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藝術家仙崖義梵
類型紙本,水墨畫
尺寸28.4 cm × 48.1 cm(11.2英寸 × 18.9英寸)
收藏地出光美術館

○△□》(圓、三角形、方形)[a]是一幅由日本畫家書法家僧人仙崖義梵所作的禪畫。有時會寫成《□△○》,而且在英語圈中也被稱為「The Universe」(寰宇)[b]。這幅畫據推測創作於1819年至1828年,是一幅畫面構成極為單純卻又有著各種解讀的繪畫作品,被認為是「仙崖義梵最具神秘感的作品」。該畫現藏於日本出光美術館

畫作概況[編輯]

《○△□》是一幅水墨畫,被認為是由日本江戶時代的僧人仙崖義梵所作[1][4]。該畫原藏於日本建仁寺,現收藏於出光美術館[5][6]

《○△□》是一幅畫面構成非常簡單的畫,只在紙上用墨水從右側至左分別以一筆勾勒出了「○」()、「△」(三角形)和「□」(四角形)三個幾何圖形[7][2]。畫中的三個圖形互相連接,其中「□」是用最淡的墨色畫的,而最右邊的「○」則墨色最濃[3][8]。這幅畫長28.4公分,寬48.1公分,採用掛幅裝[7][9]

在畫面的最左端,寫著「扶桑最初禪窟」(扶桑最初禅窟)的字樣,表示當時由仙崖義梵擔任住持,被稱為日本最早禪寺的博多聖福寺,此外還有畫家本人的落款仙厓[7]。通常在仙崖義梵的畫作中會出現的贊文會被後世的考據和解釋視作重要的依據,但是在《○△□》這幅畫作上並沒有被附上贊文[10]

由於在畫上印有仙崖義梵70多歲時使用的不倒翁型印章,因此這幅畫作被認為是1819年至1828年左右的作品[9][11]

作品名稱[編輯]

因為落款在紙張的左側,所以這幅畫通常被從畫面右邊開始按照圖形排列順序命名為《○△□》[12]。然而,從墨跡的滲透方式來看,也有人推測作者是從落款的一側開始按照「□」、「△」、「○」的順序畫的,因此對於《○△□》這個標題是否合適也提出了疑義[13]。也有人認為應該按照仙崖義梵的繪製順序將這幅畫命名為《□△○》[14]。根據鈴木大拙等人的解釋,這幅畫的主題是由仙崖義梵的視角所描繪出來的宇宙,所以英語圈等有時也用《The Universe》(寰宇)作為畫的標題[11][15][16]

評價和解讀[編輯]

《○△□》這幅作品因僅由幾個簡單的幾何圖形構成,而被視為是「與眾不同,只有這樣才能獨道地代表仙崖義梵」的作品[12]。但另一方面,由於畫中沒有贊文,所以也被認為是仙崖義梵所有畫作中最難解讀、最神秘的一副作品[13]。雖然充滿謎團,但作為日本禪畫中「獨一無二」的作品,這幅畫因具有探索「仙崖義梵思想本質」線索而倍受重視[14]。儘管畫作的內容相當簡單,但由於難以解讀,本作也被稱為「與現代概念藝術相通的江戶時代抽象畫作品」[9]

這幅畫曾在歐美的展覽會上展出,據說這幅畫是仙崖義梵的作品中最受參觀者歡迎的作品[17]。在1961年開始的「仙崖巡迴展」中,這幅畫被用作小冊子的封面,引起了人們的關注[14]

關於這幅畫的含義有多種解讀,畫中三個圖形可能代表宇宙本身,可能代表密宗三密,也可能指佛教中的五大六大中的水、火、土,也可能表示禪宗真言宗天台宗的三宗,或者是指佛教、道教儒教的三教一致,甚至是代表儒教、佛教、神道的三教合一等等。但是仙崖義梵本人並未對本畫多加解釋。[12][18][19]

宇宙[編輯]

鈴木大拙以道家思想對這幅畫加以解讀:「○」表現的是無形和無限,「△」是「世間一切形體的開端」,而「□」則是兩個△的重複[2][18]。他認為「△重複過程無限延續,產生無數的事件」,並將《○△□》解釋為「仙崖義梵所描繪的宇宙」[2][18]。他表示按照這種解釋,「沒有必要考慮更深層次的寓意」[18]

三密[編輯]

在仙崖義梵的書信中,他把自己未能達到悟性的狀態稱為「三角」,並將實現三密(佛教中的身、口、意三種行為)的狀態比喻為圓,表達出他自己向三密這種狀態努力的意願[20]。有解釋認為,仙崖義梵的哲學思想被反映在了《○△□》這幅作品中[20]。基於這一解釋,《○△□》可以被看作是仙崖義梵「嘗試以圓相圖描繪至高至大的世界」的一種嘗試[21]。據中山喜一朗稱,參考仙崖義梵的著作並從三密的關聯性來思考這幅畫,三密是「最常見」的解釋[22]

五大或六大[編輯]

五輪塔

大日經》中有關於的五大要素的記述,空海在此基礎上加上「」,在《即身成佛義》中將地、水、火、風、空、識,這六個元素視為宇宙的六大要素[18]。五大要素被具象化為四角形的地輪(□)、圓形的水輪(○)、三角形的火輪(△)、半圓形的風輪以及寶珠形的空輪,並組成了五輪塔,其中最下面三層分別是△、○、□[23]。仙崖義梵深受六大元素的影響,在1830年他81歲時所畫的《三德寶圖》(三徳宝図)中,他稍微改變了原來的五大元素的圖形,用□表示地和水,用△表示火,用半圓表示風,用寶珠表示空,用○表示識[18][24]。有人認為《○△□》可能也是表示五大或者六大這種思想的畫作[18]

三大宗[編輯]

在近代日本的佛教中,有一種觀點認為禪宗、真言宗、天台宗這三大宗派是平等的,有人認為《○△□》也可能在表達這一觀念[25]。然而,畫作中具體哪個宗派對應哪個圖形並不是非常明確[25][c]

三教一致(佛教、道教、儒教)[編輯]

關於佛教、道教、儒教的三教,存在一種認為三教根源相同的「三教一致」觀念[27]。這種觀念起源於中國,並對日本的禪宗產生了影響[25]。因此,也有解釋認為這幅畫可能反映了三教一致的觀念[25]。然而,就像上述關於三大宗派的解釋一樣,具體哪個圖形代表什麼教並不是非常明確[25][d]

三教合一(儒教、佛教、神道)[編輯]

儒教、佛教、神道三教根源一致的觀念,在近代日本的禪宗中具有重要影響力[25][28]。「三教」這個詞在日本有時並不像在中國那樣指佛教、道教、儒教,而是指儒教、佛教、神道[18]。日本著名的僧侶兼禪畫家白隱慧鶴對三教合一也有深入的研究[29]。白隱的弟子東嶺圓慈日語東嶺円慈所畫的《神儒佛三法合圖》(神儒仏三法合図)中也包含了相同類型的圖形[30]。如果認為《○△□》這幅畫受到了《神儒佛三法合圖》的影響,那麼《○△□》也可以解釋為是以三教合一為主題的畫[31]。日本學者泉武夫日語泉武夫 (美術史学者)根據仙崖義梵在《三德寶圖》中提及到的觀念,對這幅畫作出了如上解讀[18]

其他解讀[編輯]

古田紹欽日語古田紹欽提到了將《○△□》解釋為壽老人大黑天日語大黒天惠比壽三福神,或是《虎溪三笑》故事中的慧遠陶淵明陸修靜三人,寒山拾得豐干三僧,釋迦孔子老子三聖,以及擺放的三尊佛像等等[32]。但他指出這些解釋或者有些牽強,或者只是「可能性不無」,沒有更深入的意義[32]。美術史學家辻惟雄日語辻惟雄曾經形容這幅作品像是「仙崖義梵的招牌」[33]。聽聞辻惟雄的評價後,研究者中山喜一朗指出這幅畫就像是一塊「風呂屋的帘子」,仙崖義梵用它來邀請觀者進入他自己的禪宗世界[33]。也有一種解讀表示本畫中的「○」、「△」、「□」三個圖形就是用來表示「扶桑最初禪窟」的意思,而「扶桑最初禪窟」則被認為是本畫的標題[34][35]

腳註[編輯]

注釋[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日式庭園》[1],另有來源譯作《圓角方》[2]
  2. ^ 譯名參考自《日式庭園》[3]
  3. ^ 有來源認為「□」代表天台宗,「△」代表真言宗,「○」代表禪宗[26]
  4. ^ 有來源認為「□」代表神道,「△」代表儒教,「○」代表佛教[26]

參考來源[編輯]

  1. ^ 1.0 1.1 鄭傑 (2018),第159頁.
  2. ^ 2.0 2.1 2.2 2.3 朱航滿 (2014),第250頁.
  3. ^ 3.0 3.1 鄭傑 (2018),第158頁.
  4. ^ 山本英夫 (2010),第118頁.
  5. ^ 陸少波 (2022),第74頁.
  6. ^ 辻惟雄 (2009),第201頁.
  7. ^ 7.0 7.1 7.2 ○△□. 出光コレクション. [202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9) (日語). 
  8. ^ 衛藤吉則 (2004),第13頁.
  9. ^ 9.0 9.1 9.2 影山幸一. 仙厓義梵《○△□》「わかる」がわかるか──「中山喜一朗」:アート・アーカイブ探求. Artscape. [202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8) (日語). 
  10. ^ 八波浩一 (2015),第140-146頁.
  11. ^ 11.0 11.1 Jarnes, Mark. The Grand Sengai Exhibition: Spirit of Zen Assembled. The Japan Times. 2016-09-20 [202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2) (美國英語). 
  12. ^ 12.0 12.1 12.2 八波浩一 (2015),第147頁.
  13. ^ 13.0 13.1 八波浩一 (2015),第146-147頁.
  14. ^ 14.0 14.1 14.2 衛藤吉則 (2004),第130頁.
  15. ^ 鈴木大拙 (2004),第38頁.
  16. ^ 中山喜一朗 (2007),第162頁.
  17. ^ 水野欣三郎 (1983),第121頁.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泉武夫 & 水上勉 (1995),第85-89頁.
  19. ^ 古田紹欽 (1981),第468頁.
  20. ^ 20.0 20.1 衛藤吉則 (2004),第132-133頁.
  21. ^ 衛藤吉則 (2004),第135頁.
  22. ^ 中山喜一朗 (2007),第165頁.
  23. ^ 廣州市黃花崗公園 (2018),第62頁.
  24. ^ 福岡市美術館 (1992),第375-377頁.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泉武夫 & 水上勉 (1995),第88頁.
  26. ^ 26.0 26.1 阿部博人 (2022),第222頁.
  27. ^ 陳進 (2020),第239頁.
  28. ^ 鈴木大拙 (2016),第135-137頁.
  29. ^ 陳金鳳 (2011),第370頁.
  30. ^ 辻惟雄 (2009),第137頁.
  31. ^ 辻惟雄 (1990),第202頁.
  32. ^ 32.0 32.1 古田紹欽 (1985),第34-35頁.
  33. ^ 33.0 33.1 中山喜一朗 (2007),第165-166頁.
  34. ^ 董贇 (2020),第242頁.
  35. ^ 徐建融 (1999),第81頁.

參考文獻[編輯]

  • 鈴木大拙. 仙厓の書画. 由月村麗子翻譯. 岩波書店. 2004-03-19. ISBN 9784000236423 (日語). 
  • 八波浩一. 矢島新 , 編. 仙厓の禅画―ユーモアに包まれたメッセージ. 竹林舎. 2015-03-01: 135–152. ISBN 9784902084627 (日語). 
  • 中山喜一朗. 仙厓の○△□――無法の禅画を楽しむ法. 弦書房. 2007: 162. ISBN 978-4902116014 (日語). 
  • 衛藤吉則; 石上敏; 村中哲夫. 西日本人物誌8:仙厓. 西日本新聞社. 2004. ISBN 978-4816704666 (日語). 
  • 泉武夫日語泉武夫 (美術史学者); 水上勉. [この一枚]○△□図」. 水墨画の巨匠第七巻:白隠・仙厓. 講談社. 1995. ISBN 978-4062539272 (日語). 
  • 古田紹欽日語古田紹欽. 仙厓. 出光美術館. 1985: 34–35 (日語). 
  • 古田紹欽. 人間と宗教 13. 講談社. 1981 (日語). 
  • 水野欣三郎. 禅と芸術の接点. 近藤出版社. 1983 (日語). 
  • 福岡市美術館 (編). 仙厓――その生涯と芸術. 葦書房. 1992 (日語). 
  • 辻惟雄 (編). 近世禅とその造形. 図説日本の宗教(五)庶民仏教. 新潮社. 1990: 174–228 (日語). 
  • 辻惟雄; 泉武夫 (編). 日本美術史ハンドブック. 新書館. 2009-02. ISBN 9784403250989 (日語). 
  • 山本英夫. 進化するアートスタイル経営: 感性論哲学からのアプローチ. 静岡学術出版. 2010. ISBN 9784903859484 (日語). 
  • 阿部博人. 「リベラルアーツ」思考: 自由に、美しく生きるための教養講座. PHP研究所. 2022-05-13. ISBN 978-4569851723 (日語). 
  • 陸少波. 日本古园风土记.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22-09. ISBN 978-7-5765-0339-5 (中文(中國大陸)). 
  • 索菲·沃克. 日式庭园. 由鄭傑; 肉蒲星球植物工作室翻譯. 北京: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8-08. ISBN 978-7-5592-0137-9 (中文(中國大陸)). 
  • 朱航滿. 2013中国随笔年选. 花城年選系列. 廣州: 花城出版社. 2014-01. ISBN 978-7-5360-6968-8 (中文(中國大陸)). 
  • 陳金鳳; 賴國根; 鄧偉; 嚴崗. 宜丰禅史.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1-09. ISBN 978-7-80254-427-7 (中文(中國大陸)). 
  • 陳進. 禅宗与弘法.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0-06. ISBN 978-7-5188-0897-7 (中文(中國大陸)). 
  • 董贇. 幻影与枯境. 中國俗文化研究大系.宋代佛教文學研究叢書. 成都: 巴蜀書社. 2020-10. ISBN 978-7-5531-1373-9 (中文(中國大陸)). 
  • 廣州市黃花崗公園 (編). 匠心营造 黄花流芳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纪念建筑.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8-09. ISBN 978-7-5623-5789-6 (中文(中國大陸)). 
  • 鈴木大拙. 不惧. 鈴木大拙說禪系列. 由江月翻譯. 北京: 團結出版社. 2016-07. ISBN 978-7-5126-4145-7 (中文(中國大陸)). 
  • 徐建融. 宋代名画藻鉴.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9-11. ISBN 7-80622-504-8 (中文(中國大陸)). 

相關條目[編輯]

  • 建仁寺——建有「○△□乃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