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林子头溪桥

坐标23°43′23″N 120°34′15″E / 23.723063°N 120.570937°E / 23.723063; 120.57093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子头溪桥
林子头溪桥(台铁)
坐标23°43′23″N 120°34′15″E / 23.723063°N 120.570937°E / 23.723063; 120.570937
承载台铁纵贯线
跨越林子头溪
地点 中华民国台湾云林县斗六市
官方名称林子头溪桥
维护单位交通部台湾铁路管理局
上游桥梁石榴班桥台3线
下游桥梁德安桥
设计参数
桥型上部结构:上承式预力T型梁
下部结构:双圆柱式门型构架桥墩
全长257.4米(844英尺)
宽度双线桥梁
最大跨度19.8米(65英尺)
历史
施工单位一代桥:
二代桥:
三代桥:精工工程(股)公司
开工日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04年5月1日
二代桥:台湾地区1967年(?)
三代桥:台湾地区1987年4月6日
完工日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05年3月26日
二代桥:台湾地区1970年
三代桥:台湾地区1989年3月
开通日一代桥:大日本帝国1905年
二代桥:台湾地区1970年6月
三代桥:台湾地区1988年9月10日
关闭日一代桥:台湾地区1988年9月10日
二代桥:台湾地区1989年5月30日
地图
地图

台铁纵贯线林子头溪桥是位于中华民国台湾云林县斗六市的一座铁路桥梁,跨越林子头溪,连接云林县斗六市石榴车站斗六车站,现役桥梁采半半施工,1988年9月先完成一半,单侧开通,1989年3月重建完成,同年5月双线通车。

历史与设计[编辑]

第一代桥[编辑]

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后,除了改建原北部的清代铁路以外,并自1899年起由南、北两端建设纵贯线,南部路线由台湾总督府铁道部打狗出张所从打狗往北铺设[1],1903年路线推进到斗六以北,在跨越林子头溪之处先建临时便桥,便桥于1904年11月6日由铁道部打狗出张所熊城锺三郎技师主持试运转,并随着浊水停车场(纵贯线)至斗六停车场路段在11月10日通车而启用[2][注 1]

在临时便桥通车的前半年,永久桥(第一代桥)于1904年5月1日开工兴建,原名“林仔头溪桥”,原设计是15桥孔每孔跨度60呎长的钣梁桥,后来变更设计,缩短为12桥孔,每孔跨度维持60呎,桥梁全长237.6米,桥墩以砖、石混砌,基桩深度仅4.6米,施工期间遭遇洪水袭扰与劳工不足等问题,在1905年3月26日竣工、4月12日试运转列车[2][4]

1978年12月19日,包含第一代桥在内的纵贯线彰化嘉义间完成电气化通电启用[5],本桥桥上增设电车线电杆等设备。

第一代桥使用至1988年9月10日,因路线切换至第三代桥西正线通车后废弃[注 2],并于同年11月拆除[4],目前遗留红砖桥台与少数红砖桥墩遗迹。

第二代桥[编辑]

战后中华民国时期之台湾铁路管理局自1967年9月起分阶段将纵贯线彰化民雄间、嘉义新市间之单线铁路扩建为复线铁路[6],其中石榴斗六间路段利用第2批世界银行贷款办理扩建,于第一代桥下游侧12米新建第二代桥,做为西正线(北上线)桥[4][7]

第二代林子头溪桥为单线上承式钢钣梁桥,长237.6米,共12孔桥孔,每孔跨度19.8米,RC造桥墩,基础采用松木桩,于1970年完工,同年6月随石榴斗六双轨化通车而启用[4][8][9]。第二代桥通车后,原一代桥改做东正线(南下线)桥。

1978年12月19日,包含第二代桥在内的纵贯线彰化~嘉义间完成电气化通电启用[5],本桥桥上增设电车线电杆等设备。

二代桥使用至1989年5月30日第三代桥西正线通车后废弃[4],目前河滩地尚遗留极少数旧RC桥墩残迹。

水灾[编辑]

1988年8月13、14日台湾中南部豪雨,林子头溪溪水暴涨至桥梁底部0.8米,第一代桥(东正线桥)及第二代桥(西正线桥)第5号桥墩均倾斜,其中第二代桥倾斜较大,纵贯线铁路交通中断。8月14日傍晚18时45分,台湾铁路管理局先抢通受损轻微的第一代桥(东正线桥),暂维持单线双向行车,直到8月23日14时25分始修复第二代桥(西正线桥),恢复双线通车[4][10][11]

第三代桥(现役)[编辑]

台湾日治时期后期及战后时期台湾铁路管理局陆续改建或补强老旧铁路桥梁,并自1980年代起,大规模重建旧桥,除了已经重建完成者[注 3]之外,盘点出29座桥梁,分别纳入“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及“五大桥梁重建工程”两计划[13],而林子头溪桥以前者的工程计划重建,为第三代桥。

第三代林子头溪桥。桥下残存第一代桥(旧东正线桥)、第二代桥(旧西正线桥)桥墩及桥台遗迹。

第三代新桥建造于第一、第二代桥中间及第一代桥位置,超伟工程顾问公司设计、精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承包建造,桥台为悬臂式,主桥下部结构为双圆柱式门型(ㅠ型)构架桥墩及直径1米场铸式混凝土基桩、上部结构为上承式T型预力箱型梁,全长257.4米,计13孔桥孔,每孔跨径19.8米。

由于新桥东半侧位于第一代旧桥(旧东正线桥)位置,为了维持第一代旧桥通行,第三代新桥须采用半半施工,先施作新桥西正线,自1987年4月6日开工,1988年9月9日跨10日夜完成新西正线桥拨接通车(初期做为临时东正线便桥),并立即拆除第一代桥(旧东正线桥),赶筑新东正线桥结构,1989年3月主桥全部完成,较原订工期提早2个月,4月14日跨15日夜南下列车由新西正线桥(临时东便线桥)切换至新东正线桥行车,随后5月30日跨31日夜第二代旧桥(旧西正线桥)路线拨接至新西正线桥通车,自此第三代新桥全面通车,第二代桥则废弃拆除[4][10]

第三代林子头溪桥桥面铺设传统道碴轨道

相关条目[编辑]

注释[编辑]

  1. ^ 纵贯线浊水~斗六间通车时,尚无林内停车场石榴班停车场两车站;浊水停车场于1907年6月20日废站,同日由该停车场西南侧大约2.9公里新设的林内停车场接续营运业务[3]
  2. ^ 初通车的第三代新西正线桥,暂时当做东正线便桥使用[4]
  3. ^ 没有被纳入重建计划的老桥,举例如下:

参考资料[编辑]

  1. ^ 谢明勋,《打狗驿站百年物语》,文化部文化资产局高雄市历史博物馆中华民国铁道文化协会等出版,台中市高雄市,2012年10月初版,ISBN 978-986-03-4266-6(繁体中文)
  2. ^ 2.0 2.1 《臺灣鐵道史》中卷(未定稿). 台北: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 1911年3月25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位典藏: 页309、369~371 [2021年8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6日) (日语). 
  3. ^ 杨鹏飞,《台湾区铁道古今站名词典》,台北市,1999年再版,页48(繁体中文)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台湾铁路管理局铁路沿线老旧桥梁重建工程处. 《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總報告》第5冊技術篇(三). 台北市. 1991年5月31日 (中文(台湾)). 
  5. ^ 5.0 5.1 台湾铁路管理局:《中国铁路创建百年史》,台北市,1981年6月9日,页241(繁体中文)
  6. ^ 中华民国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华民国56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68年10月,页114(繁体中文)
  7. ^ 中华民国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华民国58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70年,页167(繁体中文)
  8. ^ 〈石榴車站〉. 《台湾驿站之旅》网站. 2004-2021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2) (中文(台湾)). 
  9. ^ 中华民国交通部交通研究所:中华民国59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71年11月,页233(繁体中文)
  10. ^ 10.0 10.1 〈鐵路沿線老舊橋樑重建工程 林子頭溪大橋重建竣工通車〉,臺灣鐵路管理局《業務通訊》. 台北市. 1989年6月9日3版 (中文(台湾)). 
  11. ^ 〈林子头溪铁道桥受损 西线铁路仅单线通车 预计需时十多天才能修复〉,《联合报》,1988年8月19日15版(繁体中文)
  12. ^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昭和十六年度年报》,(出版地不详),1941年,页102(日语)
  13. ^ 13.0 13.1 寿俊仁 (编). 《臺灣鐵路百週年紀念》. 台湾铁路管理局. 1987年6月9日: 页264~271 (中文(台湾)).  国家图书馆 (中华民国) 台湾记忆.(繁体中文)
  14. ^ 中华民国交通部:中华民国77年《交通年鉴》,台北市,1989年10月10日,页329。(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