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夫 (1901年)
李鐵夫 리철부 | |
---|---|
本名 | 韓偉鑑/韓偉鍵/韓偉健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96年[1]或1901年[2] 大韓帝國咸鏡道洪原郡 |
逝世 | 1937年7月10日 中國陝西省延安縣 |
墓地 | 中國陝西省延安市清涼山 |
別名 | 李鐵岳、李鐵夫、李光宇、李永植(化名)[1] |
語言 | 朝鮮語、漢語、日語 |
母校 | 早稻田大學 |
職業 | 革命家 |
政黨 | 朝鮮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
李鐵夫(韓語:리철부,1896年或1901年—1937年7月10日),原名韓偉鑑[3](又作韓偉鍵[4][5][6]、韓偉健,朝鮮語:한위건/韓偉健[1]),朝鮮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朝鮮共產黨第一屆中央委員,曾任中國共產黨河北省委員會書記兼天津市委員會書記。
李鐵夫原籍朝鮮咸鏡南道洪原郡,早年參加三一運動,1924年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畢業,1927年被選舉為朝鮮共產黨中央委員,1928年經共產國際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起任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等職務。1934年,他因反對王明左傾路線而被扣上「右傾取消主義的鐵夫路線」帽子,被撤銷領導職務和黨籍,直至1936年被劉少奇復職任命為河北省委委員兼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1937年春,「鐵夫路線」被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平反。李鐵夫被升職為中共河北省委書記兼天津市委書記。1937年7月10日,李鐵夫因病在延安去世。
早年生涯
[編輯]李鐵夫出生於朝鮮咸鏡南道洪原郡的一個農民家庭。1914年,他在家鄉完成小學教育,前往朝鮮京城愛國人士創辦的五星中學讀書,1917年畢業後入京城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俄羅斯十月革命勝利後,他開始在朝鮮積極組織學生運動。1919年三一運動期間,他與朱翌、康基德等人成立了全國學生獨立運動總指揮部,是朝鮮青年學生獨立運動領袖。同年4月,他為躲避日本警察的通緝,前往蘇聯,後又到上海投靠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新大韓新聞社」作編輯。[7]:1-2[8]:212[9]
1920年,李鐵夫認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難以實現朝鮮獨立,轉而離開上海赴日本學醫。同年10月,他在日本與金世然、何泌源、朴洛鍾等成立共產主義研究會,學習《共產黨宣言》和馬列主義書籍,後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1924年,他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後,重返朝鮮,在《東亞日報》當記者,秘密從事共產主義運動。1926年,他加入「馬克思列寧主義同盟」。次年,他在統一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朝鮮共產黨中央委員。[7]:2[8]:212-213[4]
中共地下黨
[編輯]1928年2月,由於朝鮮共產黨內部出現叛徒,李鐵夫為躲避逮捕再次回到上海,化名李鐵夫[5]。同年春,他經共產國際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在華北地區從事地下黨工作。為掩護身份和不流利的中文,他對外自稱是福建人,姓楊。1931年秋,他被任命為北平反帝同盟黨團書記,1932年起任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長、組織部長。1933年5月18日,他在北平出席反帝同盟黨團會議時被捕,被關押在北平公安局第三看守所,後又被押往南京監獄。經南京朝鮮民族革命黨和中共的營救,同年7月15日李鐵夫被保釋出獄。1934年初,李鐵夫被中共派往天津工作。為幫助他掩護身份,中共決定讓天津文化總同盟黨團書記(公開身份是南開中學語文教員)張秀岩[註 1]與他裝作夫妻同住。兩人後經黨組織同意在1934年底成為真正的夫妻。[7]:2-3[8]:213-214[4]
鐵夫路線
[編輯]李鐵夫在華北工作期間,左傾路線在中共黨內盛行。1930年8月,中共順直省委受立三路線影響作出「關於全國革命高潮與北方黨目前的政治任務決議」,錯誤認為革命高潮已經到來,大規模組織暴動和罷工,導致很多共產黨員被捕被害。1931年1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後,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共產國際的扶植下開始統治中共中央領導層。1932年6月,北方各省委代表聯席會議作出加緊組織罷工建立北方新蘇區的決定。在王明左傾路線的領導下,河北省的共產黨人數從3000餘人減少至不足1000,天津市的共產黨人數一度降至只有30餘人。[10][4]
認識到左傾錯誤嚴重性的李鐵夫對王明的左傾路線進行了激烈批評。1933年11月至1934年初,他先後撰寫了《關於黨內問題的幾個意見》、《關於目前整頓組織的幾個意見》、《「左」傾機會主義的反動性》等10篇文章和意見書給中共河北省委,並要求在省委刊物《火線》上發表部分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白區黨的工作應該採取隱蔽的方式積蓄力量,不能蠻幹,請求省委及時糾正左傾錯誤。李鐵夫的意見雖然得到很多人的認可,但北方代表陳鐵錚卻認為是右傾機會主義的「鐵夫路線」。他致信河北省委指責李鐵夫的思想是「露骨的仇視黨的言論」,要求河北省委不得在黨刊上發表李鐵夫的文章,已經編印的也要立即撤下。隨後,李鐵夫被扣上「右傾取消主義的鐵夫路線」的帽子,遭到批判,並被停止任何領導工作。就連張秀岩也受到牽連。[10][4][5][9]
被切斷黨的關係後,李鐵夫並沒有灰心,他組織領導了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天津各界救國聯合會等抗日救亡團體,深入群眾開展宣傳工作,利用上層關係營救被捕同志。他還並創辦了地下刊物《華北烽火》和半公開刊物《民眾抗日救國報》,報道紅軍長征消息,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1934年5月,吉鴻昌、南漢宸等人組建「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爭取中國國民黨抗日反蔣勢力。李鐵夫積極參與其中,為愛國人士培訓班講授革命真理和中共抗日統一戰線政策。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後,李鐵夫組織領導了天津學生「一二·一八」的抗日遊行示威。他與學生們手挽手走在遊行隊的最前面。[8]:216-217[4][5][6]
天津市委書記
[編輯]1935年秋,彭真刑滿釋放,開始負責中共中央北方局天津工作組的工作,結束了李鐵夫與中共黨組織的隔離[5]。1936年4月,劉少奇被中共中央派往天津擔任北方局書記,並開始貫徹瓦窯堡會議精神,肅清王明左傾路線。劉少奇糾正了「右傾取消主義鐵夫路線」的錯誤,重建天津市委。李鐵夫被任命為河北省委委員兼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張秀岩被任命為天津市委婦女部長。[4][9][5]
1936年5月,日本增兵華北,將「天津駐屯軍」升格為「華北駐屯軍」,總部設在天津。三百多名為日軍修築秘密工事的中國勞工被殺死投入海河。「海河浮屍」案引發天津各界的憤怒。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天津市委為應對日益嚴重的抗日局勢,大力組織抗日遊行示威。李鐵夫親自前往各院校聯繫黨員和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最終成功組織發起「五·二八」大遊行。[5][6][4]
李鐵夫上任天津市委書記後,大力發展黨員和基層支部工作。他通過組建「民眾救國會」、「工人救國會」、「農民救國會」等團體團結教育、新聞、銀行和工商業人士,並成立了「天津各界救國會」,推動天津的抗日救亡運動。截至1936年底,天津共產黨員人數由不足10人發展到400餘人,民族解放先鋒隊員達到700人。此外,他還成立了學生區委會,並在工人較多的塘沽建立了黨的區委以加強對學生與工人的工作。張秀岩也在各院校組織成立女同學會,在英美煙草公司開辦女工夜校,並利用天津基督教女青年會開展抗日活動。此外,她還創辦了《婦女園地》(後更名《天津婦女》)宣傳革命思想和抗日救國理念。[5][6]
延安行
[編輯]1937年春天,李鐵夫作為中共河北省委委員和天津市委書記、白區工作代表,赴延安參加中共中央白區工作會議。他在會上做了兩次發言。毛澤東對他反對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給予了充分肯定,稱「華北黨對於臨時中央的冒險路線曾有過尖銳的反對意見,其領袖是李鐵夫同志。……有兩種人,一種是誇誇其談,這是主觀主義的胡說。另一種是實事求是,不尚空談,顧及時間、地點與條件,這是唯物辯證的革命觀。劉少奇、李鐵夫還有許多同志是後者的代表。」李鐵夫在此次會議上還被任命為中共河北省委書記兼天津市委書記。[5][8]:218
由於當時李鐵夫身染肺病,中共中央讓他先留在陝甘寧西北局工作。不過,他後突染傷寒,醫治無效,於1937年7月10日病世。延安為他召開了追悼會,遺體安葬於延安清涼山。《新中華報》刊登了他的傳略。1945年,中共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為李鐵夫立了墓碑,墓碑正面書:「朝鮮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朝鮮共產黨中央委員,中共河北省委書記李鐵夫同志之墓」,落款為中共中央辦公廳[5][8]:218。2014年9月,李鐵夫墓碑被遷至延安四八烈士陵園,2016年4月30日建衣冠冢[3]。
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한위건 (韓偉健). 韓國民族文化大百科事典.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3) (韓語).
- ^ [백년백인] 모택동이 수차 높게 평가한 조선족당원 리철부. 人民網朝鮮文版. 2013-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4) (韓語).
- ^ 3.0 3.1 李铁夫: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中國軍網. 2023-09-11 [2024-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4).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袁坤. 李铁夫: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的朝鲜人. 《文史天地》. 2014, (08).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何立波. 鲜为人知的“铁夫路线”与朝鲜人李铁夫. 《黨史文苑》. 2011, (07).
- ^ 6.0 6.1 6.2 6.3 曹冬梅. 追寻光明的革命者——记朝鲜籍中共党员李铁夫. 《求知》. 2018, (12).
- ^ 7.0 7.1 7.2 《不屈的战士:怀念李铁夫同志》.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82年11月.
- ^ 8.0 8.1 8.2 8.3 8.4 8.5 8.6 中國朝鮮族歷史足跡叢書編委會. 《烽火》. 1992年6月. ISBN 7-105-01492-X.
- ^ 9.0 9.1 9.2 葉介甫. 李铁夫:英雄豪气铸风骨. 《文史春秋》. 2014, (01).
- ^ 10.0 10.1 李艷傑. 李铁夫在白区工作中的反“左”倾斗争. 《黨史博採》. 199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