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 (資政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佐(1853年—1931年)字寄廎浙江上虞豐惠鎮人,清末民初學者、政治人物。[1]

生平[編輯]

王佐祖居上虞縣城北王婆嶺。1889年,王佐中清朝光緒已丑恩科舉人。中舉後,他遷居豐惠縣前街。他的經學小學功底深厚,蔡元培曾向他拜師學習經學。光緒十六年(1890年),上虞縣知縣唐煦春主修《上虞縣誌》,王佐推薦時年24歲的蔡元培任總纂,王佐自任分纂。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王佐、徐智光參加禮部會試後回到家鄉,王佐認為「國弱至此,非廣興各種學堂,講求切實有用之學,以圖自強不可」,乃決定以「算學為科學之基礎」對舊學進行改革。同年夏,王佐赴上海動員富商陳春瀾捐資,將豐惠鎮創辦於道光年間的經正書院改為上虞算學堂,王佐自任堂正。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屬八縣分別派代表在紹興大善寺共同成立了八縣學務公所,蔡元培任執行部長,王佐任糾察部長。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浙江省民政廳任命王佐為上虞縣商會總理。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浙江「拒款保路」運動中,王佐被推舉為浙江省保路會副會長。[1]

光緒三十三年十月(1907年)至宣統元年十二月(1910年初),王佐任紹興府中學堂監督兼修身教員。宣統元年八月(1909年),王佐任浙江諮議局議員,十月當選資政院議員。宣統三年(1911年),任永嘉縣教諭,負責學政。[1]

宣統三年(1911年),王佐的永嘉教諭任期屆滿,返回家鄉。同年,王佐、陳春瀾朱鴻儒等人籌集了10萬元股本,在豐惠永豐橋東側創辦了春澤墾牧股份有限公司,王佐任公司經理。該公司在大浸畈、隔山畈以及西溪、後山等地購買「爛水田」以及荒坡,開墾並種植水稻小麥青梅,養殖蠶桑;在豐惠、章鎮等地開辦繭行,收購蠶繭;還負責經銷後山大利農場梅園所產的青梅。民國11年(1922年),王佐、胡愈之范高平等人幫吳覺農在上虞嶺南泰岳寺創辦茶場。[1]

民國元年(1912年),王佐任第一屆上虞縣參議會議長。民國3年(1914年),王佐主持將梁湖沙湖壙土堤改築為石堤,並增建量閘左右護閘。隨後,王佐主持城內的街河疏浚工作,並為此而多次赴上海募捐,獲得商會出資。王佐、經亨頤先後多次赴上海以及小越橫山和富商陳春瀾商量,於1919年促成陳春瀾捐款20萬銀元,在王佐創建的橫山春暉學堂的基礎之上,易地在白馬湖邊新建春暉中學,王佐出任首任校董會主席。民國12年(1923年),王佐在上虞城內關帝廟興辦積穀倉,用來資助遇到困難的農戶。[1][2]

民國15年(1926年)12月,孫傳芳手下的周蔭人部兵敗福建,2萬多敗兵自臨海、嵊縣撤退到章鎮、豐惠等地,占用大批民房,並奸淫擄掠,上虞縣城民眾十分恐慌,青壯年紛紛逃往後陳、梁弄等地。周蔭人部團長孟照裕坐著轎子進入上虞城內,赴縣署向上虞縣知事提出「如無大洋5萬,就要兵洗縣城。」上虞縣知事郭星五急忙求王佐承諾出資,孟照裕方命手下敗兵入各祠堂居住。當時,春澤公司總共僅有1萬多塊大洋,王佐乃同章鎮自治委員葉武恆等人出面籌資,王佐還赴紹興通過蔡元培借款。這些款項全數交給孟照裕後,敗兵方撤離上虞。事後,郭星五在上虞縣署東邊的判池旁立碑紀念。[1]

民國13年(1914年)夏,在上海國語專修學校就讀的徐用賓徐鏡渠胡愈之吳覺農,回到上虞幫助王佐辦學,在上虞的舊衙門東邊創辦了義務小學,王佐自任校長。該小學免費入學,後來在大革命時期成了上虞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之處,也成為上虞早期革命活動基地。1926年底,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左派領導的中國國民黨上虞臨時縣黨部在上虞縣城學宮明倫堂成立,該縣黨部有7名執行委員,其中4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即葉天底徐用賓徐鏡渠張子榗,他們經王佐支持,將義務小學作為「窩坐」及落腳之處。1927年1月,中國國民黨上虞臨時縣黨部以義務小學為指揮所,發起在豐惠運動場召開上虞縣各界大會,以聲援北伐軍。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事件後,上虞進行清黨過程中,中國國民黨上虞縣黨部內部的徐浩朱雲台等中國國民黨右派支持遭到過鬥爭的地主、紳士,併集合了下管等地的民眾,於同年4月15日在豐惠的街道上高聲叫喊「火燒縣黨部,打死葉天底,消滅共產黨」,史稱豐惠「四·一五」事件。當時,中國國民黨右派還下派了王正亭進駐義務小學,抓捕中國共產黨黨員,王佐乃掩護中國共產黨黨員錢念先徐用賓張子榗等脫身。[1]

1931年,王佐逝世。在其喪期內,時任國民政府大學院院長的蔡元培趕到豐惠悼念王佐。[1]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