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HUNGCHILIN/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

[2]

[3]

[4]

歷史沿革[编辑]

二龍競渡[5],是發自二龍村全村,祈求來年平安順利的祭港普度信仰行為,活動當天上下庄當值爐主,於清晨舉行絞船、勒肚、龍舟迎、祭港、下水、遊港獻紙頭、下午龍舟競渡、晚上謝神龍船戲。村民一早祭拜神明、公媽(祭祖)、地基主完成後,待聽到龍船遊港打鑼會在家前擺案,面對淇武蘭港祭港、宴請賓客(吃平安、現已改無)祈求來年平安順利、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礁溪鄉志指稱,漳州南靖林元旻等兄弟四人,早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6][7][8],由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墾二龍村淇武蘭,為漢人入墾蘭陽最早者。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成為蘭陽漢人最早居住開發的地區。

淇武蘭開發 乾隆四十一年(1776),祖籍福建漳州府南靖縣船場鎮營頂庄,南靖船場林 希遜公十一世林元旻,名老,字有年; 與弟林元火,名契,字心合; 林元辨,名勳,字受田; 林元道,名德,字克明,先入板橋,後遷宜蘭淇武蘭,林元旻四兄弟進入二龍村後尋二龍河邊峙高地點,與「番社」淇武蘭社為鄰,發現此處人煙稀少,土地廣大肥沃,水源充沛,有河川可使船隻載貨進出;陸地可築一條長堤環繞村庄聚落,在上下段架橋可通往其他村庄聚落,認為是最符合墾殖地區;於是以家族制度共同開墾,拓墾期間與噶瑪蘭族生活融洽且比吳沙開墾頭城早二十年。賴興於嘉慶三年(1798年)獨自一人從彰化到淇武蘭獵鹿為生,後來接家人到此定居開墾,之後祖籍福建漳州府平和縣五寨附鳳社后巷,和邑后巷林 子齊公十三世林應獅與兄弟攜眷與族人十户,從淡水移往淇武蘭開墾。不久又有林陽,從彰化移往淇武蘭開墾[6]

洲仔尾開發 嘉慶三年(1798年),祖籍福建漳州府和平縣安厚鎮三徑,和邑龍峰頭林 日隆公十三世皇清待贈林硯(字翰友 顯考謚温文,地點 瓦厝底)攜五子,高、曲、蘭、管、賢[9],開墾洲仔尾十鄰、十一鄰區域,林硯…等隨吳沙入墾宜蘭,同宗族十二世林明盞[10]為民壯城結首,目前洲仔尾與民壯城有龍峰頭林守護神神明會,供奉謝府元帥五顯大帝[11],每年洲仔尾與民壯城爐主兩地輪值,已傳承二百二十餘年,其正堂弟於,嘉慶十一年(1806)十三世林勅(謚正直,地點 九房頭)攜五子,薦、平、陽、戌、秀,開墾洲仔尾十一鄰與更下游區域。後來有一叫林耳的人也從漳州平和縣移民至洲仔尾末端開墾[6][12]

龍峰頭林:開蘭謝府元帥與五顯大帝
龍峰頭林:洲仔尾、民壯城,謝府元帥與五顯大帝神明會會員正在擲筊輪值,來台後傳承220多年(據龍峰頭林 保定堂與振峰廟記載,由明景泰二年供奉謝府元帥至今570多年)

五股開發 塗萬、謝振老、邱角、李阿發、游東山等五人出資,同在地洲仔尾林共同開墾二龍河下游,取名五股[6]

水運 為當時最主要的運輸通道可通至武暖石板橋官道、壯圍、頭城烏石港[13]、宜蘭河[14]

陸運 為南北向省道中山路與東西向二龍村主道路淇武蘭路是當時礁溪最早的對外連通道路[6]

礁溪鄉二龍村淇武蘭、洲仔尾兩庄的龍舟「競賽」活動,被譽為「全省最古老的龍舟競渡區」[15],也是至今唯一保有臺灣傳統競渡模式的地方[16]

對於礁溪二龍競渡的起源,現時不論是宜蘭官方文件還是大眾主流說法,都強調二龍競渡與噶瑪蘭平埔族的淵源,認為這可能是居住於淇武蘭、番割田的噶瑪蘭人聚落間生活兼具娛樂運動功能的活動或以競渡方式驅逐水中精怪和祈福超渡溺死亡魂之儀式,目前則認為是噶瑪蘭人回到淇武蘭港,祭拜祖靈與河靈(河中鬼神),舉辦Laligi海祭或補魚祭之活動。後來雖漢人入墾淇武蘭與洲仔尾(沙洲末端之地)混居,仍然延續著這個習俗。

由葛瑪蘭族海祭、阿美族捕魚祭之文獻,可得知有多項特徵與二龍競渡完全相同:

  1. 春末夏初舉辦,時間並不固定。
  2. 在河邊進行,族群有捕魚用具與船隻[17]
  3. 為男性的活動,女子不能參加祭典。
  4. 祭拜祖先與河海中的靈。
  5. 活動持續兩三天以上。
  6. 外地族人均會返鄉祭拜河中的神靈(漢人來後稱為老大公),參與祭典,像村中的過年。
  7. 慶典後宴客。

由以上特徵可知,二龍競渡與葛瑪蘭族Laligi海饗祭或補魚祭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反推亦可得知葛瑪蘭族在退往花東前在河邊即有Laligi海饗祭或補魚祭活動。

然而,有些人並不同意二龍競渡源自噶瑪蘭人的習俗,如曾任礁溪鄉公所秘書的林月昇在1992年時堅決否定二龍競渡源自噶瑪蘭人說,並認為過去福建南靖龍溪一帶也曾盛行類似的競渡。他指出當地龍舟自清朝嘉慶元年開始,當時二龍河堤防尚未修築,每戶後院直通江邊,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落水滅頂,為了防止此等慘劇一再發生,就仿照中原古風划龍舟避邪的習俗,在二龍河上划龍舟祭河神。亦有人根據兩庄龍船厝的對聯等文本強調的屈原傳說,認為二龍競渡與其他漢族地區一樣有著紀念屈原的意義。

亦有一說指現時二龍競渡的儀式與噶瑪蘭人的原始活動並未完全關連,此說認為雖然二龍競渡是噶瑪蘭人所遺留的農暇娛樂活動演進而來,但在漢人不斷移入的過程中加入了漢人的傳說和信仰,如屈原給楚王吃鹽的傳說與龍船公(龍頭公、龍王)鎮壓水域等,再由村民依照祖先留下來的歷史故事、道德觀念,口耳相傳,再結合環境生活的需要,演變為現時的獨特的龍舟競渡風俗。

據當地1921年出生,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交接時代時任的老村長林趖憶述其父林阿江青壯年時(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即清末至日治時期初期約1885年)當時二龍競渡,最擅「押尾槳舵」者(舵手)為一名為ga mai的「老番」,亡故後由13鄰賴姓的「大箍萬」最擅。他印象中番社內多戶皆無後裔,多收養漢族。原本番人日本殖民後播遷本縣三星、頭城大溪與花蓮、瑞芳等地,到了太平洋戰爭後已經無「番仔」蹤影。但是,林趖聽上輩傳云:「番社港仔」(武暖河)週邊番社的葛瑪蘭人會沿淇武蘭港到烏石港去划船比賽,現今的烏石港是港嘴,而當時他們的划船地點是以往的大千戲院,現在則是頭城圖書館一帶,後來這條水道淤塞後[18][19],划船就轉移到打馬煙去[20]。此說所持的論據是淇武蘭本為番社,後來才變成漢庄,在當地「番社港仔」西側曾住有連、潘兩姓的噶瑪蘭人,認為漢人入墾混居後仍然延續著噶瑪蘭人的這個習俗,再與漢人常見的端午節的賽龍舟結合,但主要仍是以祭祀淇武蘭港內被尊稱為神靈(老大公)與不幸溺斃往生的親友祖先為主[21],再加上當地人祖先與噶瑪蘭人間的豐收後閒暇遊戲為輔。其祭港供品規格同七月半,二龍村家家戶戶均會祭拜淇武蘭港裡的神靈,故二龍村一年有兩次祭祀普度,上下庄在比賽前均要村民或童男乘龍舟沿著各庄河道遊河祭祀,獻紙頭的地點主要為聚隂處與事故地點,故各庄地點會有所不同,而後才是傳統競渡,屈原是為林趖老村長改為端午節舉行後才加入一併紀念。祭港祭拜神靈(老大公)的精神與中港溪洗港(神明壓陣驅逐斬殺水鬼)完全不同,二龍村祭港祭拜神靈(老大公)的傳統中內含一點親情。

二龍村洲仔尾開基祖原始古墓碑 龍峰頭林日隆公十三世 林硯 皇清待贈 顯考諡溫文,宜蘭少有的清朝皇清待贈墓,洲仔尾開基1798年也被定為二龍競渡起始年

註:依照當地文史工作者、同時為洲仔尾龍峰頭林氏族譜作者,林宏吉老師所述。子慕公、子齊公(后巷公)為兄弟,大用公之子。子慕公三世林日隆=龍峰頭林日隆公【需加二世,可轉換子慕公世系】。目前使用子慕公世系,有台中霧峰林。

  1. ^ 李忠ㄧ. 礁溪逾200年歷史二龍競渡 喊停. 中國時報. 2020-04-13 (中文). 
  2. ^ admin. 噶瑪蘭族的二龍河競渡活動.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5-05-20. 
  3. ^ 中央社. 宜蘭二龍競渡 新造龍舟試. 中時新聞網. 2014-05-18 (中文). 
  4. ^ 翁正杉. 礁溪鄉二龍太陽廟太陽星君安座千人朝聖!. 宜蘭新聞網. 2024-01-01 (中文). 
  5. ^ 張弘昌. 白沙媽回宮 拱天宮二媽遶境 信徒準備祭品膜拜 遊庄後依回鑾儀式返宮 廿六日進香媽開爐請吃湯圓 才圓滿成功. 《聯合報》. 2003-05-17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6.3 6.4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礁溪鄉公所. 2009礁溪二龍競渡民俗活動大會手冊. 宜蘭縣: 礁溪鄉公所. 2009. 
  8. ^ 邱彥貴. 二龍村扒龍船. 蘭陽博物館電子報. 2008, 1 (41)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9. ^ 林清祺、林宏吉、林有志. 和邑林迓質信公族譜 : 福建漳州和邑龍峰頭遷居台灣宜蘭洲仔尾. 宜蘭縣: 林清祺. 2021. 
  10. ^ 林正芳. 林明盞事略. 蘭陽博物館電子報. 2023, 7 (149)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11. ^ 水蜻蜓. 蘇澳定安宮.過水火. 蘭陽博物館電子報. 2012, 2 (93)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12. ^ 礁溪鄉審查委員會. 李心儀、陳世一 , 编. 礁溪鄉誌-增修版. 2010: 108-112.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張文義. 「河港深深春帆來」─烏石港的過去與未來. 蘭陽博物館電子報. 2002, 8 (6)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14. ^ 吳敏顯. 宜蘭河、東港嘴. 蘭陽博物館電子報. 2007, 2 (33)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15. ^ 施再添. <全省最古老的龍舟競渡區:二龍村>. 《快樂家庭》. 1978, (53): 30-33. 
  16. ^ 你所不知道的臺灣五月節「水陸」行事. 民俗亂彈端午特輯. [202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7). 
  17. ^ 邱秀蘭. 葛瑪蘭族的交通. 蘭陽博物館電子報. 2011, 1 (73)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7). 
  18. ^ 張文義. 「石港深深畫蘭陽」─烏石港的回憶與探訪. 蘭陽博物館電子報. 2001, 6 (2)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7). 
  19. ^ 陳進傳. 烏石港的興起. 蘭陽博物館電子報. 2010, 3 (64)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20. ^ 陳進傳. 「大坑罟的河海和滄桑」. 蘭陽博物館電子報. 2002, 5 (7)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21. ^ 邱彥貴. 二龍村龍舟「競賽」活動來自葛瑪蘭人?. 蘭陽博物館電子報. 2008, 4 (41)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