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3年11月1日) |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
系列条目 |
社会学 |
---|
主要的社会学理论 |
研究方法 |
主要分支学科 |
其他相关信息 |
经济社会学(Economic sociology)是以经济现象为研究主题的社会学次领域,是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1]。对于经济社会学的定义,早期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没有明确定义,直到1976年斯梅尔瑟才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2]
历史背景
[编辑]- 古典期的传统
社会学的早期奠基者如马克思、马克斯·韦伯、齐美尔、涂尔干,皆各自提出对功利主义、边际效益、古典经济学等经济学思想的检讨与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一方面援引当时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但却也提出劳动价值理论跟阶级生产关系等观点来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学预设的理性市场观点。
韦伯强调“理性地追求利益”这种“经济人”的理念型虽然是理解现代人各种行动的重要社会学工具,但是其他的行动理念型-如传统、惯习、价值理性-也同等重要,在观察分析实际的经济行为跟现象时,不能只单独地考虑理性利益;而且经济制度以外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跟经济活动总是交互影响。
齐美尔在货币哲学一书中提出使用货币这一经济行为包含了现代生活主观价值与客观条件的变迁。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基本上就是在批判功利主义的理性社会契约学说。
经济社会学尤其注重以社会层面的观点检视人类在经济活动上彼此互动的要素和影响,其中更包括阶级不平等、人心异化、资源分配不平等、经济行为意义的互动等等方面的解析。
经济社会学也强调经济制度在历史的变迁感受力,如从传统农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社会之间差异性,并从中去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容作对比。
主要研究主题
[编辑]经济制度
[编辑]所谓经济制度,指的是政府拥有多少权力和管理权掌控经济政策或从中介入市场的力量。以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词汇来说,是“一双看得见的手”进行对市场的操控程度。
相反地,国家也可以完全不干涉市场内部。放其自然让市场进行竞争。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有双看不见的手,会对市场进行调节,那就是供需理论内容的含意。(古典经济学的范畴。)
现在的国家大多数不会完全选择其中之一,通常介于两者之间。然而在实际的状况上,会因为各国不同政府的政策和影响力,而有着不一样介入企业的程度。
资本主义
[编辑]指私人拥有资本或生产工具,并可以依靠两者的投入与投资从中获取利益的制度。其中拥有私人财产与政府放任市场自然发展为两大特征。
资本主义是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的经济制度。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理念符合新基督教以勤奋、努力工作获取对上帝的理念。认为基督新教是资本主义扩展原因之一。
放任主义
[编辑]亚当斯密认为,政府不应该有任何一丝的公权力介入市场中,认为会危害到市场彼此相其竞争与进步的空间。
社会主义
[编辑]指国家政府握有基础产业的管理权与权力,并会透过政府权力与政策制定(指福利制度),来其影响市场资源中的分配与调度。社会主义的宗旨在于满足所有社会大众的基本民生需求。但是社会主义会令国家政府的支出大大增加,同时会抬高国债的可能。
和资本主义的差异在于:不以追求资本利益最大为目标,而是以满足社会民生基础需求为目的。因此私人所拥有财产或多或少会因为政府课税的缘故而被拿走一部分。
共产主义
[编辑]指政府拥有全部的财产的权力和管理权,其不让私人拥有任何财产的可能,而是经由政府统一分配与发放资源的经济制度。是经济制度最极端的一种。
个人不能因为自身能力的差异而获取相对更多的报酬,相反地,这些一切都会被政府所拿走,并且只收到和他人无异的配给。因此会产生容易偷鸡摸狗、无人真正愿意参与生产的现象。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的哲学理念,他依据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其中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终的社会阶段。
经济制度的趋势与历史变革
[编辑]原始共产社会
[编辑]是人类远古历史的时代,此时代的人类依靠游牧与狩猎的生产方式获取食物,并且统一分配给彼此的制度。
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社会阶层尚不明显、虽然已拥有私人财产(如贝壳、稀珍石头等),但是碍于保管与保存的缘故而尚未造成差异,且人与人彼此的连带同质性高,情感连带强。
园艺社会
[编辑]个人会因为能力或著是权力拥有的差异,造成私人财产不同的情况。此时代的人类迈入农业社会,一族宗长或长老成为社会阶层的权力结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尚非明确,但是已经造成私人财产差异化的现象。
封建社会
[编辑]是一个地主提供土地和社会秩序维护与军队保护作为筹码,换取农民以劳动力所生产财物的社会。因为彼此间具有契约关系,又称为契约社会。
此时代的社会阶层与生产关系明显,且地主更能透过契约或是血统的缘故,对农民的社会流动与地域空间的流动造成发展的阻碍。 古中国以商周朝为封建时代,各地方的诸侯国即是地主,而以社会治安换取农民的生产物。
帝国官僚制社会
[编辑]指政府以中央集权权力施加的方式,获取对农民或生产者所生产的财物。例如古中国,朝廷是权力中心,透过剥削与压迫农民方式获取财物。(见徭役)
古中国历史上有数多次的民变,是因为天气气候不佳导致农作物生长不出,再加上政府课税却又不享于民的缘故,而造成中国历史上的民变。如:大泽乡起义导致了秦朝的末路。
工业时代
[编辑]工业时代是一个以机械生产为主要动力于取代人力与兽力。机械化的生产大大提高了人类生产的产能,但亦造成劳工创新异化,且资本家剥削的情况更为加深。同时社会阶层更为明显、也更深化了生产关系之间的差异性。
工业化
[编辑]英国是首先开创工业时代的国家。强调使用大量的机械生产以取代人兽力的过程。
18世纪
[编辑]在18世纪时,内需市场的扩大产生供不应求的情况,造成朝向工业化发展的情况。 此时期的资本家具有生产器具与资本、工头具有人力资源与生产技术。资本家透过外包制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获取利润。
19世纪
[编辑]但是在19世纪,外包制却开始无法满足内需市场的需求,加上会产生工头不当监工或是产生欺瞒资本家的现象,在美国,强调以科学理性的方式管理方式的泰勒主义油然而生,也产生相对应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学说。 此时代的管理理论强调以理性化、科层制的方式管理劳工,但同时也造成劳工与劳动力分离的情况,即异化[需要消歧义]。
疏离感理论
[编辑]20世纪
[编辑]20世纪初,亨利福特研发出第一条生产的配装线。这是一个各部位以单纯唯一功能,再透过连带线的方式加以集中零件组装的生产方式。有效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大量生产的理念。
福特的配装线之生产逻辑广泛被其他产业所模仿使用,并造成一段时期的经济繁荣。
但是在内需市场渐渐赶不上大量生产所造成的程度,而产生落差。即是有效需求赶不上拱给,造成供过于求的情况,因而引发了经济大萧条的通货紧缩的现象。
在20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借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经济大萧条为理由,展开一连串以扩大政府支出和开办社会福利制度的行动,这是以凯因斯的总体经济学为出发的理念。 小罗斯福总统执行新政,挽救了当时美国人民的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但同时也得以让美国国债的金额数目增加。
1970年代,发生石油危机、加上美国因越战大幅增加支出的情况造成另一波的经济不景气。
后工业时代
[编辑]通常以1970年代为后工业时代的主要趋势。贝尔在1970年代完成《后工业时代来临》之书,认为后工业的经济生产模式走向以知识、资讯、服务业为主要的时代,同时也面临全球化经济产业变迁快速的问题,使企业走向弹性、小量的扁平组织模式进行生产。以一国的服务业在产业高达一定比重为标准,是达成后工业时代的重要门槛。
国际金融投机家、政治行动者乔治·索罗斯是最积极的后工业时代理论倡导者,并积极用其财力在各国推广理念,主张一个国家要走服务业和金融业为主的经济,反对大兴土木的公共设施、重工业、水坝等兴建,认为宏伟且由官方修建的建筑是“现代法老金字塔”效应,有助加强集体主义和威权统治。乔治亚、乌克兰、吉尔吉斯相关社会运动都看见索罗斯身影,1992年的《全球策略信息 Executive Intelligence Review》杂志就揭露中国赵紫阳的垮台与其勾连索罗斯有关,同时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中共中央刊物参考消息论证所谓“后工业时代”理论是一种阴谋[3],是要众多新兴国家放弃制造业和重工业,靠容易被外部操控的软性产业维生,永远沦为欧美的经济殖民地和意识形态殖民地,一个国家可以有少数行业走向后工业时代但经济主体永远必须是大量工业制造业,事后也证明中国大陆走向了与索罗斯理论完全相反的发展模式。
知识经济
[编辑]知识为最高价商品。例如在1970年代以后电脑科技的兴起,加上集成电路板的被发明,使得PC电脑成为一块领域的市场,强调使用电脑减少出错和简化流程的功能。但电脑硬件的原料成本极度便宜,主要售价价值来自于集成电路的设计知识和制程知识,而软件产业则几乎没有原料成本,所有价值都来自知识。
资讯经济
[编辑]互联网日渐盛起一股一种风潮,人与人彼此间可以加快传递讯息与接收资讯,大量资料处理的节点公司可以累积这些资料后采用资料挖掘技术去分析出其中潜在的价值,剖析顾客行为和当代潮流、政治活动等讯息,从而无形的资讯和其分析结论变成一种高价值商品。
服务经济
[编辑]对于薪资发展到高收入的国家,其制造业出口必定陷入不利地位,而服务业是一大支撑此种高薪资同时又能运转的产业,因为顾客是本国人所以消费额以本国收入水准计价,同时服务体验和文化体验是一种无实体成本行情的商品,完全看顾客方认定其价值多少,所以有卖出高价值的可能性以支持高薪资。
古典经济社会学观点
[编辑]涂尔干之《社会分工论》观点
[编辑]马克思主义下的经济观点
[编辑]韦伯经济社会学观点
[编辑]经济社会学理论
[编辑]工业化社会学
[编辑]资本主义理论
[编辑]后现代社会下的经济社会学主要理论
[编辑]新经济社会学
[编辑]市场理论
[编辑]劳工议题
[编辑]工业化造成的剥削与不平等
[编辑]非典型工作者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Zafirovski, Milan. Economic Sociology in Restrospect and Prospect. 58, No.3. American Journary of Economic Sociology. 1999.
- ^ [美]斯梅尔瑟. 经济社会学.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87.
- ^ 中國經濟危機,王燕京,領袖出版社. [2016-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