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西方)
在西方世界,龍(英語:dragon)是一種傳說生物之一。前有希臘、巴比倫神話以至基督教,後有北歐神話、凱爾特文化以及英格魯-撒克遜傳說,受到多方面影響的結果,造就了歐洲文化中豐富多彩的龍的形象。
英語的「dragon」詞語源自希臘語的「draco」,詞語本身有蛇的含義,不少形象是口吐烈焰的怪物。[1]
古希臘神話中的龍
[編輯]古希臘神話中的龍常常作為兇惡的怪物以及寶物的看守者出現。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中提到阿伽門農的裝束時說他的劍帶上有藍色龍形的圖案,他的胸甲上也有三頭巨龍形象的紋飾[2]。在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功績中,第十一件「盜取金蘋果」中守護金蘋果的也是龍。據偽阿波洛多羅斯的《書庫》第2冊中描述,金蘋果「由一條長生不死的巨龍看守着。這頭巨龍是堤豐與艾奇德娜的後代,生有一百個頭顱,一百張嘴巴里發出一百種不同的聲音。」[3]。許癸努斯的《傳說集》中則提到守護金蘋果的龍拉冬是堤豐與艾奇德娜的子女之一。它還有一個兄弟,是守護金羊毛的龍[4](一說此龍母親為大地女神蓋亞[5])。
古希臘文中「龍」與「巨大的海蛇」是同一個詞,可以看出古希臘文化中龍的形象與蛇的形象相近,主要表現為強大的力量以及長生不死的能力,這與巴比倫神話中的迪亞馬特的形象有關[6]。
盎格魯-撒克遜神話中的龍
[編輯]凱爾特與盎格魯-撒克遜文化中的龍最早可見於英雄敘事長詩《貝奧武夫》中的描寫。《貝奧武夫》是以古英語記載的傳說故事中最古老的一篇。其中英雄主角貝奧武夫在殺死了海怪格蘭德爾和它的母親後,成為了耶阿特的國王。他賢明地統治了五十年後,另一隻怪獸出現了,這是一頭會噴火的龍。一個逃奴偷走了它看守的寶藏中的一個金杯獻給他的奴隸主,希望與後者修復關係。火龍發現杯子丟失後大發雷霆,沖入耶阿特王國四處破壞。後來貝奧武夫與龍搏鬥,兩敗俱亡[7]:203-205[8]:第一章第三節。
《貝奧武夫》中的龍是之後歐洲文化中出現的龍的原型[9]:喜歡囤積並看守寶物、好奇心重、好報復、會噴火,牙齒中含有致死的毒液。《貝奧武夫》的龍是非理性的,它的行為受自身的欲望支配。詩中着重描寫了它對財寶的看重。它不會說話,也聽不懂人類的語言,甚至見到貝奧武夫時顯露出震驚與害怕。外觀上,龍的身形修長(50英尺),牙齒尖利,能夠飛行[8]:第一章第三節。《貝奧武夫》中的龍承襲了基督教中的反面形象,是詩中基督教思想的體現[10]:30。
凱爾特神話中的龍
[編輯]在十二世紀開始流傳的亞瑟王傳奇中,提到佛提剛王(King Vortigern)想要建一座城堡,然而建造時,工匠們發現白天建到一半的牆總會在夜裏倒塌。於是國王召集占星術士和巫師來解決他的疑惑。巫師告訴國王,需要用處女之子的血灑在地上,才能使城堡建成。國王最後找到這樣的孩子,就是梅林。梅林將這種辦法斥為謊言,並告訴國王,城堡的地基之下有一個湖,湖底有兩條沉睡的巨龍。國王發掘出地湖後抽乾池水,果然發現一條火龍與一條白龍。這時兩龍甦醒,開始相互爭鬥。白龍一開始佔據上風,而紅龍奮起反擊,最後將白龍驅走。梅林解釋說,紅龍代表佛提剛王的子民不列顛民族,而白龍代表撒克遜民族。不列顛民族會首先被撒克遜民族侵略,而後浴血反抗,最後趕走撒克遜人[11]。這個故事最早記載在9世紀的《歷史上的不列顛》中,其中佛提剛王的領土就是現在的威爾斯。
在寫作年代可能更早的《馬比諾吉昂》中,則記載了另一則龍的故事《露德與萊弗利》。露德是不列顛王貝里的兒子,繼承了不列顛王國,他的四弟萊弗利則娶了法國的公主,並成為法國國王。露德統治的時候,每年的五月份,不列顛的每個地方都能聽到恐怖的尖叫聲,使得男人恐懼,女子流產,孩子癲狂,動物死亡,樹木枯萎,河流乾枯。露德詢問他的弟弟弗萊利,弗萊利告訴他:「這是龍的叫聲。這頭龍正與一頭外來的龍爭鬥。只需丈量好不列顛的土地,在正中央的地點挖一個坑,放入一個裝滿蜂蜜酒的坩堝,以綢緞封口。兩條爭鬥的龍會落入坩堝,喝飽蜜酒而陷入沉睡。你必須馬上將鍋封好,埋入一口石棺中,然後找一個強大的地方埋在地下。這樣可以使你的王國避免外來的災難」[12]。露德最後將龍埋在Dinas Emrys,這也正是後來佛提剛王建造城堡的地方。這兩條龍就是佛提剛王發掘出的兩條龍。
而在都鐸王朝的亨利七世後,紅龍成為了他的標誌,出現在紋章與旗幟中,慢慢成為了威爾斯的象徵。
北歐神話中的龍
[編輯]一至二世紀開始成型的北歐神話中,著名的龍有:
- 尼德霍格(Nidhogg):一頭盤踞在世界之樹的根部,不停啃咬樹根的毒龍。在諸神的黃昏中,尼德霍格終於咬斷了世界之樹的根,是為末日的警兆之一。[13]
- 尤蒙剛德(Jormungandr,也稱為耶夢加得):環繞在人類世界上的大海蛇,也被稱為世界蛇。尤蒙剛德是洛基與安格爾波達(Angrboda,憤怒之身)生的第二個孩子。奧丁將它扔到海中,尤蒙剛德不斷成長,直到自噬其尾。托爾曾經到霜巨人的國度烏特加德(Utgard),烏特加德的王者羅基(Utgard-Loki)和托爾比試的時候讓他舉起一隻貓,但托爾只舉起了貓的一隻腳。後來羅基告訴托爾貓其實是世界蛇尤蒙剛德。托爾之後在和巨人希密爾(Hymir)一道打獵時,想要殺死尤蒙剛德,除此一害。托爾用牛頭釣起了尤蒙剛德,但希密爾被它龐大的身軀驚嚇而割斷了釣線,讓尤蒙剛德逃走了。在諸神的黃昏中,尤蒙剛德在海中不斷掙扎,弄斷了命運之船納吉爾法(Naglfar)的纜索。羅基和火巨人乘着船駛向最終戰場維格利德(Vigrid)。在最後的決戰中,托爾用錘子殺死了尤蒙剛德,但後者吐出的毒液也將托爾毒死。[13]
- 法夫納:本來是侏儒國君主赫瑞德瑪(Hreidmar)的長子,由於貪婪受詛咒的財寶而殺死了自己的父親趕走了兄弟,最後變成了毒龍,被西格爾德(Sigurd)殺死。[13]
斯拉夫神話中的龍
[編輯]斯拉夫神話中,有着和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中的龍類似的神話生物。俄羅斯傳說或神話中的龍稱為「змей」,常常有三個頭(或三的倍數個)。有的故事中,如果不將龍所有的頭都砍掉,被砍的頭會長回來。俄羅斯傳說中著名的龍的形象是三頭噴火龍戈里尼奇(俄語:змей Горыныч)。它最終被傳奇壯士多布雷尼亞·尼基季奇(Добры́ня Ники́тич)殺死[14]。
在南部地區,如保加利亞、克羅地亞、馬其頓、塞爾維亞、波黑等地區,龍的形象分為兩種。一種在名稱上與俄羅斯傳說中的龍相同,但形象並不一樣,通常是雄性,擁有超人的智慧、知識和財富,身體龐大強壯,擅長魔法,同時十分貪戀人類女子的美色。它們長於追求討好人類女子,並能與她們交媾生下後代。龍常常被認為是讓人尊敬的對象,許多民族英雄在民間故事中都被形容成龍或龍的後代。另一種龍則通常是雌性,是前一種龍的姐妹,但形象完全相反,和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中的龍類似,並且通常和自己的兄弟完全對立,是躲在黑暗中邪惡的化身。雌性的龍常常代表惡劣的天氣,摧毀莊稼田谷,而雄性的龍則是莊稼的守護神。
龍的形象也出現在《聖經》中,出在《新約全書》的《啟示錄》中,第12章第3、4節提到:「天上又現出異象來.有一條大紅龍、七頭十角,七頭上戴着七個冠冕。它的尾巴拖拉着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龍就站在那將要生產的婦人面前,等她生產之後,要吞吃她的孩子。」,七個頭象徵着絕對不可犯下的七宗大罪,十隻角象徵着可能犯下的十項小罪。第12章第7至9節則說:「在天上就有了爭戰。米迦勒同他的使者與龍爭戰。龍也同牠的使者去爭戰。並沒有得勝,天上再沒有牠們的地方。大龍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牠被摔在地上,牠的使者也一同被摔下去。」,邪惡的龍是源自於那條蛇,而犯罪的罪人會和龍最終被投入地獄之底。
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知道,造成歐洲傳統的龍受此影響,傳入歐洲後《聖經》提到的龍在《啟示錄》裏,龍的形象是邪惡的,是撒旦的化身。這種中東對龍的不同認識,也逐漸貫穿在各種基督教教義以及衍生的歐洲文藝作品及文化中。並進一步影響了西方龍的形象變化,中古期的聖徒傳中不乏聖人與龍搏鬥的事跡,至今也有西方或是中國人把所謂的龍當作惡的,會假意偽裝接觸,以誘惑人犯罪,就是受到教會影響[15][16]。
聖佐治與龍
[編輯]基督教聖徒傳記中,一個著名的與龍有關的故事是《聖佐治與龍》。這個故事最早是在8世紀時以口頭的方式傳播,9世紀後開始作為聖佐治傳記的一部分。10至11世紀時,開始出現與之相關的圖畫形象[17]。據聖徒傳《黃金傳說》中的描述,故事發生在利比亞的Silene城(之前的版本中地點是一個虛構的城市Lacia)。龍住在城旁的一個湖裏,能噴出毒氣。人們為了不受毒氣侵擾,只能用羊或活人獻祭。當輪到國王的女兒做祭品時,路過的聖佐治看見了坐在湖邊等待被獻祭的公主,遂決定屠龍。他成功用長槍刺傷毒龍,用公主的束帶將龍綁進城裏。城中居民見此紛紛改信耶穌並受洗,聖佐治隨後斬下了龍的頭顱[18]。
由於《黃金傳奇》等書籍和故事在中世紀的歐洲廣為流傳,聖佐治與龍的故事也出現在歐洲各種宗教或民間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中。聖佐治屠龍作為聖徒傳故事的一部分,常常出現在以宗教為主題的圖畫、標誌或雕刻中。倫敦大英博物館保存着多件15世紀以來的壁畫裝飾中有關聖佐治屠龍的描繪[17]。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博物館則藏有14世紀晚期的聖佐治屠龍繪像[19]。拉斐爾(1506年)和魯本斯(1620年)也繪製過以聖佐治屠龍為題材的主題油畫。從這些圖像中,可以看出歐洲人心中龍的形象隨時代的變化。在14世紀以前的圖像中,龍的形象大多為巨蛇或四腳巨蛇,之後的圖像中則開始出現獅子或蜥蜴一般的軀幹,鳥爪,以及無毛的翅膀。
現代文藝中的龍
[編輯]文學作品中的龍
[編輯]19世紀以後,西方龍的形象趨於穩定。龍常常在奇幻文學作品中登場,作為世界觀設定中的一部分。奠定了現代西方龍形象的著名文學作品包括托爾金的《精靈寶鑽》,安妮·麥卡芙蕾的《龍騎士:佩恩年史》、喬治·R·R·馬丁的《冰與火之歌》。為了給桌面卡牌遊戲龍與地下城增添世界觀和背景設定而寫的《龍槍編年史》系列小說中也有大量龍的形象出現。
龍的形象
[編輯]現今西方社會中龍的具體形象主要來源於中世紀的文學作品與藝術品。一般認為,史詩《貝奧武夫》最早塑造了現代歐洲文化中認為的龍的具體形象[20]。
基本特性
[編輯]龍擁有強壯的身軀,又長又粗的頸,有角或褶邊的頭,尖銳的牙齒,和一條長長的尾。牠用四隻強而有力的腳步行,用一對像蝙蝠翼的巨翼飛行,牠的身體全身覆蓋着鱗片,保護着身體。牠的眼睛有四層眼瞼,其中內三層是透明的,可保護眼睛免受傷害,耳朵可以開合,但不是所有龍都有外耳。牙齒尖而利,通常會向內彎,以便撕開獵物。
龍的視力比人多出一倍,在黑暗之中也能視物,聽力則和人類差不多。但牠的感覺卻很好,能夠感覺到隱形的物體移動。龍會走會飛會游泳,更有部分可以在水中呼吸。
龍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強大,年長的龍通常是所向無敵的,反之年輕的龍會相對脆弱。
龍沒有群居的傾向,雖然偶爾會出現一群龍的情況,但絕大多數時間龍都是單獨居住的。在有需要的情況下,龍也會和另一條龍戰鬥。
很多時候,龍有能從口中吐出各種「吐息」的描寫。最常見是吐出火焰,此外還有吐出毒氣、冰雪、雷電等。
生理特性
[編輯]龍多居於山洞,喜好財寶,通常洞中都會收藏大量的財寶作為裝飾、床
以不少文學都有出現過「龍卵」或「龍蛋」看來,龍應該是卵生的生物,然而龍的一些生活習性和身體形狀與哺乳動物非常相似,而且是溫血動物,由此推斷龍也有可能是與鴨嘴獸類似的特殊哺乳動物。
近代文學
[編輯]在J·R·R·托爾金所創造的中土世界中,龍是由天魔王馬爾寇所創造的邪惡生物,中土世界的第一頭龍出現於第一紀元名為格勞龍的無翼龍。中土世界的龍多半在第三紀元以前便已消失,最後一條叫做史矛革的龍於《哈比人歷險記》中死亡後,龍便在中土世界絕跡,所以在魔戒聖戰中並沒有出現任何龍。
現代有不少奇幻作品皆有提到龍,例如《冰與火之歌》、《龍與地下城》、《龍槍》和《龍族》等,一般而言在奇幻作品中最常見的龍有金龍(通常是最強大的龍種)、黑龍(吐息攻擊是強酸)、白龍(吐息攻擊是冰雪)、紅龍(吐息攻擊是火焰)、藍龍(吐息攻擊是雷電)、綠龍(吐息攻擊是毒氣),也有不少作品有獨特的龍種,例如龍槍中除了以上所說的龍種外,還有銀龍、紅銅龍、黃銅龍、青銅龍,還有作為神的其中一種型態的白金龍,萬色返空之龍(Dragon of all color and of none),而龍族中也有代表中庸的深赤龍。
與代表祥瑞的中國龍不同,歐洲龍就像妖怪和怪物、鬼魂、不死生物、惡魔、邪靈、精靈、哥布林、小仙子的差異。可是,在早期歐洲宮廷紋章的普遍性,龍的品種多樣性,代表在龍在歐洲的中世紀可能不是當今這個形象,也有正義的與權威的龍存在[21][22][23],而惡龍在中文古籍中也有以反派形象出現者,到現在遊戲與電影作品中也常見反派龍,故當今並不一定絕對。[24]
龍語
[編輯]近代部分魔幻或玄幻小說以龍語當作龍的語言,並以龍語當作魔法師所用的咒語,如地海巫師。
在電子遊戲上古卷軸5中,可以使用龍語使出一種稱作龍吼的能力,該遊戲的龍吐息冰火的時候亦是以龍語呼喚火與冰。
參見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山北篤. 圖解火神與火精靈. 奇幻基地. 2013/01/10: 18–19. ISBN 9789865880057.
- ^ Nevill Drury. The dictionary of the esoteric:3000 entries on the mystical and occult traditions.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2004: 79. ISBN 9781842931080.
- ^ 《書庫》,第2冊,第5章,第11段
- ^ 《傳說集》,第151則
- ^ Apollonius, Rhodius, Argonautica 2. 1206 ff
- ^ COLCHIAN DRAGON (Drakon Kholkikos) - Guardian of the Golden Fleece in Greek Mythology. www.theoi.com. [2022-08-08].
- ^ Donald A. MacKenzie. Teutonic Myth and Lege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ddas & Sagas, Beowulf, The Nibelungenlied, etc.. Forgotten Books. 1934 (英語).
- ^ 8.0 8.1 梁實秋. 英国文学史. 新星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13302838.
- ^ Alan K. Brown. The firedrake in Beowulf. Neophilologus (英語).
- ^ 李賦寧, 何其莘. 英国中古时期文学史.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60052991.
- ^ Sir James Knowles}. The Legend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 Echo Library. 2007.
- ^ Richard W. Barber. Myths & legends of the British Isles. Boydell & Brewer. 1999. ISBN 978-0851157481.第40-42頁.
- ^ 13.0 13.1 13.2 沈雁冰. 北欧神话ABC. 1929.
- ^ Bailey, James; Tatyana Ivanova. An Anthology of Russian Folk Epics. Armonk, New York: M.E. Sharpe, Inc. 1998. ISBN 0-585-26579-8 (英語).
- ^ Christine Rauer. Beowulf and the dragon: parallels and analogues. Boydell & Brewer. 2000. ISBN 9780859915922.
- ^ “圣经中的龙”代表信仰中敌对的势力和魔鬼. [202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6).
- ^ 17.0 17.1 The Miracle of St George and the Dragon / Black George. The British Museum.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5).
- ^ Jacobus de Voragine, Archbishop of Genoa, William Caxton 譯為英文. Golden Legend. 1483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1).,第3冊,第58頁。
- ^ The Russian Museum Russian Icon. St. George and the Dragon 請檢查
|url=
值 (幫助). [2011-10-22]. - ^ Ruth Johnston Staver. A companion to Beowulf.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5. ISBN 9780313332241.,第99頁
- ^ Historia Brittonum by Nennius (translated by J.A.Giles)
- ^ Davies, Sioned. The Mabinog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xii.
- ^ Heinz, Sabine. Celtic Symbols. Sterling Pub. 2008.
- ^ 關於龍的十大錯誤認識. [202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