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Google地圖: 北緯 37°48′03″, 東經 113°37′16″
平定縣
平定縣在陽泉市的位置
平定縣在陽泉市的位置
坐標:37°47′42″N 113°37′38″E / 37.79488°N 113.62727°E / 37.79488; 113.62727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山西省陽泉市
更名為現名979年
語源以「平定軍」得名
政府駐地冠山鎮
政府
 • 縣委書記王銀旺
 • 縣長任曉華
面積
 • 總計1,394 平方公里(538 平方英里)
海拔650 公尺(2,130 英尺)
人口(2020年)
 • 總計30.62萬人
 • 密度237人/平方公里(610人/平方英里)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045200
電話區號353
車輛號牌晉C
舊稱石艾縣、廣陽縣
國內生產毛額(2008年)¥41.16億
人均¥12344
網站{{URL|example.com|可选的显示文本}}

平定縣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東部,是陽泉市下轄的一個

地理[編輯]

位置[編輯]

平定縣地處太行山西側,縣城西北是陽泉市,東北是盂縣,東邊是河北省井陘縣,南邊是昔陽縣,西邊是壽陽縣。縣城距離陽泉市中心9公里,太原市中心127公里。

歷史沿革[編輯]

平定在戰國時期屬趙國,稱上艾邑。

西漢時,韓信攻打趙國,曾在此駐兵,並修建城池,以榆樹塞門,故名榆關城,也就是後來的上城。不久西漢將上艾邑改為上艾縣,歸太原郡管理,縣城在今日縣城南邊的張莊鎮新城村。

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歸樂平郡管理。

北魏建國元年(公元386年),因胡語諧音更名為石艾縣。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改名為上艾縣。

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名為廣陽縣,縣城遷至現在昔陽縣的廣陽村。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宋太宗趙光義在廣陽建立了平定軍,歸鎮州(現在的河北正定)管理。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把廣陽縣改為平定縣,並把縣城從40公里外的廣陽城遷至榆關城,也就是現在平定縣的上城。並在上城外側新建城池,成為下城。

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平定縣升為平定州,管轄平定、樂平(今昔陽)兩縣。

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平定縣、樂平縣併入平定州。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把平定州升為直隸州,管轄盂縣壽陽縣,樂平縣。

1912年,辛亥革命後,把平定州改為平定縣。

1949年,平定縣歸晉中地區管理。1983年,平定縣劃歸陽泉市

人口[編輯]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平定縣常住人口為306228人。[1]

文化[編輯]

方言[編輯]

平定縣方言屬於晉語并州片下的陽泉片(也稱平遼小片)。共有聲母25個,韻母39個,聲調5個: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和太原話的主要區別是入聲不分陰陽,而太原話則有陰入和陽入之分。[2]

名勝古蹟[編輯]

  • 娘子關:是萬里長城的著名關隘,有「天下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現存關城為明嘉靖二十年(1542)所建。
  • 天寧寺雙塔:在平定縣城南關土垣上。寺址高聳,雙塔並峙。塔為樓閣式,平面八角形,每層收剎甚急,輪廊形制奇異。

行政區劃[編輯]

平定縣下轄8個、2個[3]

冠山鎮、​冶西鎮、​鎖簧鎮、​張莊鎮、​東回鎮、​柏井鎮、​娘子關鎮、​巨城鎮、​石門口鄉岔口鄉

交通[編輯]

特產[編輯]

教育[編輯]

名人[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中國: 山西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09-03]. 
  2. ^ 吳文杰. 平定方言研究. 山東大學. 2008 [202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7). 
  3. ^ 2023年平定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