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煙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極煙霞的漂浮路徑

北極煙霞(Arctic haze)指由空氣污染引起的出現在北極地區大氣層緯度上可見的污染現象。因其成分90%為硫,其餘為碳,故顯紅棕色。與其他污染物相比,北極煙霞的化學物質能夠在大氣中持續較長的時間。由於在雪,雨和湍流空氣數量上的限制,無法在春天替換極地氣團的污染物,霾在北部大氣層能夠存在超過一個月。

危害[編輯]

導致北極溫度上升的速度超過地球的任何地區,雖然氣候變化主要緣於溫室氣體的增加。[1]

產生的原因[編輯]

燃燒,工廠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汽車的使用引起。顏色會發生變化,1974年,來自中國外蒙古的沙塵暴,致煙霞顏色變為黃色。次年因大量的工業污染物變為黑灰色。[2]

導致的後果[編輯]

歐洲氣候學家預測,到二十一世紀末,北極地區的溫度會上升3°C,同樣地,來自挪威氣象研究學院(NILU)的學者安德烈亞斯·托爾(Andreas Stohl)在《國家地理學會》上發表的文章稱:「早期的氣候模型表明,如果變暖持續,那麼,到2040年,北極的夏季海冰(Sea ice)將完全消失。」

註釋與參考資料[編輯]

  1. ^ Law, Kathy S. and Andreas Stohl. Arctic Air Pollution: Origins and Impacts. 16 March 2007. Science. Sci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Soroos, Marvin. The odyssey of Arctic haze: toward a global atmosphere regime. December, 1992. Environment Magazine.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