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鳥翼龍屬
魔鳥翼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目: | †翼龍目 Pterosauria |
演化支: | †長爪翼龍類 Macronychoptera |
演化支: | †新翼龍類 Novialoidea |
演化支: | †短四跖骨類 Breviquartossa |
演化支: | †翼手龍形態類 Pterodactylomorpha |
演化支: | †單窗孔類 Monofenestrata |
演化支: | †翼手龍型類 Pterodactyliformes |
演化支: | †天龍類 Caelidracones |
亞目: | †翼手龍亞目 Pterodactyloidea |
屬: | †魔鳥翼龍屬 Samrukia Naish et al., 2012 |
模式種 | |
†尼氏魔鳥翼龍 Samrukia nessovi Naish et al., 2012
|
魔鳥翼龍(學名:Samrukia)是大型白堊紀翼龍類的一個屬,僅所知於哈薩克斯坦發現的單個下頜骨。正模標本兼唯一已知標本收集於克孜勒奧爾達桑托階至坎帕階時期的博斯托貝組。該屬由德恩·耐許(Darren Naish)、加雷思·狄克(Gareth Dyke)、安德里亞·考爾(Andrea Cau)、弗朗索瓦·埃斯庫列(François Escuillié)和帕斯卡·迦德弗利茲(Pascal Godefroit)於2012年描述,模式種是尼氏魔鳥翼龍(Samrukia nessovi)。屬名取自哈薩克民間傳說中的神鳥薩姆魯克,種名致敬古生物學家列夫·尼索夫(Lev Nessov)。
分類
[編輯]魔鳥翼龍正模標本最初被認為屬於偷蛋龍類獸腳亞目恐龍。耐許等人最初的系統發育分析反而發現魔鳥翼龍是鳥類譜系今鳥形類的原始成員。他們將該屬描述成一種非常巨大的鳥類(頜骨是鴕鳥的兩倍長),但指出尚不清楚其是否可以飛行(如果可以,其翼展將長達約4米(13英尺),反之則身高將達到2—3米(6.6—9.8英尺)左右)。[1][2]
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隨後於2011年發表的一項分析質疑魔鳥翼龍是否屬於鳥類。比弗托對耐許等人所鑑別出的某些「鳥類」特徵提出質疑,聲稱其中沒有一個是絕對的鳥類特徵,且實際上有許多亦廣泛存在於翼龍類中。他指出,魔鳥翼龍一切所謂的自衍征(即用來將其與其他鳥類區分開來的獨特特徵)均與翼龍存在共同之處。他還批評最初的系統發育分析不包括翼龍而僅含鳥類及其它獸腳類恐龍。比弗托表示,該物種「顯然是種大型翼龍而非巨型鳥類」。[3]
最初描述魔鳥翼龍的研究者之一德恩·耐許贊同比弗托的重新評估。耐許在其《科學美國人》網絡日誌四足動物學(Tetrapod Zoology)中寫道:「研究零散材料是很危險的,因為你往往會把事情弄得非常非常錯誤。在論文發表後的幾天內,我意識到魔鳥翼龍並不是鳥。事實上,它似乎是種翼龍類。」[4]
參考資料
[編輯]- ^ Naish, D.; Dyke, G.; Cau, A.; Escuillié, F.; Godefroit, P. A gigantic bird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Central Asia. Biology Letters. 2012, 8 (1): 97–100. PMC 3259976 . PMID 21835881. doi:10.1098/rsbl.2011.0683.
- ^ Naish, Darren. Big birds in the Cretaceous of Central Asia: say hello to Samrukia. Tetrapod Zoology. August 9, 2011 [August 9,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6).
- ^ Buffetaut, E. Samrukia nessovi,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Kazakhstan: A large pterosaur, not a giant bird. Annales de Paléontologie. 2011, 97 (3–4): 133–138. doi:10.1016/j.annpal.2011.10.001.
- ^ Naish, Darren. Happy 6th Birthday, Tetrapod Zoology (part II). Tetrapod Zoology. January 5, 2012 [May 3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