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HUNGCHILIN/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

[2]

[3]

[4]

历史沿革[编辑]

二龙竞渡[5],是发自二龙村全村,祈求来年平安顺利的祭港普度信仰行为,活动当天上下庄当值炉主,于清晨举行绞船、勒肚、龙舟迎、祭港、下水、游港献纸头、下午龙舟竞渡、晚上谢神龙船戏。村民一早祭拜神明、公妈(祭祖)、地基主完成后,待听到龙船游港打锣会在家前摆案,面对淇武兰港祭港、宴请宾客(吃平安、现已改无)祈求来年平安顺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礁溪乡志指称,漳州南靖林元旻等兄弟四人,早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6][7][8],由乌石港北边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垦二龙村淇武兰,为汉人入垦兰阳最早者。宜兰县礁溪乡二龙村成为兰阳汉人最早居住开发的地区。

淇武兰开发 乾隆四十一年(1776),祖籍福建漳州府南靖县船场镇营顶庄,南靖船场林 希逊公十一世林元旻,名老,字有年; 与弟林元火,名契,字心合; 林元辨,名勋,字受田; 林元道,名德,字克明,先入板桥,后迁宜兰淇武兰,林元旻四兄弟进入二龙村后寻二龙河边峙高地点,与“番社”淇武兰社为邻,发现此处人烟稀少,土地广大肥沃,水源充沛,有河川可使船只载货进出;陆地可筑一条长堤环绕村庄聚落,在上下段架桥可通往其他村庄聚落,认为是最符合垦殖地区;于是以家族制度共同开垦,拓垦期间与噶玛兰族生活融洽且比吴沙开垦头城早二十年。赖兴于嘉庆三年(1798年)独自一人从彰化到淇武兰猎鹿为生,后来接家人到此定居开垦,之后祖籍福建漳州府平和县五寨附凤社后巷,和邑后巷林 子齐公十三世林应狮与兄弟携眷与族人十户,从淡水移往淇武兰开垦。不久又有林阳,从彰化移往淇武兰开垦[6]

洲仔尾开发 嘉庆三年(1798年),祖籍福建漳州府和平县安厚镇三径,和邑龙峰头林 日隆公十三世皇清待赠林砚(字翰友 显考谥温文,地点 瓦厝底)携五子,高、曲、兰、管、贤[9],开垦洲仔尾十邻、十一邻区域,林砚…等随吴沙入垦宜兰,同宗族十二世林明盏[10]为民壮城结首,目前洲仔尾与民壮城有龙峰头林守护神神明会,供奉谢府元帅五显大帝[11],每年洲仔尾与民壮城炉主两地轮值,已传承二百二十余年,其正堂弟于,嘉庆十一年(1806)十三世林敕(谥正直,地点 九房头)携五子,荐、平、阳、戌、秀,开垦洲仔尾十一邻与更下游区域。后来有一叫林耳的人也从漳州平和县移民至洲仔尾末端开垦[6][12]

龙峰头林:开兰谢府元帅与五显大帝
龙峰头林:洲仔尾、民壮城,谢府元帅与五显大帝神明会会员正在掷筊轮值,来台后传承220多年(据龙峰头林 保定堂与振峰庙记载,由明景泰二年供奉谢府元帅至今570多年)

五股开发 涂万、谢振老、邱角、李阿发、游东山等五人出资,同在地洲仔尾林共同开垦二龙河下游,取名五股[6]

水运 为当时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可通至武暖石板桥官道、壮围、头城乌石港[13]、宜兰河[14]

陆运 为南北向省道中山路与东西向二龙村主道路淇武兰路是当时礁溪最早的对外连通道路[6]

礁溪乡二龙村淇武兰、洲仔尾两庄的龙舟“竞赛”活动,被誉为“全省最古老的龙舟竞渡区”[15],也是至今唯一保有台湾传统竞渡模式的地方[16]

对于礁溪二龙竞渡的起源,现时不论是宜兰官方文件还是大众主流说法,都强调二龙竞渡与噶玛兰平埔族的渊源,认为这可能是居住于淇武兰、番割田的噶玛兰人聚落间生活兼具娱乐运动功能的活动或以竞渡方式驱逐水中精怪和祈福超渡溺死亡魂之仪式,目前则认为是噶玛兰人回到淇武兰港,祭拜祖灵与河灵(河中鬼神),举办Laligi海祭或补鱼祭之活动。后来虽汉人入垦淇武兰与洲仔尾(沙洲末端之地)混居,仍然延续著这个习俗。

由葛玛兰族海祭、阿美族捕鱼祭之文献,可得知有多项特征与二龙竞渡完全相同:

  1. 春末夏初举办,时间并不固定。
  2. 在河边进行,族群有捕鱼用具与船只[17]
  3. 为男性的活动,女子不能参加祭典。
  4. 祭拜祖先与河海中的灵。
  5. 活动持续两三天以上。
  6. 外地族人均会返乡祭拜河中的神灵(汉人来后称为老大公),参与祭典,像村中的过年。
  7. 庆典后宴客。

由以上特征可知,二龙竞渡与葛玛兰族Laligi海飨祭或补鱼祭有非常大的相似性,反推亦可得知葛玛兰族在退往花东前在河边即有Laligi海飨祭或补鱼祭活动。

然而,有些人并不同意二龙竞渡源自噶玛兰人的习俗,如曾任礁溪乡公所秘书的林月昇在1992年时坚决否定二龙竞渡源自噶玛兰人说,并认为过去福建南靖龙溪一带也曾盛行类似的竞渡。他指出当地龙舟自清朝嘉庆元年开始,当时二龙河堤防尚未修筑,每户后院直通江边,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落水灭顶,为了防止此等惨剧一再发生,就仿照中原古风划龙舟避邪的习俗,在二龙河上划龙舟祭河神。亦有人根据两庄龙船厝的对联等文本强调的屈原传说,认为二龙竞渡与其他汉族地区一样有着纪念屈原的意义。

亦有一说指现时二龙竞渡的仪式与噶玛兰人的原始活动并未完全关连,此说认为虽然二龙竞渡是噶玛兰人所遗留的农暇娱乐活动演进而来,但在汉人不断移入的过程中加入了汉人的传说和信仰,如屈原给楚王吃盐的传说与龙船公(龙头公、龙王)镇压水域等,再由村民依照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故事、道德观念,口耳相传,再结合环境生活的需要,演变为现时的独特的龙舟竞渡风俗。

据当地1921年出生,日治时期与国民政府交接时代时任的老村长林趖忆述其父林阿江青壮年时(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即清末至日治时期初期约1885年)当时二龙竞渡,最擅“押尾桨舵”者(舵手)为一名为ga mai的“老番”,亡故后由13邻赖姓的“大箍万”最擅。他印象中番社内多户皆无后裔,多收养汉族。原本番人日本殖民后播迁本县三星、头城大溪与花莲、瑞芳等地,到了太平洋战争后已经无“番仔”踪影。但是,林趖听上辈传云:“番社港仔”(武暖河)周边番社的葛玛兰人会沿淇武兰港到乌石港去划船比赛,现今的乌石港是港嘴,而当时他们的划船地点是以往的大千戏院,现在则是头城图书馆一带,后来这条水道淤塞后[18][19],划船就转移到打马烟去[20]。此说所持的论据是淇武兰本为番社,后来才变成汉庄,在当地“番社港仔”西侧曾住有连、潘两姓的噶玛兰人,认为汉人入垦混居后仍然延续著噶玛兰人的这个习俗,再与汉人常见的端午节的赛龙舟结合,但主要仍是以祭祀淇武兰港内被尊称为神灵(老大公)与不幸溺毙往生的亲友祖先为主[21],再加上当地人祖先与噶玛兰人间的丰收后闲暇游戏为辅。其祭港供品规格同七月半,二龙村家家户户均会祭拜淇武兰港里的神灵,故二龙村一年有两次祭祀普度,上下庄在比赛前均要村民或童男乘龙舟沿着各庄河道游河祭祀,献纸头的地点主要为聚阴处与事故地点,故各庄地点会有所不同,而后才是传统竞渡,屈原是为林趖老村长改为端午节举行后才加入一并纪念。祭港祭拜神灵(老大公)的精神与中港溪洗港(神明压阵驱逐斩杀水鬼)完全不同,二龙村祭港祭拜神灵(老大公)的传统中内含一点亲情。

二龙村洲仔尾开基祖原始古墓碑 龙峰头林日隆公十三世 林砚 皇清待赠 显考谥温文,宜兰少有的清朝皇清待赠墓,洲仔尾开基1798年也被定为二龙竞渡起始年

注:依照当地文史工作者、同时为洲仔尾龙峰头林氏族谱作者,林宏吉老师所述。子慕公、子齐公(后巷公)为兄弟,大用公之子。子慕公三世林日隆=龙峰头林日隆公【需加二世,可转换子慕公世系】。目前使用子慕公世系,有台中雾峰林。

  1. ^ 李忠ㄧ. 礁溪逾200年歷史二龍競渡 喊停. 中国时报. 2020-04-13 (中文). 
  2. ^ admin. 噶瑪蘭族的二龍河競渡活動. 台湾回忆探险团. 2015-05-20. 
  3. ^ 中央社. 宜蘭二龍競渡 新造龍舟試. 中时新闻网. 2014-05-18 (中文). 
  4. ^ 翁正杉. 礁溪鄉二龍太陽廟太陽星君安座千人朝聖!. 宜兰新闻网. 2024-01-01 (中文). 
  5. ^ 张弘昌. 白沙媽回宮 拱天宮二媽遶境 信徒準備祭品膜拜 遊庄後依回鑾儀式返宮 廿六日進香媽開爐請吃湯圓 才圓滿成功. 《联合报》. 2003-05-17 (中文(台湾)). 
  6. ^ 6.0 6.1 6.2 6.3 6.4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礁溪乡公所. 2009礁溪二龍競渡民俗活動大會手冊. 宜兰县: 礁溪乡公所. 2009. 
  8. ^ 邱彦贵. 二龍村扒龍船. 兰阳博物馆电子报. 2008, 1 (41)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9. ^ 林清祺、林宏吉、林有志. 和邑林迓質信公族譜 : 福建漳州和邑龍峰頭遷居台灣宜蘭洲仔尾. 宜兰县: 林清祺. 2021. 
  10. ^ 林正芳. 林明盞事略. 兰阳博物馆电子报. 2023, 7 (149)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11. ^ 水蜻蜓. 蘇澳定安宮.過水火. 兰阳博物馆电子报. 2012, 2 (93) [2023-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12. ^ 礁溪乡审查委员会. 李心仪、陈世一 , 编. 礁溪鄉誌-增修版. 2010: 108-112.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张文义. 「河港深深春帆來」─烏石港的過去與未來. 兰阳博物馆电子报. 2002, 8 (6)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14. ^ 吴敏显. 宜蘭河、東港嘴. 兰阳博物馆电子报. 2007, 2 (33)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15. ^ 施再添. <全省最古老的龍舟競渡區:二龍村>. 《快乐家庭》. 1978, (53): 30-33. 
  16. ^ 你所不知道的臺灣五月節「水陸」行事. 民俗乱弹端午特辑. [2023-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7). 
  17. ^ 邱秀兰. 葛瑪蘭族的交通. 兰阳博物馆电子报. 2011, 1 (73)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7). 
  18. ^ 张文义. 「石港深深畫蘭陽」─烏石港的回憶與探訪. 兰阳博物馆电子报. 2001, 6 (2)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7). 
  19. ^ 陈进传. 烏石港的興起. 兰阳博物馆电子报. 2010, 3 (64)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20. ^ 陈进传. 「大坑罟的河海和滄桑」. 兰阳博物馆电子报. 2002, 5 (7)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21. ^ 邱彦贵. 二龍村龍舟「競賽」活動來自葛瑪蘭人?. 兰阳博物馆电子报. 2008, 4 (41)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