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凱氏帶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優良條目凱氏帶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21年4月24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新條目推薦
本條目曾於2021年4月23日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新條目推薦的題目為: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優良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生物學專題 (獲評優良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生物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生物學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根據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植物專題 (獲評優良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植物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植物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優良級優良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優良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關於這個條目,凱氏帶,在台灣許多人會稱之為卡氏帶,請教諸先進,遇到這種不同地區有不同譯名,應作如何處置? [arthur]

    問題已通過全局轉換的方法解決——Shakiestone (留言) 2011年10月28日 (五) 05:14 (UTC)[回覆]


    新條目推薦討論

    在候選頁的投票結果

    優良條目評選

    [編輯]
    凱氏帶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植物學 - 植物生理學,提名人:Labyrinthulomycetes🧬A virus is a piece of bad news wrapped in protein 2021年4月17日 (六) 07:09 (UTC)[回覆]
    投票期:2021年4月17日 (六) 07:09 (UTC) 至 2021年4月24日 (六) 07:09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21年5月24日 (一) 07:10 (UTC)起
    請記得為當選條目撰寫簡介頁面,如此當選條目才有可能出現在首頁。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提名人票。原創條目(又是一篇英文版被完全寫壞的條目)。卡氏帶(凱氏帶)是中學生物課本中有出現的名詞,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印象。我15年前在維基百科的第一次編輯應該就是這篇條目(當時連帳號都沒有),因此對我個人是意義重大。這15年對凱氏帶本身也是意義重大,過去我們對凱氏帶的了解很少,甚至連成分都有所爭議,近年幾篇重要的研究成果發表則基本闡明了卡氏帶發育的過程,這些內容皆已寫入條目中。Labyrinthulomycetes🧬A virus is a piece of bad news wrapped in protein 2021年4月17日 (六) 07:09 (UTC)[回覆]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 2021年4月17日 (六) 14:08 (UTC)[回覆]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ICOCAで行こか?/なんでやねん! 2021年4月18日 (日) 08:20 (UTC)[回覆]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銀の死神走馬燈劇場祝你在亂流下平安 2021年4月18日 (日) 10:38 (UTC)[回覆]
    • (!)意見:發現歷史的部分還有相當的擴充空間,像是過去很常被使用的「卡氏點」(Casparian dot),根據Merriam-Webster解釋,指的就是卡氏帶的橫剖面觀;而就我在BHL上整理的結果,這個名稱甚至比「卡氏帶」還早出現(1873年已有文獻提及Caspary'schen Fleck,而Casparyschen Streifens則到20世紀初才有確切記載),因此有介紹的必要。此外,Priestley和North在1922年對卡氏帶的分析,即閣下在條目中提及「首度自植物根部分離了卡氏帶以研究其成分」,也是需要補充的來源。——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1年4月18日 (日) 11:11 (UTC)[回覆]
      • @Tiouraren感謝閣下提供,之前沒注意到德文文獻中有「卡氏點」一說,已經加入條目中。Priesteley, North 1922的文章我編輯時其實有讀,讀完後認為用一句話概括即可,因此原本沒有列入來源,而是用來源11(Song et al.)的文章來佐證這句話,不過既閣下認為應該補充,我已經加入了。--Labyrinthulomycetes🧬 2021年4月18日 (日) 19:02 (UTC)[回覆]
        • @靖天子我找了卡斯伯里於1865年的原始描述,雖然還沒看完,但可以確定的是他最晚在1858年就提過卡氏帶(見Caspary, 1858: p.442),而非晚至1865年(那篇文章是1864年五月就完成的)。就我目前解讀的資訊,卡斯伯里應該是先從橫切面注意到點狀外觀的卡氏帶,這或許能解釋為何他似乎都用「fleck」或「punkt」來稱呼卡氏帶,以及先有「卡氏點」才有「卡氏帶」的名稱沿革。另一個值得注意之處是,卡斯伯里在1858年有這麼一段話:
    也就是說,在卡斯伯里之前的Jule Planchon可能就觀察到了「卡氏點」,但Planchon當時有沒有仔細描述這個構造,我還不知道。這部分若要細查,得整理不少資料。另外就閣下所先前的回覆,有一處基於好奇想問:條目正文提到Priesteley & North分離出卡氏帶以分析成分,他們的文章我還未撥出時間讀,請問結果是什麼?和過去所認為的木栓質一致嗎?——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1年4月23日 (五) 20:43 (UTC)[回覆]
    @Tiouraren感謝閣下的整理。Priesteley & North的結論沒什麼新意(The Casparian strip consists of impregnating substances of various kinds, including derivatives of fatty acids and substances giving the reactions characteristic of of lignified membranes; The unknown basal substance present in the Casparian strip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great resistance to concentrated acids and alkalis),它的重要性僅是首次分離卡氏帶,因此我沒有在條目中討論其結論,關於卡氏帶的成分後來的木栓質、木質素之爭才是重點。發現歷史好像需完全仰賴德文文獻,我不會德文實在難以下手,沒有找到英文文獻探討這方面的歷史,英文資料都只是草草帶過一句1865年發現而已,所以我原本甚至不打算另開一章節介紹的,在閣下提起前實不知背後脈絡如此複雜,如果有計劃擴充這方面的內容,不知道有沒有德文的綜述文章或書籍可以參考(比使用Caspary, Planchon這些人的初級文獻理想)。另外閣下對這方面有下功夫的話,要不要乾脆把內皮層給寫了?--Labyrinthulomycetes🧬-分生全掃 2021年4月23日 (五) 21:42 (UTC)[回覆]
    @靖天子看來早期的內皮層研究都集中在德語區,爬梳起來會麻煩些,至少我還沒找到閣下期望的綜述資料。此外,礙於手邊已有條目,加上這陣子還有研究以及普通生物學的期中考,頂多只能把卡氏帶的發現部分補完,短時間內恐怕無法著手編寫內皮層,感謝閣下的建議。——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1年4月24日 (六) 08:52 (UTC)[回覆]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Banyangarden留言2021年4月18日 (日) 12:03 (UTC)[回覆]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感謝貢獻--SickManWP邀請您參與♥️邊緣人小組的活動·✏簽到發表於 2021年4月20日 (二) 13:56 (UTC)[回覆]
    • (&)建議:在圖像的說明欄裡加上卡氏帶的大概位置,目前的說明無法得知那裡是卡氏帶。-- Lonicear留言2021年4月21日 (三) 13:19 (UTC)[回覆]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A22234798留言2021年4月22日 (四) 12:06 (UTC)[回覆]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感謝貢獻,看見這條目就想起考試題Hihipk貢獻討論留名2021年4月23日 (五) 04:50 (UTC)[回覆]

    8yes:通過。--2, 3, 5, 7, 11, 13, 17... 2021年4月24日 (六) 09:41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