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學
外觀
(重新導向自修辭)
修辭學(英文:rhetoric)是增強言辭或文句效果的語言藝術,和語法、邏輯並稱三藝,是語言學的範疇。自語言出現,人類就有修辭的需要。修辭的學習和運用可以:
- 修飾作者的文章、語言,清楚傳達文意,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加深讀者的印象和抒情效果。
- 更清楚了解作者的意思,不會受修辭手法的影響而有所誤解。
- 便於分析、欣賞文學作品,以進一步理解其作品意涵。
語源
[編輯]漢語中的最早的修辭一詞出現在《易經》:「修辭立其誠」。是修飾文辭的意思。
修辭的「辭」可以分為文辭(寫文章所用的)和言辭(或稱語辭,口頭說話所用的)。最初的修辭和語言一樣,重心都在說話方面;就連「辭」這個字最初也是指言語,而非文字的組合——《說文解字》:「訟辭也。」後來重心才向文辭發展。
歷史
[編輯]中國
[編輯]- 先秦時代就已經有了關於修辭的零星言論。例如莊子很重視寓言的效果;惠施十分重視譬喻手法。
- 漢代時期的學者曾激烈討論《詩經》的基本修辭手法:賦(直述)、比(譬喻)、興(起興)。
- 魏晉南北朝之後,不少文學批評作品如各式各樣的詩話、詞話都有談論修辭,但專門談修辭學的作品還很少。例如劉勰的《文心雕龍》是首部「修辭」二字的意思和現代理解相同的作品,書內亦談了不少修辭手法。
- 宋代陳騤的《文則》則可視為第一部修辭學的專著。
- 民國八年(1919年)於北京發生五四運動以後,修辭學便擺脫了文學批評的範圍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當時的修辭研究主要有兩種傾向:
- 模仿西方的修辭著作。
- 輯錄中國古人的說法。
古希臘
[編輯]古希臘的修辭學是由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發展起來的。這裏的修辭學更適合稱為修辭術或雄辯術,更是指演說的技術。在亞里士多德著作《修辭的藝術》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辭為辯證法的相對物,即是說辯證方法是找尋真理的要素,修辭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 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成為繼承兩派學說並集大成修辭學的宗師。亞里士多德提出三種策略:
- 道德訴說:來源的可信度
- 理性訴求
- 感性訴求:用情感說服。
參考
[編輯]- 黃慶萱《修辭學》,三民書局
- 修辭技巧簡介
- 黎老師中文教室──修辭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燦爛的中國文明 ─ 中國文辭之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香港商業廣告常用修辭格研究-修辭在商業社會的價值
- 老子譬喻的影響力:干將、莫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老子譬喻的影響力:乳犬噬虎,伏雞搏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老子譬喻的影響力:驥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