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龍興觀道德經幢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龍興觀道德經幢
拓片(部分)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河北省易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4-194
認定時間1996年11月20日

龍興觀道德經幢位於中國河北省易縣城內,是中國境內唯一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唐代道德經幢,1996年11月20日入選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幢通高約6公尺,八角柱形。幢頂為八角形屋頂,下接仰蓮座。仰蓮座下的幢身刻有「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十八個大字、唐玄宗敕文、道德經和玄宗注,傳言這些文字出自唐代書家蘇靈芝之手。幢身下為仰蓮座和須彌座。學者認為這座經幢造型古樸典雅,書法剛勁而不失飄逸,既是校釋《道德經》的重要資料,也是唐代書法藝術的珍品。[1]此前,此經幢曾以易縣道德經幢為名入選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

易縣道德經幢建於開元二十六年十月。唐朝皇帝尊崇道教,開元二十一年唐玄宗下令要求各州在一所大的道觀立石刻道德經,道德經碑刻因此遍及唐朝各地。[2]正統五年《保定府重修龍興觀耿景順住持功行碑》載,龍興觀為唐景龍二年刺史王弘所建。[3]根據明正統五年《龍興觀宗支恆產形圖》碑,當時經幢位於十師殿以南。[4][註 1]

咸豐三年,江夏三程公捐資三百為經幢和龍興觀其他碑刻修築了碑亭。[2]同治十二年六月,經幢在暴風雨中被吹倒。據載,幢頂摔出三丈多遠、入地超過一尺。之後二年的重修中,工人不慎裝錯了幢身。幢身的經文本應從東面開始,裝錯之後經文變成了從東北面開始。[3][2]清末民初,龍興觀毀廢。[4]民國十五年軍閥混戰中碑亭被拆,木材被充為軍用,經幢沒有遭受損壞。[2]傅增湘《淶易紀游》,民國二十二年傅增湘偕友遊歷易州時,龍興觀只余半堵殿牆、古柏老槐和數通石碑。如今,龍興觀的遺存除去道德經幢,只有三通碑。[4]

1956年,易縣道德經幢入選第一批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3]文化大革命中,武鬥人員將經幢作為靶子練習射擊,經幢表面遭到破壞。[2]1982年河北省重新公布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時,易縣道德經幢再次入選。1986年,易縣政府出資重修了碑亭。[6]1996年11月20日,經幢入選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登錄名為龍興觀道德經幢。2001年,文物部門對龍興觀道德經幢進行了保護、加固。原有的六角碑亭因體型低矮、不利觀瞻而被拆除,重新修建了更大的四角碑亭。清代裝錯的幢身也得以糾正。此外,施工中還在幢座下發現了經幢原有的須彌座[7][4]

形制

[編輯]

龍興觀道德經幢通高6公尺[4],為八角柱形,體形高大,與一般佛教經幢不同。經幢分為頂、身、底三部分。[3]幢頂為青石,其餘部分均為漢白玉。整幢造型簡樸典雅。[4]

幢頂為一塊石頭雕成,為一八角形屋頂,高38公分。頂部平齊,學者推測可能其上原本有構件,後來遺失。平頂雕出八條脊,脊間刻有瓦壠,其下刻出檐板、飛檐與檐椽。角梁由一斗三升式斗栱承托。屋頂之下是直徑1.10公尺、高25公分的仰蓮座。[3]有學者認為,仰蓮座直接承托屋頂形的幢頂不合常理,兩層中間可能原有構件,在同治十二年暴風雨中受損或遺失,後來維修時不得已而拼成如今模樣。[4]

幢身高4.29公尺,八角柱形,直徑90公分。八個面的寬度不等,在40公分至42公分之間。幢身由兩塊石頭拼成,上面一塊高70公分,下面一塊高3.59公尺。幢身上部自東面起由上至下刻有楷書大字「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這十八字占了上部的三面,每面兩行,每行三字。其下刻有唐玄宗敕文,共計205字。經幢下部自東面起刻有唐玄宗注道德經全文八十一章。文尾題「易州刺史高陽軍使紫金魚袋上柱國田仁琬奉敕立,開元二十六年歲次戊寅十月乙丑朔八日壬申奉敕建」。學者認為此幢所刻五千字圓轉流暢,剛勁而不失飄逸。幢身沒有留下書家姓名,錢大昕在《金石文跋尾》中聲稱是唐代書法家蘇靈芝所書。有學者對比蘇靈芝《易州鐵像頌碑》、《夢真容敕碑》、《田公德政之碑》,認為其風格一致,經文確為蘇靈芝所書。經文後有歷代官員、名人的題記,包括清嘉慶六年甲戌六月知易州歷城金洙大興翁方綱題記、咸豐癸丑易州學正趙煊題記、同治易州直隸州知州趙烈文記、宣統元年知易州事陽湖張壽齡題記等。[11][3][4][10][11]

幢底為仰蓮座。2001年重修之前,座下為一後世所砌方形平台。[3]2001年重修時,工作者們發現了仰蓮座下原有的須彌座。新發現的蓮紋須彌座高60公分,最大處直徑1.57公尺,南部大約在明清時期被砸去寬13公分、長89公分的部分。[4]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鄭紹宗1973年發表在《文物》上的《河北易縣龍興觀遺址調查記》一文據《天下輿地碑記》認為此幢原本位於易州城西的開元觀,南宋乾道五年時張孝祥將其移至府治。[3]2000年出版的《易縣誌》、2003年出版的《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通覽》等資料均沿襲了這種看法。[5][6][7][8][9][4][2]然而,此前王重民1926年發表於《東方雜誌》的《道德經碑幢刻石考》已經指出,王象之輿地碑記》中提到的「城西開元觀」是江陵城西的開元觀。[10]乾道五年時張孝祥正擔任江陵知府,而當時易州屬於金國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賈鴻雁,張天來 (編). 中华文化遗产概览. 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5-11: 142. ISBN 978-7-5641-5554-4. 
  2. ^ 2.0 2.1 2.2 2.3 2.4 2.5 賈延清,李金泉 (編). 唐明皇御注道德经.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3-02: 165–167. ISBN 9787511715203.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鄭紹宗. 河北易县龙兴观遗址调查记. 文物. 1973, (11): 39-44.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張洪印. 易县龙兴观与道德经幢. 文物春秋. 2002, (3): 57-61. doi:10.3969/j.issn.1003-6555.2002.03.011. 
  5. ^ 李裕群.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及石刻综述. 文物. 1997, (5): 91–95. ISSN 0511-4772. 
  6. ^ 6.0 6.1 陳瑞泉 (編). 易县志.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0-03: 1016-1017. ISBN 9787801093783. 
  7. ^ 7.0 7.1 張立柱 (編).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通览.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01: 156-157. ISBN 7-03-011049-8. 
  8. ^ 保定地區文物管理所 (編). 保定地区文物资料汇编. 1981: 53-54. 
  9. ^ 河北省地名委員會辦公室 (編). 河北名胜志. 石家莊: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7-07: 178-179. CSBN 12365·2. 
  10. ^ 10.0 10.1 王重民. 道德经碑幢刻石考. 二十世纪书法研究丛书:考识辨异篇.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18-01: 25–35. ISBN 9787807257356. 
  11. ^ 11.0 11.1 龙兴观道德经幢. 2006-11-07. 中國網. [2018-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