baidu.com/view/4403182.htm。 無熱源穩態溫度場,無電源穩態電場,平面應力場的數學方程都是一樣的:拉普拉斯方程。在這《數學物理方法》教科書上有講。因此,數學解和證明都是一樣的。 我不知道你要怎樣才覺得可靠。如果用變分從頭到尾仔細證明一下,又要說是原創了吧。我也沒這精力。實在不行,你們就刪了吧。這個條目搞了一個多星期了。我沒精力再忙這個了。左也不行,右也不行。如果你們能證偽,我立即自己刪了。 中秋快樂!

無論對方怎樣,別人身攻擊。語調問題我是可以幫忙改善,可是我得先有資料,對這一主題有了足夠了解才能進行。如果您手中有足夠的資料,當然還是您來寫會方便些。您在討論中提出再多的道理,都不如在條目中依據確鑿可靠的來源,用科學嚴謹的語言進行描述。您所說的北大力學教授的文章,說真的,確實像是個人吐槽。這最多可以作為一個輔助性的佐證,而非作為重要的支撐性的證據(僅有的2個來源中的一個)。

道理也和您交流了很多,理解起來可能確實有難度。所以我建議您先看看已有的同類條目,了解維基百科需要怎樣的內容,以怎樣的方式進行介紹,需要怎樣的來源佐證。--Tiger留言2016年9月15日 (四) 02:50 (UTC)[回覆]

用戶查核通知[編輯]

您好,一名維基用戶對您的賬號提請了用戶查核,因為您可能違背了傀儡方針。您可以在了解相關方針後,前往用戶查核請求頁面發表您的意見。--RegEdit 2016年9月16日 (五) 12:03 (UTC)[回覆]
如果您確有違反維基百科相關政策的行為,請知悉:社群對初犯、尚未意識到錯誤的新手或保證不再犯者比較寬容。然而濫用多個賬號是非常重大且需要處理的行為,應嚴肅待之。

User:孫石柱/沙盒頁面存廢討論通知[編輯]

您好,您先前創建或編輯的頁面「User:孫石柱/沙盒」已被提出存廢討論正在討論該頁面的存廢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如果您想取回已刪除頁面的內容,您可以到存廢覆核請求處按格式提出請求,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刪除指導存廢覆核請求IRC聊天頻道--Mys_721tx留言2016年9月18日 (日) 05:40 (UTC)[回覆]


此用戶的封禁已被其他管理員複檢,申訴被接受。

請求複檢的理由或相關提問:

管理員:

我因為犯了一個無知的錯誤-放棄了老帳號,新註冊了一個新帳號,從而進入了封殺註冊的惡性循環。犯那個無知錯誤的原因是在討論中生氣了,決定不來了,並這麼說了。再回來時,就註冊了新帳號。如此而已。我無意搗亂,事實上也沒做任何搗亂的事。我只做了一件事:在我建立的那個詞條存廢頁面上參加討論。

又因為我不熟悉維基操作,看了半天也沒看懂這裏的操作說明-這對我太難了。我只會用鼠標點擊一下就行的簡單操作。

現在的問題是,我如何做才能讓你們解封孫石柱的帳號(目前的IP位址是68.235.53.98,而該查封ID是#216339)?請明示。


謝謝!

又:已給管理員列表(收件人:Unblock -zh 發了郵件申訴)

--孫石柱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03:22 (UTC)[回覆]

注意:

  • 濫用此模板或申訴渠道的用戶,可能被延長封禁或被禁止編輯其用戶討論頁。
    • 由於技術原因,如果啟用了「用戶討論頁上的結構式討論」功能的話,請將該請求放到討論頁主頁面的「關於此版塊」中,否則該請求無法顯示在請求分類中讓管理員留意到。
  • 如您希望與管理員就本次封禁作出討論,請於本模板外展開。

管理員已對此封禁決定作出複檢,並有以下結論:
基於下列理由,本人決定接受這位用戶的申訴,並予以解封或縮短其封禁期限。其他管理員可再複檢此用戶的封禁,但在沒有更好的理由前,請勿輕易推翻之前的決定。
  用戶已保證不再使用多重賬號,現予解封,以觀後效。
  處理人:Wcam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14:50 (UTC)[回覆]

您被封殺的原因是不當使用多重帳號(詳見Wikipedia:傀儡),您只要保證以後不用其它帳號即可。--Lanwi1(留言) 2016年9月20日 (二) 03:34 (UTC)[回覆]

謝謝Lanwi的幫助。我保證以後不用用其它帳號!「 孫石柱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03:46 (UTC) 」孫石柱[回覆]

根據Wikipedia:傀儡規定,同一個IP內只能註冊1個帳戶,同一個群體內也只能註冊1個帳戶,所以請不要再註冊其他帳戶--林勇智 2016年9月20日 (二) 08:11 (UTC)[回覆]

很高興看到管理員Wcam的解封留言。謝謝!「 孫石柱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15:31 (UTC)[回覆]

我對閣下的主動認錯的態度感到歡喜。——星耀晨曦留言2016年9月21日 (三) 04:06 (UTC)[回覆]

2016年9月[編輯]

歡迎來到維基百科。維基百科歡迎任何人作出建設性貢獻。為維持條目格式的一致性,閣下須知編輯時當要遵守格式手冊。請勿於條目使用其他格式,蓋此或會貶降條目的可讀性。請參閱歡迎頁面以了解更多。敬希合作。--Wcam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18:00 (UTC)[回覆]


謝謝提醒,請容我學習後改進。「 孫石柱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18:12 (UTC)[回覆]

提醒[編輯]

  • 請先去閱讀一下其他物理類條目,瞭解一下維基百科條目的基本格式。詳見WP:格式手冊WP:格式手冊/數學
  • 在條目力流最短路徑準則中,有些來源不可以作為參考文獻,例如百度文庫、論壇、iWord、科學網博客等,引自這些來源的內容應當被移除或修改(更換內容和來源)。簡而言之,只要註冊個賬號(甚至不註冊)就能發佈的內容都不可以作為來源,即使所發佈的內容完全正確也一樣。詳見WP:可供查證WP:可靠來源
  • 最合適的來源是學術論文。書籍也可以適當採用。
  • 另外,百度百科等百科網站絕不可以作為來源。至於其他百科全書,如《大英百科全書》等只能謹慎地採用。
  • 建議儘快把正在編輯的內容和User:孫石柱/沙盒做一個備份,例如存在自己電腦中。一旦刪除投票通過(目前看起來有可能會通過),再想取回這些內容會比較麻煩。
  • 簽名的方法是直接在後面~~~~,不用加雙引號「」,也不用寫自己名字(系統會自動替換)。在自己的討論頁上回覆他人時,可以在回覆內容前面輸入{{ping|對方的用戶名}}(例如對我回覆可以在內容前面附上{{ping|逆襲的天邪鬼}}),這樣對方才會看到提醒。另外也可以去對方討論頁上回覆。
  • 在計劃頁(例如存廢討論、互助客棧等),如果不是特意去提醒某人則不需要ping。

--維基搗蛋鬼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18:24 (UTC)[回覆]


{{ping|逆襲的天邪鬼}}非常感謝詳盡有用的提示,受益匪淺!孫石柱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19:18 (UTC)[回覆]

囧rz……,是{{ping|...}}不是{{tl|ping|...}}(前者是真提醒,後者是寫出來給人看的)。另外「~」是半角不是全形。編輯完成後,點擊一下「顯示預覽」就會發現這些代碼的區別。大家都是從新手過來的,慢慢學習就好。維基搗蛋鬼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19:05 (UTC)[回覆]

@逆襲的天邪鬼 囧rz……,非常感謝詳盡有用的提示,受益匪淺! 孫石柱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19:18 (UTC)[回覆]

關於條目內容的討論[編輯]

關於條目本身內容的討論就請到Talk:力流最短路徑準則進行,別再存廢討論那裏展開啦!另外,建議先到Draft:力流最短路徑準則寫好,各種小錯誤都修訂好,再移到主條目內。--Tiger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22:25 (UTC)[回覆]


條目內的一個公式我修正成數學公式的格式了,另一個似乎有錯,括號內的「3*/r^4」。可以參考Help:數學公式,來改寫。--Tiger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22:31 (UTC)[回覆]

謝謝TIGER的幫助!我正在一點點按你建議的去做。容我不、慢慢學。 孫石柱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22:38 (UTC)[回覆]

To Tiger: 謝謝你把一個公式寫成數學公式形式,漂亮多了!

另一個公式我剛核查過,沒有錯。請看下面連結中的pg 90 中的公式6.39中的第二個公式。 https://books.google.co.id/books?id=zOuyGWnz2PYC&pg=PA90&lpg=PA90&dq=%E5%9C%86%E5%AD%94%E5%BA%94%E5%8A%9B%E9%9B%86%E4%B8%AD%E5%85%AC%E5%BC%8F&source=bl&ots=1TB__PT89z&sig=-9vMnge1BH23-Qj4frUhO3Q-EKI&hl=en&sa=X&ved=0ahUKEwjN-OmMgp_PAhVL5oMKHaq1BHwQ6AEIWTAH#v=onepage&q=%E5%9C%86%E5%AD%94%E5%BA%94%E5%8A%9B%E9%9B%86%E4%B8%AD%E5%85%AC%E5%BC%8F&f=false

令圓孔半徑 a = 1,角度等於90度,故有

Q = (q/2)*(2 + 1/r^2 + 3/r^4) = q + (q/2) (1/r^2 + 3/r^4) = q +q'

q' 就是被圓孔擋住而改道的力流,q是沒有圓孔時的力流,Q是兩者之和(有孔以後某點實際上的力流)。

希望我說明白了。 孫石柱留言2016年9月20日 (二) 23:04 (UTC)[回覆]

------------------------

@Wolfch

電場的fringe effect 跟力流的缺口效應,樓邊風大的情形是一樣的,都是在邊緣集中,力流場中叫應力集中(stress concentration) ,流場中叫「樓邊風大」(專業說法叫繞流的流速急增),電場中叫fringe effect。。。。。規律一樣:按距離的平方迅速衰減。《樓邊風大之看圖解釋》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4007-998776.html 中的圖形跟fringe effect的圖形是一樣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流線走最短路徑;數學求解的方法也是一樣的:求解拉普拉斯方程。這有多種求解方法。《樓邊風大之看圖解釋》用的是複變函數的保角變換方法-這也是求解流場繞流,裂紋頂端力場的常用方法之一。

孙石柱(留言) 2016年9月21日 (三) 14:19 (UTC)

re:[編輯]

您好:

1. 目前我覺得,電場的fringe effect似乎和流線走最短距離是二件事,在Why does a capacitor discharge?中提到二片有限大小平行板的電場一様, 在平板中間的電場是一直線, 在平板邊緣的電場就會略為往外凸出, 不是一直線了, 以我的認知, 平板邊緣電場的特性稱為fringe effect,不過手上沒有資料可供證實

2. 「把之前版本的刪除撤銷之後,原代碼中沒有看到恢復」,您撤銷了我在09:49:16‎,刪除1,978位元組的動作(也就是刪除「力流最短路徑準則的擴展」段落,因為上面提到的,我認為fringe effect不是走最短距離這件事),因此我刪除的1,978位元組就加回來了,至於您問的「把之前版本的刪除撤銷之後,原代碼中沒有看到恢復」,不知您說的是一部份沒有恢復,不太了解您說的意思,不好意思

3. 刪除1,978位元組的部份, 我應該在刪除時同時說明刪除的原因的, 但我沒有, 不好意思. 在此補充原因如上。目前條目已有對於力流的描述,若是沒有「力流最短路徑準則的擴展」段落, 我認為此條目已可以留下來了。

以上,請參考,祝編安 --Wolfch (簡易留言 - 留言) 協作計劃進行中 2016年9月21日 (三) 19:09 (UTC)[回覆]

首先,感謝您在我建立的三個詞條上的多次專業級的改進和幫助,受益匪淺!

(1)有線平板電容的電荷密度在邊緣陡峭上升,在四角猶劇烈,這跟流場樓邊風大,力場的缺口效應一樣。另外它們都是拉普拉斯方程場問題。因為我無法在這點上說服你,達成共識。所以,我把有關流線走最短路徑的普遍性陳述撤銷了。

(2)從力流走最短路徑擴展到流體走最短路徑是沒有異議的。用流線走最短路徑解釋樓邊風大也是沒有異議的。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擴展和舉例是融會貫通和理論聯繫實際。如你所知,樓邊風大的解釋之前北大的力學教授和美國理論物理博士做過,一個是照本宣科,另一個是完全錯誤。可見這一段不僅正確無疑而且也是有意義的。因此我主張留着。

(3)「把之前版本的刪除撤銷之後,原代碼中沒有看到恢復」是我用錯了「編輯」按鈕(那頁面上有兩個「編輯」按鈕)。不好意思。

(4)BTW, 我在「力流法」詞條中對你的改進又作了一點小改動。改動的理由在原代碼里加了說明。希望能達成共識。

祝安好!

孙石柱留言2016年9月21日 (三) 22:25 (UTC)[回覆]
關於兩個「編輯」的問題。閣下可以看見編輯編輯原始碼的兩個選項。其中,「編輯」是可視化編輯,也就是所謂的「即見即所得」。「編輯原始碼」才是編輯wiki代碼的。——星耀晨曦留言2016年9月22日 (四) 00:09 (UTC)[回覆]

2016年9月[編輯]

請勿添加無資料來源個人原創觀點的內容,以免違反可供查證方針。如果您繼續此類行為,將會遭到封禁。--Mys_721tx留言2016年9月21日 (三) 22:09 (UTC)[回覆]


我並不認為我有這種情況。我注意到了你將」力流法「和」力流最短路徑準則「中我對WOLFCH的改進撤銷了。但我不明白你這樣的理由和根據。請明示。 我改動WOLFCH的編輯的理由已經在改動時,在原代碼中作了解釋。如果有異議可以討論。我很樂意聽取你的具體理由和根據。


孙石柱留言2016年9月21日 (三) 22:54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