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台灣問題/存檔2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問題的問題

舉wikipedia 關於日本的條目為例:

1930年末,日軍參謀本部確定分三個階段解決「滿洲問題」,即:打破現狀,建立親日政權,最後完全佔領。俄國組組長橋本欣五郎主張「在滿洲惹起事變後,政府若不迫隨,就決心發動軍事『政變』,使滿洲問題易於解決」。(見《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年6月,日軍制定《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確定採取軍事行動。8月4日,日本陸相南次郎聲稱「滿蒙問題只能用武力解決」,並要求軍人善盡「應變責任」。

我想, 日本人稱「滿洲問題」「滿蒙問題」, 身為當時的中國人一定會不爽. 就像現在台灣人聽到台灣問題不爽一樣?

另外, 這項目的確有不均衡使用的問題, 簡體字資料多用此詞, 繁體字多用兩岸關係或兩岸僵局命之, 為何我們不用光碟--光盤, 雷射--激光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呢?

世貿

文中說「台灣官方近二十年來多次以各種名義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但是世貿是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嗎?香港不也是世貿的成員之一嗎?--Samuel (talk) 02:12 2004年7月15日 (UTC)

您說得沒錯,香港的確是成員,而且在回歸前已經是了。香港基本法第151條說明「香港特別行政區可在經濟貿易金融、航運、通訊、旅遊、文化、體育等領域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單獨地同世界各國、各地區及有關國際組織保持和發展關係,簽訂和履行有關協議。」 [1] --Lorenzarius 13:06 2004年7月15日 (UTC)
包括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但是我記得中國好像說世貿不是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而維基的有關條目也沒有提及這個問題。--Samuel (talk) 14:20 2004年7月15日 (UTC)
找到了。Any state or customs territory having full autonomy in the conduct of its trade policies may become a member (「accede to」) the WTO.[2]換言之WTO不是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 --Lorenzarius 16:52 2004年7月15日 (UTC)
就我所知,大陸的確反對過台灣加入世貿組織。理由是,大陸尚未加入,而不是因為世貿組織只允許主權國家加入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gjs/gjzzyhy/1140/t4592.htm--zhouxiao 10:32 2004年12月4日 (UTC)
主權國家的國際組織不是問題的關鍵,香港何止是WTO成員,香港特首還可以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非正式首腦會議(APEC)呢,台灣就只能以非政府地位參加,阿扁年年看到董伯伯和美日首腦穿着不同的民族服裝站成一排拍照不知道心裏作何感想,說句不好聽的話在某種意義上講,港澳特首實際擁有的某些「外交權」都勝過現在的台灣總統,他們出訪歐美各國會見各國元首簽訂經貿文教等各種協議,而阿扁只能去太平洋上的小國。其實加入國際組織的問題很簡單,就是中共為了想要個名義上的主權可以給予台灣實際的好處,而阿扁為了他總統的位子則堅決拒絕這些好處。--3dball 19:58 2005年7月27日 (UTC)

這句是不是寫錯了?

「這也是毛澤東和蔣介石堅決反對大陸收復金門的主要原因」zhouxiao 20:22 2005年1月15日 (UTC)

其實這最後一小段,關於金門與馬祖的部份,有必需要釐清的地方。
首先,馬關條約所造成的是一個既定事實,就是台灣真的割讓給日本,並且給日本統治了50年。直到1943年的開羅宣言及之後的相關宣言及協定等,確定日本敗戰後需歸還之前所佔領的領土,這其中包括台灣,也使台灣在二次大戰結束後重新歸屬於中華民國。但是以上並不包括金門與馬祖,金門與馬祖並不在一開始的馬關條約所談論的範圍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二次大戰結束時,並沒有毛澤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他所帶領的還只是中國共產黨而已。當時蔣介石的中華民國的轄區,確實包含台灣、大陸、蒙古、以及唐努烏梁海。
直到1949年,蔣介石政權因國共內戰而敗退至台灣後,毛澤東才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金門與馬祖的問題也就出現。
詳細過程不再贅言,現成事實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有福建省,也就是同時存在兩個福建省。
中華民國的福建省轄區是金門縣,連江縣的馬祖列島,以及烏坵鄉,省政府設在金門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福建省轄區則是除前述地區以外的福建省,省政府設在福州市。大致就這樣。--Hicker 23:04 2005年2月2日 (UTC)
其實本來除了金門馬祖以外,還有舟山群島。但那是國民政府在美國建議之下放棄,因為美國說國民政府沒有能力去防衛這一大片海域。到美國要求金門馬祖之時,蔣介石才知道上了當。--石添小草 23:28 2005年2月2日 (UTC)

有些內容應該移到另外一個條目去。

這是呼應之前「兩岸問題」的說法。台灣問題主要是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之間,在外交上頭的一個角力,它是指(在美國有影響力的狀況之下),台灣要跟大陸統一或獨立的問題。這個詞固然是目前國際社會所用的字彙,不過相對而言,它確實是只反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的觀點。對美國人,這是一個關於台灣與中國的問題;對於大陸人來說,這是一個關於本國與台灣(不是外國也不是本國的一個特殊地方)的問題;對於一個台灣人來說,我不會叫這個條目為台灣問題,因為這是我的本國(中華民國或台灣都無妨)與大陸(或說中國)的問題。我建議的是:這個條目可能的方向着重於中美外交,各自對於與台灣統一或台灣獨立的看法及利益說明、對於區域和平以及國際政治的影響等等。至於台灣與大陸之間的互動(包括以往的恩怨、目前台灣各政黨對於統一及獨立的看法、大陸政府對於台灣人民的期待等等),則應該以兩岸關係(或是正式一點台灣海峽兩岸關係)另成一條新的條目。--虎兒 13:43 2005年1月20日 (UTC)

我倒覺得稱作兩岸問題比較恰當,也減少爭論,不必另開新條目--百無一用是書生 () 14:00 2005年1月20日 (UTC)
兩岸關係好像和這個條目差太遠了——兩岸關係應該描述經濟、政治、文化之類的關係吧
這個條目主要是爭端
當然,把一部分移過去另外組合條目兩岸關係也不失為一種內容擴充的方法(其實大部分內容可以移過去)
不過,仔細想想,本條目還是有保留的必要的,畢竟這裏是百科,也要考慮日常用詞,不能生造詞彙。
對於這一點,就好像台灣獨立運動一樣,對台灣同胞是「獨立運動」,對大陸而言就是「分裂運動」麼——如果單純追求中性而用一些中間詞,那就變成一部誰也看不懂的百科了(當然,為公平起見,你們可以建立一個諸如「中國問題」等的條目)--zhouxiao 14:17 2005年1月20日 (UTC)

我的意思是說,"台灣問題"這個條目的存在還是有必要的,世界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打官式交道的國家,其中一定會談到"台灣問題"(也就是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云云)。它是中國外交一定要講的一部分。(各位想想,中國相關的條目都可以分到Category:中國的子分類,即Category:中國xx,我認為這個條目可以分類到中國外交)。可是這個條目之中有一些內容(比方說國共恩怨、或是台灣各政黨的看法等等),我認為對於世界,或是美中關係並沒有太大干係,它們應該是寫成另一個條目,然後作為供本條目參照的東西。我不是在要跟大陸朋友們爭說什麼中國問題,因為在台灣比較少人這樣講。我也不是在為了謀求中間詞,硬要弄出個新詞來。而是顧慮"台灣問題"這個詞,有它的上下文脈絡,不能把兩岸的相關爭議都丟到這個需要上下文脈絡的詞裏頭來,因為這樣作會讓這個條目變成一個大雜燴,而失去準頭。--虎兒 14:43 2005年1月20日 (UTC)

不是我說,這個問題劃在中國應該沒什麼大問題吧——你都承認了,這個用詞主要是和中國相關的
真要說的話,我還想把它劃到「中國行政區」一類的條目呢——只不過,我覺得這樣純屬無謂的挑釁行為,所以我也從沒提過
台灣問題是指大陸和台灣之間的問題,不是台灣的問題(當然,如果你覺得有必要,兩邊都加上好了,應該有這個功能吧,實在不行就重轉向)
至於國共恩怨什麼的話也可以一樣,兩邊都掛上(反正現在也照樣存在)
如果再弄個Category:中國xx恐怕又要為取個什麼名字而爭論不休了--zhouxiao 15:33 2005年1月20日 (UTC)
當然,個人也覺得很有必要建立兩岸關係這一條目,因為台灣問題畢竟只是兩岸關係的一小部分麼,不能讓人產生兩岸似乎只有「問題」的感覺
本條目保留一些必要的內容就足夠了--zhouxiao 16:22 2005年1月20日 (UTC)
贊成另外創建一個台灣海峽兩岸關係條目,與台灣問題作一個區別,並且把台灣問題的內容精簡後作為兩岸關係條目的一個段落,然後放入類似英文維基中常見的「主文章請見:」讓大家可以連結去看更詳盡的內容。--可夫 (talky? click me!) 16:58 2005年1月20日 (UTC)

最大的問題是,另開一個新條目,將來很容易兩個條目內容發生大量的重複--百無一用是書生 () 17:00 2005年1月20日 (UTC)

可以互相作連結接麼,台灣問題開篇寫上「關於一些相關內容,參見兩岸關係」,兩岸關係中的「台灣問題」一節只是簡單描述,然後「參見台灣問題」即可(個人理解上@可夫似乎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至於內容上的重複,對wiki來說,本身就是不可避免的麼,只要不矛盾就好
當然,個人建議,有爭議的內容最好還是儘量放在台灣問題裏面,兩岸關係主要放一些有共識的問題(比如經貿關係、民間往來一類的),畢竟,令有爭議的條目越開越多對大家都不是好事--zhouxiao 01:09 2005年1月21日 (UTC)
兩岸關係太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等。還不如叫台灣的政治地位問題。--用心閣 02:13 2005年1月21日 (UTC)
這說法可能會引起爭議的^_^--zhouxiao 02:52 2005年1月21日 (UTC)
兩岸關係這個名詞要處理的本來就是目前兩岸所有面向的關係,包括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關係,太廣泛應該不是問題,維基百科的條目應該也沒有所謂「內容太廣泛所以不要寫」這種規則存在才對。現在要談的並不是說要把「台灣問題」改成什麼更適當的條目名稱,現在在談的是大家發現「台灣問題」這個條目名稱已經不足以包容一些深廣度更大的議題,因此想要另外創建一個條目來處理。台灣問題應該只是兩岸關係的一部分,而台灣問題又有不屬於兩岸關係的許多議題存在(如虎兒所言),如果拿幾何圖形來比喻的話,兩岸關係是個比台灣關係更大的圓圈,而這兩個圓圈有交集到的地方,但也有沒交集到的地方。所以「台灣政治地位問題」這種條目名稱並沒有處理到上面所說的這個問題,甚至還比台灣問題更窄化了些。而Shizhao所說可能會有大量重複的部份,我想重複必然會有(兩個圓有交集),但是不必然會大量重複,這就要考驗我們這些維基人的編輯功力了不是嗎?--可夫 (talky? click me!) 10:02 2005年1月21日 (UTC)


兩岸關係圖

我自己亂畫了一張圖,畫得很醜,希望有助於我們討論的概念能夠釐清:

現在按號碼一個一個分析:

  1. 台灣,定義為地理名詞,雖然沒有國家條目的格式,不過對於一些比較支持獨立的朋友來說,目前的內容也還算充實。
  2. 中華民國,是依照國家條目格式寫的。
  3. 兩岸關係,一部分內容在台灣問題之中(民間交流)。
  4. 中國大陸,定義為地理名詞。
  5. 中華人民共和國,依國家條目格式寫的。
  6. 兩岸政治關係(或台灣政治地位中國大陸政治地位),一部分內容在台灣問題中(主權爭議條文),另外應該寫到兩國論,總之是兩岸互相界定的問題。
  7. 統獨問題,這是台灣內部的爭議,也是泛藍與泛綠最基本的政治意識型態差異,一部分內容在台灣問題之中(各黨派及政府看法)。
  8. 台美關係兩岸部分,沒寫。(台灣當局希望美國能當兩岸調人等等)
  9. 台美關係,例如三○一條款等等。
  10. 美國,國家條目。
  11. 台海情勢,一部分內容在台灣問題之中(武力解決之可能、公投)。
  12. 中美關係,指關於台灣以外的種種交涉,例如合作反恐。
  13. 台灣問題,這是我認為定義中最狹隘、精準的台灣問題,中美間的角力,也是中國外交的重頭戲,可是目前條目之中卻只有一小段(國際的看法)。
  14. 統獨問題 (大陸方面的),由於事涉台灣,所以也叫台灣問題。這是廣義的台灣問題(本來應該是叫統獨問題,可是因為90%以上都不支持台灣獨立,所以......還是叫台灣問題好了),一部分內容在台灣問題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大陸民間的看法)

--虎兒 16:38 2005年1月21日 (UTC)


很棒的圖,近期最好把在talk:台灣talk:中華民國talk:台灣問題Talk:台灣獨立運動talk:一國兩制Talk:台灣共和國Talk:中華民國talk:中國條目對話頁的討論匯總一下,形成共識,可惜我22號回家了,只有拜託其他維基人完成匯總哦,對了,還有投票頁上的討論。--維游 (對話) 17:05 2005年1月21日 (UTC)
我是覺得這樣分的太細了,很難把握。我們又不是學政治的,概念上不知有沒有問題?我認為不用分得這樣瑣碎,兩岸關係或者台灣問題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和衝突等),統獨問題一個(台灣內部的問題),台美關係一個(台灣與美國的關係),中美關係(中國大陸與美國的關係)一個基本上就差不多了。另外,可以把相關討論結果匯總一些,形成共識,以免將來沒完沒了的再從頭爭論--百無一用是書生 () 17:57 2005年1月21日 (UTC)
基本上差不多啊,兩岸關係會比台灣問題再廣泛一些,所以我建議兩岸關係包括兩岸政治關係(請參見台灣問題及統獨問題)這段(只是一段,而非條目)。我當然不是說我畫的圖中14塊都要變成條目(那也太嚇人了),我只是在解釋,兩岸+美國交互影響之下,會有很多不同parts,有些可以成為條目,有些目前不必成為條目,但是不能把這9個塊(14塊扣掉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台灣、美國)全部寫成一個,而且都叫作台灣問題,因為這樣是給一個胖娃娃穿了件小衣服,包不住的!--虎兒 18:14 2005年1月21日 (UTC)
我也覺得這圖太複雜了一點
不過,只要有人願意添加的話,那倒沒問題啦(其實,像中美關係、台美關係這類和「兩岸關係」沒直接聯繫,主要是在台灣問題
不過,有一點我還是繼續堅持,就是有爭議的問題不要擴展,還是放在台灣問題里——或者一開始也不仔細分,正式出現爭議後再移入台灣問題,最多參見「台灣問題」即可--zhouxiao 18:23 2005年1月21日 (UTC)
我想差不多就是Shizhao所說的那樣,但還是認為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應該分開。台灣問題(Taiwan issue)和兩岸關係(cross-strait relationship)其實在字面上就是在講不一樣的事情,前者是中國大陸和國際對於台灣這個地方帶有的問題意識,後者是大陸與台灣兩邊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互動情形。--可夫 (talky? click me!) 18:47 2005年1月21日 (UTC)


台灣問題不應列入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應編寫已經發生, 已經解決的問題. 台灣問題尚待解決, 是政治家的事. 關心台灣問題是好事, 但是場合不太恰當. 即使改為兩岸問題, 也是正尚待解決的問題. 既然沒有定論, 一定沒有結果. --李學忠 2005 2 21

同意,維持現狀對各方都是最好的選擇。

似乎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百科全書只能列入「已經解決的問題」(實際上「已經解決」本身都不好定義)--zhouxiao 20:09 2005年2月27日 (UTC)
台灣明天會發生什麼事,誰也無法逆料,現在枱面上的政治家, 說變就變, 甚至一日數變, 誰也說不出所以然, 未發生的事, 要如何編寫呢? 台灣問題不是不能談, 而是場合的問題. 例如1911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仍然很有價值,雖然是將近一百年前的資料, 所討論的都是已經發生的問題, 即使有些問題尚未解決, 那是證據的問題,以致詮釋上有所出入而已.謝謝你的指教.

--李學忠 2005 2 28


國共關係和台灣問題

新加入的國共關係內容突兀, 一方面, 這些加進去的內文和原本條文之上下文脈絡不合, 破壞了原本條文的整體結構. 另一方面, 國共關係本身是有趣而可以獨立出來的條目, 但是並不等同於"台灣問題". 從一個台灣人的觀點來看, 國共關係是"中國問題"的一部分, 和"台灣問題"有關, 但絕對不是台灣問題的全部. 更何況, 現在國民黨早就不是台灣的執政黨了, 國民黨要和共產黨交流, 代表的只能是"國民黨"這個人民團體, 和台灣政府, 並沒什麼直接的關係. --wdshu|阿呆 01:51 2005年4月24日 (UTC)

同意阿呆兄的說法。在過去的威權時代,兩岸關係幾乎等同於國共關係,也深受國共恩怨所影響,所以那時候會有蔣宋氏的招降、兩岸互相派特務暗算對方等等,再不然就是不溝通不往來,你加入我退出這種平行線關係。如同我之前所說,台灣問題有其定義,目前這個條目的內容已經稍嫌龐雜,造成失焦,裏面有許多內容已經脫逸出國際上一般認定「台灣問題」的定義之外,雖然為了全面性的描述,有些背景必須鋪陳,但是也不必把完全可以另起條目的內容再加到這個已經有點失焦的條目。最後,現在台灣已經不是某黨獨大或某黨說了算的時代,所有的意見都需要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共同決定,除了擁有政府公器的民進黨以外,其他政黨都不能代表公部門,而民進黨所為的一切決定也需受到在野黨的監督。--Theodoranian|虎兒 (talk) 02:22 2005年4月24日 (UTC)
除此之外,這一大段和國共關係國共合作內容完全相同。--KJ (talk) 14:03 2005年4月24日 (UTC)

關於九二共識

小弟對原來的「大陸方面認為海峽兩岸曾經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一中各表』)的原則立場。」做了修改。 根據現有資料,我們知道大陸版的「九二共識」僅有「一個中國」,台灣泛藍版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現在雖有中共與親民黨達成的「兩岸一中」最新表述,但迄今為止大陸方面的成文表述中從未出現過「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樣的字眼,這方面的相關情況可參看維基站內的九二共識條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台辦:為歷史留下公正的註腳──1992年11月兩會共識始末「九二共識」的歷史真相以及新華網人民網中關於九二共識的資料。 此外民間立場中,「無法容忍臺灣的分裂主張」有違中立性原則,台灣「經歷了五十多年的民主安定生活」不夠準確,小弟對其也做了改動。 --哲別之箭 04:24 2005年5月18日 (UTC)

關於國際社會的觀點中美國的態度

小弟對條目中的原有相關文字做了較大修改,緣由如下: 首先,維基作為一個百科全書站點,竊以為其條目中所描述的某個國家的政治態度理應反映具有一貫性的長期態度,某一次的特殊表達不應單獨成為反映其政策主軸的依據與條目中的內容,況且鮑威爾在該次訪問中,僅表達了「一個中國」與「不支持台獨」的立場,編寫者似不宜做其他解讀。在這段描述中使用的「所謂」一詞似帶有個人判斷,而非完全地對事實的陳述,愚以為應當避免。相關文本請參見鮑威爾該次訪談鳳凰網中文原文,美利堅合眾國國務院中文英文原文。 其次,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美國先後以不同方式表示承認一個中國,而並未提及對台獨持何種態度。相關文本請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 美利堅合眾國國務院: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 --哲別之箭 13:44 2005年5月19日 (UTC)

移動開始

重複主題

  • 建議和臺灣問題或其他主題合併,相同內容的條目已經太多了--Bellenion 06:35 2005年6月18日 (UTC)
移動結束

百科全書的定義

所謂的百科全書,應該是指內容上,盡量做到讓大家想知道的部份。
雖然某些問題似乎跟所謂的知識無關,但所謂的知識到底是指什麼(我是說怎樣的東西才可以列入知識)?應該包括歷史吧?我相信歷史的其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份,就跟政治有關吧?不管是說中國的歷史有多悠久,經過了幾朝、幾代。光這句已經牽扯到不少政治了。
不少人對現在進行中的政治多少都有些反感。但對於過去的政治,反正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管它以前人過的如何,反正現在不是那麼過的。就算產生同理心,也只能緊惕自己。歷史是不斷重演的,應該不少人可以同意吧?
換個角度想好了,如果今天出現在百科全書上的是一個「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科學知識。各位會這麼想嗎?就像一種已知的疾病,如AIDS。大家都知道它的成因。但我們解決它了嗎?還沒。
就上述的觀點來看,現在進形式並不表示沒有可記載性。當然一點一點的記載對未來的記載也是有所幫助的。至少在未來問題真正解決的時候,而不會只用猜測的方式來報導。

建議本條目分割為「台灣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兩岸關係」

沒有必要。而且目前已有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等條目。--Wengier留言) 04:15 2005年10月15日 (UTC)

為什麼台灣問題後面要括號中華人民共和國阿 搞笑嗎?

關於導彈問題

「根據台灣國防部於2003年的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有450枚導彈對準台灣,美國的情報單位在2004年的估計則為750枚。」導彈對準台灣這樣的說法似乎存在常識性錯誤,也缺乏相應的事實根據,我覺得不宜保留,或者應該採用更準確些的說法。請懂得人討論一下。Johner 04:39 2005年12月21日 (UTC)

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這樣的說法是否妥當,我曾經改為「大陸……台灣」,我的目的是用地理概念代替比較敏感的政治概念,這樣能夠更中立一些,後來又被改了回來。不知道,是否有明確的,合理的理由。Johner 04:47 2005年12月21日 (UTC)

還有,「一般認為,現階段台灣的總體戰力,若無外界協助,在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力全面進攻下,可以維持三個星期左右。」象這樣的純粹猜測,我覺得還是不要留下來的好。我改掉了,又被人該回來。聲明一下,我只是希望這個條目能夠符合維基的中立立場,不想為了政治原因把這個條目改來改去,所以希望把我的修改改回去的維友能夠作出解釋。218.195.23.23 11:00 2005年12月21日 (UTC)

我剛才簡單改了一下,必要的話可再進行修改,不過一定要注意中立性。如果有爭議可繼續討論。--Wengier留言) 00:10 2005年12月22日 (UTC)


事實描述還是個人觀點?

「在1990年代中華民國不再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放棄武力反攻大陸後,台灣問題的癥結已由中國的代表權問題轉化為統一獨立之爭、獨裁民主之爭、中華文化去中國化之爭」這段話好像只是某種個人觀點吧,寫成現在這樣貌似事實的寫法不合適吧?我感覺這句話明顯是獨派的觀點,強烈的二分法,本省外省統一獨立,事實上完全有可能有第三種中間路線,最簡單的如歐盟模式,建議去掉這句話。--3dball 20:31 2005年12月22日 (UTC)

也可以考慮加上某些人士認為.....,但除了上述強烈的二分法,也有人士主張第三種中間路線(文字細節須修飾)。兩種(甚至更多種)觀點都有人士採納,而且這3dball所提到的算是滿主流的二種觀點,我們不去討論觀點本身是否為事實,但是這兩種觀點存在是事實。--Theodoranian|虎兒 =^-^= 00:29 2005年12月23日 (UTC)
我修改後的:「1990年代中華民國不再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放棄武力反攻大陸。某些人士認爲至此以後,台灣問題的癥結已由中國的代表權問題轉化為統一獨立之爭、獨裁民主之爭、中華文化去中國化之爭,並且外國勢力的介入從未減輕。除了這種為過於強烈的二分法,也有人認爲還有第三種中間路綫的存在——採用聯邦制邦聯制等來解決,歐盟模式是為典型;同時去中國化也未必排斥中華文化;民調也顯示,大部分臺灣民衆支持維持現狀。」覺得還是需要修改。不妥的地方請提出。--涓生 01:21 2005年12月23日 (UTC)

條目排版

一上來一大段話是否應該分一下段落放到下面,只用一兩句話概括,現在看起來很吃力啊。--3dball 23:01 2005年12月28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