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1910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何偉(1910年4月20日—1973年3月9日),原名霍恆德,男,河南汝南三橋鄉劉莊人,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人。

生平[編輯]

1934年畢業於武漢華中大學,擔任中學教師。1935年參與領導了武漢一二九運動。193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把名字霍恆德改為何偉。1936年5月,他作為武漢代表參與籌備全國抗日救國聯合會,當選為執行委員。1936年11月,國民政府逮捕「救國會」領袖沈鈞儒等七人,史稱「七君子事件」。何偉以常務理事身份到上海主持該會工作,在宋慶齡領導下開展全國性的營救活動。1937年,何偉在南京被國民政府逮捕入獄。

抗日戰爭爆發後,第二次國共合作,經周恩來、沈鈞儒等營救出獄,回武漢工作,歷任中共武漢臨時工委書記、湖北省委宣傳部長。1938年10月,受周恩來指派到安徽大別山區傳達中共中央長江局對大別山地區工作的部署,之後堅持敵後鬥爭。1940年任新四軍第四支隊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七師政治部主任兼軍政委員會副書記、皖中區委書記,參與領導建立皖中區抗日民主根據地。1943年到延安入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

抗戰勝利後赴東北,任中共牡丹江省委書記兼牡丹江軍區政治委員,領導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和剿匪工作。1948年遼瀋戰役爆發前,由牡丹江軍區機關組建了東北野戰軍鐵道縱隊,何偉任縱隊政委。

1949年5月任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1949年9月到1952年7月,任廣西省委副書記兼桂北區黨委書記兼桂林市市長、桂林市軍管會主任。後來又兼任省委宣傳部長、廣西省土地改革委員會主任,主持全省的土改運動。1952年9月,何偉奉調廣州工作,任廣州市委第二書記、華南分局常委、中南局常委、中南行政委員會委員。1952年12月任廣西第一屆政協副主席。1952年12月[1],在廣州市第五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及廣州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中,接替葉劍英任廣州市長華南分局常委、廣州市委第一書記。

1954年10月調外交部任部長助理,兼蘇聯東歐司司長、外交部機關黨委書記等職。

1958年1月,接替羅貴波,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越南大使[2]兼駐寮國經濟文化代表團團長。1962年初朱其文接任,何偉任河南省委第二書記,三次到蘭考縣調研和指導工作,發現培養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1964年5月任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1964年底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他被打成所謂「推行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總代表」,被關進陰暗、潮濕的地下室,受盡各種折磨。後來被送到安徽「五七幹校」勞動改造。1972年因病回京就醫。1973年3月9日在北京去世,享年63歲。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為何偉徹底平反昭雪。

參考文獻[編輯]

  1. ^ 1953年3月12日廣州市改為中央直轄市。1955年1月1日廣州市改為廣東省轄市。同年1月15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改為廣州市人民委員會
  2.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中国驻越南历任大使.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2-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職務
前任:
葉劍英
廣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廣州市人民委員會市長
1952年-1955年
繼任:
朱光
前任:
楊秀峰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部長
1964年5月-1970年6月
繼任:
周榮鑫
外交職務
前任:
羅貴波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北越大使
1958年1月-1962年4月
繼任:
朱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