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Tenbeens/sandbox
這是Tenbeens的用户sandbox。用户沙盒是用户页的子頁面,属于用户的測試區,不是維基百科條目。 公用沙盒:主沙盒 | 使用指南沙盒一、二 | 模板沙盒 | 更多…… 此用户sandbox的子頁面: 外觀選項: 用字選項: 如果您已经完成草稿,可以请求志愿者协助将其移动到条目空间。 |
颱風(日本) | |
---|---|
四級颱風(美國) | |
形成 | 2012年8月17日 |
消散 | 2012年9月1日 |
(2012年8月30日起轉變成溫帶氣旋) | |
最高風速 | 10分鐘持續: 150公里/小時(90英里/小時) 1分鐘持續: 220公里/小時(140英里/小時) 陣風: 215公里/小時(130英里/小時) |
最低氣壓 | 950百帕(毫巴);28.05英寸汞柱 |
死亡 | 總計造成10人死亡 |
損失 | $825萬(2012年美元) |
影響地區 | 菲律賓北部沿海、中國廣東省沿海、臺灣本島及其東部附屬島嶼、日本琉球群島、朝鮮半島 |
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部分 |
颱風天秤[注 1](英語:Typhoon Tembin,國際編號:1214[注 2],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5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Igme)為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四個被命名的風暴。「天秤」(日语:テンビン)一名是由日本提供,即天秤座。[2][3]
天秤與當時另一個颱風布拉萬發生藤原效應,故其發展過程及路徑相當奇特,曾三次增強及減弱、四次路徑大轉彎,並二度侵襲恆春半島、綠島與蘭嶼,造成當地繼1991年颱風耐特後損失最為慘重的災情,但所幸無人傷亡。也因此,被臺灣中央氣象局將其與1986年颱風韋恩、1991年颱風耐特、2001年颱風納莉,並列為「侵臺四大怪颱」。[4]
氣象歷史
[编辑]2012年8月16日,一熱帶擾動於臺灣本島東南方海面形成,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英語:NRL)給予其擾動編號「96W」。[5]翌日晚間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發出烈風警告(Gale Warning)。[6][7]
解釋說明
[编辑]來源出處
[编辑]-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天秤座」.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5-04-03].
- ^ 颱風百問——颱風是怎麼命名?.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5-04-03].
- ^ 熱帶氣旋名稱的意義. 香港天文台. [2015-04-03].
- ^ 風暴潮速算模式之開發暨1845年雲林口湖風暴潮事件之初步研究 (PDF).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 [2015-04-03].
- ^ Significant Tropical Weather Advisory for the Western and South Pacific Ocean.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re. [August 17,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17, 2012).
- ^ JMA WWJP25 Warning and Summary August 17, 2012 06z. 日本氣象廳. [2015年4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8月17日).
- ^ 日本氣象廳2012年度熱帶氣旋報告 (PDF). 日本氣象廳. [2015-04-03].
參見
[编辑]- 2012年太平洋颱風季
- 藤原效應
- 颱風韋恩 (1986年):二次登陸臺灣,臺灣中央氣象局三度發布颱風警報,被稱為「侵臺四大怪颱」之一。另導致香港天文台三度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颱風耐特 (1991年):在臺灣南部海面行蹤飄忽,臺灣中央氣象局二度發布颱風警報,被稱為「侵臺四大怪颱」之一。另導致香港天文台三度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 颱風納莉 (2001年):徘徊於沖繩、臺灣北部之間海域,臺灣中央氣象局二度發布颱風警報,被稱為「侵臺四大怪颱」之一。另導致香港天文台一度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同期出現的熱帶氣旋:
外部連結
[编辑]- (英文)http://www.usno.navy.mil/JTWC/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首頁
- (繁體中文)http://www.cwb.gov.tw/ 中央氣象局首頁
- (日語)http://www.jma.go.jp/ 日本氣象廳首頁
- (繁體中文)http://www.hko.gov.hk/ 香港天文台首頁
- (繁體中文)http://www.smg.gov.mo/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