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笛-口腔驱动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鼻笛-口腔驱动型(Nose flute/ Nose whist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又作鼻哨笛。结构单纯、体型小巧,以“边棱效应”发声。
口腔驱动型鼻笛由鼻腔吹奏,主要特色为借由改变口腔容积以演奏各音高与旋律,有别于多数民族传统鼻笛须以指法改变音高。

口腔驱动型鼻笛


历史[编辑]

最初来由纷说而难以考证,但已知第一个现代化的金属鼻笛,是由William Carter于1891年11月19日提出申请专利,1892年6月14日登记获得专利。[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04年,美国的James John Stivers将他设计的鼻笛以“HUMANATONE”为品牌,是现今最大规模量产、铺货的塑胶鼻笛;在德语系国家,则常见有天鹅标帜的塑胶鼻笛。

结构[编辑]

口腔驱动型鼻笛为结构最精简的吹奏乐器之一,常见为木制,也有以陶、塑胶、金属等材料制作[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主要分为:

  • 吹孔:用鼻吹奏处,通常会制造成符合鼻子弧度的型状(以鞍状居多);除了舒适感的考量外,更具备集中气流之功能。
  • 风道:长约2至3公分,通常会依伯努利定律设计为上宽下窄,增加气息流出的速度与压力。
  • 出音孔:产生“边棱音”之主要结构,口腔驱动型鼻笛并没有“笛腔”,因此笛身正反面可见出音孔相通之结构。

演奏方式[编辑]

  • 持笛方式
    • 单手持笛:左右手均可,以稳固鼻笛两侧为主,手势持法不拘。
    • 以绳、巾或其他材料,将鼻笛固定于面部,双手演奏其他乐器。
  • 发声:鼻孔就吹口吹气,以嘴唇轻触笛身背面之歌口,以口腔取代笛腔。
  • 演奏旋律:改变口腔空间,或控制舌头改变口腔空间,口腔空间较小,音高较高,口腔空间较大,音高较低。
  • 断音技巧:舌断、花舌等技巧会影响音准,宜使用喉断等不影响口腔运作的技巧断音。
  • 音域:约3个八度,视乎歌口大小而定。

演奏方式示范─英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演奏方式示范─日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优点与特色[编辑]

  • 直觉性:透过口腔容积改变音高,不必记忆指法。
  • 歌唱性:能任意演奏出音域内之所有音高,可奏滑音与连续音,适合表现情绪与柔美的旋律。
  • 模仿性:能表现各种节奏、语气,常被用做模仿鸟鸣之用。
  • 无须调音:音高取决于演奏者的操控与音感,因此乐器本身不会有走音问题。
  • 故障性低、保养方便:结构单纯,几乎不会发生机械性故障;且因风道短,鲜有水汽凝结、堵塞等问题。
  • 体积小巧:约掌心大小,适合随身携带。

限制[编辑]

  • 圆滑奏(slur)的技术性:圆滑奏中经过泛音列时会或会奏出不需要之泛音,必须以技巧控制。
  • 音准:因无按键、把位,音准的掌握极度仰赖演奏者的音感与听力。

演奏家[编辑]

(部分演奏者以匿称活跃,故无登录本名)

制笛师/制造商[编辑]


参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