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或作儋、担,是中國和日本古代容積單位,一石=十斗,通常用來量米。中國古代官員是以米、麥等糧食當作薪俸的,故有郡守兩千石之說。《漢書·律曆志》記載,漢時「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各朝代對石的定義不同,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又史量才《稱謂雜記》:「俗民或直以百斤為石,或作擔。」
日本室町到江戶時代一石是52.5公斤稻穀,與明清兩代不同,脫穀折算糙米約廿多公斤或不到廿公斤白米,日本歷史上,則以稻穀石高數,分判諸侯的經濟實力,石高制是生產毛額並非租稅淨值,為一領地生產毛額,抽稅後由眾多人領取,非領主一人所得,不容易與中國官員作比較。日本的1石米大約相當於現在150公斤米,一個成年人一年消耗的米量最少需120公斤白米。石高(生產量)有時是以錢換算(豐收時1石約0.4貫錢,飢荒時1石有時會高達5~10貫),有時又以其他的出產(如礦物、特產、漁獲、商業收益等)來估計,但不論如何,它都是衡量當時經濟生產的單位。日本明治19年改一石為180.39公升。
1930年开始施行的《中華民國度量衡法》规定:公石为容积單位,1公石为100公升。
按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卷第六庄公二十三年田敬仲完奔齐之事,齐桓公封田敬仲为卿,敬仲不愿意,说:“免于罪戾,弛于负儋”,亮吉引《说文》:“儋,何(荷)也,从人詹声”,又引用《汉书》货殖传“奖千儋”和颜师古的说法:“儋,人儋之也,一儋两甖”,证明儋为负担之担的本字且儋本身为一种计量单位。儋作为俗称在之后取代了石字的读音,也就是直接以儋为石,故有石字音儋的说法,其实是混淆了二字。因此石作为容积单位本没有“儋”的读音,而儋同样作为容积单位本没有写成“石”的形式。
|
---|
| 风格 | | |
---|
| 建筑类型 | |
---|
| 屋顶风格 | |
---|
| 空间结构 | |
---|
| | |
---|
| 房间 | |
---|
| 家具 | |
---|
| 户外物件 | |
---|
| 计量方法 | |
---|
| 组织 | |
---|
| 相关主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