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瓦拉王國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4月18日) |
納瓦拉王國 | |||||||||||
---|---|---|---|---|---|---|---|---|---|---|---|
824年—1841年 | |||||||||||
首都 | 潘普洛納 | ||||||||||
常用語言 | 巴斯克語、拉丁語、奧克語、法語以及卡斯蒂利亞語 | ||||||||||
宗教 | 羅馬天主教、基督新教胡格諾派 | ||||||||||
政府 | 世襲君主制 | ||||||||||
納瓦拉國王 | |||||||||||
• 1004-1035 | 桑喬三世 | ||||||||||
• 1154-1194 | 桑喬六世 | ||||||||||
• 1194-1234 | 桑喬七世 | ||||||||||
歷史時期 | 中世紀至近世 | ||||||||||
• 起義對抗法蘭克王國 | 824年 | ||||||||||
• 更改國號 | 1004年 | ||||||||||
1479年 | |||||||||||
• 阿拉貢併吞南部 | 1512年 | ||||||||||
• 北部與法蘭西王國結為共主邦聯 | 1589年 | ||||||||||
• 北部併入法國 | 1841年 | ||||||||||
| |||||||||||
今屬於 | 法國 西班牙 |
法國歷史 |
---|
歷史系列條目 |
主題 |
法國主題 |
納瓦拉王國(西班牙語:Reino de Navarra;巴斯克語:Nafarroako Erresuma;法語:Royaume de Navarre),原名潘普洛納王國(巴斯克語:Iruñeko Erresuma),是一個控制比利牛斯山脈大西洋沿岸土地的歐洲王國。
王國歷史
[編輯]在中世紀早期,納瓦拉居民以巴斯克人為主。位於埃布羅河和加龍河之間的土地叫作「巴斯科尼亞」,在卡斯蒂利貴族統治之下被聯合起來。在穆斯林入侵和查理曼的法蘭克帝國擴張之後,這片土地被分裂,並最終於九世紀時形成了兩個主要的王國卡斯蒂利亞王國和潘普洛納王國。經歷了封建制,並受到它的強大鄰居阿拉貢、卡斯蒂利亞和法國的影響。
6世紀的伊比利亞半島在西哥特人的統治下沒有發生地震式的政治事件。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國王們在保留羅馬的舊有行政方式上比墨洛溫王朝統治者們更成功些,特別是在估稅和收稅方面。他們在統治早期比墨洛溫王朝缺乏一個宗教方面的重要優勢,因為信奉亞流派的西哥德統治者與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羅馬人以及猶太教臣民在信仰上並不統一。
711年4月29日,「塔里克的山峰」塔里克·伊本·齊亞德帶領剛皈依伊斯蘭教不久的柏柏爾人軍隊在直布羅陀登陸,開始一連串的征服行動,瓜達萊特戰役不是一次孤立的柏柏爾人襲擊,它是一系列跨過直布羅陀海峽的柏柏爾人突襲的延續,這些突襲者在之前已洗劫了伊比利亞南部的幾個城鎮,可能自705-706年征服丹吉爾以來,柏柏爾人就開始了騷擾。
711年,貝提卡的公爵羅德里克在瓜達萊特戰役戰敗並被入侵的穆斯林殺死,其遺孀埃吉洛娜據傳與西班牙的第一位穆斯林總督阿卜杜勒·阿齊茲·穆薩·努賽爾結婚。西班牙被伊斯蘭教將領塔里克·伊本·齊亞德征服,此時另一個國王阿基拉二世統治了西哥特王國的東北部巴斯克,他與羅德里克的關係尚不明確。阿基拉二世的硬幣據調查比羅德里克的要多,調查結果尚在領土部份兩人沒有重疊,西哥特王國可能在曾被分為兩派統治。從後來的中世紀基督教編年史中推斷,羅德里克的前任維蒂扎對猶太人的溫和政策引起了反對,導致羅德里克跟阿基拉二世發起政變。
由於兩人的嚴苛統治,導致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猶太人摩爾人巴斯克人替倭馬亞王朝軍隊部隊提供了幫助。穆斯林著作《軼事集》記載,考拉·亞胡迪統領着一支由猶太人和柏柏爾人組成的混合部隊,在作戰中表現出色。[1] [2]穆斯林勝利之後,猶太人占據了多個城市,甚至被穆斯林委託駐守塞維利亞,科爾多瓦和托萊多。[3]歷史學家湯普森說:「無論西哥德人迫害猶太人的理由是什麼,這都導致了發起迫害的人的徹底滅亡。」[4]但是,《莫扎拉比編年史》並未記錄猶太人參與了穆斯林。
778年,法蘭克君主查理大帝南下進軍受挫,他率領兵將穿過龍塞斯瓦列斯山口回朝時,遭到巴斯克人伏擊。778年8月15日傍晚,造成法蘭克軍隊大量的損失,包含數位最重要的貴族成員,以及輜重的被掠奪,可能其中有所有穆斯林在薩拉戈薩進貢的黃金。攻擊方在成功後,巴斯克人乘著夜晚的優勢逃跑了。
824年,巴斯克人獨立建國,以庇里牛斯山為界卡斯蒂利亞、潘普洛納和阿拉貢、索夫拉韋、里瓦戈爾薩(後來的阿拉貢王國)和帕拉斯成為擁有巴斯克人口的主要區域實體,當地的巴斯克地區領導人伊尼戈·阿里斯塔加冕為潘普洛納國王,並領導了反抗法蘭克區域政權的鬥爭,所建立的國家到905年改稱為納瓦拉王國。
費爾南多二世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上的最後一個伊斯蘭教國家格拉納達(1492年),從而結束了西班牙歷史上的收復失地運動。
1509年,費爾南多以攝政名義架空自己的女兒卡斯蒂利亞女王胡安娜並將其囚禁。費爾南多於1512年後吞併了納瓦拉王國的南方領土(上納瓦拉)並宣稱繼承納瓦拉王位,達成西班牙全境唯一的實權君主,從而使西班牙全境政治達成統一,1516年費爾南多死後,胡安娜的長子卡爾以與母共治的名義繼位,即神聖羅馬皇帝卡爾五世,因而建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並為了獨攬大權繼續將胡安娜囚禁至死。1524年上納瓦拉成為西班牙統一王國的一部分。期間納瓦拉的北方(下納瓦拉)以庇里牛斯山為界,依然保持獨立,仍稱納瓦拉王國。
母親為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三世,父親為波旁家族納瓦拉配國王安托萬·德·波旁的納瓦拉的亨利於三亨利之戰取勝(1585-1589年,有的說法是1584-1593年;三亨利指:亨利三世、吉斯的亨利、納瓦拉的亨利)成為於1589年成為法國國王,使得納瓦拉王國與法國成為同君聯合,1620年被正式併入法國,納瓦拉的剩餘部分被整合進法國。
亨利即法國波旁王朝第一代君主亨利四世,他的玄孫後來成為西班牙國王,即費利佩五世,創建了西班牙的波旁王朝。
1833年,西班牙君主不再自稱納瓦拉君主。隨後時期的國家治理最終於1841年實現統一。
參考文獻
[編輯]- ^ Es el único nombre recogido en la documentación oficial emanada de la Cancillería Real de Navarra. No se conoce, ni se encontrado aún, registro o documento donde se formule su nombre en otra lengua, salvo las empleadas en la documentación, en latín, en occitano. Tampoco fuentes externas, como las árabes, mencionan otra denominación, si acaso Bilad Navarra, como afirma Ricardo Cierbide (véase la bibliografía). El mismo filólogo menciona fuentes carolingias hablando de hispani wascones y navarri (no se usa conjunción disyuntiva, 'o', sino copulativa, 'y', como si fueran próximos, pero no lo mismo); incluso se distinguen Navarri et Pampilonensis. Véase en Template:Cita Harvard Luego afirma Cierbide que son lo mismo, pero no razona por qué considera que sean los mismo y no próximos, o vecinos, aún siendo un investigador filológicamente muy riguroso. Sin embargo, por poner un ejemplo de contraste, sí existen evidencias documentales medievales de Iruña como denominación vasca de Pamplona pero en referencia a la ciudad no al reino; es decir, tampoco hay en la documentación preservado tal denominación del reino de Pamplona, precedente del reino de Navarra. Véase sobre las lenguas usadas en la documentación, a modo de ejemplo, este artículo: Template:Cita publicación O este otro: Template:Cita publicación
相關索引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