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11月22日) |
政治系列的一部份 |
行政機構 |
---|
最高領導人 |
國家元首 虛位元首 |
政府 |
|
|
政黨 |
|
政體設計 |
政府類型 |
列表 |
政治主題 |
縣長為縣的行政長官。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均以萬戶以上之縣的長官為縣令,不足萬戶則稱縣長。清代時,稱知縣。中華民國初年,全國「廢府州廳改縣」,知縣改為縣知事。北洋政府時期,改稱縣長,沿用至今。與縣平級的內蒙古自治區旗的行政長官則稱旗長。
大中華地區以外之國家地區,如有類似於「縣」的行政區劃,通常也會將其最高首長的予以套用。縣長的對應英文翻譯為「Magistrate」,意思為裁判官或長官。
近代
[編輯]辛亥革命後,廢除縣衙,初設民政署,旋又改知縣為縣知事,故稱縣知事公署。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改縣知事公署為縣政府[1]:44。縣政府的行政首長即是縣長。
臺灣光復後,延續國民政府時期的名稱。現時台灣各縣縣長由民選產生。在1999年臺灣歷經李登輝總統凍省後,縣長取代省長,成為地方一級行政首長,與省轄市市長位階相同。有時縣市長會仿古制稱為「百里侯」,如縣市長選舉常在新聞報導中被稱為「百里侯之役」、「百里侯之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實行首長負責制。包括縣長在內的各級地方行政首長職責為,主持本級人民政府的工作;領導本級人民政府依法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召集和主持本級人民政府會議,討論決定政府工作中的重大問題[2]:62。文革期間,縣政府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類似,被革命委員會取代。縣革命委員會主任取代縣長、縣委書記。
在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背景下,地方行政一把手實為縣委書記。縣長黨內職務多僅次縣委書記,兼任縣委常委[2]:62(縣委副書記)。縣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體系中的縣處級正職。
1998年至2008年期間,河北省115個縣縣委書記、縣長的相關研究中,研究者總結,年齡、性別、學歷(基本特徵)、履職經歷(政治經歷)、學校、職前屬地(關係網絡),與縣委書記、縣長的晉升速度呈線性相關關係。性別相關是,348個完整數據中,女性只有15人,占4.3%,是極少數。雖然《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有「重視培養、選拔女幹部」的規定,即俗稱的無知少女,但男性在縣委書記、縣長中占絕對主導[3]:88,91—92。
翻譯
[編輯]馬來西亞的縣長是二級行政首長(在東馬為三級),然而縣長只管理土地相關事務,行政管理權是在地方政府市長/主席手上。
另見
[編輯]注釋
[編輯]- ^ 朱華錦. 《民国时期县政府称谓的表述》. 江蘇地方志 (江蘇省南京市: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1995, (1995年第2期): 44 [2022-11-22]. ISSN 1003-84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2) (簡體中文).
- ^ 2.0 2.1 任進. 《地方行政首长比较研究》. 法學家 (北京市: 《法學家》雜誌社). 1996, (1996年第3期): 58–62 [2024-08-26]. ISSN 1005-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1) (簡體中文).
- ^ 吳芸. 影响县委书记和县长晋升速度的相关因素——以河北省为例. 《東南學術》 (福建省福州市: 福建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012, (2012年第5期): 88–96 [2024-08-31]. ISSN 1008-1569 (簡體中文).
這是一篇關於政府官制演進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