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西元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公元纪年

公曆紀元(英語:Common Era縮寫CE),又稱作西元西曆紀元西元,是當今國際社會最為廣泛使用的紀年標準。其源於西方國家使用的基督紀年,以當時認定的耶穌出生年為紀年的開始,儘管目前學界普遍認為耶穌並非出生於如今所說的西元1年。目前現行的公曆是格里曆

公曆紀元的第1年稱作「西元1年」或「西元元年」,前一年稱作「西元前1年」,沒有「西元0年」。

歷史

[編輯]

西元紀年起源於基督教的影響。西元525年,基督教神學家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建議將耶穌生年定為紀元元年,以取代當時羅馬教廷所採用的「戴克里先紀年」(以迫害基督徒著稱的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登基之年,即西元284年為元年,又稱「殉道者紀年」)。伊希格斯並推算耶穌是生於古羅馬建國後754年,但後來的歷史學家發現他的計算有誤,因耶穌出生時大希律王仍在位,但大希律王於西元前4年已駕崩。故此推定並非出生於西元1年,現在一般以耶穌誕生在約西元前7年至前4年左右的說法最可靠。

英語用法

[編輯]

英語裡,傳統上「紀元前」是用「BC」來代表,「紀元後」是用「AD」代表;「BC」是「Before Christ」(基督前)的首字母縮寫基督徒常譯為「主前」;而「AD」則是拉丁文「Anno Domini」(在主之年)的縮寫,基督徒常譯為「主後[1]。現代由於西曆紀元的通用和標準化,為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1]以及文化、意識形態上的爭議,也為了分清基督正確出生年份的訛誤(耶穌並非出生於西元1年),英語中越來越常用「BCE」和「CE」來分別代表「紀元前」和「紀元後」;「CE」是「Common Era」的縮寫,意為「西元」,而「BCE」是「Before the Common Era」的縮寫,意為「西元前」,但許多人基於各種因素仍然使用「BC」[2][3][4],「AD」則略去不寫。而「CE」也被一些人認為是「Christian Era」(基督紀年)的縮寫。

採用

[編輯]

聯合國採用西元(BCE和CE)而非基督紀元(BC和AD)。本身信仰基督新教的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也支持使用西元做為紀年,他也指基督教人士可以將CE理解為「Christian Era」。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決定採用國際通用的公元曆法做為國曆,但紀元部分沿用中國獨自的紀年傳統,稱民國紀年

清朝時,多用西曆稱呼公曆[5],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後,對外條約中普遍使用「公曆」一詞[6][7][8][9]。現今臺灣官方及民間普遍沿用「西曆」或「西元」作為習慣翻譯。在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放棄使用民國紀年,改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制度[10]中華人民共和國改稱「公元」,以昭明其是「國際共同」,避免「西方獨用」之義[11][12]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BBC turns its back on year of Our Lord: 2,000 years of Christianity jettisoned for politically correct 'Common Era'. Daily Mail Online. 2011-09-24 [2016-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3). 
  2. ^ Irvin, Dale T.; Sunquist, Scott (2001). History of the World Christian Movement.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p. xi. ISBN 0-567-08866-9. Retrieved 2011-05-18.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 and scholarship upon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turn led to this system of dating becoming the most widely used one across the globe today. Many scholars in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in the West in recent years have sought to lessen the explicitly Christian meaning of this system without abandoning the usefulness of a single, common, global form of dating. For this reason the terms common era and before the common era, abbreviated as CE and BCE, have grown in popularity as designations. The terms are meant, in deference to non-Christians, to soften the explicit theological claims made by the older Latin terminology,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oviding continuity with earlier generations of mostly western Christian historical research.
  3. ^ Andrew Herrmann. BCE date designation called more sensitive. Chicago Sun-Times. 27 May 2006 [2016-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0). Herrmann observes, "The changes – showing up at museums, in academic circles and in school textbooks – have been touted as more sensitive to people of faiths outside of Christianity." However, Herrmann notes, "The use of BCE and CE have rankled some Christians" 
  4. ^ McKim, Donald K. Common Era entry. Westminster dictionary of theological terms. 1996 [2011-05-18]. ISBN 978-0-664-25511-4. 
  5. ^ 連結至維基文庫 辛丑條約. 維基文庫. 1900 (中文). ...核定大清國按西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曆光緒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文內各款... 
  6. ^ 連結至維基文庫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維基文庫. 1946 (中文).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即公曆一千九百四十六年十一月四日,訂於南京。 
  7. ^ 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2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30) (中文(繁體)). 
  8. ^ 連結至維基文庫 聯合國憲章. 維基文庫. 1945 (中文). 公曆一千九百四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簽訂於金山市。 
  9. ^ 中華民國暹羅王國友好條約. 中華民國法務部. [202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30) (中文(繁體)). 
  10. ^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 2003-12-02 [202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30) (中文(簡體)). 
  1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202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30) (中文(簡體)). 
  12. ^ 中国领导人为什么在元旦而不是春节发表新年贺词?. 中國新聞網. 2020-12-31 [2022-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30) (中文(簡體)).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