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冲突理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冲突理论(英语:Conflict theories),是泛指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中多个不同学者提出的观点。社会阶级、权力差异、不平等、冲突会推动社会演变都是很常见的主题。冲突论强调以唯物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使用辩证法分析,并且往往对社会现实的情况抱批判立场,可能是具有革命成分的政纲,或者提倡社会作出改革。冲突理论引起众人对阶级冲突等权力差异的关注,往往与历史上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对比。因此它是宏观层面的社会分析英语Macrosociology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利希·恩格斯社会冲突理论英语Social conflict theory的创始人。社会冲突理论是社会学四大范式之一。

某些冲突理论旨在突显传统思想中的固有意识形态,虽然这些观点具有相似之处,但冲突理论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不应与和平和冲突研究英语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或其他特定与社会冲突英语social conflict有关的理论混淆。

在经典社会学中

[编辑]

马克思

[编辑]

在众多的社会科学经典创始人里面,卡尔·马克思(1818-1883)最常和冲突理论一起谈及。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与以往的社会经济制度一样,终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内部紧张局势,并导致自身毁灭。马克思在主张彻底的政治改革、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受压迫者摆脱统治阶级的同时,也意识到大多数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并没不了解社会制度怎样影响整个社会运作。正如西方社会认为财产私有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很多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都认为资本家是通过自身奋斗和教育获取财富,并把贫困人口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缺乏生活技能和工作积极性。但是马克思反对这种观点,并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灌输的“虚假意识”,这些观点将社会性问题归因为个人问题,而不检视社会制度本身的缺陷,从而隐瞒了无产阶级正在受到资本家剥削的事实。马克思主张的是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称为“阶级意识”的思想,其希望凭借“阶级意识”取代“虚假意识”,让工人们意识到自己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并联合全体阶级的力量反抗资本阶级,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总括而言,马克思希望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对抗资本家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
—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1848年)[1]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 卡尔·马克思 , 《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2]

贡普洛维奇及沃德

[编辑]

奥地利波兰裔社会学家和政治理论家路德维希·贡普洛维奇(1838-1909)以及美国社会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莱斯特·弗兰克·沃德英语Lester F. Ward(1841-1913)是早期的冲突理论的理论家。他们的理论虽然是分别独立地提出,但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是从人类学和进化论观点综合地看待冲突,而不是与马克思一样专注于经济因素。

贡普洛维奇在1884年出版的《社会学概述》(Grundriss der Soziologie)描述了文明怎样被文化冲突族群冲突所塑造。他推论,大型且复杂的人类社会是从战争和征服中演变而来的。战争的胜利者奴役失败者,最终形成了复杂的种姓制度[3]。美国社会学家霍洛维茨英语Irving Louis Horowitz说,贡普洛维奇理解各种形式的冲突:“阶级冲突,种族冲突和民族冲突”,并称他为冲突理论的鼻祖之一[4]

在印度,巴比伦,埃及,希腊和罗马发生的事情可能会发生在现代欧洲。 欧洲文明可能会被野蛮的部落所淹没。 但是,如果任何人认为我们可以免受这种灾难的影响,他或许会屈服于过于乐观的妄想。可以确定,我们附近没有野蛮的部落- 但不要让任何人受骗,他们的直觉潜伏在欧洲各州的民众中。
— 贡普洛维奇 1884, [5]

沃德对于商业精英阶层的自由放任主义作出直接攻击及尝试将其系统性地否定。当时自由放任主义受到广受欢迎的社会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拥护。沃德1883年的扩展论文《动态社会学》表述了怎样减少社会中的冲突及竞争以优化人类运作方式。沃德看到人类在最基础的层面的本质在自我扩张与利他主义之间冲突,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冲突,男性与女性之间冲突。而这些深刻的冲突会在社会层面反映出来,沃德假切各种形式的“社会力量”也存在一个“持久而激烈的挣扎”促使文明的改变并塑造这些文明[6][7]。沃德比马克思和贡普洛维奇更乐观,他相信现有的社会结构可以在社会学分析英语sociological analysis的帮助下获得建设和改革。

涂尔干

[编辑]

爱米尔·涂尔干(1858-1917)视社会为一个有运作能力的有机体。功能主义重视尽可能严格地估算每一个社会特式、风俗、实践方式,对于维持一个稳定而有凝聚力的系统运作所作出的功劳[8]。涂尔干认为社会冲突的首要形式是犯罪。他视罪行为“一个公众健康的因素,每一个健康社会的组成部分”[9]

将社会视为一个运作良好的有机体。功能主义关注的是“尽可能严格地对每一个特征,习俗或实践做出估算,以及它对所谓的稳定,有凝聚力的系统的功能的影响”,涂尔干所提到的社会冲突的主要形式是犯罪。涂尔干认为犯罪是“公共卫生的一个因素,是所有健康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9]集体意识对于某些行为定义为“罪行”。因此罪行在道德及法律的演变中担任着重要角色,他称罪行主张了“不但必须改变之道路需要保持畅通,而且在某些情况它直接为这些改变开路”[10]

韦伯

[编辑]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对冲突理论的主张与马克思的主张形成鲜明对比。马克思关注的是个人行为受社会结构所限制,而韦伯则强调“社会行为英语social action”的重要性,例如个人影响其社会关系的能力[11]

现代主张

[编辑]

米尔斯

[编辑]

赖特·米尔斯被称为“现代冲突理论”的创始人[12]。在米尔斯看来,社会结构是通过不同利益和资源的人之间的冲突而产生的。反过来,个人和资源是受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权力和资源的不对等分配”所影响[12]。美国社会的权力精英英语Elite#Power_elite(例如“军事工业复合体”)已经“由企业精英英语corporate elite五角大楼和政府行政部门的融合而出现”。米尔斯认为,这些精英的利益处于人民利益的对立面。他推论权力精英提出的政策会带来“冲突升级、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人类灭绝的可能”[12]

夏普

[编辑]

吉恩·夏普(1928-2018)是麻州大学达特茅斯分校政治学荣誉教授[13] 。因大量的非暴力抗争英语Nonviolent resistance相关著作而闻名,并且影响了众多在世界各地的反政府运动。1983年,他成立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所,一个致力于研究和促进在世界各地的冲突中使用非暴力行为的非营利组织[14] 。夏普的主调是权力不是单一的,也就是说,权力不是出自掌权者的某种内在品质。夏普认为政治权力,包括任何国家的权力,最终的本质上都出自国家主体。他的基本信念是,任何权力结构也依赖主体对统治者或统治者的命令的服从。如果国家主体不服从,统治者就没有权力。 夏普被称为“非暴力的马基雅维利”和“非暴力战争的克劳塞维茨”[15]。夏普的资金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抵抗组织。最近的例子包括推翻埃及前总统穆罕默德·穆巴拉克2011年埃及革命,这个活动广泛吸纳了他的想法;阿拉伯之春民主化运动以及之前数个东欧颜色革命也受到夏普的著作的启发[16]

西尔斯

[编辑]

加拿大社会学家艾伦·西尔斯(Alan Sears)的著作《一本好书,理论上的:理论思维指南》中可以找到冲突理论的一个近期阐述[17]

  • 社会由产生冲突的不对等所定义,而不是产生秩序和共识的事物。只有对社会现有关系的根本性转变以及促成新的社会关系才能克服这种基于不平等的冲突。
  • 弱势群体的结构性利益出现与现状背道而驰的情况,一旦被社会认定时就会引起社会变革。因此弱势群体被视为变革者,而非视为人们同情的对象。
  • 剥削和压迫对人的潜力(例如,创造能力)造成的限制,在任何劳动力不平等分配的社会也是必然存在的。这些和其他品质并不需要为了所谓的“文明的进程”或“功能必须性英语Davis-Moore hypothesis”的要求而放弃:创造力实际上是经济发展和变革的引擎。
  • 理论的作用是意识到人类拥有的潜力并且改革转变社会,而不是维持权力结构。理论的反面目的是将客观性和脱离性与实证主义关联起来,如此一来,理论则只是中立的解释工具。
  • 共识是意识形态的一个委婉说法。并没有真正的共识,有的只是由社会中的强者强加于他人并让他们接受的的陈述。共识不会维持社会秩序,它会使分层固化,仅是为了当前社会秩序而用的工具。
  • 国家为了强者的特殊利益而服务,同时又声称代表所有人的利益。弱势群体代表参与在国家制度中,并可以让人们获得充分参与的想法,但这是一种幻象或一种意识形态。
  • 全球不平等的特点是因为有目的的原因下,第三世界国家处于不发达状态,这同时包括殖民化国家独立之后。全球系统(即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发展机构)通过经济,政治和军事行动使最强大的国家和跨国公司受益,而不是发展主体。

尽管西尔斯将冲突理论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但他认为它是许多“女权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反种族主义同性恋者的解放主义理论”的基础[18]

分类

[编辑]

冲突理论最常与马克思主义一起提及,但它作为对功能主义实证主义方法的回应,也可能与多个其他观点有关,包括: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Marx and Engels,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introduction by Martin Malia (New York: Penguin group, 1998), pg. 35 ISBN 0-451-52710-0
  2. ^ Marx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marx/works/1859/critique-pol-economy/preface.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Fifty Key Sociologists: the Formative Theorists, John Scott Irving, 2007, pg 59
  4. ^ "Communicating Ideas: The Politics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Irving Louis Horowitz, 1986, pg 281
  5. ^ "Outlines of Sociology", pg 196
  6. ^ "Transforming Leadership", James MacGregor Burns, 2004, pg 189
  7. ^ "German Realpolitik and American Sociology: an Inquiry Into the Sources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ology of Conflict", James Alfred Aho, 1975, ch. 6 'Lester F. Ward's Sociology of Conflict'
  8. ^ Bourricaud, F. 'The Sociology of Talcott Parsons'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26-06756-4. p. 94
  9. ^ 9.0 9.1 Durkheim, E. (1938). 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67.
  10. ^ Durkheim, (1938), pp. 70–81.
  11. ^ Livesay, C. Social Inequality: Theories: Web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ociology Central. A-Level Sociology Teaching Notes. Retrieved on: 2010-06-20.
  12. ^ 12.0 12.1 12.2 Knapp, P. (1994). One World – Many Worlds: Contemporary Sociological Theory (2nd Ed.). Harpercollins College Div, pp. 228–246. Online summa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ISBN 978-0-06-501218-7
  13. ^ Gene Sharp: Author of the nonviolent revolution rulebook. BBC News. 21 February 2011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2). 
  14. ^ Gene Sharp biography at Albert Einstein Institution web site..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2). 
  15. ^ Weber, Thomas. Gandhi as Disciple and Mento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004[页码请求]
  16. ^ Shy U.S. Intellectual Created Playbook Used in a Revolution. The New York Times. 16 February 2011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8). 
  17. ^ Sears, Alan. (2008) A Good Book, In Theory: A Guide to Theoretical Thinking. North York: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pg. 34-6, ISBN 1-55111-536-0.
  18. ^ Sears, pg. 36.

书籍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