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8年1月28日) |
菩提道次第 |
传承 |
阿底峡 - 宗喀巴 |
噶当派 - 格鲁派 |
经典 |
入菩萨行论 - 菩提道灯论 |
八大教授 |
菩提道次第广论 - 略论 |
善说金珠 - 焠炼精金 |
广开大道 - 文殊菩萨圣句 |
方便道指引 - 殊胜经句轨 |
道前基础 |
听闻轨理 - 说法轨理 |
依止善知识 - 加行六法 |
七支行愿 - 暇满 |
共下士道 |
念死无常 - 三恶趣苦 |
皈依三宝 - 深信业果 |
共中士道 |
希求解脱 - 思惟苦谛 |
思惟集谛 - 十二缘起 |
上士道 |
七因果教授 - 自他相换法 |
布施 - 持戒 - 忍辱 |
精进 - 静虑 - 般若 |
四摄法 |
奢摩他 - 毘钵舍那 |
止观双运 |
菩提道次第广论(藏语:ལམ་རིམ་ཆེན་མོ།,威利转写:lam rim chen mo),十五世纪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喀巴的宗教著作。大多以《广论》作为简称。 以印地阿底峡所著《菩提道灯论》之道次第为框架,整理显教经论成24卷之巨著。 而金刚乘教法的整理则写为《密宗道次第广论》。
汉译版由汉藏教理院法尊法师在1931年译出,CBETA电子大藏经已收录现代标点本 [1] 。 英译版亦已问世 [2] 。
本书结构
[编辑]道前基础
[编辑]归敬颂 造者殊胜 教授殊胜 听闻轨理 说法轨理 完结轨理 亲近善知识 修习轨理 暇满 道次引导
下士道
[编辑]中士道
[编辑]上士道
[编辑]入大乘门 菩提心次第 仪轨受法 学菩萨行 布施波罗蜜 持戒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 禅定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四摄法 奢摩他 毘钵舍那
止观论
[编辑]“止观”(奢摩他、毘钵舍那)论中说是“六度”菩萨行中的后二度(静虑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所摄,大小二乘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是止观之果。《解深密经》卷3〈6 分别瑜伽品〉:“复次善男子。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毘钵舍那所得之果。”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龙猛、无著二师道轨,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止”就是“心一境性”的“正定”,“观”就是“妙观察”所见的“中道空”。学人达到“贪嗔痴升起时,会因为具有正见而自动平息”,才是正定;看到“人无我,法亦无我”,才是妙观察。止观整体作用的结果,是身轻安,心也轻安。
宗喀巴大师告诫学人不可以“贪著自宗,瞋他法派”。《菩提道次第广论》别学止观波罗蜜多的用意,是把止观学习做“模组化”。将卷十四到卷二十三的内容,直接用中论、唯识学或天台摩诃止观取代,并不影响道次第的连续和完整。
主要内容
[编辑]《广论》是总摄佛经三藏十二部要义,依“道前基础”和“三士道”次第由浅入深编写而成的重要论典。其主要内容,简略介绍于下。
“道前基础”最重要的是“敬”和“信”。经由听闻轨理、说法轨理、完结轨理等,它使得性情孟浪的人,生出恭敬的心;自我中心的人,注意到别人的优点;麻木迟钝的人,产生感恩的心;个性孤独的人,走入群众;害羞木讷的人,开口分享他们的内心;生活规律不良的人,调整自己的脚步;思想喜好多有束缚的人,看到开扩无限生命的存在。这些都有可能令人产生人生第一次巨大的改变和感动。
“下士道”是希望“此生与来生的串习能有比较好的条件、可以继续努力”修行的学人所应修习的事项。“下士道”要深信因果,七支供养等行持累积资粮,四力忏悔净治罪障,以备学习正法之资粮。
“中士道”是希望“断除烦恼障,不随烦恼堕”,而希求解脱生死轮回的学人,应修习的项目与次第。“中士道”要趁着暇满人身,观修四圣谛十二因缘,由戒定慧解脱生死轮回,成就声闻圣果,但宗喀巴大师执持大乘宗,因此未在中士道详说止观。
“上士道”是可以成为菩萨,承担如来事业之学人的修习内容与次第。“上士道”的修习为正式的大乘种性学修。必须因为大悲心而生出大菩提心和四无量心,并且启动六度四摄的修行。但欲成就十地功德,菩萨须菩提心及空性双运,观修空性则需止观双运,是六度之中后二度:静虑波罗密多、般若波罗密多,即“奢摩他”、“毗钵舍那”,译为“寂止”、“胜观”,二者别修后双运,方能完成甚深空性的观修。为了帮助领悟“止观”的正确意义,“戒”就非常重要。“无我”、“出离”,最后还要和善知识“无二无别”,才有可能成为菩萨,乃至成佛,承担如来事业。
道前因为尊敬和相信,而生出希求来世之心,进入下士道。因为忏悔、皈依三宝和胜解空义、静息不善、修菩提心等四力净修,而生出远离生死轮回之心,进入中士道。因为修习戒定慧三学,而生出今生悟道,即身成佛的大发心,进入上士道。最后,在上士道中,跨时空以一“定”,覆天地于一“无”,成就“止观”之果。这就是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令道次第“动态”衔接的有效构想和意图。
传布与汉译经过
[编辑]《广论》由宗喀巴在1405年于绛巴领寺著成 [3] ,未汉译前《广论》仅流传于西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 ,即使在格鲁派内也非学僧的教材,更遑论普及于一般民众。 1931年,法尊法师在拉萨跟从安东格西学菩提道次第广论 ,1934年法尊法师在拉萨、仰光及重庆汉藏教理院逐渐翻译此书 ,于1935年冬整理初版发行,全书共二十四卷。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B0067 菩提道次第廣論 -| CBETA 線上閱讀. [2019-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 ^ THE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The Lamrim Chenm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Snow Lion Publications
- ^ 张书铨. 奢摩他修持探究─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主. 南华大学人文学院宗教学研究所 硕士论文. 2018 (中文).
- 《菩提道次第系列——上士道》,益西彭措堪布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法尊法师著,《法尊法师论文集》,台北:大千,2002年,页335。]
- [法尊法师著,《西藏与西藏佛教》,台北:天华,1980年,页132。]
- [法尊法师著,《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台北:褔智之声,2003年,页59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