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桥 (澳门)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2月7日) |
新桥(葡萄牙语:San Kio)是澳门半岛西北方的一个开发比较早的社区。新桥区大致范围是以三盏灯和渡船街为中心,北临高士德大马路和罅些喇提督大马路、望厦山一带,东至俾利喇街,西面与白鸽巢公园相接,南面则可以连胜街和亚丰素街为界、与大炮台山相望;另外该区亦与沙梨头区、高士德区和塔石区相接。新桥本位于澳门半岛的西北部,后因为不断的填海造地,今日新桥区的位置已变成了整个澳门半岛的几何中心。新桥区全体面积约49,666平方米,常住人口约为8,000多人。
名字由来
[编辑]新桥原指该区一道桥梁的名称,为新建的桥梁之意。后来该桥梁拆卸,但居民仍沿用此作为附近一带的地名。[1]
地理
[编辑]新桥并非填海所得之地,区内北部、东部比较平缓,西部、南部高度差则较大,因此新桥的东部和北部在雨季长期会有海水倒灌的情况出现。以往有莲溪贯穿其间,是澳门半岛内仅有的自然河流,现在则被填平为渡船街。新桥并非填海所得之地,地处“天主圣名之城”的城墙之外,该区的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建筑物以三盏灯为中心呈楔形分布,形成舒适的空间尺度和环境,因此能够吸引大量的人口。
历史
[编辑]未开发前的新桥区内,本来有一条名为莲溪的小河流贯穿其间。莲溪自澳门西北内港流入,灌溉新桥区一带田地,是农民的水利。清同治年间,新桥区被葡萄牙人占领。1919年,澳葡当局拓展新桥区,规划三盏灯附近的马路线,以三盏灯为中心,建设新桥区。葡萄牙人填平田亩建屋,开发新桥区成为新市镇,又填平莲溪开辟马路,开始了新桥市区发展的历史。从前的田间阡陌改称“田畔街”,而昔日莲溪泊满了渡船,填平莲溪而开辟的马路今则称为“渡船街”。
新桥地形主要以平原为主,建筑物以三盏灯为中心呈楔形分布,形成舒适的空间尺度和环境,因此能够吸引大量的人口。所以新桥区自1553年葡萄牙人来澳前,新桥的聚落已经存在。无论是在旧城墙拆毁前还是拆毁后,是澳门其中一个历史最久的重要聚落社区。种种优势使新桥区在澳门开埠至今五百年来,社区的发展相对于其他旧区要平稳得多,直到1980年代初,仍是澳门主要的商业中心。
现况
[编辑]新桥区面积约49,666平方米,常住人口约为8,000多人。该区土地使用以住宅商业混合为主,住商用地占区内用地约45.7%;道路用地面积25.6%;休憩用地25.8%;空置土地1.9%;宗敎用地占0.6%;敎育用地占0.4%。由于新桥区内土地利用以住商混合为主,建筑物底层常作商业用途。区内的建筑物一般是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五层高楼宇,建筑密集而低矮,空间格局略显狭窄,常有人车争路的情况出现。公共空间较少,有卢廉若公园和三盏灯,是典型的澳门旧城区。
商业
[编辑]新桥区商铺当中,零售业占50%左右,其次为服务业,占20%左右,飮食业占15%。新桥区是澳门旧城区中一个较为发达的商业中心,商业多元化且行业聚集的特色明显。该区以零售业和饮食业为发达。飞能便度街、渡船街、俾利喇街、罗利老马路末段以及有“澳门通菜街”之称的义字街是新桥最旺的街区,零售业、尤其以服饰业更集中,假日时的畅旺程度仅次于新马路区。饮食业方面,六十年代由于东南亚政局变化,大量华侨移居澳门,聚居三盏灯,所以则出现了以三盏灯圆形地现成为澳门的东南亚美食集中地。
交通
[编辑]公共巴士
[编辑]参考
[编辑]- ^ 黄健威. 渡船街的新橋、舊橋與蓮溪. 澳门记忆. 2020-08-31 [2022-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