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潑猴
此條目的紅字連結或需進行清理。 |
北極潑猴 Arctic Monkeys | |
---|---|
組合 | |
音樂類型 | 後龐克復興 獨立搖滾 另類搖滾 車庫搖滾 迷幻搖滾 藝術搖滾 巴洛克流行 華麗搖滾 後英式搖滾 |
出道地點 | 英國英格蘭錫菲 |
活躍年代 | 2002– |
唱片公司 | Domino Records、EMI(巴西)、華納(美國) |
網站 | www.arcticmonkeys.com |
相關團體 | 末代皮影 Mongrel Reverend and the Makers The Dodgems The Rascals |
現任成員 | |
Alex Turner Jamie Cook Matt Helders Nick O'Malley | |
已離開成員 | |
Andy Nicholson |
北極潑猴(英語:Arctic Monkeys)是組來自英國錫菲的另類搖滾樂團。樂團成立於2002年,團員有主唱兼結他手 Alex Turner、結他手Jamie Cook[譯名請求]、貝斯手Nick O'Malley[譯名請求]與鼓手Matt Helders[譯名請求]。
北極潑猴以第二張單曲《I Bet You Look Good on the Dancefloor》登上英國單曲榜冠軍,成功贏得眾人注目[1]。首張專輯《就是屌》在2006年1月發行,刷新英國音樂史上銷售量最高的首張專輯紀錄,專輯目前依然是英國銷售量最高的樂團首張專輯,超越綠洲合唱團的《絕對可能》所保持的紀錄。《就是屌》贏得了2006年水星音樂獎[2]與2007年全英音樂獎「最佳英國專輯」,另也獲得格林美獎「最佳另類音樂專輯」提名,但最後敗給奈爾斯·巴克利(Gnarls Barkley)的《何方神聖》(St. Elsewhere)專輯。北極潑猴第二張專輯《夜來夜屌》在2007年4月23日發行,首周銷售量突破225,000張,並獲2007年水星音樂獎提名[3]。他們也拿下了2008年全英音樂獎的「最佳英國專輯」與「最佳英國團體」兩項大獎。
北極潑猴可以說是最早透過互聯網(歌迷網站而非樂團網站)吸引公眾注意的藝人之一,評論家也暗示這可能會改變新樂團的宣傳與行銷方式[4]。樂團目前是獨立唱片公司多米諾唱片(Domino Records)旗下藝人。2014年8月24日樂團於AM tour的最終場時宣佈他們將休息一段時間[5]。
批評與爭議
[編輯]北極潑猴受到了許多媒體的評論,這些評論不僅包圍着樂團,也促成了樂團的成功[6]。批評者認為他們是一系列被過度宣傳的「《NME》樂團」之一。北極潑猴在首張專輯發行三個月後推出EP《Who the Fuck Are Arctic Monkeys》,但遭到部分人批評,認為他們「想賺錢」、「利用本身的成功」[7]。樂團反駁說,他們定期推出新音樂,是避免「花三年時間宣傳一張專輯」的「無趣」[8]。
《就是屌》的唱片封面是他們的好友 Chris McClure 正在抽雪茄的相片,被蘇格蘭的國家衛生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長官批評為「強化抽煙是OK的想法」[9]。CD上的圖是一個充滿雪茄的煙灰缸。樂團的經紀人否認這項指控,並認為相反:「你可以在圖中看見,抽煙不是給他一個好的世界」[9]。
樂團在2008年全英音樂獎的混亂表現遭到批評。當他們接下英國最佳專輯時,他們開了一個關於 BRIT School 的玩笑[10]。就讀該所學校的學生將有機會成為這裏的觀眾。全英音樂獎非常支持該校,北極潑猴來自錫菲,並沒有前往就讀。但他們當晚嘲笑先前在得獎感言中感謝皇室與 BRIT School、並且是該校校友的得獎者愛黛兒和凱特·娜許(Kate Nash)。這段談話遭到英國獨立電視台刪減[11]。
前流行尖端鍵盤手 Alan Wilder 在《Side-Line》雜誌談論目前的音樂產業情況。他用北極潑猴作為例子,批評現代錄音科技對於動態範圍壓縮的使用,稱《I Bet You Look Good on the Dancefloor》這首歌是「最糟糕、膚淺噪音的轟炸」[12]。
音樂型態
[編輯]音樂影響
[編輯]北極潑猴受到了披頭四、衝擊合唱團、史密斯樂團、石玫瑰等經典英國樂團的影響,並且塑造出樂團的基礎,但他們對於走出自己音樂的渴望、主唱 Alex Turner 兼容並蓄的音樂品味、與對60年代音樂的喜愛,給予樂團各種不同的影響。
《就是屌》被稱為是典型英式獨立唱片,如同其他同類型樂團,受到鼓擊樂團(The Strokes)首張專輯《Is This It》 以及時間雖短但十分有影響力的放蕩樂團的影響。主唱 Alex Turner 的歌詞風格也融合了慕禮西、賈維斯·卡克與艾維斯·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等人的特色。
接下來的《夜來夜屌》專輯,樂團試圖打造出更為黑暗、更為難忘的音樂,使用了結他效果器、風琴,而新貝斯手 Nick O'Malley 所帶來的影響可在《Do Me A Favour》和《505》等歌曲中發現。《If You Were There, Beware》與《Brianstorm》兩首歌曲則可聽見石器時代女王(Queens of the Stone Age)的影響。Matt Helders 表示所有團員從組團起就都是石器時代女王的歌迷,還在青少年時期學會演奏他們的《心靈之歌》(Songs for the Deaf)專輯。北極潑猴也試着在《夜來夜屌》的B面單曲中放入更「重」的音樂。
2008年8月,樂團宣佈將在石器時代女王靈魂人物 Josh Homme 監製下進行第三張專輯錄音工作。樂團承認可能受到 Homme 的影響,會聽奶油合唱團和吉米·罕醉克斯的唱片消磨時間。在早期《騙肖ㄟ》的訪談中,記者提到了一些與門戶合唱團、石器時代女王與尼克·凱夫(Nick Cave)的相似之處。樂團在2009年1月的澳洲巡迴中曾演唱尼克·凱夫的歌曲《Red Right Hand》獻給澳洲聽眾。
2013年的《AM》專輯,他們繼承著psychedelic、blues rock、hard rock的搖滾根源,也有hip hop與R&B的元素,從而全然走出昔日的車庫搖滾框架。唱片內有12首新作。封面設計簡潔有型,概念是源自他們很敬佩的前輩組合地下絲絨在1985年推出的"VU"。
2018年的《Tranquility Base Hotel & Casino》專輯由主唱 Alex Turner 與 James Ford 一同製作,Arctic Monkeys 延續著多樣性的曲風實驗,相信此次脫胎換骨的音樂風格會讓不少歌迷大吃一驚。而在首波單曲《Four Out Of Five》MV 中更有着 Stanley Kubrick 的電影風格,體現著 AM 大膽與瘋狂的招牌作風[13]。
2022年的 Arctic Monkeys 專輯《The Car》不同於《Tranquility Base Hotel & Casino》,歌詞以太空時代為靈感、作風前衛,和發展以鋼琴為主導的器樂。專輯一共有 10 首歌,與製作人 James Ford 延續一直以來的合作,編曲加入大量的弦樂元素,聲線更為成熟穩重,講述了迷失、盼望、愛戀的不同狀態,比起之前專輯更加偏向復古路線的同時保持摩登特色。在《The Car》可以發現 Arctic Monkeys 在一個全新華麗的音樂環境中狂奔,並包含主唱 Alex Turner 職業生涯中最豐富、最有價值的人聲表演[14]。
Alex Turner 在接受《The Big Issue》採訪時表示,科幻小說並不在《The Car》的討論範圍內,「我們回到了地球。」他透露這張唱片整體上表現出更具動態的聲音變化,聚焦弦樂的進場與退場是一種深思熟慮過後的舉動,他們希望所有元素都有各自的空間,「有時間讓樂團往前走,然後弦樂再走到前面。」[15]
Blur 的主唱 Damon Albarn 說: Arctic Monkeys 為「最後一個偉大的結他樂隊」。「我覺得結他音樂再次變得更加令人興奮,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變得如此乏味」他說。 「對我來說,最後一支偉大的結他樂隊是 Arctic Monkeys,我真的不知道從那時起是否還有比這更好的樂隊[16]。」
前 Oasis 成員 Noel Gallagher 亦提及到Arctic Monkeys 是英國最後一支偉大的結他音樂樂隊[17]。
歌詞
[編輯]北極潑猴單曲中的歌詞常常提到有關評論Chav、獨立音樂等文化的社會現實主義,代表歌曲有《A Certain Romance》;以及對於勞動階級生活的觀察,代表歌曲有《When the Sun Goes Down》,被稱為是首「詼諧、辛辣、關於錫菲 Neepsend 地區賣淫的歌曲」[18]。根據歌詞風格,北極潑猴常被人與街頭小子(The Streets)的饒舌歌手 Mike Skinner[19]、擅長結合具觀察力的歌詞與詼諧的早期藝人慕禮西和賈維斯·卡克[18]等人相比。
Turner 的唱腔有着濃厚的約克夏口音,像是「something」縮短為(summat)(IPA: /sumʌt/)、用「dun't」(IPA: /dʌnt/)取代「don't」、「were」取代「was」、「ent」取代「isn't」、用「owt」和「nowt」取代「anything」和「nothing」、「reight」取代「right」(意思為「非常」)、還有約克夏口語用法如「mardy」代表「grumpy、difficult、unpredictable、spoiled」、「got the face on」代表「in a bad mood」[20]。他們的歌曲也常提及流行文化:《就是屌》提到了羅密歐與茱麗葉、警察合唱團的歌曲《Roxanne》、電視影集《Some Mothers Do 'Ave 'Em》中的角色 Frank Spencer[20],讓一名記者認為樂團對於80年代流行文化有着「復古未來主義式的迷戀」[21]。
北極潑猴曾兩度在歌詞中參照杜蘭杜蘭。第一次是《就是屌》中的歌曲《I Bet You Look Good On The Dancefloor》(「Your name isn't Rio, but I don't care for sand」參照自歌曲《Rio》),第二次是歌曲《Teddy Picker》(「Save it for the morning after」是來自歌曲《Save A Prayer》)。
現場表演
[編輯]北極潑猴以演唱會中的獨自演唱性質與歌迷參與而聞名[22]。不過,他們的表演有時也遭到評論家的批評。例如,《NME》將雷丁音樂季(Reading Festival)中,使用多種煙火、燈光效果的繆斯樂團,以及緊接之後表演的北極潑猴相比,認為「相對於繆斯在全部的閃光、煙霧、煙火等安排下,北極潑猴只簡單的在舞台上散步,連禮貌性的展示背景布幕都沒有」,更認為他們太過「自覺」,無法成為「他們有能力成為的搖滾巨星」[22]。
北極潑猴成為2007年6月22日格拉斯頓伯里當代表演藝術節的頭號樂團,精彩片段由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台轉播。在表演當中,他們與迪利·瑞斯可(Dizzee Rascal)一同表演,並翻唱雪莉·貝西(Shirley Bassey)的歌曲《Diamonds Are Forever》。[23] 他們也參與了2007年9月的 Austin City Limits Music Festival。2007年6月19日與20日,樂團在卡迪夫國際競技場(Cardiff International Arena)舉辦兩場演唱會,由當地的好友 Reverend and the Makers 樂團擔任暖場樂團。2007年12月8日與9日,他們在倫敦亞歷山大皇宮(Alexandra Palace)舉行兩場演唱會。
北極潑猴在2009年成為雷丁音樂季、列斯音樂季(Leeds Festival)的頭號樂團,他們還通知歌迷,在新單曲《Crying Lightning》中將有兩份單曲有免費門票[24]。他們也是塞爾維亞「Exit festival」第一晚的頭號樂團。他們還將與怪獸男孩(Beastie Boys)、酷玩樂團一同參加 Osheaga Festival。
政治
[編輯]由於北極潑猴在英國的高人氣,因此常被引用進政治人物或記者的演講或文章中。2006年5月,當時的財政大臣白高敦在與《新女性》雜誌(New Woman)的專訪中表示,他每天都聽北極潑猴的音樂:「(他們)真的能在早晨將你叫起」[25],雖然之後的專訪他都無法講出任何一首歌名[26]。這後來被記述為錯誤引用。布朗在隨後的訪談中澄清,他並不是真的喜歡他們。他說她是單純的表示他們能在早上把你叫起[27]。接着他在2006年工黨大會討論有關全球暖化時開玩笑的表示他「對北極圈的未來比對北極潑猴的未來更有興趣」[28]。之後自由民主黨領袖曼席斯·坎貝爾(Menzies Campbell)也在2006年自由民主黨黨大會中提及北極潑猴,誤稱他們唱片銷售量超越了披頭四[29],引起許多媒體的嘲笑[28]。
鼓手 Helders 與貝斯手 O'Malley 在2007年表達了對於活樂地球演唱會的懷疑。他們表示,以他們的年紀似乎是要讓人「領情」,而且人們在氣候變遷議題上應該重視專家,而不是音樂人。他們也表示大量浪費能源的活樂地球演唱會是種偽善。
音樂作品
[編輯]錄音室專輯
[編輯]- 2006年:《就是屌》(Whatever People Say I Am, That's What I'm Not)
- 2007年:《無盡夢魘》(Favourite Worst Nightmare)
- 2009年:《騙肖ㄟ》(Humbug)
- 2011年:《好戲在後頭》(Suck It And See)
- 2013年:《晨操》(AM)
- 2018年:《靜海基地娛樂》(Tranquility Base Hotel & Casino)
- 2022年:The Car
獲獎紀錄
[編輯]自2006年首張專輯《就是屌》以來,北極潑猴已獲得38次提名並贏得24座獎項。重要的獎項有2006年水星音樂獎、2007年 Ivor Novello 音樂獎、以及2008年全英音樂獎「最佳英國專輯」與「最佳英國團體」。他們還獲得11項新音樂快遞音樂獎與3座Q雜誌音樂獎,並獲第49屆格林美獎兩項提名。
註釋
[編輯]- ^ Arctic Monkeys make chart history. BBC News Online. 2006-01-29 [2006-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24).
- ^ Arctic Monkeys win Mercury Prize. BBC News. 2006-09-06 [200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8).
- ^ Arctic Monkeys break America. Muse. 2007-05-03 [2007-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年9月27日).
- ^ Barton, Laura. The question: Have the Arctic Monkeys changed the music business?. 《衛報》. 2005-10-25 [2006-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6).
- ^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Arctic Monkeys to take a break
- ^ Hanley, Lynsey. Monkeymania. New Statesman. 2006-01-30 [2006-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1).
- ^ Arctic Monkeys defend EP release. NME. 2006-04-18 [2006-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3).
- ^ Young Brains. San Diego CityBeat. 2006-05-31 [200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9).
- ^ 9.0 9.1 Arctic Monkeys defend album cover. BBC News Online. 2006-02-03 [2006-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6).
- ^ Viewers' fury as Sharon Osbourne unleashes four-letter tirade at 'drunk' Vic Reeves. thisislondon. 2008-02-23 [2008-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2月28日).
- ^ Brits exposed to an Arctic blast. FT Online. 2008-02-23 [2008-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1).
- ^ Music for the Masses - I Think Not. Side-Line. 2008-02-29 [2008-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5).
- ^ 睽違五年 − Arctic Monkeys 發佈新專輯《Tranquility Base Hotel & Casino》. hypebeast. 2018-05-15 [2024-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7).
- ^ 英倫搖滾樂隊 ARCTIC MONKEYS 睽違 4 年推出最新專輯《THE CAR》,主音 ALEX TURNER 計劃舉行英國巡迴演唱會. mINGS. 2022-10-25 [2024-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7).
- ^ 太空船轉乘汽車,Arctic Monkeys 宣布回到地球,十月發行新專輯《The Car》!. ysolife. 2022-08-25 [2024-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7).
- ^ Will, Richards. Blur’s Damon Albarn on Alex Turner:“He’s great–I sing a lot like him on the new album”. NME. 2023-07-27 [2024-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7) (美國英語).
- ^ Noel Gallagher on The Strokes. [2024-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06).
- ^ 18.0 18.1 Petridis, Alexis. Whatever People Say I Am, That's What I'm Not Review. The Guardian. 2006-01-13 [200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3).
- ^ Gibson, Owen. A Mercury for the Monkeys. The Guardian. 2006-09-06 [200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3).
- ^ 20.0 20.1 A Scummy Man and Mardy Bums: The ultimate Arctic Monkeys album guide. NME. [200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8).
- ^ Morley, Paul. We love the 1980s. The Guardian. 2006-01-27 [200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3).
- ^ 22.0 22.1 Arctic Monkeys review: Reading Festival. NME. 2006-09-02.
- ^ View topic - Glastonbury 2007 ~ Arctic Monkeys Forum Fan Site - Arctic-Monkeys.com. [2009-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 ^ Arctic Monkeys hide tickets in single. idiomag. 2009-08-16 [2009-08-21].
- ^ George Clooney as Gordon Brown?. BBC News. 2006-05-24 [200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30).
- ^ Brown's Arctic Monkey admission. BBC News. 2006-09-24 [200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3).
- ^ Gordon Brown answers your questions. 《貝爾法斯特電訊報》. 2007-06-27 [200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4).
- ^ 28.0 28.1 Monkey business. BBC News. 2006-09-26 [200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8).
- ^ Ming's Arctic Monkeys test. BBC News. 2006-09-18 [200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