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洛比
奈洛比 | |
---|---|
自上而下順時針方向:中央商務區、內羅畢國家公園散步的長頸鹿、肯亞議會、內羅畢市政廳、肯亞國際會議中心 | |
内罗毕的位置 | |
坐标:1°17′11″S 36°49′02″E / 1.2864°S 36.8172°E | |
國家 | 肯亞 |
省份 | 奈洛比省 |
HQ | City Hall |
設置年代 | 1899年 |
选区划分 | 列表
|
政府 | |
• 市長 | Geoffrey Majiwa |
面积 | |
• 城市 | 684 平方公里(264 平方英里) |
海拔 | 1,660 公尺(5,450 英尺) |
人口(2007) | |
• 城市 | 2,940,911人 |
• 密度 | 4,230人/平方公里(11,000人/平方英里) |
• 市区 | 3百萬 |
• 都會區 | 4百萬 |
时区 | EAT(UTC+3) |
電話區號 | 020 |
網站 | http://www.nairobicity.org/ |
「Nairobi」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国大陸 | 内罗毕 |
臺灣 | 奈洛比 |
港澳 | 內羅比 |
奈洛比(英語:Nairobi)是東非國家肯尼亚的首都,也是非洲的大城市之一。奈洛比的命名是由當地馬賽族的話Enkare Nyirobi(「冰水」)而來的,冰水指的是流過奈洛比的内罗毕河。根據2019年普查的資料,奈洛比市域的人口有約440萬人[1][2]。居民大多說英文與斯瓦希里語(非洲東部的代表性語言)。
奈洛比成立於1899年,一開始是烏干達鐵路的補給站,負責肯亞南方城市蒙巴薩和烏干達之間的補給。1900年代時在突然爆發的瘟疫之後開始重建,當時英屬東非殖民地開始興建,奈洛比就變成了殖民者的重鎮。因為其高海拔、温带氣候以及水源充足等原因而受到重視[3]。1907年英屬東非殖民地將奈洛比設為首都[4]。
肯亞於1963年獨立後,繼續將這裡當成首都[5]。在肯亞建國初期,奈洛比是咖啡、苶及剑麻產業的中心[6][7]。奈洛比位在肯亞的南部中心地帶,海拔1,795米(5,889英尺)。
奈洛比是許多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例如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環境署(UNEP)的總部、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非洲東部、南部辦事處都設於此市。奈洛比是成熟的商業中心以及文化中心。內羅比證券交易所(NSE)是非洲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也是非洲歷史第二的證券交易所。若以交易量來看,內羅比證券交易所每日交易量100億,在非洲排名第四。奈洛比也有自然生態保護區-内罗毕国家公园。奈洛比在2010年加入UNESCO的 全球學習城市網絡。
歷史
[编辑]早年
[编辑]奈洛比原來是一片沼澤地,住在上面的有游牧的马赛人、定居的坎巴族,以及以農耕為主的基庫尤人[8]。奈洛比的名稱源自馬賽語的「冰水」,是指流經此區域的河水[9]。後來乌干达铁路經過此地,喬治·懷特豪斯將此處規劃為鐵路建設印度勞工的倉庫、調車廠以及營地。喬治·懷特豪斯是鐵路的總工程師,因著此處高海拔、氣候溫和、供水充足、在陡峭的Limuru断崖前面,認為此處是理想的休息場所[10][11]。不過他的決定受到东非保护国官員的批評,因為此地過於平坦,排水不良而且比較貧瘠[8]
在殖民時期之前,肯亞的人民都和其部族一起住在村莊裡,各自的群體會有其治理者,沒有統一的政府或是領袖[12]。
亞瑟·丘奇(Arthur Church)在1898年受託規劃第一個奈洛比火車站的城鎮佈局。其中包括了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現今的Tom Mboya Street)和車站街(Station Street,現今的Moi Avenue)、十條大道,員工宿舍以及印度人的商業區[10]。鐵路在1899年5月30日到達奈洛比,很快地,奈洛比就取代馬查科斯成為Ukamba省省政府的中心[13][14]。懷特豪斯在鐵路通車時發表演說,提到:「奈洛比在接下來的二年會成為廣闊又繁榮的地方,而且已經有許多的旅館、商店及房屋的用地申請。」[10]。不過奈洛比早年曾受到瘧疾問題的困擾,至少一次試圖將城鎮遷到其他的地方[15]。後來腺鼠疫爆發,原來的城鎮焚毀,在1900年初期完全重建了市場街(Bazaar Street,現今的Biashara Street)[16]。
奈洛比的人口從1902年的五千人,在1910年時已成長為一萬六千人,並且隨著公共行政以及(以大型猎物狩猎型式呈現的)旅遊而成長[17]。奈洛比在1907年取代了蒙巴萨成為東亞保護區的首區[18],在1919年宣佈成為都市[19][20]。
發展
[编辑]奈洛比在1921年時有24,000名居民,其中有12,000人是非洲人[21],接下來的十年間,奈洛比的非洲人族群開始成長,第一次處於多數的地位[21]。不過成長也帶來計劃上的問題,Thorntorn White曾指過此事[22],其計劃團隊也有指出此一問題,稱為「奈洛比問題」[23]1926年2月時,殖民地長官Eric Dutton在前往肯亞山的途中,經過奈洛比,提到:
也許有一天,奈洛比會有柏油路,大道上會有花朵盛開的樹木,兩旁會有知名的建築物,有開闊的空間以及莊嚴的廣場,一個適合信仰以及這個國家的大教堂,有博物館以及藝術,有劇院以及公共的辦公室。很公平的說,政府以及市政府已經很勇敢的解決這個問題,其都市計劃很有企圖心,足以讓奈洛比成為一個美麗的城市,而計劃也已慢慢進行,有些已經完成。不過在計劃取得成果之前,奈洛比就只能維持目前的情形,一個邋遢的城市,不適合領導這個可愛的國家[2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城市持續的擴張激怒了原住民中的马赛人及基庫尤人[25],這導致了1950年代的茅茅起義,以及蘭開斯特宮會議,這開始了肯亞從殖民地轉變為獨立國家的歷程,後來肯亞在1963年獨立。
東非工會大會(East African Trades Union Congress,EAUTC)在1950年的春天,在奈洛比發起了為期9天的1950年奈洛比大罷工[26][27]。
獨立後
[编辑]肯亞獨立後,仍以奈洛比為其首都,而其快速的發展引發基礎設備不足的議題,常常會有停電以及缺水的問題。
肯亞塔國際會議中心(KICC)在1973年9月11日開幕,此建築有28樓,是由挪威建築師Karl Henrik Nøstvik和的Kenyan David Mutiso所設計,是當時奈洛比唯一有公用停機坪的大樓。此建築興建於1970年代,是當時最環境友善,也最具環境意識的建築。其主結構體是由當地可以取得的材料,像是礫石、砂、水泥及木材所建造,也有開放空間可以有自然曝氣以及自然採光。整個會議廳由長方體組成,塔樓是由許多長方體組成的圓柱體組成,圓形劇場和直升機停機坪的形狀均是圓錐體。建築是沿著混凝土的中心建造,外圍用玻璃窗代替牆,可以有最大程度的自然採光[28]。
在1971年世界银行通過讓奈洛比機場(現今的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進一步擴張需要的資金,包括新的國際線及國內線旅客大廳、此機場第一個專供貨物及貨運的航廈、新的計程車車道、停機坪、內部道路、停車場、警察局以及消防隊、航道以及車道照明、消防供水系統、水電、通訊以及污水系統、雙車道客運通道、機場的安全、排水以及主要道路(Airport South Road)。此一計劃的總金額超過美元2900萬(若是2013年的美元,是1.118億)[29]。1978年3月14日,機場大樓的結構完成,由肯亞首任總統乔莫·肯雅塔啟用,他在啟用後不到五個月就去世了。因此此機場更名為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以紀念首任總統。
Giraffe Centre是在奈洛比西南邊的動物避難所,在1983年開幕。直到今日為止,此機構仍養育瀕臨絕種的羅氏長頸鹿。
1988年8月時,當時位在奈洛比市中心的美國大使館,在被基地组织及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炸毀,這是一系列1998年美国大使馆爆炸案中的一部份。該址目前已設立紀念公園[30]。
二十一世紀
[编辑]湯·姆博亞紀念碑,於2021年10月20日在奈洛比完工啟用,湯·姆博亞是之前的肯亞獨立運動政治家,在1969年7月5日被刺身亡。
2012年11月9日,總統姆瓦伊·齐贝吉在開通了耗資310億肯亞先令的錫卡高速公路(Thika Superhighway)。此一大型計劃是在2009年開始,在2011年結束。其中包括將四線車道擴寬為八線車道、架設地下道,在環狀交叉路設置立交橋以避免車流堵塞。50.4公里的高速公路分為三階段:Uhuru 高速公路到Muthaiga環狀交叉路;Muthaiga環狀交叉路到肯雅塔大学;肯雅塔大学到錫卡鎮[31]。
2017年5月31日,總統乌胡鲁·肯雅塔為蒙巴萨—内罗毕标准轨铁路揭幕[32],此鐵路主要是由中國公司所建造,其中90%的費用是來自中國的資金,10%是來自肯亞政府。要建造的第二階段是要連接奈瓦沙的現有鐵路,也要連結到乌干达邊界。
2020年8月11日,奈洛比議會議長Beatrice Elachi辭職[33]。接著奈洛比市長Mike Sonko被彈劾免職[34],四天之後的12月21日,剛剛當選的[35]議長Benson Mutura宣誓代理奈洛比市長。Mutura要代理市長至少六十天[34]。
奈洛比的歷史人口資料
[编辑]年份 | 1969年 | 1979年 | 1989年 | 1999年 | 2009年 | 2019年 |
---|---|---|---|---|---|---|
奈洛比 | 509,286人 | 827,775人 | 1,324,570人 | 2,143,254人 | 3,138,369人 | 4,397,073人[36] |
地理
[编辑]奈洛比位在1°09′S 36°39′E / 1.150°S 36.650°E和 1°27′S 37°06′E / 1.450°S 37.100°E的位置,面積696平方公里(270平方英里)。
奈洛比在烏干達首都康培拉及肯亞第二大城市蒙巴薩之間。因為奈洛比鄰近东非大裂谷的東側,偶爾會出現小型的地震。恩貢山在奈洛比的西邊,是奈洛比地區最主要的地理特徵肯尼亚山在奈洛比的北邊,而乞力马扎罗山則在東南方[37]。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旺加里·马塔伊極力要拯救位在奈洛比北邊的卡魯拉森林,原住民居住在此,但目前可能會被房屋以及其他基礎公共設施所取代[38]。
奈洛比西部的鄉村從奈洛比南方的肯亞公立醫院延伸到位在北方20公里邊,Gigiri鄉村的聯合國總部。奈洛比的中心點在中心商業區裡的奈洛比廣場。肯亞議會大樓、聖家主教座堂、奈洛比市政廳、奈洛比法院及肯亞塔國際會議中心都在廣場的周圍。
氣候
[编辑]依照柯本气候分类法,奈洛比的氣候屬於亞熱帶高地氣候(Cwb)。奈洛比海拔1,795米(5,889英尺),傍晚可能會冷,特別是在六月及七月份,傍晚海度可能會降到9 °C(48 °F)。奈洛比一年當中最多晴天,最熱的季節是從12月到3月,日間平均最高溫度為28度[39]
奈洛比有雨季,但降雨不大。一年中最多雲的季節是在雨季之後,一直到9月,天氣多半是陰天,伴隨著毛毛雨。奈洛比接近赤道,四季的差異不大,季節可以分為雨季及旱季,也因為緯度因素,一年當中日出和日落時間的變化也不大[40]。
内罗毕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温 °C(°F) | 24.5 (76.1) |
25.6 (78.1) |
25.6 (78.1) |
24.1 (75.4) |
22.6 (72.7) |
21.5 (70.7) |
20.6 (69.1) |
21.4 (70.5) |
23.7 (74.7) |
24.7 (76.5) |
23.1 (73.6) |
23.4 (74.1) |
23.4 (74.1) |
平均低温 °C(°F) | 11.5 (52.7) |
11.6 (52.9) |
13.1 (55.6) |
14.0 (57.2) |
13.2 (55.8) |
11.0 (51.8) |
10.1 (50.2) |
10.2 (50.4) |
10.5 (50.9) |
12.5 (54.5) |
13.1 (55.6) |
12.6 (54.7) |
12.0 (53.5)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64.1 (2.52) |
56.5 (2.22) |
92.8 (3.65) |
219.4 (8.64) |
176.6 (6.95) |
35.0 (1.38) |
17.5 (0.69) |
23.5 (0.93) |
28.3 (1.11) |
55.3 (2.18) |
154.2 (6.07) |
101.0 (3.98) |
1,024.2 (40.32) |
数据来源:[41] |
分區以及鄰近地區
[编辑]奈洛比分為許多的選區,各選區都有在肯亞國民議會的議員代表。最早的選區規劃分為Makadara、Kamukunji、Starehe、Langata、Dagoretti、Westlands、Kasarani和Embakasi八個選區,在2010年時調整修改[42]。新的選區有Embakasi North、Embakasi South、Embakasi Central、Embakasi East、Embakasi West、Makadara、Kamukunji、Starehe、Mathare、Westlands、Dagoretti North、Dagoretti South、Langata、Kibra、Ruaraka、Roysambu和Kasarani。主要的行政分區有Central、Dagoretti、Embakasi、Kasarani、Kibera(基贝拉)、Makadara、Pumwani及Westlands八個。大部份高級的郊區在奈洛比的西邊和北邊,大部份的歐洲裔居民從殖民時期就已居住在此[43]。許多地名和英國的地名相同,反映出此城市的殖民歷史。
大部份的中產階級會居在北邊的區域,以及靠近機場的東南邊及西南邊。收入較低的會住在奈洛比的東部較遠處。超過90%的奈洛比居民會在奈洛比都會區工作。許多索馬里人移民會住在東邊的Eastleigh[44]。
基贝拉貧民窟
[编辑]奈洛比的基贝拉貧民窟,據政府統計資料,居民有185,777人[45]。不過非官方的資料估計其人口是在五十萬人到十百萬人之間,人數差異因為各組織定義的基贝拉貧民窟範圍不完全相同[46][47][48][49]。
行政区划
[编辑]内罗毕市享有一个完整的行政县/地区的地位。
内罗毕省在肯尼亚从其他地区的几种方法不同。该县是完全城市。它只有一个地方的权力,内罗毕市议会。内罗毕省分为“区”,直到2007年,当三个地区创建。在2010年,随着新宪法,内罗毕更名为一个县。
内罗毕县有8个选区。选区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区划名称,这样Starehe的选区是等于中部赛区,Langata选区基贝拉的划分,选区界限Kamukunji Pumwani部。
選區
[编辑]内罗毕分为17個選區,85個地点[50],主要是用其住宅區命名。例如Kibera Division就包括了基贝拉(Kibera,肯尼亚最大的贫民窟)。 17個選區如下:
- Dagoretti North
- Dagoretti South
- Lang'ata
- Kibra
- Kasarani
- Roysambu
- Ruaraka
- Embakasi Central
- Embakasi East
- Embakasi North
- Embakasi South
- Embakasi West
- Kamukunji
- Makadara
- Mathare
- Starehe
- Westlands
人口
[编辑]年份 | 人口 | 增长 |
---|---|---|
1906 | 11,500 | 0 |
1911 | 14,000 | 2,500 |
1921 | 24,300 | 10,300 |
1926 | 29,900 | 5,600 |
1929 | 32,900 | 3,000 |
1931 | 47,800 | 14,900 |
1939 | 61,300 | 3,500 |
1944 | 108,900 | 47,600 |
1948 | 119,000 | 20,100 |
1955 | 186,000 | 67,000 |
1957 | 221,700 | 35,700 |
1960 | 251,000 | 29,300 |
1962 | 266,800 | 17,800 |
1965 | 380,000 | 113,200 |
1969 | 509,300 | 129,300 |
1979 | 827,775 | 318,475 |
1989 | 1,324,570 | 496,795 |
1995 | 1,810,000 | 485,435 |
1999 | 2,143,254 | 333,254 |
2005 | 2,750,561 | 607,307 |
2009[51] | 3,138,369 | 387,808 |
經濟
[编辑]此章节尚無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
公園和花園
[编辑]奈洛比有許多的公園以及開放空間。市區內許多地方都有茂密的樹木覆蓋,也有許多的綠地。奈洛比最著名的公園是Uhuru公園。公園在1969年啟用,位置在中心商業區以及Upper Hill的旁邊。Uhuru是斯瓦希里语中的自由,Uhuru公園也是戶外演說,服務以及集會的場所,前總統丹尼尔·阿拉普·莫伊曾希望其政黨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62層樓總部可以設在公園內[52],後來在諾貝爾和平奬旺加里·马塔伊發起活動呼籲,才留下了這個公園。
中央公園在Uhuru公園旁邊,其中有紀念第一任總統乔莫·肯雅塔的紀念館,以及1988年完工,慶祝第二任總統丹尼爾·阿拉普·莫怡執政十年的Moi紀念碑,其他著名的開放空間包括Jeevanjee公園、城市公園、8月5日紀念公園以及Nairobi Arboretum。
交通
[编辑]蒙巴薩-奈洛比鐵路以奈洛比為終點,是肯亞建國以來首條鐵路,2017年5月通車。
奈洛比現建有奈洛比國際機場。過去1930年代和1940年代,英國人來肯亞都是使用伊斯來爾機場(Eastleigh Airport),此機場曾是英國南安普敦到好望角的重要轉機點。而且在和基蘇木(肯亞西部港口)間曾開過飛行艇的交通路線。
友好城市
[编辑]图片
[编辑]-
I&M 银行总部
-
电影院
-
蒙内铁路内罗毕总站
注釋
[编辑]- ^ 2019 Kenya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Volume I: Population by County and Sub-County. Kenya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7 Nov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November 2019).
- ^ Omwenga, Mairura. Nairobi Emerging Metropolitan Reg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PDF). ISOCARP CONGRESS. 46th ISOCARP Congress. Nairobi: 1–5. 2010-09-19 [17 Novem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17 November 2022).
- ^ Roger S. Greenway, Timothy M. Monsma, Cities: missions' new frontier, (Baker Book House: 1989), p.163.
- ^ mombasa.go.ke. History of Mombasa. Mombasa County. 2018-07-28 [14 June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January 2021).
- ^ britannica.com. Nairobi History. www.britannica.com/. [18 Februar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December 2019).
- ^ Production. East Africa Sisal. [2020-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July 2020) (美国英语).
- ^ Rashid, Mahbub. The Geometry of Urban Layouts: A Global Comparative Study. Springer. 2016-06-16. ISBN 978-3-319-30750-3 (英语).
- ^ 8.0 8.1 Donald B. Freeman, City of Farmers: Informal Urban Agriculture in the Open Spaces of Nairobi, Kenya, McGill-Queen's Press - MQUP, 1 Mar 1991
- ^ Frédéric Landy, From Urban National Parks to Natured Cities in the Global South: The Quest for Naturbanity, Springer, 20 Jul 2018, p.50
- ^ 10.0 10.1 10.2 Anne-Marie Deisser, Mugwima Njuguna,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Kenya, UCL Press, 7 Oct 2016, p.76
- ^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Nairobi: National capital and regional hub. unu.edu. [17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une 2013).
- ^ Tignor, Robert L. Colonial Chiefs in Chiefless Societies.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1971, 9 (3): 339–359 [September 28, 2020]. JSTOR 159669. S2CID 154551781. doi:10.1017/S0022278X00025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7 April 2022).
- ^ Roman Adrian Cybriwsky, Capital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An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 History, and Culture, ABC-CLIO, USA, 2013, p. 303
- ^ The Eastern Africa Journal of Histor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Volume 1, Indiana University, 8 Publishers, 1996
- ^ Reiter, Paul. The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malaria. Spectator. 5 December 2009 [25 Jul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February 2016).
- ^ The man who saved Nairobi from the Bubonic Plague – Owaahh. Owaahh. 16 April 2014 [19 Januar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anuary 2018) (美国英语).
- ^ Sana Aiyar, Indians in Kenya: The Politics of Diaspor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p.42
- ^ Claire C. Robertson, Trouble Showed the Way: Women, Men, and Trade in the Nairobi Area, 1890–1990,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6
- ^ Merriam-Webster, Inc. Merriam-Webster's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Merriam-Webster. 1997: 786. ISBN 0-87779-546-0.
- ^ Britannica, Nairobi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18 June 2019., britannica.com, USA, accessed on July 7, 2019
- ^ 21.0 21.1 Garth Andrew Myers, Verandahs of Power: Colonialism and Space in Urban Africa,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3
- ^ Thorntorn Whit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2 October 2020.
- ^ Martin, A. M.; Bezemer, P. M. The concept and planning of public native housing estates in Nairobi/Kenya, 1918- 1948.. Planning Perspectives. 2020, 35 (4): 609–634. Bibcode:2020PlPer..35..609M. S2CID 150702513. doi:10.1080/02665433.2019.1602785 .
- ^ Dutton, E. A. T. 1. Kenya Mountain. Introduction by Hilaire Belloc 1. London: Jonathan Cape. 1929: 1–2 [1929].
- ^ Elkins, Caroline. Britain's Gulag: The Brutal End of Empire in Kenya. United Kingdom, Pimlico, 2005.
- ^ History of COTU(K) – Central Organization of Trade Unions (COTU-K). cotu-kenya.org.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anuary 2022).
- ^ The Nairobi General Strike, 1950: From Protest to Insurgency. libcom.org.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 June 2021).
- ^ "Our Histor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7 March 2017., The Kenyatta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re.
- ^ Nairobi Airport Project. The World Bank. [7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March 2014).
- ^ United States Embassy. Quiet Memorials Mark Fourth Anniversary of Embassy Bombing. usembassy.gov. [17 June 2007].[失效連結]
- ^ "Kibaki to officially open Sh30bn Thika superhighwa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10 May 2017., The Nation, 5 November 2012.
- ^ Kenya inaugurates new Chinese-funded railway. www.aljazeera.com. [2023-06-08].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une 2023) (英语).
- ^ Bonface Otieno. Nairobi County Speaker Beatrice Elachi resigns. Business Daily Africa (Nairobi). 11 August 2020 [22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anuary 2021).
- ^ 34.0 34.1 Omulo, Collins. Assembly Speaker Benson Mutura sworn in as Acting Nairobi Governor – VIDEO. Nairobi News. December 21, 2020 [December 22,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December 2020).
- ^ Kiruga, Morris. Kenya: Can former Nairobi governor Mike Sonko make a comeback?. The Africa Report. 22 December 2020 [22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December 2020).
- ^ " 2019 Kenya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Volume I: Population by County and Sub-Count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13 November 2019., KNBS 2019 Kenya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 ^ Perceptive Travel. Nairobi by Degrees. perceptivetravel.com. [14 June 2007].[失效連結]
- ^ The East African. Karura: Are We Missing the Trees for the Forest?. nationmedia.com. 2 November 1998 [14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 ^ United Nations. Travel and Visa Information. unhabitat.org. [20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September 2007).
- ^ Gaisma. Nairobi, Kenya – Sunrise, sunset, dawn and dusk times, table. gaisma.com. [22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3 March 2012).
- ^ World Weather Information Service - Nairobi. WorldWeather.org. [2008-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18).
- ^ Nairobi City Council. Councillors, Wards & Constituencies. nairobicity.org. [20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March 2007).
- ^ Nairobi City Council. Living in Nairobi. nairobicity.org. [20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9 March 2007).
- ^ Monsters and Critics. Urban Somali refugees call Nairobi's "Little Mogadishu" home. news.monstersandcritics.com. [20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June 2007).
- ^ 2019 Kenya Population and Housing Census Volume I: Population by County and Sub-County. Keny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November 2019).
- ^ Erulkar, Annabel S.; Matheka, James K. Adolescence in the Kibera Slums of Nairobi, Kenya (PDF). The Population Council. 2007 [2 April 202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1 May 2012).
- ^ Mutisya, Emmanuel; Yarime, Masaru. Understanding the Grassroots Dynamics of Slums in Nairobi: The Dilemma of Kibera Informal Settlements (PDF).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 Applied Sciences & Technologies. 2011: 197–213 [30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9 August 2017).
- ^ Tomasini, Anne. Audio Slideshow: Dr. Biden Sees the Neighborhoods of Kenya. The White House. June 8, 2010 [30 Ma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November 2016).
- ^ Kibera: How slum lords cash in on misery. www.thepeople.co.ke. [27 April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October 2013).
- ^ [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19 March 2013.
- ^ 2009 Census results End (PDF). knbs.or.ke. 2010-08-31 [2010-08-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1-16).
- ^ The Standard. Kenyans must have a sustained campaign against land grabbing. eastandard.net. [25 June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January 2015).
- ^ Sister Cities International. Sister-cities.org. [2010-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2).
- ^ Raleigh, North Carolina. Sister Cities International. [29 Jan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6).
- ^ 存档副本. [2013-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