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湖工業遺產群
本溪湖工業遺產群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遼寧省本溪市溪湖區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清至民國 |
編號 | 7-1658-5-051 |
認定時間 | 2013年3月5日 |
本溪湖工業遺產群,是一個位於中國遼寧省本溪市溪湖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寧本溪湖地區礦藏豐富,工業歷史久遠;日俄戰爭後,日本人為了經濟侵略而成立煤礦企業,先後建立多座工廠,在1905年至1945年掠奪了大批煤炭和鋼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些工廠繼續進行生產,但其中的本鋼一鐵廠到了2008年停止營運,亦有其他工業遺產處於閒置狀態。本溪湖工業遺產群在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產群內的建築物有包括本鋼一鐵廠舊址區、本鋼第二發電廠冷卻水塔區、本溪湖煤鐵公司總部舊址、本溪湖煤鐵公司事務所舊址、本溪煤礦中央大斜井(包括埋葬本溪湖煤礦爆炸死者的肉丘墳)、彩屯煤礦豎井、本溪湖火車站、大倉喜八郎遺髮冢、張作霖別墅。
歷史
[編輯]背景:本溪的工業歷史
[編輯]遼寧本溪湖(舊稱杯犀湖)地區礦藏豐富,以煤、鐵、石灰石生產而聞名,當地工業歷史可以追溯至1世紀或之前,當時的本溪湖地區已有燒缸、制瓦等工業活動[1][2]。本溪地區在遼朝時已有從事冶鐵者,到了明朝已設有多個鐵場設在本溪[1]。清朝定都北京後,以「保護龍脈」為由限制平民進入本溪湖地區,但當地的煤鐵實際上未被禁止[2]。1726年(雍正四年),盛京將軍噶爾弼進呈奏疏,建議永遠禁止在黃波羅峪和開原的打金場開採,但杯犀湖(即本溪湖)的產鐵工業是用於為居民生產農具,因此不予禁止[2]。到了清朝末年,陶瓷業隨著興盛的煤鐵業而發展起來,令本溪湖地區也成為知名的陶瓷製品產地[2]。
日俄戰爭至九一八事變
[編輯]日俄戰爭期間的1904年,曾在甲午戰爭為日本陸軍擔任軍需供應商的大倉喜八郎派人沿著安奉鐵路進行資源調查,發現了本溪湖煤礦的開採價值;而本溪湖也一度被劃入日俄戰爭戰線,遭到日本人佔用[1]。為了經濟侵略遼東地區,大倉喜八朗的「大倉財閥」在關東總督府批准下侵佔本溪湖的煤礦,並把煤田命名為「本溪湖大倉煤礦」;採煤工人數量上升,促進當地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1][2]。本溪湖大倉煤礦在關東總督府批准其成立時被要求為日本供應軍需,該企業開始生產後向日本供應磷、硫含量低、具韌性、髙強度的鋼鐵,以供當地兵器生產和鋼鐵工業之用[1][3]。在中國方面的壓力下,本溪湖大倉煤礦在1911年改為中日合辦,中國的股份為國有的官股;但是,日本仍持有主導權,公司礦業部的重要職員皆是日本人,進行重大工程、聘請技師、購買機器交由日本人辦理[1][4][5]。同時,「本溪湖煤礦有限公司」因增設煉鐵部而改稱為「本溪湖煤鐵有限公司」[1][6]。公司的年産煤量驟升,從1910年的5.8萬噸增加至翌年的12萬噸[5]。
本溪湖煤鐵有限公司在1911年召開股東會議,決定利用本溪廟兒山(即現在的南芬區一帶)的工業資源發展製鐵工業,在湖南山北坡腳下一帶興建用於煉鐵的高爐;之所以選擇這個地帶,是因為該處地勢平坦,而且交通和用水都頗為方便[1]。及後,本鋼一鐵廠煉鐵車間(當時稱為製鐵工廠)在1913年開始建設,1915年落成[1]。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大量廉價的歐美鋼材和印度生鐵進口至日本,本溪湖煤鐵的鋼鐵產品銷售情況極差;尤其是在1922年和1923年,股東幾乎不能獲發紅利[3]。在工廠建成初期,廠內有鐵路專用線,用作與安奉鐵路的本溪湖火車站接軌[1]。1927年,本溪湖煤鐵有限公司員工三度罷工,或抗議收入降低、或抗議監工行徑;其中一次,工人襲擊公司總部,日方動用守備人員鎮壓工人,導致24人死、73人傷、逾100人失蹤、306人被關押,工人得到全中國人民聲援[7][8]。
張作霖在1916年割據中國東北,由此成為本溪湖大倉煤鐵的中國股東[1]。1927年,日本人在本溪湖東山為張作霖建成了一座別墅,但他當時已不在中國東北,因此從來沒有入住過;這座別墅後來曾經是東北師範大學的校址,最終成為本鋼石灰石礦的辦公樓[9]。
在1905年至1931年期間,本溪煤鐵公司約有2,837名礦工死亡[10]。
日佔東北期間
[編輯]日本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佔領了包括本溪在內的中國東北地區,並對本溪湖地區的煤鐵資源進行掠奪性開採。本溪湖煤鐵有限公司在日佔期間進行了增資和改組各三次,一度更名為「本溪湖煤鐵股份有限公司」,規模日漸擴大;但是,公司從中日合辦變成名義上由日本與滿洲國合辦、實際上由日本操控,所有中國員工在事變後遭到日方驅逐[11][12]。本鋼第二發電廠冷卻水塔在1937年建成,同樣與日本掠奪煤鐵資源的意圖有關[13]。彩屯煤礦豎井始建於隨後的1938年2月[14]。為了發展軍需工業、從而擴大侵略,日本在1938年另建宮原工廠,大部分參與建廠的工人是被抓來或騙來;這些工人生活極其艱苦,衛生條件惡劣,導致許多工人死於傳染病,遺體埋在本鋼一鐵廠附近,形成一個萬人坑[10]。此外,本溪湖煤礦在1941年7月開始使用戰俘和犯人作勞動力,大量人死於勞累和饑寒,遺體被扔進南天門萬人坑[15]。雖然如此,本溪湖地區的人口隨著日本的工業活動而增長,商業、手工業、糧油加工業的發展亦受帶動[11]。
在日本進行工業活動的另一邊廂,中國共產黨奉天特委在1932年11月派出黨員李兆麟和侯薪來本溪湖煤礦與工人接觸,他們分別化名李烈生和侯維民,小範圍地宣揚中共的主張;一個月後,中共派遣化名王子明的黨員孫已泰到本溪湖煤礦,他與李、侯二人一起參與組建抗日義勇軍[16]。李兆麟又發動工人反抗日本監工,其後中共本溪支部在本溪湖火車站等地張貼標語,呼籲打倒日本人[16]。中國共產黨在本溪的地下活動最終未能成功[16]。
1934年,本溪湖煤鐵股份有限公司興建一個公園,裡面設有大倉喜八郎的遺髮紀念碑[17]。
1942年,本溪煤礦中央斜井發生了一宗嚴重礦難,造成最少1,327人死亡[a](絕大部分是中國人)、246人受傷,是史上死難人數最高的礦難[7][18][19][20]。是次礦難始於燃氣爆炸,日本人在爆炸後為了保存礦井的設備和礦產而停止向井下送風,令大批礦工死於一氧化碳中毒,事後又只救日本工頭,不為部分生還中國礦工進行搶救;雖然礦難造成重大死傷,但只有相關企業的炭業部長受追究,處罰是扣減年薪十分之一[15][18]。為了防止工人逃跑、鬧事或暴動,日本當局在本溪湖煤鐵公司事務所附近、以及本溪湖火車站進行戒嚴封鎖[20]。礦工屍體堆在礦井井口,其後集體埋在一個大坑,並設立墓碑,形成肉丘墳;肉丘墳位於仕人溝,部分屍體後遷至太平溝[10]。
日本在1905年至1945年一直控制著本溪湖煤鐵公司,期間掠奪了近2,000萬噸優質煤炭、7000噸直接還原鐵、逾17,000噸特殊鋼;而在日佔東北期間的1931年至1945年,本溪湖煤礦共有超過10萬名死難礦工[10]。
日佔時期結束至今
[編輯]1945年8月,隨著日本投降,本溪湖結束日佔時期,本溪湖煤鐵公司也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6][13]。在日本戰敗後,本溪湖煤鐵公司的部分員工組成中國共產黨臨時黨,組織糾察隊收繳滿洲國警察的武器;他們又從本溪湖煤鐵公司事務所的地下室發現一批武器,後交予八路軍接收,這些工人後被編入東北民主聯軍[21]。中國共產黨接收本溪時,黨員在事務所財務室發現煤鐵公司的金庫,但鐵櫃空空如也,還有灰塵和蜘蛛網[21]。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1945年11月,本溪市民主政府接管本溪湖煤鐵公司,更名為「本溪湖煤鐵總公司」;及後的1946年5月,中國國民黨攻佔本溪,把公司改名為「本溪煤鐵廠礦」[4]。最終,中國共產黨在1948年10月奪得本溪[4]。受內戰影響的本溪湖煤鐵公司業務處於停滯,因為戰時的當務之急是讓公司在戰火中得以保全,而且大部分設備遭到蘇聯拆走;加上,社會動盪導致民生艱難,罷工運動頻繁,本溪湖煤鐵公司在戰亂期間爆發了12次罷工[4][11]。彩屯煤礦豎井也遭到淹沒,不能在內戰期間恢復生產[1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本溪湖煤鐵公司收歸國有,易名「本溪鋼鐵公司」,並恢復生產,其後一度得到蘇聯支援[4][22]。彩屯煤礦豎井被列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項目,成為1950年代中國大陸生產能力最高的煤礦豎井,促進本溪煤炭工業的發展[11]。後來,本溪的煤炭工業曾受文化大革命波及,以致本溪和彩屯的煤礦產量未能達到國家計劃的要求,其後恢復過來,產量回升[11]。自1958年起,本鋼一鐵廠一號高爐的利用系數連續30年全國第一,被褒稱為「功勳爐」;不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批國產機械設備,包括首批槍械、首門大砲、首輛解放牌汽車、首台汽輪發電機、首顆返回式衞星、首枚運載火箭,均採用了這高爐生產的鋼鐵作原料[23]。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60年以來,本鋼一鐵廠為中國生產了近3,000萬噸生鐵、承擔了一半的鑄鐵用鐵生產任務[24]。至於本鋼第二發電廠,該廠於1995年完成灰水排放治理工程,不再向太子河排放灰水[25]。
隨著時代變遷,本鋼一鐵廠的設備逐漸老化,不符合現代工業的要求,而且環境保護設施不足,造成嚴重污染,有些鄰近居民甚至不敢打開窗戶;政府當局對環境保護的要求提高,而本鋼一鐵廠的環保設施難以令該廠達標,本鋼集團在研究後決定在2008年停止營運鐵廠[24]。
結構
[編輯]整體佈局
[編輯]本溪湖工業遺產群的建築物有本鋼一鐵廠舊址區、本鋼第二發電廠冷卻水塔區、本溪湖煤鐵公司總部舊址(又稱為「小紅樓」)、本溪湖煤鐵公司事務所舊址(又稱為「大白樓」)、本溪煤礦中央大斜井(包括埋葬礦難死者的肉丘墳)、彩屯煤礦豎井、本溪湖火車站、大倉喜八郎遺髮冢、張作霖別墅[21][26]。本溪湖地區煤鐵工業遺產的分佈高度集中,主體大都位於較為平坦的太子河谷地,但遺址之間的距離較遠[4][13]。
本鋼一鐵廠舊址
[編輯]本鋼一鐵廠廠區佔地438,700平方米,裡面有面積合共為87平方米、各具特點的工業建築[1]。一號高爐的爐體設備從英國的匹亞遜諾爾斯工廠購入,裝料卷揚機、鍋爐、鼓風機和發電機則分別購自三所德國工廠;爐容起初為291立方米,在1985年擴大至380立方米。一號高爐的爐體比地面高出83.3米,爐底至爐頂相距66.7米,並設有兩個燃氣放散筒、上下兩排各九個風口、兩個放渣口、一個出鐵口[1][27]。已完全拆除的二號高爐在1917年建成,由滿鐵大連沙河口工廠按照一號高爐的工程圖來仿製,爐容為306立方米,配備熱風爐、除塵器等設備[1]。
鐵廠有兩個用作機械鑄鐵的鑄鐵機,分別從兩座單層鑄鐵廠房垂直伸出室外[1]。這廠房以鋼建成,屋頂採用三角形芬克式屋架,設有天窗、半圓弧形出口、兩側各三個拱形門;無柱的室內空間形態簡潔,而半圓弧形出口和拱形門則體現早期工業建築的古典審美取向[1]。鐵廠亦有兩座結構對稱、以鋼建成的出鐵廠房,同樣有天窗和三角形芬克式屋架,首層架空作運輸液態鐵之用,第二層是出鐵場[1]。
本溪湖煤鐵公司總部和事務所舊址
[編輯]本溪湖煤鐵公司總部舊址(「小紅樓」)採用歐式建築風格,位於公司的事務所舊址(「大白樓」)旁邊[21][26]。本溪湖煤鐵公司事務所是公司在其經營規模擴大後建立的,樓高三層,採用日本建築風格,牆身以白色瓷磚砌成,地面為大理石;事務所的廳堂有一面迎賓鏡,大樓裡的樓梯有紅木製成的扶手[21]。
肉丘墳
[編輯]肉丘墳是一個長寬各80米、佔地6,400平方米的大坑,位於山坡上,坑的外圍有一個用石塊砌成的大圈;坑內四周堆積了五層裝有礦難死者遺體的薄皮棺材,坑中央是燒焦了的碎屍,填滿大坑後埋土,前方立下墓碑[10]。
張作霖別墅
[編輯]張作霖別墅的主體樓有三層,採用日式建築風格,建築格局對稱;主體樓的樓梯柱呈弧形,以瓷磚砌成,樓梯扶手則是水泥砌築的鏤空設計,每半米有一個圓形鏤空圖案、以及兩根鐵柱[9]。主體樓的右方有一座佔地約300平方米、以青磚建成、可容納百多人的舞廳,外貌呈日式風格,內部設計仿照中式的戲園子;舞廳樓高兩層,第一層設有舞台和觀眾席,第二層的面積較第一層小,呈半環形[9]。
保護
[編輯]本溪湖工業遺產群在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本溪湖煤鐵公司事務所、東山張作霖別墅也是本溪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21][26]。截至2014年12月,本溪市文化廣播電影電視局已成功為本溪湖工業遺產群爭取1,486萬人民幣的文物保護資金[28]。
本溪湖工業遺產群的多座遺址由不同單位管理,可能導致文物保護上的困難[29]。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不少工業遺產為了商業利益的緣故而被清拆,本鋼一鐵廠舊址、本鋼第二發電廠冷卻水塔都幾乎遭到拆除,不過此事在本溪湖工業遺產群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告吹[29]。而且,本鋼一鐵廠舊址設備高大,而且暴露於室外環境,容易受自然或人為破壞[29]。此外,有報導懷疑,彩屯豎井因為開採保護煤柱和越界開採而出現疑似沉陷區,並影響附近居民[30]。至於同屬工業遺產群的本溪湖煤鐵公司總部和事務所舊址、本溪煤礦中央大斜井,它們的保護狀況較好,但是處於閒置[29]。
參註
[編輯]註釋
[編輯]- ^ 準確死亡人數有爭議,日本人在礦工墓碑記下有1,327名死難礦工,本溪地方史志採用的數據則是1,549人死亡,另有數據指遇難的中國礦工超過1,800人。
參考資料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王丹; 朴玉順. 本钢一铁厂工业建筑遗存保护研究. 瀋陽建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13 (2) [2016-07-3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7-31).
- ^ 2.0 2.1 2.2 2.3 2.4 本溪湖史话. 本溪檔案信息網. 2016-02-16 [2016-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31).
- ^ 3.0 3.1 張祖國. 二十世紀上半葉日本在中國大陸的國策會社. 歷史研究. 1986, (6).
- ^ 4.0 4.1 4.2 4.3 4.4 4.5 王猛; 韓福文. 本溪湖中国近代煤铁工业遗产的形成及特征分析. 遼寧科技學院學報. 2013, (1).
- ^ 5.0 5.1 薛毅. 日本侵占中国煤矿述论(1895一1945年). 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 (3)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3).
- ^ 6.0 6.1 陳捷先. 宣統事典: 清史事典12. 遠流出版. 2008: 113. ISBN 9789573264125.
- ^ 7.0 7.1 煤炭工业志概述. 遼寧省地方志. 2010-11-27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3).
- ^ 大事记. 本溪滿族自治縣政府信息網. 2015-10-29 [2016-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4).
- ^ 9.0 9.1 9.2 9.3 双面东山. 本溪日報. 2015-03-01 [2016-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1).
- ^ 10.0 10.1 10.2 10.3 10.4 日本侵略者在辽宁奴役中国劳工形成的万人坑. 中共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2).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沈玉成 (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編. 本溪城市史.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5.
- ^ 孔經緯; 王連忠; 孫建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奉系军阀官僚资本的侵掠 (PDF). 抗日戰爭研究. 1996, (2)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8-02).
- ^ 13.0 13.1 13.2 【电信】寻访红色遗迹----记大连理工大学暑假实践活动“寻访本溪抗战遗迹”活动. 共青團大連理工大學委員會. 2015-07-15 [2016-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1).
- ^ 彩屯煤矿竖井. 中國文化投融資網.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2).
- ^ 15.0 15.1 世界最大尘爆惨案,日本制造. 本溪日報. 2015-07-08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2).
- ^ 16.0 16.1 16.2 常雪梅 (編); 王全有. 李兆麟建立中共本溪特别支部. 遼寧日報. 2011-05-13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2).
- ^ 本溪市志. 新華出版社. 1991: 312.
- ^ 18.0 18.1 世界最大煤矿事故背后藏谎言. 華商晨報. 2005-05-09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1).
- ^ 于佳鈺; 王夢實. 河西办事处关工委组织参观肉丘坟遗址. 本溪日報. 2015-08-14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2).
- ^ 20.0 20.1 1942年辽宁本溪湖煤矿瓦斯爆炸:世界最大“矿难”(1). 中華網軍事. 2014-11-26 [201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2).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夏子涵. 大白楼 推开历史虚掩的门. 本溪日報.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3).
- ^ 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2011年中期票据发行计划. 本溪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3).
- ^ 平顶山上望山城 本溪湖内窥本溪. 瀋陽晚報. 2014-06-17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3).
- ^ 24.0 24.1 关注本钢百年"一铁厂"命运:要不要"放倒"功勋1号炉. 遼寧日報. 2010-07-12: 2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3).
- ^ 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冶金工業出版社. 1996: 217.
- ^ 26.0 26.1 26.2 本溪湖工业遗产群. 考古匯.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2015-07-09 [2016-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4).
- ^ 本溪 开启中国冶铁新时代 (二). 本溪日報. 2015-02-15 [2016-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3).
- ^ 本溪市文广局争取文保资金986万元. 人民網. 2014-12-08 [2016-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5).
- ^ 29.0 29.1 29.2 29.3 王雷; 趙少軍. 辽宁省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國文化遺產. 2015, (5).
- ^ 王獻留. 地灾隐患:辽宁彩屯煤业被指偷采保护煤柱. 中國產經新聞. 2015-10-09 [2016-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