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列星頓號航空母艦 (CV-16)

座標27°48′54″N 97°23′17″W / 27.81500°N 97.38806°W / 27.81500; -97.38806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CV-16

27°48′54″N 97°23′17″W / 27.81500°N 97.38806°W / 27.81500; -97.38806

列星頓
USS Lexington CV-16
「藍色幽靈」列星頓號。攝於1943年11月。
概觀
艦種航空母艦
艦級艾塞克斯級(8號艦)
製造廠霍河造船廠
動工1941年7月15日
下水1942年9月26日
服役1943年2月17日
1955年8月15日
退役1947年4月23日
1991年11月8日
結局1992年6月15日捐贈作博物館
除籍1991年11月8日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一般:27,500噸
作戰:33,400噸
滿載排水量36,380噸
全長整體:872英尺(265.8米)
水線:820英尺(249.9米)
全寬整體:147英尺6英寸(44.96米)
水線:93英尺(28.3米)
吃水戰時:近26英尺(7.9米)
滿載:近27.5英尺(8.4米)
鍋爐8座鍋爐
4座1,250千瓦蒸汽輪機
2座250千瓦柴油輪機
4軸
功率150,000軸馬力
試航:154,054軸馬力
最高速度33節
試航:32.93節
續航距離20,000海哩/15節
服役:15,440海哩/15節
乘員268名軍官
2,363名水兵
武器裝備4門2聯裝5吋/38火炮
4門單管5吋/38火炮
8門4聯裝40毫米高射砲
46挺20毫米機炮
裝甲機庫:2.5吋
防護甲板:1.5吋
裝甲帶:2.5-4吋
防水壁:4吋
指揮塔:1-1.5吋
舵機:2.5吋
艦載機36架F6F
37架SB2C
18架TBF
其它3座升降台
2座彈射器
模版參考來源:[1]

列星頓號航空母艦(USS Lexington CV-16)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八號艦。她是美軍第五艘以列星頓為名的軍艦,紀念列星頓和康科德戰役;該戰役為美國獨立戰爭的首場戰鬥。

列星頓號在1941年在霍河造船廠開始建造,艦名原為卡伯特(Cabot)。數月後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正式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加快建造艾塞克斯號等航空母艦。後來列星頓號珊瑚海海戰沉沒,海軍將建造中的CV-16更名為列星頓號,以作紀念。

列星頓號於1942年下水,並在1943年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列星頓號退役停放,在封存之際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16)。稍後列星頓號先後進行SCB-27C及SCB-125現代化改建,到1955年才重返現役。改建後列星頓號在太平洋艦隊服役,並分別在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老撾內戰期間到西太平洋警備。1962年列星頓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6),改到大西洋艦隊服役,開始負責訓練海軍飛行員。

1969年,列星頓號正式重編為訓練航母(舷號改為CVT-16);又於1978年重編為輔助訓練航母(舷號改為AVT-16),但繼續在彭薩科拉等地訓練海軍飛行員,直到1991年退役除籍為止;她也是最後一艘退役的艾塞克斯級。退役後海軍將列星頓號捐贈予民間組織,改作博物館艦。博物館在1992年於聖體市開放。

列星頓號在更改艦名後,同時繼承了前艦列夫人(Lady Lex)的綽號;但其更廣為人知的綽號為藍色幽靈(Blue Ghost)。事緣列星頓號在二戰期間,一直將艦體全部塗上海軍藍,以作偽裝;而日本東京電台雖屢次宣佈日軍擊沉列星頓號,但列星頓號總能夠「重返」作戰,猶如幽靈之不死。其藍色幽靈綽號便自此於美軍廣傳。[2]

建造與早年服役

[編輯]

列星頓號在1941年7月15日於霍河造船廠開始建造,其時艦名仍為卡伯特;同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美軍加快建造各艘航空母艦。1942年5月8日,列星頓號珊瑚海海戰沉沒,消息在同年6月公佈。應霍河造船廠工人的要求,海軍將廠內建造中的CV-16更名為列星頓號,以示紀念;而卡伯特則改為命名CV-28。此後美軍所有沉沒的航空母艦艦名,均由新建的航空母艦繼承。[3]

1942年9月26日,新列星頓號下水,由前任海軍助理部長西奧多·羅賓森(Theodore D. Robinson)的夫人擲瓶;羅賓森夫人亦是舊列星頓號的擲瓶者。1943年2月17日,列星頓號服役,隨即在波士頓附近試航。4月13日,列星頓號搭載第16航空團(Air Group 16)到切薩皮克灣加勒比海試航,然後返回波士頓作最後檢修。[4][5]

7月初,列星頓號離開波士頓,到諾福克海軍基地搭載軍資,預備前往西太平洋作戰。26日,列星頓號與普林斯頓號貝勞森林號一同橫越巴拿馬運河,然後直接前往珍珠港,在8月9日抵達,隨即進行嚴密訓練。[4]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馬紹爾群島戰事

[編輯]
1943年2月17日,列星頓號在波士頓正式服役。當日波士頓天氣寒冷,港口漂滿浮冰,列星頓號的飛行甲板亦鋪上陣陣白雪。此時列星頓號仍然沒有彈射器,前部甲板亦只預留了一條彈射器坑道,防空炮亦未安裝完成。

1943年9月11日,列星頓號離開珍珠港,並擔任第15特遣艦隊(Task Force 15)的第五分隊(Task Group 15.5)旗艦,同行艦有普林斯頓號及貝勞森林號;分隊由鮑奈(Charles A. Pownall)少將指揮。不久前艾塞克斯號約克鎮號獨立號空襲了南鳥島;而列星頓號等則前往空襲塔拉瓦環礁馬金島,摧毀地面9架飛機,並殺傷多名日軍士兵。列星頓號亦派飛機仔細拍攝塔拉瓦各處據點,以供美軍日後進攻所用。[4][6]

9月29日,列星頓號編入蒙哥馬利(Alfred E. Montgomery)少將指揮的第14特遣艦隊(Task Force 14),同行艦有旗艦艾塞克斯號、約克鎮號、獨立號、貝勞森林號及科本斯號。六艘航空母艦在當日離開珍珠港,前往攻擊威克島。10月5日及6日,艦隊派出六波飛機攻擊威克島,出擊數達738架次。空襲後日軍殺害島上98名美國俘虜;艦隊則於11日返回珍珠港休整。[4][6]

塔拉瓦及馬金島

[編輯]

此時美軍正預備登陸吉爾伯特群島。海軍為此編組了第52及53特遣艦隊(Task Force 52 and 53),前者由珍珠港出發,登陸北面的馬金島(Makin);後者則由新赫布里底群島桑托島出發,登陸南面的塔拉瓦環礁;同時,海軍亦將第50特遣艦隊(Task Force 50)編為快速航母特遣艦隊,以支援陸戰隊登陸兩島;艦隊又再分成四支分隊,而列星頓號編入鮑奈指揮的第一分隊,同行艦有旗艦約克鎮號及科本斯號,負責奪取制空權。[7]

11月初,列星頓號等離開珍珠港,並在19日空襲賈盧伊特環礁米利環礁。20日陸戰隊分別登陸塔拉瓦登陸馬金島英語Battle of Makin;列星頓號的第一分隊有效攔截從馬紹爾群島而來的日軍飛機,使之在接着三日均無法飛抵馬金島。23日及24日,美軍分別佔領塔拉瓦及馬金島,但期間遭到頑抗;[8]陸戰隊共有980人陣亡;[9]而海軍的護航航空母艦利斯康灣號(USS Liscome Bay, CVE-56)則被潛艇擊沉,導致687人死亡;島上近5,000名日軍及韓國勞工只有146人生還。由於死傷慘重,登陸塔拉瓦在美國一度引起輿論爭議。

戰鬥結束後,海軍重編第50特遣艦隊;列星頓號仍留在鮑奈指揮的第一分隊,同行艦有旗艦約克鎮號及科本斯號;而第三分隊則由蒙哥馬利指揮,有旗艦艾塞克斯號、企業號及貝勞森林號。[10]兩支分隊被派往空襲瓜加林環礁

瓜加林與遇襲

[編輯]
1943年11月,列星頓號參與吉爾伯特群島戰事,一架飛機正在降落:後方亦有數架飛機預備降落。

12月1日,第一分隊與第三分隊在海上會合,然後繞道前往瓜加林。4日早上,艦隊派機隊空襲瓜加林,但被日軍發現,並派戰機攔截,雙方爆發空戰。列星頓號及艾塞克斯號的轟炸機隊試圖轟炸機場及礁湖內的軍艦,但因情報失準,效果不彰;兩艦的41架SBD及36架TBF,只擊傷五十鈴號朝風丸;F6F則摧毀地面16架戰鬥機及3架轟炸機;[11]另一方面,企業號與約克鎮號集中攻擊環礁南端的軍港,擊沉三艘補給艦,並擊傷長良號,摧毀18架水上飛機。整場空襲,美軍只損失五架飛機。[12]

空襲後鮑奈取消第二波攻擊,撤出瓜加林海域。[12]10時至11時,列星頓號等艦開始收回飛機;正午約克鎮號則派29架飛機攻擊沃特傑環礁,以削弱日軍空中力量,減低航母受襲風險;僅四分鐘後,日軍15架九七式轟炸機由海平面低飛而至,避開雷達偵測,並分別以魚雷攻擊列星頓號及約克鎮號,但無一命中,攻擊的飛機則多半被美軍擊落。下午3時約克鎮號回收攻擊機隊,艦隊加速撤離,以避免日機夜襲;然而海面大浪,延緩艦隊速度,至傍晚艦隊仍未離開日軍轟炸機的作戰半徑。[13]入黑後日機開始在艦隊上空盤旋,並斷續攻擊艦隊。晚上11時32分,列星頓號的右舷艦艉被一枚魚雷擊中,摧毀一個螺旋槳;並將舵機卡死向左。20分鐘後列星頓號修復舵機,並以21節速度撤退;攻擊造成九人死亡,32人受傷。[14]5日東京玫瑰在電台宣告日軍已擊沉列星頓號;而美軍艦隊在6日於外海補油,到9日返抵珍珠港休整。[15]11日至16日,列星頓號進入珍珠港乾船塢稍作維修,於17日前往華盛頓州布雷默頓布吉灣海軍基地作全面維修,在22日抵達。[16][5]

帕勞

[編輯]

1944年2月13日,列星頓號完成維修,稍後到近海試航。20日,列星頓號離開布吉灣,在24日抵達阿拉米達,並搭載第19航空團、2,500名乘客及軍用物資,然後前往珍珠港。28日列星頓號抵達珍珠港,並卸載軍資及航空團;而第16航空團則重返列星頓號服役。3月3日,列星頓號離開珍珠港,並在8日抵達馬久羅[16][5]

此時尼米茲命第五艦隊先空襲帕勞,以預備將來收服馬里亞納群島[17]但艦隊仍在馬久羅等待會合。為善用時間,米契爾少將命列星頓號在18日再次空襲米利環礁,於20日返抵馬久羅。[16]21日,米契爾晉升為中將。

3月22日,米契爾指揮的第58特遣艦隊(Task Force 58,第五艦隊下的快速航空母艦艦隊)終於離港出征。米契爾本人將艦隊旗艦設於列星頓號;而列星頓號則編入第三分隊,同行艦有分隊旗艦約克鎮號、普林斯頓號及蘭利號[18]艦隊繞道行駛,以避開日軍偵察,在4月1日展開攻擊;然而25日及26日,特魯克的日軍偵察機仍發現了艦隊,迫使斯普魯恩斯上將提前攻擊至3月30日。[19]28日晚,日軍派魚雷轟炸機夜襲,被悉數擊退。[20]30至31日,艦隊空襲帕勞港口,擊落多架日軍戰機,並擊沉若竹號;又於31日下午轟炸雅浦島。列星頓號、大黃蜂號碉堡山號於當日亦派TBF到帕勞設置水雷。[21]4月1日,艦隊改為空襲沃萊艾島(Woleai),[18]於6日返抵馬久羅。[22]

荷蘭地亞

[編輯]
1944年2月16日,列星頓號正在布吉灣海軍基地。兩個多月前,列星頓號被日軍魚雷擊中受創,要返國修理,維修剛好在三日前完成。注意右舷加建的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炮座。

4月13日,艦隊離開馬久羅,前往空襲荷蘭地亞,以削弱當地的日軍空軍。[23]21日至24日,列星頓號等三支分隊空襲荷蘭地亞各處的機場,但日軍的飛機早被美國陸軍航空軍P-38B-24於30日摧毀,艦隊幾乎沒有遭遇抵抗,只有零星的日軍偵察機由梭隆縣起飛,並悉數擊落。[24]

由於缺乏攻擊目標,艦隊在返回馬久羅前,於29至30日順道攻擊特魯克。[25]不過特魯克在2月遭美軍大舉空襲後,已幾近荒廢,只有少量船隻在港口;[26]29日早上及30日傍晚,列星頓號兩次遭俯衝轟炸機投彈攻擊,但炸彈均未有命中,在艦側落水爆炸。[27]稍後艦隊分別派戰艦及巡洋艦炮轟波納佩薩塔萬環礁;列星頓號的第三分隊前往珍珠港,在5月4日返抵馬久羅,並在稍後於近海訓練。[28][5]

馬里亞納群島

[編輯]

此時美軍正籌劃進攻菲律賓;美國陸軍航空軍分別於6月3日及9日空襲帕勞沃萊艾島(Woleai)及雅浦島。6日第58特遣艦隊前往空襲馬里亞納群島,以削弱日軍空中力量;列星頓號仍留在第三分隊,並任艦隊旗艦;而分隊則由小李維(Jown W. Reeves, Jr.)少將指揮,有分隊旗艦企業號、普林斯頓號及聖哈辛托號[29]11日四支分隊空襲了關島天寧島塞班島;12日格洛克的第一分隊調往空襲關島,而列星頓號等三支分隊則繼續轟炸天寧島與塞班島。[30]13日各分隊繼續轟炸諸島,為即將登陸美軍清場。14日晚第一分隊及第四分隊往空襲小笠原群島[31]而列星頓號等繼續攻擊塞班島。當日傍晚,列星頓號遭到八架魚雷轟炸機攻擊。列星頓號以防空炮擊落五架,但仍有兩架飛機成功空投魚雷。兩枚魚雷僅僅在艦體兩邊不遠擦過;而一架轟炸機被擊毀後更幾乎撞入飛行甲板。[27]15日美軍陸戰隊開始登陸塞班島

菲律賓海海戰

[編輯]
1944年6月19日,菲律賓海海戰期間,一架F6F正在列星頓號降落;艦島上的40毫米高射炮炮手正在觀看。飛行甲板右舷(圖片左面)可見防空機炮的炮座,上面站滿防空炮手。

美軍登陸塞班島之際,小澤治三郎正執行豊田副武阿號作戰計劃,試圖與美軍艦隊決戰,以扭轉劣勢;而斯普魯恩斯則一直在搜索小澤艦隊。18日斯普魯恩斯發現日本艦隊離開菲律賓,前來支援馬里亞納,即時預備迎擊日本艦隊,並召回北上小笠原群島的兩支分隊。四支分隊在當日正午於塞班島以西海域會合,並開始搜索日軍的第一機動艦隊[32][33] 6月18日下午,日軍偵察機發現美軍第58特遣艦隊。小澤治三郎欲善用日機較遠的續航距離,命艦隊避開美軍攻擊範圍,留待19日與關島的日機一舉進攻;而此時斯普魯恩斯仍未得悉日軍艦隊確實位置。米契爾於半夜提議艦隊向西前進,使航空母艦可趕及在19日早上進入作戰半徑,派飛機攻擊日軍艦隊,但斯普魯恩斯以掩護塞班島登陸部隊為先,命艦隊於晚上繼續向東撤,待日出後才再向西推進,以免遭遇日軍埋伏。日出前,日軍偵察機多次發現美軍艦隊,但美軍仍未掌握日軍動向。[34]次日菲律賓海海戰爆發。

19日早上5時30分,蒙特利號一架F6F發現兩架日機,並擊落一架,海戰正式展開。[35]6時30分,貝勞森林號在關島發現日機,稍後艦隊派飛機空襲當地,並殲滅關島機場的日機。[36]7時30分,日軍偵察機發現部分第四分隊艦隻,但後續偵察機被艾塞克斯號及蘭利號等擊落。小澤稍後在8時30分、56分、10時及11時派出四波攻擊,每波攻擊的出擊架次分別為69架、128架、47架及82架(大鳳號翔鶴號均於早上出擊後被潛艇攻擊,下午沉沒)。[37]

第一波攻擊由西面直指美軍艦隊,於10時被李中將的戰艦雷達發現;23分艦隊開始派戰機攔截。此時日機離艦隊只有72英里(116公里),但卻因浪費過多時間重整陣形,令美軍戰機得以及時爬升攔截。[37]列星頓號、企業號、艾塞克斯號、碉堡山號、科本斯號及普林斯頓號等戰機出動攔截,驅逐大半來犯日機;[38]最終日軍只有一架轟炸機成功突圍,在49分投彈命中南達科他號;這也是整場海戰中日軍僅有的一次直接命中;而第一波攻擊日機只有27架成功返航。[39]此段時間,列星頓號曾派飛機轟炸關島機場,但未有發現任何飛機,只好在機場高空巡邏[40]

日軍第二波攻擊在11時7分為美軍雷達所發現;半小時後艾塞克斯號的F6F率先迎擊,而列星頓號等其他航母的F6F則在稍後加入。正午六架彗星式轟炸機成功突破攔截網,並輕傷碉堡山號及胡蜂號。最終美軍擊落最少70架飛機;而日機只有31架飛機成功返航。[41]

第三波攻擊由北面進攻,在下午近1時為美軍發現。此次美軍戰機未能有效攔截,只擊落七架飛機;幾架轟炸機更突破防守,向艾塞克斯號投彈,但無一命中。[42]此時列星頓號的一架SBD轟炸機在關島脫隊飛行,發現機場已泊有近30架日機,但轟炸機的穿甲彈無法有效攻擊機場。第二分隊指揮蒙哥馬利隨即命碉堡山號的飛機前往協助;艾塞克斯號的部分機隊亦在稍後加入攻擊。[40]

第四波攻擊於下午2時由南面進攻,33架往北攻擊美艦,另外49架則留在關島西南海面索敵;此時美軍戰機正降落補油,攔截再次失效,部分日軍轟炸機得以切入美軍艦隊;稍後日機先後投彈轟炸碉堡山號及胡蜂號,仍無一命中。23分艾塞克斯號、科本斯號及大黃蜂號的飛機前往攻擊關島,並追擊降落該處的日機,擊落30架;成功降落的19架日機亦受重傷,最終只有九架飛機可繼續使用。[43]整日戰鬥,日軍損失接近315架飛機,其一面倒之戰況,使美軍戲稱當日戰鬥為「馬里亞納射火雞大賽」。[註 1]

6月20日,第四分隊被派往攻擊關島一帶的日軍據點,而列星頓號等另外三支分隊,則往西追擊日軍艦隊。下午3時40分,企業號的偵察機發現小澤的艦隊。雖然無線電訊號不清,米契爾仍即時命艦隊預備派出機隊攻擊,冒險在入黑後收回飛機。[44]57分,米契爾終於接收到完整的偵察報告,並在4時5分確認日軍艦隊位置,下令艦隊派飛機前往攻擊。[45]21分,列星頓號等航空母艦(除普林斯頓號外)派出216架飛機升空。[46]小澤勉強派出75架飛機迎戰,同時拋棄油船,加速撤退,並准許各艦單獨機動迴避。[47]稍後胡蜂號率先攻擊落後的油船,並擊沉兩艘;列星頓號的機隊誤報擊沉飛鷹號隼鷹號,並擊傷龍鳳號,但實際上龍鳳號未有受損,而隼鷹號亦沒有沉沒;飛鷹號被貝勞森林號及約克鎮號的機隊以魚雷擊沉;企業號嘗試攻擊長門號最上號,無一命中;瑞鶴號則先後被企業號、約克鎮號及聖哈辛托號攻擊受損,一度下令棄船,但艦體實際損傷不大,且損管得宜,棄船命令不久後便取消;碉堡山號、蒙特利號及卡伯特號的機隊略過剛被胡蜂號攻擊的油船,繼續往西索敵,最終輕傷千代田號榛名號[48]海戰結束後,日軍第一機動艦隊只剩下35架飛機可用。[49]

此時美軍飛機開始返航,並在晚上8時45分開始降落。米契爾下令軍艦開啟所有照明,並命驅逐艦向天發射信號彈;而航空母艦則以探射燈引導飛機降落。[50]不過美軍飛機此時燃油短缺,爭先降落,秩序大亂;部分飛機亦誤判驅逐艦燈號為航空母艦,幾乎相撞 。[51]混亂到近11時終於結束,美軍單在降落就損失了80架飛機,而戰損只有20架。[52]

20日艦隊繼續搜索落水的機師,並預備向西追擊。凌晨碉堡山號及企業號先派夜間偵察機索敵;日出後各艦再派後續偵察機。[53]此時小澤艦隊早已遠去,已超出美軍航母的作戰距離,且米契爾仍忙於搜索機師;但斯普魯恩斯仍希望艦隊可追擊受創的日軍艦隻,故命李的戰艦先行前往追擊,並臨時調碉堡山號及胡蜂號掩護戰艦,其他艦隻則在稍後跟上。[54]最終美軍仍未有發現,加上驅逐艦燃油短缺,艦隊在晚上開始撤退,並在22日於海上補油,於23日返回支援塞班島。[55]稍後列星頓號的第三分隊空襲了帕勞及帕甘島等地;格洛克的第一分隊則再往空襲小笠原群島,於27日返抵埃尼威托克[56]7月3日,米契爾親自帶飛機攻擊塞班島;而4日第四分隊則返回埃尼威托克。7日列星頓號亦前往埃尼威托克休整,在9日抵達;[5]同日美軍佔領塞班島;第16航空團亦在此時離開列星頓號,由第19航空團接替。[57]

7月14日,列星頓號的第三分隊離開埃尼威托克,與第四分隊前往馬里亞納,轟炸關島與天寧島的日軍據點,協助美軍登陸兩地。21日及24日美軍分別登陸關島北部及天寧島,並於8月10日及2日佔據兩島;而列星頓號則在8月4日北上,攻擊硫磺島,在10日返抵埃尼威托克。[58]

菲律賓

[編輯]
1944年11月,列星頓號被日軍飛機攻擊。相中背景可見列星頓號向左急轉留下的航跡;以及防空炮手發射的密集火網。雖然相片未有確實的拍攝日期,但列星頓號在11月5日曾遭自殺飛機擊中,在搶修後繼續執勤。

8月24日,列星頓號離港,前往空襲帕勞,預備支援美軍登陸。26日,海爾賽接替斯普魯恩斯,指揮美軍艦隊。由於海爾賽為第三艦隊司令,故快速航空母艦編隊亦更名為第38特遣艦隊(TF 38)。此時列星頓號被編入薛曼(Frederick C. Sherman)少將的第三分隊(Task Group 38.3),照舊擔任特遣艦隊旗艦,同行艦有分隊旗艦艾塞克斯號、蘭利號及普林斯頓號。[59]薛曼曾在珊瑚海海戰時指揮舊列星頓號。

列星頓號於9月6日至8日轟炸了帕勞;再於9日至14日往返攻擊宿霧外海、中菲律賓與棉蘭老島等地。1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帕勞,列星頓號於當日在外海補油,並巡弋至18日。21日至24日,列星頓號改為空襲呂宋,摧毀多架戰機,並攻擊了日軍補給艦;而美軍則於23日佔領無人防守的烏利西環礁(Ulithi Atoll)。25日列星頓號前往帕勞港補給,於27日抵達;其時美軍尚未佔領帕勞,艦隊僅在日間補給,於晚間出海,以免被日軍夜襲。[58][5]

台灣空戰

[編輯]

10月1日,列星頓號前往烏利西休整;但在兩日後,當地受颱風吹襲,列星頓號只好出海避風,在4日再入港下錨。7日列星頓號離港,於外海與另外三支分隊會合,前往空襲沖繩島。10日艦隊大舉攻擊沖繩,出擊架次高達1,396架,重創沖繩港口。此時豊田副武估計美軍將空襲台灣,命在台的福留繁預備迎戰;此時日軍駐台戰機約有230架。[60]

一如日軍所料,12日美軍艦隊往南空襲台灣。海爾賽派第一分隊空襲台灣南部;第二分隊空襲台灣北部;列星頓號的第三分隊空襲台灣中部;第四分隊則集中攻擊高雄。清晨各艦派戰機作第一波攻擊;福留繁則派戰機攔截,同時派轟炸機攻擊美軍航母,台灣空戰爆發。美軍在空戰明顯佔優,第一波攻擊後,日軍只剩下60架戰機可用;第二波攻擊後更全被摧毀,沒有戰機可迎戰第三波攻擊;福留繁的指揮部亦在空襲後夷為平地。傍晚日軍魚雷機發現美軍艦隊,陸續展開攻擊,但無一成功,更損失42架。美軍當日出擊數達1,378架次,只損失48架飛機。[61]

13日艦隊再次空襲台灣,出擊數下降至974架。傍晚美艦隊被日軍攻擊;富蘭克林號輕微受損,無人傷亡;而坎培拉號則被魚雷重創,要由拖船協助離開戰場。14日艦隊派146架戰機及100架轟炸機再次攻擊台灣,順道掩護坎培拉號撤退;陸軍航空軍則在中國大陸派109架B-29轟炸高雄。當晚日軍魚雷機再次夜襲,侯斯頓號被魚雷重創,一度下令棄船;由於兩艘受創巡洋艦離台灣及先島群島僅90英里(140公里),海爾賽於15日命三艘巡洋艦及八艘驅逐艦組成拯救小隊,協助兩艦拖行;又派科本斯號及卡伯特號作空中支援。艦隊則緩緩向西南撤走。[62]

15日第四分隊往空襲呂宋;日軍則於當日及16日再次空襲拯救小隊;侯斯頓號於16日再被一枚魚雷擊中,入水超過6,300噸,艦長一度決定棄船,但同行驅逐艦決定繼續拖行。此時東京電台稱美軍第三艦隊已受重創。海爾賽得悉後,認為日軍誤判拯救小隊為第三艦隊,索性順水推舟,以拯救小隊作餌,引誘日軍攻擊;而艾塞克斯號的第三分隊則掩護小隊以北,伏擊由日本以來的飛機。16日早上,日軍命那智號足柄號等由瀨戶內海出發,往南追擊,卻在沖繩外海被碉堡山號兩架飛機攻擊。此時福留繁得悉美軍航空母艦未有受損,命巡洋艦隊即時撤退。美軍埋伏雖然失敗,兩艘重創軍艦仍得而撤走,在27日終於抵達烏利西。[63]

17日列星頓號往南行駛,以支援美軍重奪菲律賓;[5]而小澤治三郎則命艦隊阻止美軍登陸,並以自身航空母艦為餌,引開美軍艦隊,由栗田健男第二艦隊到雷伊泰攻擊美軍登陸部隊;稍後因此引發雷伊泰灣海戰。美軍在20日開始登陸獨魯萬市,而麥克阿瑟則在當日下午登上灘頭,宣告自己重返菲律賓。

雷伊泰灣海戰

[編輯]
1944年12月8日,參與二戰的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正在烏利西休整,組成著名的「殺手陣列」。由前景數起為胡蜂號、約克鎮號、大黃蜂號、漢考克號及提康德羅加號。「藍色幽靈」列星頓號因塗上海軍藍迷彩,幾乎隱沒在陣列的後方(相片左面)。

10月21日,列星頓號派戰機空襲民都洛的日軍機場。[5]23日,美軍潛艇發現日軍艦隊,並擊沉愛宕號摩耶號,重創高雄號。此時海戰近在眉睫,但美軍未有投入全部航空母艦;第一分隊在22日前往烏利西補給,要到24日才調返菲律賓。[64]列星頓號的第三分隊在波利略島(Polillo Islands)以東巡航;第二分隊在聖貝納迪諾海峽(San Benardino Strait)以東;第四分隊則在雷伊泰灣東面海域。[65]

24日早上,美軍三支航空母艦分隊繼續索敵。8時12分,無畏號一架偵察機發現栗田健男的中央艦隊,包括大和號及武藏號等艦,正進入錫布延海;僅15分鐘後,海爾賽越過米契爾的航母指揮權,命各分隊即時派飛機攻擊日艦(第二分隊最接近日本艦隊,第三及第四分隊分別在其北面及南面),同時將第一分隊調返菲律賓。[65]

此時大西瀧治郎派出近60架飛機,由菲律賓飛往空襲第三分隊,為艾塞克斯號雷達發現;日機先遭遇艾塞克斯號的飛機攔截,而普林斯頓號的戰爭緊隨其後,日軍機團最終潰散。然而,一架日軍彗星式轟炸機成功避過攻擊,並在厚雲下埋伏待機;9時38分,該機從雲團飛出,突襲第三分隊,並投彈攻擊普林斯頓號,使之爆炸焚燒;大火迅即波及艦上汽油,並引爆艙內六架TBF的魚雷。襲擊半小時後(10時10分),普林斯頓號的艦長下令棄船,僅留下滅火隊在艦上。此時小澤治三郎從航空母艦派飛機作第二波攻擊,於正午12時12分抵達;列星頓號、艾塞克斯號及蘭利號先後派F6F攔截;雖然有六至八架彗星成功突破投彈,不過無一命中。[66]普林斯頓號最終因受損嚴重,由美軍以魚雷自沉,於傍晚5時50分沉沒(諷刺的是,美軍首六發魚雷毫無作用,更有兩枚調頭,幾乎擊中發射魚雷的驅逐艦)。[67]

日軍派出第二波攻擊之際,列星頓號及艾塞克斯號於10時50分派少量轟炸機到錫布延海,攻擊日軍艦隊。無畏號及卡伯特號的第二分隊,分別於10時26分、12時45分及下午3時50分發動三波攻擊;列星頓號及艾塞克斯號的機隊於下午1時30分轟炸日艦;第四分隊則於2時15分作最後攻擊。當日美軍共出動259架次飛機攻擊中央艦隊,並擊沉武藏號,擊傷大和號、長門號及妙高號。[68]

栗田的中央艦隊在下午撤退,先避開美軍攻擊,稍後再嘗試進入雷伊泰灣。這使西村祥治的南方艦隊獨自進入雷伊泰灣,並在25日於蘇里高海峽遭美軍戰艦伏擊慘敗;[69]而列星頓號的第三分隊忙於救援普林斯頓號及攻擊中央艦隊,故此未有發現小澤的北方艦隊。最終小澤由第四分隊的偵察機,於24日下午3時40分及4時40分發現。[70]

24日晚上10時,海爾賽召集北面三支航空母艦分隊,以及李駐守於聖貝納迪諾海峽的戰艦北上,追擊北方艦隊的日軍航空母艦。各分隊於11時45分會合,海爾賽則將航空母艦隊交由米契爾指揮;而前往烏利西的第一分隊則在加速趕回菲律賓。至此小澤的誘敵計劃成功,粟田的中央艦隊在毫無抵抗下駛入雷伊泰灣。[71]

25日凌晨,美軍偵察機發現小澤艦隊大約位置;清晨米契爾命列星頓號先派偵察機前往索敵,並在發現日艦前命航空母艦派飛機升空,以爭取時間。7時10分偵察機發現日艦,第三分隊已升空的轟炸概率先攻擊。小澤雖早在7時便發現美機,但因艦載機折損過多,最終只能派出15架戰機防守。為使誘敵成功,小澤命瑞鳳號離隊吸引美軍攻擊。8時美軍第一波空襲抵達;列星頓號及艾塞克斯號的魚雷轟炸機開始攻擊瑞鳳號,但無一命中;無畏號的轟炸機則先後命中瑞鳳號及千歲號,擊沉後者;聖哈辛托號(或無畏號)的魚雷轟炸機亦命中旗艦瑞鶴號,迫使小澤將指揮轉移至大淀號秋月號亦在稍後被擊沉。[72]

8時22分,金凱德中將的第七艦隊被粟田的中央艦隊攻擊,以明碼向海爾賽求救;但海爾賽未有調動北上的艦隊,只命第一分隊加緊前往菲律賓;[73]10時尼米茲在珍珠港發電報給海爾賽,詢問第三艦隊何在,卻因解密問題而激怒海爾賽;要到11時15分海爾賽才命第二分隊及李的戰艦南下。此時兩分隊最快要到26日半夜才可抵達聖貝納迪諾海峽,且分隊必須在中途補油方可繼續前進,不可能追上粟田艦隊;[74]艦隊其他航空母艦則繼續攻擊小澤。美軍第二波空襲在9時45分開始,重創千代田號,並擊傷其他艦隻;下午1時10分美軍第三波空襲抵達,列星頓號集中攻擊瑞鶴號、而艾塞克斯號則集中攻擊瑞鳳號;前者逐漸失速傾側,而後者中彈後加速逃離;第四分隊近兩波各40架轟炸機緊隨其後,並先後追擊瑞鳳號,終於將之重創;而瑞鶴號則在2時14分沉沒。45分美軍第四波攻擊抵達;由於伊勢號的防空火力密集,且中瀬泝大佐指揮得宜,迴避了美軍所有攻擊,美軍僅擊沉了重創的瑞鳳號。下午5時10分,美軍最後一波攻擊抵達,再次攻擊伊勢號;中瀬泝再次迴避,使美軍34次投彈,均無一命中;富蘭克林號發現日向號後亦發動攻擊,同樣無一命中。[72]此時航空母艦預備撤退,由巡洋艦追擊日軍艦隊;下午千代田號及初月號,分別於4時25分及11時被美軍炮火擊沉。[75]海戰於當日結束。整日美軍航空母艦出擊數達527架次(201架為戰機),但多波空襲僅擊沉了三艘航空母艦及一艘驅逐艦。[72]

26日艦隊望南前往菲律賓。27日列星頓號空襲馬尼拉灣的日軍補給艦隊;而艾塞克斯號擊沉了藤波號[76]次日列星頓號的第三分隊與第一分隊前往烏利西休整,分別在30日及29日抵達;[5]提康德羅加號於30日加入第三分隊;而麥凱恩中將則於同日接替米契爾,指揮快速航空母艦。[77]

雷伊泰島、呂宋與自殺飛機攻擊

[編輯]

11月2日,列星頓號的第三分隊與第一分隊離開烏利西,前往雷伊泰,以進一步削弱日軍空中力量,並接替受神風特攻隊重創的第四分隊。[78]次日第三分隊被日軍潛艇攻擊,雷諾號重創,被迫折返烏利西;列星頓號等未有損傷,繼續前往菲律賓,在5日在波利略外海與第二分隊會合。[79]

三支分隊會合後,分別攻擊仁牙因灣、北錫布延海及馬尼拉灣三地的日軍機場及補給艦隻,並擊沉了那智號,摧毀地面多架飛機。下午1時30分,四架零式戰鬥機避過美軍攔截,並攻擊列星頓號;三架零式被防空炮擊毀,但第四架零式成功由右舷撞入艦島,造成50死132人受傷,並引發小火。麥凱恩被迫將旗艦轉至胡蜂號;而列星頓號在20分鐘後撲滅小火;並繼續作戰。6日艦隊再次空襲三地,在傍晚到外海補油;列星頓號則轉到第二分隊,預備返回烏利西休整修理,並由第四分隊接替。[80]8日列星頓號及第二分隊前往烏利西,在9日抵達,隨即進行修理,直至19日。[77]22日第19航空團啟程返國,由企業號的第20航空團接替。[5]

12月1日,列星頓號的第二分隊與第一分隊一同離港,前往支援盟軍登陸民都洛,但不久海爾賽接到麥克阿瑟的訊息,將登陸延遲到15日,艦隊即時返回烏利西;列星頓號與聖哈辛托號則臨時組成第五分隊,在烏利西近海訓練,在8日才進入烏利西停泊。[5]

12月11日,列星頓號離開烏利西,前往呂宋。此時艦隊再次重編,列星頓號擔任波根指揮的第二分隊旗艦,同行艦有漢考克號(任麥凱恩的艦隊旗艦)、大黃蜂號及卡伯特號。[81]12日至16日,艦隊集中派戰機封鎖日軍機場,保護美軍登陸艦免受攻擊。日軍升空的飛機多被攔截及擊落。[82]

海爾賽颱風

[編輯]

17日艦隊在外海補油,但海面颳起強風,海面波濤洶湧,令艦隊作業困難,無法補油。惡劣天氣由艦隊以東的熱帶擾動所致;該熱帶擾動在烏利西以北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動,並快速增強,亦即後來的颱風眼鏡蛇。由於海浪走向與冬季的東北風一致,海爾賽並未察覺颱風迫近。[83]

18日海面風浪加劇,但艦隊的天氣預報仍然錯誤,且氣壓於日出前一直穩定,海面繼續吹北風,故海爾賽命艦隊再次補油。此時風浪開始使艦隻脫隊;各艦匯報的天氣資料迥異,又造成混亂。上午10時,氣壓開始急降,風向同時呈逆時針,海面翻起巨浪;胡蜂號的雷達甚至拍到風眼,颱風顯然就在附近。海爾賽即時命艦隊往西南迴避;然而脫隊及較慢軍艦已無法脫離,甚至有驅逐艦通過風眼。最終美軍三艘驅逐艦沉沒;蒙特利號及科本斯號機庫起火,前者更要撤返珍珠港維修;相對之下,列星頓號等大型艦隻損傷輕微,僅入水過多。[84]

傍晚4時,艦隊終於駛出風暴。6時天氣轉為明朗,艦隊開始搜救落海官兵。其時海爾賽尚未得悉有驅逐艦沉沒,直到次日凌晨方得知三艘驅逐艦失去聯絡。搜救後艦隊撤返烏利西,於24日抵達。[85]28日尼米茲批准艦隊在美軍登陸仁牙因灣後,進入南海。

12月30日,艦隊離開烏利西,並先後於1945年1月3日及4日空襲台灣及呂宋的日軍機場,卻因天氣惡劣,效果不彰。7日艦隊集中攻擊呂宋,再受惡劣天氣阻礙。9日美軍開始登陸仁牙因灣,幾乎沒有遭遇抵抗;而艦隊則往北空襲台灣及琉球群島,但惡劣天氣仍舊困擾艦隊,無法有效攻擊。[86]

南海

[編輯]
1945年1月25日,一艘驅逐艦正靠近列星頓號,預備補給。列星頓號等在1月空襲了金蘭灣及沖繩等地,現正返回烏利西休整,並在次日抵達。

1月10日,列星頓號等快速航空母艦穿過巴斯海峽,前往空襲法屬印度支那的日軍補給。海爾賽認為伊勢號日向號及部分日軍戰艦,在雷伊泰灣海戰後撤到越南,故先攻擊金蘭灣[87][88][89]

12日艦隊抵達越南外海。凌晨3時30分,第五分隊的夜戰航空母艦先派飛機偵察。早上6時40分,戰艦及巡洋艦等往炮轟金蘭灣的戰艦。到7時30分,第一、二及三分隊的航空母艦開始派飛機空襲。[90]整日艦隊出擊數達1,465架次,部分飛機更沿海岸搜索目標轟炸,攻擊範圍遍佈越南南部。第三分隊空襲了歸仁西貢,並擊沉了香椎號、兩艘護航驅逐艦、九艘滿載的運輸艦及一艘油船;被日軍俘虜的法國巡洋艦拉莫特-皮凱號(La Motte-Piquet)亦在金蘭灣被擊沉。最終美軍共擊沉45艘日軍軍艦及商船,並摧毀多艘油船。由於港內沒有日軍戰艦,美軍的炮艦在早上8時已經撤返。晚間艦隊撤往東面補油,並迴避颱風。海面大浪使艦隊到14日才完成補油。[91]

15日上午艦隊空襲了高雄及左營港,並擊沉了旗風號松號。低能見度使空襲成效欠佳。[92]下午艦隊再次西進,並於16日空襲了香港廣州海南。惡劣天氣及密集防空火炮雖令空襲多有阻滯,但美軍仍擊沉多艘運輸艦。17日東北季候風加強,迫使艦隊撤回呂宋西面海域補油,然後再次空襲台灣。[93]

21日早上,艦隊開始派飛機攻擊台灣各地機場及海港。中午日軍的自殺飛機發現美軍第三分隊,隨即展開攻擊,先後擊傷蘭利號及提康德羅加號;第二分隊亦遇襲,未有受損;[94]漢考克號於同日因飛機降落意外而爆炸起火,但損毀不大。傍晚提康德羅加號撤返烏利西,而胡蜂號等則往北航行,預備空襲沖繩島硫磺島

22日,艦隊空襲了沖繩,並作詳細攝影偵察,搜集情報,以作日後登陸之用。晚上艦隊撤走,於26日返抵烏利西休整修理。[95]同日斯普魯恩斯接替海爾賽指揮美軍艦隊,編制上改為第五艦隊,而快速航空母艦編隊亦再次易名,為第58特遣艦隊(Task Force 58),由米契爾指揮。[96]

硫磺島及日本本土

[編輯]
二次大戰後,不少艾塞克斯級成為多餘軍艦,成為所謂的封存艦隊(Mothball Fleet)。由前景數起為艾塞克斯號、提康德羅加號、約克鎮號、列星頓號、碉堡山號及好人李察號。攝於1948年4月23日布雷默頓布吉灣。

2月10日,第五艦隊魚貫離開烏利西,前往空襲日本本土。列星頓號編入戴維森(Ralph E. Davison)指揮的第二分隊,並擔任旗艦,同行艦有漢考克號及聖哈辛托號。[97]艦隊先往東北,於12日在天寧島與陸戰隊作演習,然後加速往北前進,準備空襲東京[89]

2月16日,艦隊先派五波戰機,掃蕩東京灣一帶的機場。第三分隊的戰概率先抵達東京上空,又攻擊了港口設施;而第二分隊雖遭遇近百架日機攔截,但擊落近40架。[98]中午米契爾派轟炸機空襲東京大田區等地的工廠;傍晚則派夜間戰鬥機攻擊機場。17日艦隊前往硫磺島,預備支援即將登陸的美軍。第四分隊於當日攻擊了父島及母島;第二及第三分隊則到硫磺島以西,將直接支援搶灘的陸戰隊;其他分隊則往南補油。[99]18日列星頓號等艦再次空襲父島,然後待命;美軍戰艦則連日炮擊岸上設施。[89]

2月19日,美國陸戰隊開始登陸硫磺島,硫磺島戰役爆發。列星頓號等主要為艦隊及登陸部隊防空,偶爾亦轟炸艦炮不可及之日軍據點。由於艦載機的凝固汽油彈大多未有爆炸,故效果不佳。日機整日斷續侵擾艦隊,但多次攻擊均告失敗。[100]21日兩支分隊空襲父島及母島;而第五分隊則加入日間戰鬥,支援灘頭部隊。薩拉托加號甫進入執勤海域,即遇襲受創,被迫撤返美國維修,自此未再參與戰鬥;俾斯麥海號更被自殺飛機擊沉,企業號因此要獨自擔任夜戰航空母艦,並連續174小時派出及回收飛機,直至3月2日。23日艦隊到外海補給,然後改道北上,再次空襲日本本土。[101]

25日早上,艦隊派機隊空襲東京,卻因天氣惡劣,幾乎無功而返。下午米契爾中止所有飛行作業,欲改於次日空襲名古屋,然而海面天氣進一步惡化,翻起大浪,使艦隊無法及時進入攻擊範圍。26日早上,米契爾取消攻擊,命艦隊於次日補油,然後攻擊沖繩島;第四分隊則在補油後到烏利西休整。3月1日,列星頓號等空襲沖繩島,並作詳細攝影偵察。當晚艦隊撤回烏利西休整,於4日抵達。[102]

此時艦隊預備支援沖繩戰役,但列星頓號未再參戰,而是預備返國維修。7日列星頓號搭載13名戰俘、114名傷員及660名乘客,並與科本斯號同行,先前往埃尼威托克,在11日抵達,並等待護航母隻。13日列星頓號兩艦前往珍珠港,並沿途搜索海面有否美軍的救生筏,以備搜救。17日列星頓號抵達珍珠港,並再搭載多兩名軍官、九名戰俘及138名傷員,在20日前往布吉灣。27日列星頓號抵達布吉灣,並在4月3日進入乾船塢維修。[89]

沖繩島、神風自殺飛機與日本投降

[編輯]
1955年9月,列星頓號離開布吉灣,到近海試航。不久前列星頓號完成了SCB-27C及SCB-125改建,裝設斜角飛行甲板及封閉艦艏。此時列星頓號仍未裝設彈射器,將在試航後補建。後方的兩艘航空母艦分別為中途島號(中央)及珊瑚海號(後方)。

5月6日,列星頓號維修完畢,在布吉灣近海試航。22日,列星頓號前往阿拉米達,在24日抵達,並搭載額外飛機及乘客。27日海爾賽與麥凱恩再次接替斯普魯恩斯及米契爾,分別指揮美軍艦隊及快速航空母艦,艦隊再次易名為第三艦隊。29日列星頓號前往珍珠港,在6月4日抵達,並卸載各項軍資。第94航空團則在此時登艦。13日列星頓號與漢考克號及科本斯號一同離港,在20日順道空襲威克島,於26日抵達雷伊泰灣,會合艦隊。[89][103]美軍於22日基本佔據了沖繩島。

7月1日,第三艦隊離港出發,往空襲日本本土。列星頓號編入史伯格(Thomas L. Sprague)少將指揮的第一分隊,同行艦有旗艦班寧頓號、漢考克號、貝勞森林號及聖哈辛托號。[104]8日艦隊在沖繩外海會合,然後於10日空襲東京。攻擊後艦隊前往東北,欲於13日攻擊本州北部及北海道一帶,但因當日天氣惡劣延誤。

7月14日及15日,天氣好轉,艦隊大舉出擊,以轟炸B-29攻擊距離外的目標;相比沖繩作戰,日軍的反抗輕微,只有少量飛機有升空作戰,且均被擊落。艦隊空襲了室蘭市函館等地,擊沉橘號,並擊傷柳號,且擊沉或擊傷數十艘運輸艦及汽車渡輪,阻止日軍運煤南下;而美軍及英軍戰艦則在同日炮擊沿岸的大型工廠。16日艦隊到外海補油,並與英國航空母艦(編入美軍第37特遣艦隊)會合。17至18日,艦隊再次空襲東京灣。首日天氣欠佳,空襲幾乎無效;次日天氣稍為好轉,艦隊隨即出擊,並集中攻擊長門號;最終長門號為約克鎮號重傷,一度認為已經擊沉。空襲後艦隊前往日本西南,於21日至22日補油。[105]

7月24日、25日及28日,英美航空母艦艦隊前往轟炸瀨戶內海及吳市,集中攻擊日軍殘存軍艦,單在24日艦隊的出擊數便高達1,747架次,並擊沉伊勢號、日向號、榛名號、利根號、天城號青葉號、大淀號、磐手號出雲號;擊傷葛城號、龍鳳號、海鷹號北上號[106]

7月31日艦隊出海迴避颱風,於8月初在海上補給。此時尼米茲截獲情報,指日軍正於本州以北集結自殺飛機及部隊,欲突破美軍防線,降落到馬里亞納的B-29基地,命艦隊即時前往攻擊;正當艦隊航行之際,小男孩原子彈於8月6日在廣島上空爆炸。8日艦隊空襲本州北部的機場;同日蘇聯正式向日本宣戰。9日美軍在長崎上空投下胖子原子彈;而艦隊則在9日及10日再次空襲本州,摧毀超過251架轟炸機,擊傷另外141架,使日軍最後反擊破滅。11日艦隊到外海補油;此時日本開始考慮投降條款。12日艦隊迴避颱風,再於13日至15日空襲東京。15日中午,裕仁天皇宣佈日本投降,艦隊即時中止當日的第二波空襲,但繼續攔截接近艦隊的日機。[107]

8月18日,薛曼臨時以列星頓號為旗艦,在20日轉到第四分隊;而列星頓號則在19日開始派飛機偵察內陸,同時搜索戰俘營,並空投食品及藥物。27日,海爾賽命部分軍艦駛入相模灣停泊,但航空母艦仍留在外海執勤。31日薛曼返回列星頓號。9月1日,列星頓號編入波根指揮的第三分隊。[89]

9月2日,日本代表在密蘇里號簽署和約,列星頓號在早上先派飛機送薛曼到密蘇里號,然後與其他航空母艦派飛機飛越密蘇里號示威。下午薛曼返回指揮分隊;而列星頓號則在5日離隊進入東京灣停泊。次日薛曼將旗艦轉到新墨西哥號,而列星頓號則在7日加入波根指揮的第二分隊(以班寧頓號為旗艦),繼續搜索戰俘,於10日返回東京灣休整。[89]

9月15日,列星頓號再在近海巡航,並在稍後到外海訓練。21日漢考克號離隊前往東京灣;而列星頓號則前往塞班島,在24日抵達,並更換航空團。當日下午列星頓號前往埃尼威托克,在27日抵達。[89]

10月7日,列星頓號、班寧頓號及貝勞森林號再次前往東京灣,並在13日抵達橫須賀休整,並稍作維修。24日列星頓號出任史伯格的第二分隊旗艦,到外海作嚴密訓練,於28日返回橫須賀。[89]

11月5日,列星頓號與無畏號到近海演習,於9日返回。稍後列星頓號繼續在日本近海活動,到12月1日才搭載陸軍官兵及軍資,預備返國。12月3日,列星頓號離開日本,途經珍珠港,在15日返抵阿拉米達。[89]

戰後、退役及改建

[編輯]

1946年1月至2月,列星頓號留在美國西岸訓練。3月19日,列星頓號再次前往珍珠港,在25日抵達,並在稍後作持續訓練。5月14日,列星頓號啟程返國,於20日返抵聖地牙哥。稍後列星頓號先後到三藩市及阿拉米達卸載人員及武裝,然後前往布吉灣,在6月1日抵達,並開始停放。[89]

1947年4月23日,列星頓號退役,並繼續在布吉灣封存;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列星頓號仍舊封存。1952年10月1日,列星頓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16,繼續封存。[3]

1953年9月1日,列星頓號進入乾船塢,進行SCB-27C現代化改建。改建途中,海軍又命列星頓號順道作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及封閉艦艏。1955年8月15日,列星頓號完成改建,在同日重新服役。[3][108]

太平洋艦隊

[編輯]
1958年8月16日,列星頓號正在西太平洋巡航。僅八日後,金門炮戰爆發,列星頓號即時趕往台灣海峽戒備,並掩護中華民國海軍運送物資到金門。

改建後列星頓號到近海試航,在1956年1月進入船廠作最後檢修。3月列星頓號改到新母港聖地牙哥,並留在近岸執勤。[109]

5月28日,列星頓號到西太平洋巡航,並先前往日本。稍後列星頓號以橫須賀為基地,在日本海及中國東海訓練演習,並到訪多個西太平洋港口,在12月20日返抵母港聖地牙哥。[108][110]

1957年4月19日,列星頓號再到西太平洋,並再次以橫須賀為中途基地,在6月1日抵達。稍後列星頓號在日本海及中國東海訓練演習,在10月17日返抵聖地牙哥。稍後列星頓號到布吉灣維修,維修後則留在近岸活動。[108][110]

1958年7月14日,黎巴嫩危機爆發。列星頓號雖即時停止近岸訓練,並到三藩市搭載航空團,但未有前往中東,而是到西太平洋戒備,於8月7日抵達台灣海峽。23日,金門砲戰爆發,列星頓號開始為中華民國海軍提供掩護,協助其補給金門。10月危機開始降溫,列星頓號在稍後返回美國,於12月19日返抵聖地牙哥。[108][110]

1959年4月26日,列星頓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8月老撾內戰戰事加劇,列星頓號到南海警備,並與英國艦隊在海上演習。稍後列星頓號途經橫須賀,在12月2日返抵聖地牙哥,然後到布吉灣再作維修。[108][110]

鑑於老撾局勢不穩,列星頓號分別於1960年10月29日至1961年6月6日,及1961年11月9日至1962年5月12日,再到西太平洋巡航,於南海警備。返國後海軍命列星頓號預備改建為反潛航母,並到大西洋接替安提頓號,訓練考核海軍飛行員。[108][110]

1962年7月21日,列星頓號前往美國東岸。由於改建後艦體無法通過巴拿馬運河,列星頓號繞道合恩角,於9月11日抵達紐約海軍造船廠[108][110][111]

訓練航母

[編輯]
1989年4月1日,訓練航母列星頓號正在墨西哥灣考核海軍飛行員;艦上的飛機全部塗上紅漆,以示為訓練飛機。此時列星頓號已在役38年,並在兩年後退役。

1962年10月1日,正在改建的列星頓號被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6。同月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其時列星頓號已可出海巡航,但海軍並未派列星頓號前往封鎖古巴。危機降溫後,列星頓號前往墨西哥灣,在12月29日抵達彭薩科拉[110][111]

此後列星頓號開始往返彭薩科拉、梅港、聖體市新奧爾良等地,搭載T-2CTA-4JA-6A-7等訓練機,在海上考核訓練海軍飛行員新兵。由於列星頓號無須長期在海上執勤,海軍准許女兵到列星頓號服役。這使列星頓號成為美軍第一艘有女兵服役的航空母艦。越戰期間,列星頓號加緊訓練海軍飛行員,並在1967年10月17日錄得第200,000次降落次數。[110][111]

1969年1月1日,列星頓號正式重編為訓練航母,舷號改為CVT-16;同年6月17日,列星頓號的飛機降落次數增至250,000次;到1972年5月22日,降落次數已達到300,000次;直到越戰結束後,列星頓號的訓練頻率才開始減低。1975年,列星頓號參與拍攝電影中途島海戰,扮演日軍及美軍雙方的航空母艦。1978年7月1日,列星頓號重編為輔助訓練航母,舷號改為AVT-16(與飛機運輸艦的舷號重覆),繼續留在墨西哥灣,並偶爾到船廠維修,由其他航空母艦接替訓練。[3][111]

雖然列星頓號無法起降F-4F-14F-18EA-6B等海軍新式飛機,但仍留在海軍服役,直到1980年代末。1987年,列星頓號參與電視劇戰爭與回憶的拍攝,扮演企業號。1989年10月29日,列星頓號的一架T-2在降落時失控,右機翼撞向艦島,造成五死15人傷,並引發小火。火災在15分鐘內撲滅,而列星頓號受損輕微。[112][3][111]

退役、博物館艦與榮譽

[編輯]
2010年6月20日,列星頓號博物館在聖體市,如常開放給公眾參觀。

1990年8月,海軍宣佈列星頓號即將退役。此時聖體市有民間組織開始籌款,以保留列星頓號為博物館艦,並最終籌得三百萬(3,000,000)美金。1991年8月,聖體市地區經濟發展委員會(Corpus Christi Area Economic Development Commission)向海軍遞交計劃書,並最終獲海軍接納。[113]

1991年11月8日,在役超過40年的列星頓號終於退役,並在同日除籍,其訓練航母一職由福萊斯特號接替。她也是最後一艘退役的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此時列星頓號的飛機降落次數超過493,000次,為世界航空母艦之最。[3]

1992年1月29日,列星頓號抵達聖體市東北的英格塞德(Ingleside)海軍基地停放;同年6月8日,海軍正式簽約,將列星頓號轉交聖體市政府管理。17日列星頓號由拖船拖抵聖體市海灘,開始改裝為博物館。博物館在10月開放,並在11月14日舉行正式開幕儀式。[113]

2001年,列星頓號曾參與拍攝電影珍珠港,為片中大黃蜂號取景。2003年7月31日,美國政府將列星頓號定為國家歷史地標(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114]

列星頓號在二戰中獲頒美國總統部隊嘉許獎及11顆戰鬥之星。服役期間全部榮譽見下表:[3]

Bronze star
Silver star
Silver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美國總統部隊嘉許獎
海軍功績部隊嘉獎英語Meritorious Unit Commendation
兩次
海軍遠征獎章 中國服役獎章
(延長)
美國戰役獎章
太平洋戰爭獎章
11枚戰鬥之星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 海軍佔領軍服役獎章
(「亞洲(Asia)」橫扣)
國防部服役獎章
兩枚
武裝部隊遠征獎章
三枚
特殊行動服役勳表 菲律賓總統部隊嘉許獎 菲律賓解放獎章
兩枚戰鬥之星

相關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在英語中,「射火雞」(Turkey shoot)一詞有「一個讓個人或團體得以相對輕鬆地利用己方具有優勢的機會」之意,而這和過去獵人獵捕野生火雞的方式有關。在過去,獵人會刻意讓火雞群分散行動,在火雞分散後獵人接下來會耐心等待,因為分散開來的火雞會一隻一隻地返回原處集合,而這過程會給獵人輕鬆射殺火雞的機會;而「射火雞」一詞在當代英語中,已成為一個形容在軍事對抗中其中一方對另一方有不公平的火力優勢的詞語。

資料出處

[編輯]
  1. ^ Friedman 1983,第394頁艾塞克斯艦級配置。由於各艘艾塞克斯級服役期間曾多次改建或改變用途,數據僅以設計及建造時為準。
  2. ^ 列星頓號博物館網站:列星頓號簡介. [201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0).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海軍網上資源(NavSource Online):列星頓號.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4. ^ 4.0 4.1 4.2 4.3 Kinzey 1988,第9頁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列星頓號老兵組織:二戰服役日記-1943年及1944年. [201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4). 
  6. ^ 6.0 6.1 Morison 1988,第92頁
  7. ^ Morison 1988,第114-118頁第一分隊包括旗艦約克鎮號、列星頓號及科本斯號,負責奪取制空權;第二分隊有旗艦企業號、貝勞森林號及蒙特利號,負責支援馬金島;第三分隊有旗艦艾塞克斯號、碉堡山號及獨立號,負責攻擊拉包爾,並支援陸戰隊登陸塔拉瓦;第四分隊則有旗艦薩拉托加號及普林斯頓號,作後備支援。
  8. ^ Morison 1988,第141頁
  9. ^ Morison 1988,第185頁
  10. ^ Morison 1988,第190頁
  11. ^ Morison 1988,第191-192頁
  12. ^ 12.0 12.1 Morison 1988,第193頁
  13. ^ Morison 1988,第194頁
  14. ^ Morison 1988,第196頁
  15. ^ Morison 1988,第197頁
  16. ^ 16.0 16.1 16.2 Kinzey 1988,第12頁
  17. ^ Morison 1988,第27-29頁
  18. ^ 18.0 18.1 第58特遣艦隊行動-空襲帕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第一分隊有旗艦企業號及科本斯號,由桑托島出發,在27日與艦隊會合;第二分隊有旗艦碉堡山號大黃蜂號蒙特利號卡伯特號,由蒙哥馬利指揮;第五分隊有旗艦薩拉托加號,在3月4日前往會合英國艦隊,空襲沙邦市(Sabang)。
  19. ^ Morison 1988,第29頁
  20. ^ Morison 1988,第31頁
  21. ^ Morison 1988,第32頁
  22. ^ Morison 1988,第34頁
  23. ^ Morison 1988,第36頁此時第一分隊旗艦為大黃蜂號,由格洛克(Joseph J. Clark)少將指揮,下轄貝勞森林號、科本斯號及巴丹號;第二分隊仍由蒙哥馬利指揮,有旗艦碉堡山號、約克鎮號、蒙特利號及卡伯特號;第三分隊由小李維(Jown W. Reeves, Jr.)少將指揮,有旗艦企業號、列星頓號、普林斯頓號及蘭利號。威利斯·李中將的五艘戰艦:北卡羅萊納號印第安納號麻薩諸塞號南達科他號阿拉巴馬號,隨同第三分隊作戰,以預防日軍聯合艦隊攻擊,後來則分成第七分隊單獨作戰。
  24. ^ Morison 1988,第37頁
  25. ^ Morison 1988,第38頁
  26. ^ Morison 1988,第40頁
  27. ^ 27.0 27.1 Kinzey 1988,第13頁
  28. ^ Morison 1988,第41頁
  29. ^ Morison 1988,第174頁第一分隊由格洛克少將指揮,有旗艦大黃蜂號、約克鎮號、貝勞森林號及巴丹號;第二分隊由蒙哥馬利少將指揮,有旗艦碉堡山號、胡蜂號、蒙特利號及卡伯特號;第四分隊由赫利爾(William K. Harrill's)少將指揮,有旗艦艾塞克斯號、蘭利號及科本斯號。
  30. ^ Morison 1988,第175頁
  31. ^ Morison 1988,第234頁
  32. ^ Morison 1988,第240頁
  33. ^ Morison 1988,第250-251頁
  34. ^ Morison 1988,第251-256頁
  35. ^ Morison 1988,第260頁
  36. ^ Morison 1988,第262-263頁
  37. ^ 37.0 37.1 Morison 1988,第263-274頁
  38. ^ Morison 1988,第266-267頁
  39. ^ Morison 1988,第268頁
  40. ^ 40.0 40.1 Morison 1988,第274-276頁
  41. ^ Morison 1988,第270-271頁
  42. ^ Morison 1988,第272頁
  43. ^ Morison 1988,第273-274頁
  44. ^ Morison 1988,第290頁
  45. ^ Morison 1988,第291頁
  46. ^ Morison 1988,第292頁
  47. ^ Morison 1988,第294頁
  48. ^ Morison 1988,第295-301頁
  49. ^ Morison 1988,第301頁
  50. ^ Morison 1988,第302頁
  51. ^ Morison 1988,第303頁
  52. ^ Morison 1988,第304頁
  53. ^ Morison 1988,第307頁
  54. ^ Morison 1988,第307-308頁
  55. ^ Morison 1988,第309,311頁
  56. ^ Morison 1988,第311-313頁
  57. ^ Kinzey 1988,第19頁
  58. ^ 58.0 58.1 Kinzey 1988,第16頁
  59. ^ 第38特遣艦隊行動-雷伊泰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8月26日時,第一分隊由麥凱恩中將指揮,下轄旗艦胡蜂號、大黃蜂號、科本斯號及蒙特利號;第二分隊由波根(Gerald F. Bogan)少將指揮,下轄旗艦無畏號、碉堡山號、卡伯特號及獨立號;第四分隊由戴維森(Ralph E. Davison)少將指揮,下轄旗艦富蘭克林號、企業號、聖哈辛托號及貝勞森林號。
  60. ^ Morison 1988,第91頁
  61. ^ Morison 1988,第93頁福留繁在指揮部看到多架飛機被擊落,鼓掌稱快,但下一刻才發現墜地的均為日機,不禁哀嘆日軍攔截只是「以卵擊石」。
  62. ^ Morison 1988,第95-100頁
  63. ^ Morison 1988,第101-104頁
  64. ^ 第38特遣艦隊行動-雷伊泰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4日海戰爆發前,美軍四支航空母艦分隊如下:第一分隊仍由麥凱恩中將指揮,下轄旗艦胡蜂號、大黃蜂號、漢考克號(於22日調自第二分隊)、科本斯號及蒙特利號,蒙哥馬利少將則於30日接替麥凱恩;第二分隊繼續由波根少將指揮,下轄旗艦無畏號、卡伯特號及獨立號,而碉堡山號則於23日撤返布雷默頓布吉灣海軍船塢維修;第三分隊的指揮仍為薛曼少將,航空母艦編制不變(分隊旗艦艾塞克斯號、第38特遣艦隊旗艦列星頓號、普林斯頓號及蘭利號);第四分隊續由戴維森少將指揮,有旗艦富蘭克林號(於10月30日受損撤退)、企業號(30日後接替富蘭克林號為旗艦)、聖哈辛托號及貝勞森林號。
  65. ^ 65.0 65.1 Morison 1988,第175頁
  66. ^ Morison 1988,第178-180頁
  67. ^ Morison 1988,第182-183頁
  68. ^ Morison 1988,第184-186頁。擊傷武藏號的飛機以第二分隊為主。武藏號最終身中19枚魚雷及17枚炸彈,於8時35分左右沉沒。
  69. ^ Morison 1988,第189頁
  70. ^ Morison 1988,第192頁
  71. ^ Morison 1988,第193-195, 320頁第二分隊的波根少將於當晚接獲獨立號的報告,指粟田中央艦隊再次東進,更未因錫布延海戰而失去戰力。波根因此抗議海爾賽的命令;李上將亦估計中央艦隊僅為暫時撤退,並向海爾賽報告;但海爾賽未有理會,而兩人亦未有進一步行動。整日被海爾賽凌駕指揮的米契爾於日間命參謀留意粟田動向。晚間其參謀收到獨立號報告後,即搖醒米契爾;但米契爾得悉海爾賽已收到該情報後,便未有進言,倒頭再睡。
  72. ^ 72.0 72.1 72.2 Morison 1988,第322-328頁
  73. ^ 見:Morison 1988,第308-312頁大黃蜂號服役日記10月25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大黃蜂號服役日記10月26日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第一分隊分別在25日10時30分及12時48分派飛機攻擊粟田艦隊,其時粟田已開始向北撤退,兩波飛機雖找到粟田艦隊,但攻擊收效甚微;反而是第七艦隊的護航航空母艦攻擊成功,分別在中午擊傷了長門號及旗艦利根號;第一分隊再於26日早上6時、8時27分及12時35分派三波飛機追擊,幾乎沒有擊傷任何日艦。
  74. ^ Morison 1988,第329頁
  75. ^ Morison 1988,第331頁艾塞克斯號的夜戰F6F協助巡洋艦追擊,但初月號奮力頑抗,由晚上7時起與美軍交火,直至沉沒。小澤曾命逃脫的伊勢號及日向號往南營教,但初月號在半途沉沒,兩艦只好調頭北上,返回日本。
  76. ^ Morison 1988,第341頁
  77. ^ 77.0 77.1 第38特遣艦隊行動-雷伊泰灣-11月. [201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6). 
  78. ^ Morison 1988,第345-346頁富蘭克林號及貝勞森林號均被自殺飛機擊中,要返國維修。
  79. ^ Morison 1988,第348頁
  80. ^ Morison 1988,第349頁
  81. ^ Morison 1988,第315頁此時海爾賽在新澤西號上指揮第三艦隊;麥凱恩繼續指揮快速航空母艦艦隊;第一分隊由蒙哥馬利指揮(至12月29日,由拉德福(Arthur W. Radford)少將接替),有旗艦約克鎮號、胡蜂號、科本斯號及蒙特利號;第三分隊由薛曼指揮,有旗艦艾塞克斯號、提康德羅加號、蘭利號及聖哈辛托號。第四分隊因航母受創而暫時解散;企業號及獨立號正改裝為夜戰航母,而艦隊則在1945年1月5日至12日將兩艦編入第五分隊,於日間仍歸第二分隊指揮,但在空襲越南後解散。
  82. ^ Morison 1988,第55-57頁
  83. ^ Morison 1988,第59-64頁在三日空襲後,艦隊的驅逐艦已幾乎斷油,必須在海上補給。其時美軍於馬里亞納、帕勞等地雖有偵察機匯報天氣,其情報往往延時超過半日;為保持無線電靜默,部分飛機更要在降落後方可匯報,使天氣數據往往過時。14日偵察機發現菲律賓東南部有熱帶擾動,卻未有發現烏利西以北的熱帶擾動。17日美軍偵察機發現颱風眼鏡蛇,但新澤西號及珍珠港的路徑預測均告錯誤,這使海爾賽下令的迴避路徑,最終使艦隊直接通過颱風。
  84. ^ Morison 1988,第69-71頁
  85. ^ Morison 1988,第81-87頁
  86. ^ Morison 1988,第88-91頁
  87. ^ Morison 1988,第164-165頁航空母艦將集中力量攻擊補給;而炮艦則往攻擊港內戰艦。
  88. ^ 南海空襲亦有稱為感恩行動(Operation Gratitude),詳情亦可參考阿斯托里亞號輕巡洋艦網頁-第38特遣艦隊於南海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89. ^ 89.00 89.01 89.02 89.03 89.04 89.05 89.06 89.07 89.08 89.09 89.10 列星頓號老兵組織:二戰服役日記-1945年. [201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0). 
  90. ^ Morison 1988,第165-166頁第二分隊為轟炸主力,第一及三分隊則主力派戰機奪取制空權。
  91. ^ Morison 1988,第168-170頁
  92. ^ Morison 1988,第170-171頁
  93. ^ Morison 1988,第171-172頁
  94. ^ Morison 1988,第180-181頁
  95. ^ Morison 1988,第182頁
  96. ^ Morison 1988,第183頁
  97. ^ Morison 1988,第21頁第一分隊由格洛克指揮,有旗艦大黃蜂號、胡蜂號、班寧頓號及貝勞森林號;第二分隊由戴維森指揮,有旗艦列星頓號、漢考克號及聖哈辛托號;第三分隊由薛曼指揮,有旗艦艾塞克斯號、碉堡山號(特遣艦隊旗艦,15日與艦隊會合)及科本斯號;第四分隊由拉德福指揮,有旗艦約克鎮號、蘭道夫號、蘭利號及卡伯特號;第五分隊(夜戰航空母艦)由馬提亞·賈納(Matthias B. Gardner)少將指揮,有旗艦企業號及薩拉托加號。第五分隊於2月21日因薩拉托加號受創而一度解散,但最終在23日重組,直至3月12日企業號返抵烏利西為止。斯普魯恩斯以第三分隊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號為旗艦。
  98. ^ Morison 1988,第22頁
  99. ^ Morison 1988,第24-25頁
  100. ^ Morison 1988,第44-45頁
  101. ^ Morison 1988,第52-57頁
  102. ^ Morison 1988,第57-59頁
  103. ^ 第58特遣艦隊行動-冰山行動-1945年4月8日至5月28日. [2011年3月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7月16日). 
  104. ^ 第38特遣艦隊行動-日本本土空襲-1945年7月至8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第三分隊由波根指揮,有旗艦蘭道夫號、艾塞克斯號、提康德羅加號、蒙特利號及巴丹號;第四分隊由拉德福指揮,有旗艦約克鎮號、艦隊旗艦香格里拉號好人李察號、科本斯號及獨立號。胡蜂號於26日加入艦隊,加入第四分隊。
  105. ^ Morison 1988,第310-316, 330頁
  106. ^ Morison 1988,第331頁
  107. ^ Morison 1988,第332-335頁
  108. ^ 108.0 108.1 108.2 108.3 108.4 108.5 108.6 列星頓號航空母艦1956年後搭載的航空團列表. [201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109. ^ Kinzey 1988,第26頁
  110.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美國海軍軍艦字典(DANFS)簡介. [201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7). 
  111. ^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Kinzey 1988,第29頁
  112. ^ GoogleNews:列星頓號1989年飛行意外. [201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8). 
  113. ^ 113.0 113.1 列星頓號博物館網站. [201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8). 
  114. ^ 列星頓號國家歷史地標. [2008-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6). 

參考書目

[編輯]
  • Friedman, Norman, U.S. Aircraft Carri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3, ISBN 0-87021-739-9 (英語) 
  • Kinzey, Bert, USS Lexington: Detail & scale's first volume on a ship in detail and scale, Blue Ridge Summit, Pennsylvania: Tab Books, 1988, ISBN 0-8306-8039-X (英語) 
  • Morison, Samuel Eliot,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6,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8 (英語) 
  • Morison, Samuel Eliot,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7,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8 (英語) 
  • Morison, Samuel Eliot,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8,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8 (英語) 
  • Morison, Samuel Eliot,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12,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8 (英語) 
  • Morison, Samuel Eliot,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13,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8 (英語) 
  • Morison, Samuel Eliot,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14,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8 (英語) 
  • Winkler, David F., Cold war at sea: high seas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0, ISBN 1-55750-955-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