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皂荚: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0个来源,并将1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beta)
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beta5)
第93行: 第93行:
{{Wikispecies|Gleditsia sinensis}}
{{Wikispecies|Gleditsia sinensis}}
*{{zh-hans}}{{CVH|Gleditsia sinensis}}
*{{zh-hans}}{{CVH|Gleditsia sinensis}}
* [http://www.nature.sdu.edu.cn/artemisia/picture.php?turn=02.1&tblname=Caesalpiniaceae 植物分類專區]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2170701/http://www.nature.sdu.edu.cn/artemisia/picture.php?turn=02.1&tblname=Caesalpiniaceae 植物分類專區]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http://tpbg.tfri.gov.tw/plants/plants_info.php?rid=978 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am.]台北植物園
* [http://tpbg.tfri.gov.tw/plants/plants_info.php?rid=978 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am.]台北植物園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2170841/http://vegetation.griddss.cn/v2/SearchResult.aspx?id=1763 鄭州植物檢索]河南省植物學會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002170841/http://vegetation.griddss.cn/v2/SearchResult.aspx?id=1763 鄭州植物檢索]河南省植物學會

2018年8月10日 (五) 05:59的版本

皂荚
皂角树干上的刺
皂角树干上的刺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綱: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未分级) I类真蔷薇分支 eurosids I
目: 豆目 Fabales
科: 豆科 Fabaceae
亞科: 蘇木亞科 Cæsalpinioideae
屬: 皂荚属 Gleditsia
種: 皂荚 G. sinensis
二名法
Gleditsia sinensis
Lam.[1]
異名
  • Caesalpiniodes macracanthum (Desf.) Kuntze
  • Gleditsia horrida Willd.
  • Gleditsia macracantha Desf.
  • Gleditsia officinalis Hemsl.
  • Gleditsia xylocarpa Hance
  • Gymnocladus williamsii Hance
  • Caesalpiniodes sinense (Lam.) Kuntze
  • Gleditsia sinensis var. inermis Loudon
  • Gleditsia sinensis var. nana Hort. ex Loudon
  • Gleditsia sinensis var. purpurea Hort. ex Loudon
  • Gleditsia indica Lavallée[2]


皂荚学名Gleditsia sinensis),(英文名稱:American Honeylocust、Bigspine Honeylocust,、Common Honeylocust、Chinese Honey Locust、China Honeylocust、Chinese Locust、 Chinese Soap-pod Locust、Sweet Locust [2][3],別稱 皂角(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皂角樹皂角子皂角針皂針皂丁長皂角扁皂角大皂荚皂荚树(浙江)、皂節(江西)、皂莢板山皂莢山皂角山皂樹肥皂莢肥皂樹皂角刺莢角刺穿心刺金鉤刺刺皂台樹懸刀(山西、廣西、《外丹本草》)、雞棲子(《廣志》)、烏犀(《曾氏方》)、猪牙皂豬牙皂莢眉皂小皂小皂莢小牙皂牙皂(四川)、刀皂(湖南)、脥皂胰皂天丁人見愁[2][3][4][5][6] ,为豆科皂荚属的植物[3],是中国的特有植物。

分佈

本種為中國特有植物,國內分佈於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3][7][8][9][10][11],分佈於海拔由平地至2500,一般生長於路旁、村旁、宅旁、向陽處、山坡林中或谷地之中[9][10][11][12][13],稍耐蔭、耐寒、耐[14],喜光及溫暖濕潤氣候[14],對土壤要求不高,但於乾燥瘠薄的地方則生長不良[14]。本種壽命較長,但生長速度較慢[14][15][16] [17]。豬牙皂Gleditsia officinalis Hemsl.所指為本種所結的不正常莢果,模式種採自於四川[15]

形態特徵

皂莢是一種落葉喬木或小喬木植物,高約5-10米[8],最高可達30米[7][11][13]胸徑120厘米[7]樹冠扁球形[14]

樹皮粗糙不裂,暗灰色灰黑色樹幹及枝條灰色至深褐色,具分枝的圓刺,嫩枝灰綠色或有時帶褐色,有縱棱;刺圓柱形,粗壯,並常分枝,中部至頂端呈圓錐狀,基部至頂端橫切面呈圓形,紅褐色,無毛,具光澤,長可達16厘米。為一回偶數羽狀複葉,互生或於短枝上簇生,長約10-27厘米,幼樹及萌芽枝條有二回偶數羽狀複葉;小葉3-9對,下部的較小,卵形、卵狀披針形、長圓形至長橢圓形,紙質,先端鈍或漸尖,具短尖頭,基部斜楔形或斜圓形,有時稍歪斜,葉緣具細鋸齒或近全緣,兩面均無毛,或僅在兩面中脈上稍披短柔毛,表面淡黃綠色,無光澤,背面網脈明顯,兩面均突起,長約2-12.5厘米,寬約1-4厘米;小葉柄披黃色短柔毛,長約1-5毫米;葉軸具槽,疏披短柔毛。為總狀花序雜性花;花序頂生或腋生,不分枝,披短柔毛,長5-14厘米。花冠淡綠色、白色或黃白色,披短柔毛;花梗長約2-10毫米。雄花直徑約9-10毫米;花托深棕色,外披柔毛,長約2.5-3毫米;萼片4枚,三角狀披針形,兩面披柔毛,長約3毫米;花瓣4枚,長圓形,披微柔毛,長約4-5毫米;雄蕊6-8枚,花絲基部披長柔毛;退化雌蕊長約2.5毫米。兩性花直徑約10-12毫米;花梗長約2-5毫米;萼片花瓣與雄花相似;但兩性花萼片長約4-5毫米,花瓣長約5-6毫米;雄蕊8枚;子房條形,微彎,沿縫線上及基部披白色短柔毛或全體披毛,具短柄,柱頭淺2裂;胚珠多數。為木質莢果,條形或鐮刀形,但不扭轉,基部漸狹成長柄狀,果肉稍厚,兩面臌起,長約5-37厘米,寬約1-4厘米;或有部份莢果短小,呈柱形,長約5-30厘米,寬約1-3.5厘米,彎曲作新月形的常稱為豬牙皂[10],內無種子果頸長約1-3.5厘米;果瓣紅褐色或棕褐色,革質,常披白色粉霜;果經冬不落[14]種子長圓形或橢圓形,扁平,亮棕色,具光澤,長約10-13毫米,寬約8-9毫米。 [3][4][7][8][9][10][12][13][15][16][17][18]

一般用途

皂莢樹因其能抗風、抗寒、耐酸鹼、適應性強等特性,適合作綠化樹種[19];果實能提出植物膠,能提高麵粉的品質[19];種仁因含豐富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半乳甘露聚糖,可供製作保健餅乾、麵包及飲料等食用品[19];莢果煎汁能作天然洗滌劑,為洗髮產品的天然原料[4];木質堅硬但易開裂,耐腐耐磨供製作傢俱及建築中的柱與樁[20][21]

醫藥用途

根皮或莖皮

皂莢的根皮莖皮入藥,味辛,性溫。中藥名為皂莢木皮,秋冬兩季採收,切片曬乾,具解毒散結、祛風殺蟲等功效,主治無名腫毒、疥癬、惡瘡、淋巴結核、風濕骨痛等[3]

皂莢的入藥,味辛,性溫。中藥名為皂莢葉,春季採收,曬乾,具祛風解毒、生髮等功效,主治風熱瘡癬、毛髮不生等[3]

棘刺

皂莢的乾燥棘刺入藥,味辛,性溫[3][18][22]藥材主產於河南江蘇湖北廣西安徽四川湖南 等地[19]。中藥名為皂莢刺[3],具祛止咳、搜風、消腫透、抗菌、殺蟲散結等功效[3][19],主治產後缺乳、胎衣不下、瘡疹頑癬、癰疽腫毒、排膿、瘰鬁、癘風等[3],外用可治疥癬麻風[18],現代藥理表明皂莢刺具抗菌、祛痰、抗癌、抑癌等作用[19]

不育果實

皂莢的乾燥不育果實入藥[3],味辛、咸,性溫[23],有小毒[23]藥材主產於山東四川雲南貴州陝西河南等地[19]。中藥名為豬牙皂、小牙皂、眉皂[6],為皂角樹因受外傷、衰弱等原因而結成的不育果實[6],具祛痰止咳、殺蟲散結、散結消腫、開竅通閉等功效,主治痰咳喘滿、痰涎壅盛、神昏不語、中風口噤、癲癇、喉痹、二便不通、癰腫疥癬等[3]

成熟果實

皂莢的乾燥成熟果實入藥[3],味辛、咸,性溫,有小毒(《名醫別錄》)[5],歸肺、大腸經[6]藥材產於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等地[6],全國各地均產,多為栽培。中藥名為皂莢、大皂角、山皂莢、皂節(江西)、懸刀(山西、廣西、《外丹本草》)、雞棲子(《廣志》)、烏犀(《曾氏方》)等[5][6],皂莢為中醫臨床用藥,藥用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6];《傷寒總病論》中記載,蘄、黃兩地,某年從春季秋季均流行急性咽喉腫痛,引致大量病人死亡,及後黃州潘昌言使用黑龍膏方救活病人,膏方當中的主要藥材為皂莢[24];《本草綱目》中記載,皂莢能殺蟲、殺精、墮胎,浸於酒中再煎成膏狀,塗抹於布上能敷貼各種腫痛[24];於潮濕久雨天氣時,與蒼朮同燒能辟瘟疫及濕邪[24];皂莢單獨燃燒時,可燻久痢脫肛,及能通肺及大腸氣,治療痰氣喘咳、瘡瘍癬疥等[24];《名醫別錄》中記載,皂莢能治腹部脹滿、消食積、咳嗽、明目益精、婦女胞衣不下等,用於沐浴,但不入湯劑[5];《日華諸家本草》中記載,皂莢能消除頭風、通利關節、消痰、殺蟲、治療骨蒸潮熱、中風牙關緊閉、增進食慾等[5];《藥性論》中記載,破堅癥、腹中痛、能墮胎[6]

皂莢具祛頑、祛風殺蟲、通竅開閉、利大小便等功效[6][24],主治風邪痺阻、喘咳痰多、痰厥昏迷、癲癇、中風、口噤不語、消腫止等[24][3],外用可治風癬疥癩等[6],非邪痰痞滿者、虛弱者及孕婦禁服[6][24]。現代臨床應用於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支氣管炎、慢性傳染性肝炎陰道炎、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痺、 腸梗阻骨癌、高脂血症等治療上[19][5]。但服用過量可引致中毒,中毒症狀常於服後1-3小時出現,症狀包括煩躁不安、嘔吐、惡心、胃脘飽滿及灼熱等;8-10小時後症狀包括頭暈、四肢酸麻、乏力、腹瀉水樣泡沫狀物、嚴重者出現醬油色血性小便等。中毒初期可使用0.02%高錳酸鉀溶液或鞣酸溶液洗胃,及需要時導瀉;出現脫水時可輸液,以維持酸鹼平衡;服用阿托品或複方樟腦酊;出現煩躁者症狀者可使用鎮靜劑;症狀嚴重至出現溶血現象時,可小量輸血[6][21]

種子

皂莢的種子入藥[3],味辛,性溫,無毒[5]。中藥名為皂莢子,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具祛風散熱、化痰散結、潤腸通便等功效[3],主治痰喘腫滿、大便燥結、腸風下血、疝氣疼痛、瘰鬁、腫毒、瘡癬等,體虛者及孕婦禁服[3]

藥材鑑定

本品種載錄於《中國藥典》2005年版,定為中藥皂莢刺及豬牙皂的法定原植物來源種,附錄中定為中藥大皂角的法定原植物來源種,主要透過性狀及顯微鑒別等資料,以控制藥材的質量[19]

棘刺

中藥皂莢刺以皂莢的乾燥棘刺入藥[3],全年均可採收[3][22],以9月至翌年3月間採收為宜[3],採收後乾燥或趁鮮切後乾燥[22];完整的主棘及1-2次分枝的棘刺,扁圓柱形,末端尖銳;主刺長約3-15厘米或更長,直徑約0.3-1厘米;分枝棘刺長約1-6厘米;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光滑或有細皺紋;木部黃白色;髓部淡紅棕色,鬆軟;體輕,質地堅硬,不易折斷。氣微,味淡;切片厚約0.1-3厘米,常帶尖細的刺端;粉狀具刺激性,誤吸能使人作嚏[18][22]。傳統經驗則認為以無枝梗,紫棕色;髓部切片紅棕色,鬆軟者為佳[22]

不育果實

中藥豬牙皂以皂莢的乾燥不育果實入藥[3],秋季果實成熟變黑時採收[3][23],採收後除去雜質後乾燥[23];扁圓柱形,多彎曲成鐮刀狀,頂端漸尖,有鳥喙花柱殘基,基部驟細狹長,有果梗殘痕;表面黑紫色或紫棕色,披灰白色蠟質粉霜,擦去粉霜後具光澤,部份現細小的疣狀突起及腺體,淡黃色短裂紋;腹縫線突起呈稜脊狀;質地堅硬而脆,易折斷, 斷面棕黃色,中間疏鬆,有淡綠色或淡棕黃色的絲狀物,呈絲網樣;縱向剖開可見整齊的凹窩,偶有發育不全的種子[6][23]。氣微,有刺激性,味先甜後辣[23];粉狀紅棕色具刺激性,誤吸能使人作嚏[6]。傳統經驗則認為以紫褐色、個小、飽滿、有光澤、無果梗者為佳[23]

果實

皂莢的乾燥成熟果實入藥[3],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3],採收後除去雜質後乾燥[3];扁長呈劍鞘狀或畸彎曲;表面紫褐色或黑紫色,光滑,具不規則的網狀皺紋;頂端稍尖,基部鈍圓,有果梗或斷痕;兩側有明顯的縱稜線;種子所在處隆起;質地堅硬,折斷處纖維性,斷面黃色或灰黃色;種子扁橢圓形,黃褐色,光滑,多數。長約2-25厘米,寬約2-3厘米,厚約1厘米[6]。氣微,味辛辣,搖之有響聲[6];粉狀具刺激性,誤吸能使人作嚏[6]

典故

相傳古時有一農家少女,長得如花似玉,一天少女於野外打柴,不幸遇上村外一惡少,此惡少在鄰近數村壞事做盡,惡少對少女頓起色心,將少女強姦了。少女受辱後,自覺丟人,在一顆大皂角樹上自縊身亡。女兒突然死去,痛不欲生,哭得淚也乾了,嗓門也叫破了,盼望女兒能起死回生。突然一位滿頭白髮的老翁出現,向農戶兩夫婦說道:「老翁自有還魂之術,請用皂角末吹入少女鼻孔,方能起死回生!」, 少女父親淚眼抬望,發現老翁悄然融入皂角樹之中,方知樹神顯靈,父母兩人立刻依照老翁的吩咐,摘下皂角碾成粉末,輕輕吹入愛女鼻孔,過了一會兒,少女鼻孔微動,接着猛然一聲噴嚏後,漸漸恢復蘇醒過來。自此皂角便成為了民間的靈丹妙藥[25][26]

参考文献

  1. ^ Gleditsia sinensis information from NPGS/GRIN. [2008-02-08]. 
  2. ^ 2.0 2.1 2.2 CFH 物种信息卡中國自然標本館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4. ^ 4.0 4.1 4.2 《中國的野菜319種中國野菜圖鑒》. 朱橚、周自恒. 南海出版公司. 2008年9月: 第312頁. ISBN 978-7-5442-4210-3.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本草綱目白話精譯本》. 陳玟玟. 大地出版社. 2009年3月: 第391-392 頁. ISBN 978-986-7480-94-1.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香港常用有毒中藥圖鑑》. 徐國鈞、陳金泉. 商務印書館. 1994年6月: 第106-110 頁. ISBN 962-07-3136-0. 
  7. ^ 7.0 7.1 7.2 7.3 安徽植物誌,卷冊3[永久失效連結]第107頁
  8. ^ 8.0 8.1 8.2 青海植物誌,卷冊2[永久失效連結]第154頁
  9. ^ 9.0 9.1 9.2 河南植物誌,卷冊2[永久失效連結]第293頁
  10. ^ 10.0 10.1 10.2 10.3 山東植物誌[永久失效連結]第362-363頁
  11. ^ 11.0 11.1 11.2 北京植物誌,上冊[永久失效連結]第421-422頁
  12. ^ 12.0 12.1 福建植物誌,卷冊3[永久失效連結]第34-35頁
  13. ^ 13.0 13.1 13.2 浙江植物誌,卷冊3[永久失效連結]第287頁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上海植物園[永久失效連結] 植物目录
  15. ^ 15.0 15.1 15.2 中国植物誌,卷冊39[永久失效連結]第86-88頁
  16. ^ 16.0 16.1 河北植物誌,卷冊1[永久失效連結]第693頁
  17. ^ 17.0 17.1 貴州植物誌,卷冊7[永久失效連結]第331-333頁
  18. ^ 18.0 18.1 18.2 18.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藥彩色圖集(1995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 三聯書店. 1996年11月: 第228頁. ISBN 962-04-1326-1.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當代藥用植物典 1》. 趙中振、蕭培根. 香港賽馬會中藥研究院. 2006年8月: 第428-431頁. ISBN 978-988-99226-0-3. [永久失效連結]
  20. ^ 皂莢 皂角(Gleditsia sinensis)人民網
  21. ^ 21.0 21.1 皂莢 (拉丁名:Gleditsia sinensis)[永久失效連結]中國園林建設網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常用中藥材鑑別圖典》. 趙中振、陳虎彪. 萬里機構. 2010年1月: 第218頁. ISBN 978-962-14-4150-8.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常用中藥材鑑別圖典》. 趙中振、陳虎彪. 萬里機構. 2010年1月: 第373頁. ISBN 978-962-14-4150-8. 
  24.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圖解神農本草經》. 陶隱夕. 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8年8月: 第475-476 頁. ISBN 978-7-5330-2529-8. 
  25. ^ 《208種中藥典故》. 張虹、湯金城. 中原農民出版社. 2009年8月: 第364-367頁. ISBN 978-7-80739-716-8. 
  26. ^ 《中藥的故事》. 陳沬金. 百花文藝出版. 2010年4月: 第211-212頁. ISBN 978-7-5306-5563-4.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