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貢
朝貢 | |||||||||
漢語名稱 | |||||||||
---|---|---|---|---|---|---|---|---|---|
正體字 | 朝貢 | ||||||||
簡化字 | 朝贡 | ||||||||
| |||||||||
越南語名稱 | |||||||||
國語字 | triều cống | ||||||||
漢喃 | 朝貢 | ||||||||
韓語名稱 | |||||||||
諺文 | 조공 | ||||||||
漢字 | 朝貢 | ||||||||
| |||||||||
日語名稱 | |||||||||
漢字 | 朝貢 | ||||||||
| |||||||||
蒙古語名稱 | |||||||||
傳統蒙文 | ᠠᠯᠪᠠ ᠪᠠᠷᠢᠺ | ||||||||
西里爾蒙文 | алба барих | ||||||||
滿語名稱 | |||||||||
滿文 | ᠠᠯᠪᠠᠨ ᡩᡝ ᠪᡝᠨᠵᡳᠮᡝ ᠵᡳᡥᡝ ‧ ᠠᠯᠪᠠᠨ ᠵᠠᡶᠠᠮᠪᡳ ‧ ᡩᠣᡵᠣ ᠵᠠᡶᠠᠮᠪᡳ | ||||||||
穆麟德轉寫 | alban de benjime jihe ‧ alban jafambi ‧ doro jafambi | ||||||||
太清轉寫 | alban-de benjime jihe ‧ alban jafambi ‧ doro jafambi | ||||||||
名稱 | |||||||||
進貢/シンコウ ‧ チンクン sinkou ‧ cinkun |
朝貢(拉丁語:tributum),又稱進貢、上貢,是一方將財富以某種形式給予另一方,以表示順從或結盟,尤其是君主國裡臣民獻上禮物給君主,或藩屬國也會向宗主國獻上禮物。這些禮物稱為貢品。朝貢是地方臣服於中央統治者,或者屬國臣服於宗主國的表示。
詞源
[編輯]據《禹貢·疏》載:「貢者,從下獻上之稱,謂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可見,貢賦之物,為一地「所生異物」,也就是特產之物。
西亞
[編輯]古代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是古代朝貢帝國的一個例子; 其對非波斯臣民的要求除了定期朝貢外不多,但是如果未能定期朝貢後果很嚴重。貢品可能是黃金、奢侈品、動物、士兵或奴隸。
雅典接受提洛同盟和其他城市的貢品。亞述帝國、巴比倫、迦太基帝國和羅馬帝國接受其省份和臣屬王國的貢品。
歐洲
[編輯]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後期支付給蠻族的大筆款項基本上是保護費,以防止他們攻擊帝國領土。因為帝國不承認政治上存在臣服關係,所以通常不稱為「貢品」。
冊封體制
[編輯]中華朝貢體系是最為典型的朝貢體系,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存在於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國際關係體系。東亞朝貢體系乃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中原王朝以天朝自居,透過冊封,結合儒家思想體系,層層往外推拓。
而在某些時期,中原王朝由於種種原因也曾向周邊其它強勢的民族或國家進貢。
後期,大約在唐朝時期,朝貢關係漸漸轉化為朝貢貿易,遵循「禮尚往來」,例如,東亞(琉球)等國將本國物品以朝貢名義運送到明朝獻給中國統治者,以此換取自己所需的天朝貨物。
此外,各國的地方政府也會向本國君主進貢貢品,貢品通常是全國各地或品質優秀、或稀缺珍罕,或享有盛譽,或寓意吉祥的極品和精華。貢者:名、特、優也。貢品多為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貢品文化,包括制度、禮儀、生產技藝、傳承方式、民間傳說故事等。
中國王朝內地方對中央的進貢
[編輯]太湖白魚是隋朝貢品,《吳郡志》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採之,隋時入貢洛陽」。
明清兩代,鰣魚是為貢品,自江南送至北京。吳嘉紀有《打鰣魚》詩:「打鰣魚,供上用,船頭密網猶未下,官長已備驛馬送。櫻桃入市筍味好,今歲鰣魚偏不早。觀者倏忽顏色歡,玉鱗躍出江中瀾。天邊舉匕久相遲,冰填箬護付飛騎。君不見金台鐵瓮路三千,卻限時辰二十二。」 鰣貢乃是明太祖定都南京時定下的,鰣魚為四月左右的迴遊性魚類,主要作為太廟祭祀的享品,「鰣非難供而鰣之性難供」鰣魚離水即死,明成祖遷都後,經二千五百里運送到北京,造成富戶的負擔加重,捕鰣魚對貧戶而言,事實上是不難的。康熙二十二年,山東按察司參議張能麟上《代請停供鰣魚疏》,歷數鰣貢給百姓帶來的不便。康熙下令:「永免進貢」。方濬師云:「向有魚貢,乾隆初元,恭奉上諭:『聞江南長江一帶有貢獻鰣魚之例,至康熙年停止,因而改為折價向網戶徵收,充地方公用。』」,亦可證貢品清代與明代相同,作為丁役的一部分,通常為貧戶負擔,免去仍要改其他丁役負擔,比如負擔衙門差役的工時費,雍正時攤丁入畝,已將原本地方經費的丁役丁銀上繳中央,乾隆時但仍對漁戶徵銀,故有方濬師之疏,同樣的有清一代貢品作為丁差丁銀的一部分,所有地方都重復徵收或加雜派,比如福建的貢糖,及各地的貢茶(如雲南普洱茶、台灣文山包種茶及江蘇碧螺春),另外,廣東以外國商品上貢,在清代都屬攤丁入畝後的加派,其例全國可見。
明代歲貢為均徭銀差的一部分,均徭則是以丁為主,服務於官府內的經常性差事,均瑤又分力差與銀差,力差多由富戶應役,名目多為皂隸、獄卒、門子、馬伕、驛館夫,由應役人親身應役,銀差多為貧戶應役繳納,以平衡負擔,名目為歲貢、馬匹、草料、工食、材薪、膳夫折價。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