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 (药理学):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第26行: 第26行:
* 组织间的浓度差异。
* 组织间的浓度差异。
* 交换表面。
* 交换表面。
* 天然屏障。类似于药物吸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生物体内的天然屏障也是药物扩散的障碍。如:<ref>{{cite journal | vauthors = Williams Z, Zepf D, Longtine J, Anchan R, Broadman B, Missmer SA, Hornstein MD | title = Foreign fetal cells persist in the maternal circulation | journal =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 volume = 91 | issue = 6 | pages = 2593–2595 | date = June 2009 | pmid = 18384774 | doi = 10.1016/j.fertnstert.2008.02.008 | doi-access = free }}</ref><ref>{{cite journal | vauthors = Ballabh P, Braun A, Nedergaard M | s2cid = 2202060 | title =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 overview: structure, regula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 journal = [[Neurobiology of Disease]] | volume = 16 | issue = 1 | pages = 1–13 | date = June 2004 | pmid = 15207256 | doi = 10.1016/j.nbd.2003.12.016 }}</ref><ref name="Stamatovic 2008 179–192">{{cite journal | vauthors = Stamatovic SM, Keep RF, Andjelkovic AV | title = Brain endothelial cell-cell junctions: how to "open" the blood brain barrier | journal = Current Neuropharmacology | volume = 6 | issue = 3 | pages = 179–92 | date = September 2008 | pmid = 19506719 | pmc = 2687937 | doi = 10.2174/157015908785777210 }}</ref>
* 天然屏障。类似于药物吸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生物体内的天然屏障也是药物扩散的障碍。如:
** [[微血管|毛细血管]]因血管床的渗透性因不同组织而有所差别。
** [[微血管|毛细血管]]因血管床的渗透性因不同组织而有所差别。
** [[血腦屏障|血脑屏障]]:它位于大脑血管中的血浆和[[大脑]]的细胞外空间之间。这种屏障使药物难以到达大脑。
** [[血腦屏障|血脑屏障]]:它位于大脑血管中的血浆和[[大脑]]的细胞外空间之间。这种屏障使药物难以到达大脑。

2023年6月12日 (一) 06:50的版本

药理学范畴的分布(英文:Distribution)是药代动力学的一个分支,它描述了药物在体内从一个部位至另一个部位的可逆转移。它与吸收(Absorp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英文首字母缩写,组成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因素ADME

药物一旦通过吸收或直接给药进入体循环,就必定分布至间质液和细胞内液中。每个器官或组织会接收不同剂量的药物,而药物可于不同器官或组织中存留不同的时间。[1]药物在组织之间的分布区别,取决于组织的血管渗透性、局部血流量、心输出量和灌注率,以及药物的组织结合力与血浆蛋白结合力。而以上诸多性质,和药物的脂溶性与pH分配密切相关。药物通常较高地分布于等高灌流器官,而较少的分布于肌肉脂肪和外周器官等低灌流器官或组织。药物可以从血浆移动到组织,直到建立起药物在体内的平衡,即未结合的游离药物与结合组织的药物之间的平衡。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影响药物在生物体中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一些药理学家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如下:生物体的物理体积、药物清除率以及药物与血浆蛋白和/或组织结合力。[1]

生物体物理体积

生物体物理体积的概念与多隔室化(Multi-compartmentalization)有关。生物体内的任何药物都可视为溶质,生物体的组织可视为溶剂。不同组织的不同特异性将导致药物在组织间的浓度不同。因此,药物的化学特性将决定其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例如,脂溶性药物易在体内脂肪中蓄积,而水溶性药物会在细胞外液中蓄积。药物的分布容积(Volumn of distributrion,VD)是一种量化药物分布范围的属性。它可以定义为:如药物均匀分布,已知目前血浆中药物的浓度,则药物须占据的理论体积。分布容积的公式为:

其中:代表体内药物的总量,代表药物的血药浓度。

由于与已服用药物剂量相关,因此以上公式展示: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越大则越小,反之亦然。因此,某因素可提高则会降低。这表明药物血浆浓度和改变其因素之间的有关知识的重要性。

若将此公式应用于与生物利用度相关概念,我们基于此计算给药剂量,以便在生物体中获得所需的药物浓度(“负荷剂量”,Loading Dose):

负荷剂量的概念具有临床意义,因为需要达到已知最佳的特定药物浓度,以使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所需的作用。

药物清除速率

一旦药物通过循环血液供应输送至各个器官,药物的清除速率(Removal rate)将取决于每个器官从体循环中清除的药物比例。[1]这个新的概念建立在早期的想法之上,清除速率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2][3]

  • 药物固有特性,包括pKa等。
  • 通过生物体组织的重新分布:一些药物在一些组织中迅速分布,直至组织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然而,分布速度较慢的其他组织将在较长时间内继续从血浆中吸收药物。这将意味着第一组织(分布速度较快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将大于血浆浓度并且药物将从组织移回到血浆中。此现象将持续到药物在整个生物体内达到平衡为止。因此,最敏感的组织将经历两个不同的药物浓度时间点,即初始较高浓度和随后因组织重新分布而发生的较低浓度。
  • 组织间的浓度差异。
  • 交换表面。
  • 天然屏障。类似于药物吸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生物体内的天然屏障也是药物扩散的障碍。如:[4][5][6]
    • 毛细血管因血管床的渗透性因不同组织而有所差别。
    • 血脑屏障:它位于大脑血管中的血浆和大脑的细胞外空间之间。这种屏障使药物难以到达大脑。
    • 胎盘屏障:可防止高浓度的潜在毒性药物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

某些药物能够与血浆中的特定蛋白质结合。而通常只有以游离形式存在于血浆中的药物才可被输送至组织,因此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率或其结合能力,对于分布至关重要。因此,可将血浆蛋白结合药物在生物体内视为一种药物的储藏库,这种蛋白结合常会降低药物在组织中的最终浓度。药物和血浆蛋白之间的结合通常为非特异性的,且不稳定并可逆。[7]结合通常涉及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及较少出现的共价键。这意味着药物和蛋白质之间的结合力或化学键可以被破坏,结合药物可被另一种物质或另一种药物所代替,且无论结合稳定性,蛋白质与药物的结合都会发生饱和。血浆中的游离药物与与蛋白质结合药物之间也存在着平衡,这意味着与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在血浆中总药物浓度的比例会保持稳定,而与血药总浓度无关。[8][9]

在较佳的条件下进行的体外研究表明:药物的血浆浓度与药物组织浓度之间的平衡,仅在血浆蛋白结合率大于90%时才会显著改变。当血浆结合率继续高于此水平时,药物会被“隔离”,从而减少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达50%。考虑药理学相互作用时,该因素很重要:若药物被其他物质从蛋白质结合中所替代,则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90%的药物,其组织浓度不会显着增加。另一方面,在蛋白质结合率大于95%时,任何微小的变化均会导致药物组织浓度发生重大改变,从而增加药物对组织产生毒性效应的风险。[8][7]

白蛋白因在血浆中浓度相对较高,且易与药物分子结合,因此是蛋白结合率中最重要的蛋白质。其他重要的蛋白质包括:糖蛋白脂蛋白和较少发生结合的球蛋白[10] 由此不难看出,临床中如发生血浆蛋白水平的改变,如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低白蛋白血症等,均可能影响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包括药物的治疗疗效和药物毒性或安全性。[10]

药物再分布

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给药方式的高脂溶性药物,其最初分布通常为高血流量器官。随后,血管较少但体积较大的组织,如肌肉和脂肪会逐渐吸收药物,并造成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即药物从高血流器官撤出。若药物的目标作用部位是高度灌注器官之一,则药物重新分布会导致靶器官的药效终止。通常药物的脂溶性越大,其重新分布的速度就越快。例如,硫喷妥钠的麻醉作用会因重新分布在几分钟内终止。然而,若长时间重复或连续给予同一种药物时,低灌注器官和高容量器官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饱和,此时药物变得更长效。

参见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Carmine Pascuzzo Lima. Farmacocinética III:Distribución Available on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03-06. (in Spanish). Visited 10 January 2009
  2. ^ Wright, Samson. Samson Wright's applied physiology. Cyril Arthur Keele, Neil Eric 12th. London: English Language Book Society,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ISBN 0-19-263321-X. OCLC 396722036. 
  3. ^ Ritter J, Flower R, Henderson G, Rang H. Rang & Dale's Pharmacology. 8th ed. London.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15
  4. ^ Williams Z, Zepf D, Longtine J, Anchan R, Broadman B, Missmer SA, Hornstein MD. Foreign fetal cells persist in the maternal circulation.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June 2009, 91 (6): 2593–2595. PMID 18384774. doi:10.1016/j.fertnstert.2008.02.008可免费查阅. 
  5. ^ Ballabh P, Braun A, Nedergaard M.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 overview: structure, regula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Neurobiology of Disease. June 2004, 16 (1): 1–13. PMID 15207256. S2CID 2202060. doi:10.1016/j.nbd.2003.12.016. 
  6. ^ Stamatovic SM, Keep RF, Andjelkovic AV. Brain endothelial cell-cell junctions: how to "open" the blood brain barrier. Current Neuropharmacology. September 2008, 6 (3): 179–92. PMC 2687937可免费查阅. PMID 19506719. doi:10.2174/157015908785777210. 
  7. ^ 7.0 7.1 Li Di; Edward H. Kerns. Durg-Like Properties: Concepts, Sturcture Design and Methods, Second edition. Elsvier Inc. 2016: 214. ISBN 9780128010761. 
  8. ^ 8.0 8.1 Toutain, P. L.; Bousquet-Melou, A. Free Drug Fraction vs. Free Drug Concentration: A Matter of Frequent Confusion. Journal of Veterin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Wiley inc.). 2002-12-14, 25 (6): 460–463. ISSN 0140-7783. PMID 12485352. doi:10.1046/j.1365-2885.2002.00442.x. 
  9. ^ Winter ME. Plasma protein binding. Basic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4th.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3: 32. ISBN 978-0-7817-4147-7. 
  10. ^ 10.0 10.1 Li Di; Edward H. Kerns. Durg-Like Properties: Concepts, Sturcture Design and Methods, Second edition. Elsvier Inc. 2016: 210. ISBN 978012801076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