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汉德克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8月15日) |
彼得·汉德克 Peter Handke | |
---|---|
出生 | 奥地利格里芬 | 1942年12月6日
职业 | 小说家、编剧 |
国籍 | 奥地利 |
奖项 | 格奥尔格·毕希纳奖(1973年) 卡夫卡奖(2009年) 国际易卜生奖(2014年) 诺贝尔文学奖(2019年) |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德语:[ˈhantkə],1942年12月6日—),奥地利作家。生于格里芬。他是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他的代表作包括话剧《冒犯观众》、小说《守门员的焦虑》和维姆·文德斯电影《歧路》、《柏林苍穹下》的剧本。汉克于1968年获霍普特曼奖,1973年获格奥尔格·毕希纳奖和奥比奖,2009年获卡夫卡奖,2014年获国际易卜生奖。201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
生平
[编辑]早年
[编辑]1942年12月6日,彼得·汉德克于祖父家中出生,出生后两天于格里芬的圣母教堂受洗为天主教徒。他的母亲玛丽亚·汉德克(Maria Handke)是斯洛文尼亚藉克恩顿州人,她于1942年和汉德克的生父:曾在克恩顿州服役、并担任银行行员的已婚男子埃里希·勋纳曼(Erich Schönemann)相识并怀孕。汉德克出生前,他的母亲和担任柏林电车车掌及德意志国防军军人的阿道夫·布鲁诺·汉德克(Adolf Bruno Handke)结婚,他因此成为汉德克的继父。汉德克在成年后不久与他的生父相认。
一开始她们的家庭并未受到战争影响,但就在战争结束前,格里芬也渐渐受到战争波及:原生的斯洛文尼亚人被送往纳粹集中营,而这地区偶尔也沦为斯洛文尼亚游击队(Die Osvobodilna Fronta)的攻击目标。
汉德克一家迁居至柏林的潘科,而其继父则并未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作品列表
[编辑]译本已在台湾出版之作(经英文转译成中文):
- 1966 《冒犯观众》、《自我控诉》及《大人与小孩》"Publikumsbeschimpfung und andere Sprechstücke" ISBN 9578221495
- 1970 《守门员的焦虑》"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 ISBN 9789863598268 木马文化出版
- 1976 《左撇子女人》"Die linkshändige Frau" ISBN 957034962X
译本在中国大陆的出版历史:
- 2013 《左撇子女人》 译者: 任卫东 / 王丽萍 / 丁君君 ISBN 9787208113688
- 2013 《无欲的悲歌》 译者: 顾牧 / 聂军 ISBN 9787208113695
- 2013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译者: 张世胜 / 谢莹莹 / 张晏 / 贾晨 ISBN 9787208108448
- 2013 《骂观众》 译者: 梁锡江 / 付天海 / 顾牧 ISBN 9787208108462
- 2014 《去往第九王国》 译者: 韩瑞祥 ISBN 9787208115149
- 2015 《缓慢的归乡》 译者: 周新建 / 梁锡江 ISBN 9787208125728
- 2016 《形同陌路的时刻》 译者: 付天海 / 刘学慧 ISBN 9787208132290
- 2016 《痛苦的中国人》 译者: 刘学慧 / 张帆 ISBN 9787208140820
- 2016 《试论疲倦》 译者: 陈民 / 贾晨 / 王雯鹤 ISBN 9787208140813
电影作品
[编辑]执导及编剧
[编辑]- 左撇子女人 (1978)
- The Absence (1992)
编剧
[编辑](导演皆为温·韦德斯)
言论
[编辑]南斯拉夫战争
[编辑]汉德克曾批评北约轰炸南斯拉夫,他在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葬礼上的演说引起许多争议,汉德克因此被描述为极右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辩护者。2006年,他获得海因里希·海涅奖(Heinrich Heine Prize)但引发争议,后来该奖项被撤销。
1996年,他的旅行日记《河流之旅:塞尔维亚的正义》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因为汉德克将塞尔维亚描述为南斯拉夫战争的受害者。在同一篇文章中,汉德克还抨击西方媒体,误导了战争的起因和后果。前南斯拉夫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要求国际刑事法庭传唤汉德克为他的辩护,但汉德克拒绝。然而,他仍以旁听身份出席了审判,随后在《戴米拉·戴米埃尔之塔》(Die Tablas von Daimiel)中发表了他的评论。1999年,萨尔曼·拉什迪写道,汉德克“对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的种族灭绝政权感到热情洋溢,甚至令最忠诚的仰慕者感到震惊”。他评论说,汉德克在拜访贝尔格莱德时获得米洛舍维奇的塞尔维亚骑士勋章。他的“以前的愚蠢言论包括萨拉热窝穆斯林经常互相屠杀却指责塞尔维亚人,他否认塞尔维亚人在斯雷布雷尼察进行种族灭绝。”
2006年3月18日,汉德克在米洛舍维奇葬礼上发表演讲,在欧洲引起了巨大争议。巴黎法兰西喜剧院因此取消汉德克舞台剧《质问的游戏或者前往响亮国度的旅程》(Das Spiel vom Fragenoder die Reise ins sonore Land)上演,引起哈洛·品特、高行健等文学家争论。
斯洛文尼亚作家德拉戈·扬察尔(Drago Jančar)对汉德克关于南斯拉夫战争的立场提出了挑战,两人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
批判诺贝尔文学奖
[编辑]2014年,汉德克称诺贝尔文学奖“到底是应该废除的”,因为它对文学只是事后虚伪的追封,固然可以一时招引来看热闹的,却于阅读无益。[2]
2016年汉德克访问中国,被问到怎么看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对我来说,文学是阅读的,而鲍勃·迪伦不能被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这个决定,其实是在反对书,反对阅读。我不想让人误解,我还是会认为鲍勃·迪伦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其实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对文学的侮辱。这个决定很显然是一些不读书的人做出的。鲍勃·迪伦的词,如果没有音乐,什么都不是。”[3]
获奖争议
[编辑]汉德克获得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后,由于他的亲塞尔维亚立场,引发巴尔干国家抨击。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批评:“从未想过诺贝尔奖会令人作𫫇。道德权威如诺贝尔学院做出这种有失颜面的选择,耻辱变成了一种新价值。不,我们绝不能对于种族主义和种族灭绝感到麻木不仁。”波斯尼亚国家元首主席团的穆斯林成员札菲洛维奇(Sefik Dzaferovic)批评诺贝尔奖委员会颁奖给彼得‧汉德克是彻底迷失道德方向。科索沃总统哈希姆·萨奇抨击:“这项诺贝尔奖的决定带给无数受害者巨大的痛苦。”[4] 亦有不同声音表示,文学的本质在其艺术性,其价值应该脱离政治争议,“文学的价值在于汉德克为我们提供了勇于探索歧异的观察方式。”“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彼得·汉德克的确是一件非常需要勇气的事情。”“在这个年代,文学依旧有它存在的空间,去阅读,去感受另一种主体接触世界的方式,而不是草率地融入现实。”[5]
参考资料
[编辑]-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9. Nobel Media AB. 2019-10-10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6).
- ^ 彼得·汉德克:诺贝尔文学奖到底是应该废除的.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4).
- ^ 彼得·汉德克:把诺奖颁给鲍勃·迪伦是个巨大错误. [2019-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0).
- ^ 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塞爾維亞強人仰慕者 波士尼亞等國憤怒. [201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4).
- ^ 新京报书评 诺贝尔文学奖,该被取消了吗?. [2019-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0).
延伸阅读
[编辑]- Malte Herwig, Meister der Dämmerung. Peter Handke. Eine Biografie, Pantheon 2012 (official biography in German).
- Scott Abbott, "Translations from Peter Handke's "Once again for Thucydid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Conjunctions 31 (1998).
- Hans Höller, Peter Handke, Rowohlt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