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模板討論:太陽系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模板依照頁面評級標準無需評級。
本模板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天文專題 (獲評模板級不適用重要度
本模板屬於天文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天文學相關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模板級模板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模板無需評級。

冥王星不是柯伊伯帶的一部份嗎?--石添小草 04:45 2004年3月22日 (UTC)

關於這類問題是天文學界爭論的焦點,冥王星現在的大行星地位岌岌可危,遲早要走下神壇的。關於新發現的那顆比冥王星大的星體,暫且可以將之歸類到柯伊伯帶去,不必單獨列出,且不美觀。冥王星的問題則留待國際天文學會正是確定再說吧。--冰封沙漠 要發飈請找我:-) 05:06 2005年8月3日 (UTC)

由於太陽系的分類已經大致底定,這個模版是否重整?分為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四大類,而日後再將小行星、彗星細分。我想先做個Template talk:太陽系N請各位指教。—凌雲 2007年10月23日 (二) 03:11 (UTC)[回覆]

關於併入Template:太陽系之建議

[編輯]
    • (-)反對,此模板本來就應是簡體名稱(簡體模板創建於2004年),後來繁體模板的出現是因為某用戶在2008年擅自將其移動到繁體名稱。User:凌雲最初在修正此問題時沒有將它移回,而是複製了簡體的內容(和水內小行星的情況很相似)。至於為什麼前者少鏈入頁面,那是因為閣下將太陽系和八大行星等條目原有的簡體模板都改成了繁體吧?合理的解決方案應當是繁體移回簡體合併編輯歷史。—迷走SuiDreamBCS Championship! Go Gators! 2009年5月20日 (三) 15:38 (UTC)[回覆]
與下面重復

本頁面的缺點

[編輯]

比較這兩表,

太陽系天體軌道列表 大小列表 質量列表 發現列表
區域
按軌道順序排列
內太陽系 外太陽系 海外天體(TNO) 最外圍 備註
(半徑/km)
類地行星 小行星帶 氣態巨行星 柯伊伯帶 離散盤 奧爾特雲
行星 水星11 金星7 地球6 火星8 木星2 土星3 天王星4 海王星5 半徑2400~70000
清空軌道
矮行星 矮行星 穀神星33 冥王星17
鳥神星23
妊神星25
鬩神星18 球形、未清空軌道
半徑470~1300
候選矮行星 智神星62
灶神星65
健神星87
創神星30
2002MS434
亡神星35
潫神星36
······
2007OR1024
賽德娜32
······
部分星體較大
確認球形即可升格 
繞日
小天體
規則軌道 地球
特洛伊
火星
特洛伊
小行星帶 特洛伊
小行星
海王星
特洛伊
柯伊伯帶 微小星體群體
流星雨為細碎微粒
不規則軌道 阿登型-阿波羅-阿莫爾型
(近地小行星)
半人馬小行星 離散盤 奧爾特雲
達摩克型小行星 · 短周期彗星 長周期彗星
衛星 大於矮行星 月球14 木衛一13
木衛二15
木衛三9
木衛四12
土衛六10 海衛一16 半徑1300~2700
兩顆比水星大
尺寸與矮
行星相當
土衛三31
土衛四29
土衛五20
土衛八22
天衛一28
天衛二27
天衛三19
天衛四21
冥衛一26 球形
半徑500~800
小於矮行星 土衛一97
土衛二70
天衛五79 海衛八88 妊衛一98
亡衛一99
鬩衛一43 接近球形
半徑200~260
小衛星 人造衛星 火衛 小行星衛星 其它木衛 其它土衛 其它天衛 其它海衛 微小星體群體
行星環 太空垃圾 木星環 土星環
麗亞環
天王星環 海王星環 細碎微粒
註:各大星體尾數為其尺寸排名,太陽1不在表中。
排序靠後的星體序號僅供參考,因為缺乏多數TNO準確數據,且形狀古怪的天體的平均半徑因算法各異而變動。
尺寸第1~36名半徑大於400km,全部列出;排名37~99,列出了所有非TNO星體,排序截止2015.1最新數據

太陽系中最重要的天體,除了8行星之外,首位的是7大衛星:木衛一有太陽系最壯觀的火山系統,木衛二是外星生物存在的最熱門候選者,木衛三和土衛六比水星還大,土衛六也是模擬早期地球環境的最佳星球,月球不用多說,海衛一雖然在7大衛星中最小,也被認為曾是TNO的老大,既冥王星鬩神星的大哥。但是這些重要成員在上表中並沒有直接體現。其他次重要的星球情況類似,不多說了。我本來把下表裝進了上表,成為上表的組成部分,(請看 2013年2月9日 17:25‎ 的版本)但是被刪出來了,覺得比較冤。Haojian留言2013年2月9日 (六) 19:57 (UTC)[回覆]

再補充兩句,在我編輯的 2013年2月5日 06:53‎ 版本中,用了Navbox格式建立導航模板,但矮行星後面列的不都是矮行星,但又想把非「矮行星」但卻是「矮行星」同族小弟的星球列在大哥後面,(當然是為了頁面簡明而脈絡清晰)不得已放棄了Navbox格式,不知有沒有高手幫忙!Haojian留言2013年2月9日 (六) 20:18 (UTC)[回覆]

雖然沒有用到Navbox,但我喜歡你的模板的清晰分類。目前的模板為了大行星和矮行星的鏈接對齊頂端的圖片,犧牲了清晰度,居中的一大堆鏈接不容易尋找。然而,我不同意把主要衛星一個一個列出來。這個所謂概括性的「主要」導航模板不應不完整地列出個別類別成員,如不應只把少數「主要」小行星列出來,同樣也不應只把某些衛星列出來(況且衛星名稱本身就是有數字的,一七四二這樣沒有順序的數字會造成誤解和混淆。我也適量地集合了以上兩個模板,自製了一個,如下:

請在此評論,並作出建議。鋼琴小子留言2013年2月9日 (六) 22:07 (UTC)[回覆]

謝謝回復,我聲明一下,上面那個表非常完整,它列出了太陽系所有已知真正星體,還留了一個彈性的區間。按照國際天文學會對星球和巨石相區分的分類方法,達到靜力平衡的body,即呈球形或橢球形的body,才算星球。按照這個要求,中型衛星以上的衛星都無疑義的是星球,而列出的中小型衛星和較小的小行星處在分界線附近,是否算星球尚無定論,而沒列出的衛星和小行星的都太小,只能算巨石或巨冰塊。對於TNO,星體大小形狀數據嚴重缺乏,只列出天文界比較有把握是星球的個體。那些不算星球的小星體,都完全死寂,沒有大氣、沒有地質層級、沒有地質運動,與真正的小石塊沒有明顯的區分界限,更沒有「靜力平衡」之類的判定方式,因此雖然我們對各個大行星的衛星體系有充足的了解,但各個大行星有多少衛星並沒有公認的數目,同樣的還有小行星帶,誰敢說有多少小行星?但是,星球個數非常有限,是可以嚴格判定的。無論是在太陽系內的體量個頭,還是現在的研究價值,還是未來利用、開發價值,星球都是壓倒性的主體,其差別甚至遠超大陸和島嶼的差別。Haojian留言2013年2月10日 (日) 08:29 (UTC)[回覆]

to 鋼琴小子:您列的那個表,「微型行星」和「其他」類別,分類上有個建議:小行星帶和古柏帶的軌道範圍比較緊湊,填補了太陽系「巨盤」無行星區間的空白區域,很多天文學家把他們當作類似行星環的「太陽環」。而近地小行星/半人馬小行星/離散盤/短周期彗星是被大行星引力(向內軌、向外軌、向盤外等等)甩出的軌道怪異的星體,四者之間沒有明確區分界限(只是按照他們相對行星的大致位置關係分類)。而歐特雲和長周期彗星兩者又另有來源,還沒有定論。所以建議最好按照這些屬性來分類更合理。Haojian留言2013年2月10日 (日) 09:16 (UTC)[回覆]

  • 我認為這個模板要根據天體本身由IAU明確界定的分類來顯示,而不是按照屬性,因為屬性是比大分類更細分的東西,又沒有清晰的分界線,而大分類則有著(基本上)明確的定義。這就好像是把一些人按照姓名或性別分類,而不是根據他們是否喜歡聽古典音樂。再者,利用你所說的一些分類,如大小衛星、主要小行星等,同樣地,在同一個大分類中只選取某些個別天體來顯示,我認為不妥。除非好像伽利略衛星等有明確定義分類的天體,不然不應該逕自分隔出所謂「重要」的個別天體。最後,就算要厘定到底甚麼衛星是「主要」的,必須要根據文獻(但不同文獻之間很可能有界定上的差異),請列出你所參照的文獻供大家參考。還有,如果願意的話,請根據以上我的模板,增減修改後在下方發佈。謝謝。鋼琴小子留言2013年2月10日 (日) 17:19 (UTC)[回覆]
  • IAU為什麼要把冥王星(和穀神星)踢出大行星之列?真實的原因是體量,還有各自太多的小兄弟。而如何踢出去的?通過一些別的判別,這些判別(如靜力平衡、清空軌道之類)的核心源頭還是體量。衛星系統是行星系統的翻版,有超級體量的、靜力平衡的、已清空軌道超級王者,也有被邊緣化的帶着大批小兄弟的配角。如果你同意同樣圍繞太陽旋轉的大行星、矮行星和微小星體能合理地歸於不同的重要性層級,那麼衛星的層級怎麼就如此難以接受呢?現在的文獻中,較早期的,或者較「科普」的,的確按照衛星標號依次介紹,但更深入的研究不可避免地體現出主次關係。此外,對於繞日運行的小天體,最早是分成有尾巴的彗星和沒尾巴的小行星;稍晚的研究深入一些,也很直接,算出了軌道的半長軸(相當於半徑),然後和行星軌道半徑比一下,自然地總結出近地的、火木之間的、木海之間的、海外的四類,這很容易理解;但更深入的研究發現,它們的族譜來源並不是原來設想的那麼直接,具體情況前面已經說了。借用你的比喻,剛開始只能對遠方朋友發古典音樂的信息看對方的反應,分出了喜歡聽與不喜歡的,但後來聯繫方式多了,可以識別對方的男女、國別了。就說到這,對不起,我最近有較長時間不能繼續進行這個討論了,有機會再聊!Haojian留言2013年2月10日 (日) 18:21 (UTC)[回覆]
  • 我的目的不在於學術交流討論,而是想達致妥協,從而改進這個模板。你說的這些都是細分的屬性,其實在木星的衛星土星的衛星都有詳細列出。像該模板一樣這麼基礎的大模板,必須用最明顯的分類判別。而這些一目了然,瑯瑯上口的叫法,就是對詳細屬性的最初步反映。我認為沒有需要在這個模板中把分類複雜化。如果小學生或對科學見識短淺一點的讀者看到「清理軌道」、「達致流體動力平衡」肯定會嚇跑的,但看到「衛星」、「小行星」、「矮行星」等清晰簡易的叫法,則會很感興趣地點擊瀏覽。鋼琴小子留言2013年2月10日 (日) 20:32 (UTC)[回覆]
  • 請大家擱置爭議、共創雙贏,這模版的內容含量不高,沒有必要為了小小一點關於格式的問題搞得臉紅耳赤、兩敗俱傷。為什麼不把更多精力用於模版內條目的內容擴充與品質提升?讓這些條目都能夠至少具有優良水平,成為優良條目,這才是最值得努力爭取的任務。--老陳留言2013年2月11日 (一) 05:37 (UTC)[回覆]

太陽系主要天體導航模板

[編輯]

目前主要的太陽系天體或天體類別條目上用的都是{{太陽系}}導航模板。最近User:Haojian將其新的模板格式加在{{太陽系}}的底部(歷史版本),我認為既重復又不美觀,所以暫時移除了,並在模板討論:太陽系上與Haojian開始了交流。我解釋了我為何不認同新的格式,也嘗試吸納他的格式,做了一個我自己的版本(見User:Yinweichen/Testpage1)。Haojian不久後退出了討論,並在今天將他新創建的模板頁{{太陽系主要天體}}加入在矮行星等條目中。我覺得面對著不同的意見,這樣繞過討論,不是很好的做法。我希望可以在這裏供大家一起商量一下該模板的未來。以下是之前的討論內容。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3月4日 (一) 04:19 (UTC)[回覆]

比較這兩表,


太陽系中最重要的天體,除了8行星之外,首位的是7大衛星:木衛一有太陽系最壯觀的火山系統,木衛二是外星生物存在的最熱門候選者,木衛三和土衛六比水星還大,土衛六也是模擬早期地球環境的最佳星球,月球不用多說,海衛一雖然在7大衛星中最小,也被認為曾是TNO的老大,既冥王星鬩神星的大哥。但是這些重要成員在上表中並沒有直接體現。其他次重要的星球情況類似,不多說了。我本來把下表裝進了上表,成為上表的組成部分,(請看 2013年2月9日 17:25‎ 的版本)但是被刪出來了,覺得比較冤。Haojian留言2013年2月9日 (六) 19:57 (UTC)[回覆]

再補充兩句,在我編輯的 2013年2月5日 06:53‎ 版本中,用了Navbox格式建立導航模板,但矮行星後面列的不都是矮行星,但又想把非「矮行星」但卻是「矮行星」同族小弟的星球列在大哥後面,(當然是為了頁面簡明而脈絡清晰)不得已放棄了Navbox格式,不知有沒有高手幫忙!Haojian留言2013年2月9日 (六) 20:18 (UTC)[回覆]

雖然沒有用到Navbox,但我喜歡你的模板的清晰分類。目前的模板為了大行星和矮行星的鏈接對齊頂端的圖片,犧牲了清晰度,居中的一大堆鏈接不容易尋找。然而,我不同意把主要衛星一個一個列出來。這個所謂概括性的「主要」導航模板不應不完整地列出個別類別成員,如不應只把少數「主要」小行星列出來,同樣也不應只把某些衛星列出來(況且衛星名稱本身就是有數字的,一七四二這樣沒有順序的數字會造成誤解和混淆。我也適量地集合了以上兩個模板,自製了一個,如下:

請在此評論,並作出建議。鋼琴小子留言2013年2月9日 (六) 22:07 (UTC)[回覆]

謝謝回復,我聲明一下,上面那個表非常完整,它列出了太陽系所有已知真正星體,還留了一個彈性的區間。按照國際天文學會對星球和巨石相區分的分類方法,達到靜力平衡的body,即呈球形或橢球形的body,才算星球。按照這個要求,中型衛星以上的衛星都無疑義的是星球,而列出的中小型衛星和較小的小行星處在分界線附近,是否算星球尚無定論,而沒列出的衛星和小行星的都太小,只能算巨石或巨冰塊。對於TNO,星體大小形狀數據嚴重缺乏,只列出天文界比較有把握是星球的個體。那些不算星球的小星體,都完全死寂,沒有大氣、沒有地質層級、沒有地質運動,與真正的小石塊沒有明顯的區分界限,更沒有「靜力平衡」之類的判定方式,因此雖然我們對各個大行星的衛星體系有充足的了解,但各個大行星有多少衛星並沒有公認的數目,同樣的還有小行星帶,誰敢說有多少小行星?但是,星球個數非常有限,是可以嚴格判定的。無論是在太陽系內的體量個頭,還是現在的研究價值,還是未來利用、開發價值,星球都是壓倒性的主體,其差別甚至遠超大陸和島嶼的差別。Haojian留言2013年2月10日 (日) 08:29 (UTC)[回覆]

to 鋼琴小子:您列的那個表,「微型行星」和「其他」類別,分類上有個建議:小行星帶和古柏帶的軌道範圍比較緊湊,填補了太陽系「巨盤」無行星區間的空白區域,很多天文學家把他們當作類似行星環的「太陽環」。而近地小行星/半人馬小行星/離散盤/短周期彗星是被大行星引力(向內軌、向外軌、向盤外等等)甩出的軌道怪異的星體,四者之間沒有明確區分界限(只是按照他們相對行星的大致位置關係分類)。而歐特雲和長周期彗星兩者又另有來源,還沒有定論。所以建議最好按照這些屬性來分類更合理。Haojian留言2013年2月10日 (日) 09:16 (UTC)[回覆]

  • 我認為這個模板要根據天體本身由IAU明確界定的分類來顯示,而不是按照屬性,因為屬性是比大分類更細分的東西,又沒有清晰的分界線,而大分類則有著(基本上)明確的定義。這就好像是把一些人按照姓名或性別分類,而不是根據他們是否喜歡聽古典音樂。再者,利用你所說的一些分類,如大小衛星、主要小行星等,同樣地,在同一個大分類中只選取某些個別天體來顯示,我認為不妥。除非好像伽利略衛星等有明確定義分類的天體,不然不應該逕自分隔出所謂「重要」的個別天體。最後,就算要厘定到底甚麼衛星是「主要」的,必須要根據文獻(但不同文獻之間很可能有界定上的差異),請列出你所參照的文獻供大家參考。還有,如果願意的話,請根據以上我的模板,增減修改後在下方發佈。謝謝。鋼琴小子留言2013年2月10日 (日) 17:19 (UTC)[回覆]
  • IAU為什麼要把冥王星(和穀神星)踢出大行星之列?真實的原因是體量,還有各自太多的小兄弟。而如何踢出去的?通過一些別的判別,這些判別(如靜力平衡、清空軌道之類)的核心源頭還是體量。衛星系統是行星系統的翻版,有超級體量的、靜力平衡的、已清空軌道超級王者,也有被邊緣化的帶着大批小兄弟的配角。如果你同意同樣圍繞太陽旋轉的大行星、矮行星和微小星體能合理地歸於不同的重要性層級,那麼衛星的層級怎麼就如此難以接受呢?現在的文獻中,較早期的,或者較「科普」的,的確按照衛星標號依次介紹,但更深入的研究不可避免地體現出主次關係。此外,對於繞日運行的小天體,最早是分成有尾巴的彗星和沒尾巴的小行星;稍晚的研究深入一些,也很直接,算出了軌道的半長軸(相當於半徑),然後和行星軌道半徑比一下,自然地總結出近地的、火木之間的、木海之間的、海外的四類,這很容易理解;但更深入的研究發現,它們的族譜來源並不是原來設想的那麼直接,具體情況前面已經說了。借用你的比喻,剛開始只能對遠方朋友發古典音樂的信息看對方的反應,分出了喜歡聽與不喜歡的,但後來聯繫方式多了,可以識別對方的男女、國別了。就說到這,對不起,我最近有較長時間不能繼續進行這個討論了,有機會再聊!Haojian留言2013年2月10日 (日) 18:21 (UTC)[回覆]
  • 我的目的不在於學術交流討論,而是想達致妥協,從而改進這個模板。你說的這些都是細分的屬性,其實在木星的衛星土星的衛星都有詳細列出。像該模板一樣這麼基礎的大模板,必須用最明顯的分類判別。而這些一目了然,瑯瑯上口的叫法,就是對詳細屬性的最初步反映。我認為沒有需要在這個模板中把分類複雜化。如果小學生或對科學見識短淺一點的讀者看到「清理軌道」、「達致流體動力平衡」肯定會嚇跑的,但看到「衛星」、「小行星」、「矮行星」等清晰簡易的叫法,則會很感興趣地點擊瀏覽。鋼琴小子留言2013年2月10日 (日) 20:32 (UTC)[回覆]
  • 請大家擱置爭議、共創雙贏,這模版的內容含量不高,沒有必要為了小小一點關於格式的問題搞得臉紅耳赤、兩敗俱傷。為什麼不把更多精力用於模版內條目的內容擴充與品質提升?讓這些條目都能夠至少具有優良水平,成為優良條目,這才是最值得努力爭取的任務。--老陳留言2013年2月11日 (一) 05:37 (UTC)[回覆]
能否以1234的方式排列一下分歧點?--黑雪姬留言2013年3月4日 (一) 04:38 (UTC)[回覆]

分歧點如下:

  1. 細分程度:目前的導航模板非常簡單,只有行星、矮行星、衛星、行星環等。Haojian的模板有不同類型的候選矮行星、大、中、小衛星、不同軌道類型的小行星等,而且具有不少的注釋。
  2. 分類方式:目前的模板要麼不列出,要列就把某分類的所有成員都列出(如所有的行星、矮行星、行星環)。Haojian的模板列出某些小行星帶天體,又挑選出幾個「大」衛星、「中小」衛星等等,不知其界定準則為何。
  3. 排版格式:目前的模板很簡潔,使用了Navbox模板,是多個語言版本採用的格式,符合「導航模板」的用途。Haojian的模板沒有使用Navbox,而且由於分類繁多,其表格很複雜,一眼無法馬上明白。他的模板有兩個表格和許多的注釋,且用了不同的顔色(英文Accessibility方針不鼓勵使用五顔六色的設計,中文維基正在進行相關方針討論)。

第1、2點是主要分歧點,第3點可以更容易地修改。我認為有關天體的如此詳細的資料應該是寫在條目正文當中,而不是作為導航模板的一部分,因為導航模板要越方便、越簡潔越好。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3月4日 (一) 06:04 (UTC)[回覆]

我有兩點疑問:
  1. 太陽系主要星體的「主要」如何界定?
  2. 太陽系主要星體下有一堆衛星和一堆小星體,這個跟主要有何關係?
--黑雪姬留言2013年3月5日 (二) 04:15 (UTC)[回覆]
最簡單的,就按大小排。排不下的就用……((小行星、矮行星……)列表)這樣的方式。--管閒事且對地圖炮具有100%抗性的Inspector留言(←討論頁被牆?也請用HTTPS 2013年3月5日 (二) 05:19 (UTC)[回覆]

我是作者haojian,我來回答一下相關疑問:
1、界定問題:上文已說「列出了太陽系所有已知真正星球,還留了一個彈性的區間」。國際天文學會定義星球為滿足流體靜力學平衡的星體,簡而言之就是靠自身重力成球形,或者橢球(旋轉體)。圍繞太陽旋轉的,滿足這個要求的,且沒有清空軌道的是矮行星。太陽系有太多的星體,從大到小排列,從巨大的星球到微小的沙粒,顯然不能用相同的稱謂,過去凡是在天文望遠鏡中出現的光點都叫星(因為一共都沒多少個點),但現在的觀測細緻了,面對無數星體,天文學家定義了這個界限:夠大就呈球形,不夠大就只能是巨石或聚集體。
2、目前大家對衛星中的星球較為忽略,因此這裡強調一下。再次重複:「無論是在太陽系內的體量個頭,還是現在的研究價值,還是未來利用、開發價值,星球都是壓倒性的主體,其差別甚至遠超大陸和島嶼的差別。」目前天文學家研究論文關鍵詞排名,七大衛星大多在水星前面,這也能看出,星球在太陽系中的重要程度並不是看它的「輩分」(即是否圍繞太陽旋轉)。重複:「木衛一有太陽系最壯觀的火山系統,木衛二是外星生物存在的最熱門候選者,木衛三和土衛六比水星還大,土衛六也是模擬早期地球環境的最佳星球,月球不用多說,海衛一雖然在7大衛星中最小,也被認為曾是TNO的老大,既冥王星鬩神星的大哥。」還有一些較小的衛星星球,也非常特殊,比如土衛五有目前發現的唯一的衛星環,冥王星和冥衛一構成目前唯一確認的太陽系雙星體等等。
3、為了補充只列出「真正星球」的不足,我又增列了太陽系所有小星體群類的列表,而且表中依照它們的軌道順序進行排列,各個群體的軌道內外順序、特徵一目了然,幾乎是各群體的簡易「定義」。
4、新模板是「天體列表」,和原來那個「太陽系系統」模板是有區別的,它強調各個天體個體。你如果想對太陽系的體系結構有個大略了解,原模板更簡練;你如果已經知道了太陽系的基本結構,想對不同天體逐個了解,新模板更適合。它也彌補了原模板的不足,特別是原模板忽略了遠較幾個矮行星更重要的一些重要星球。(既然矮行星定義為凡是星球就夠格,那別的更大的星球就不能忽略)。原模板屬科普型的天文,似乎更注重「家庭輩分」只要是繞着太陽轉的,管它芝麻綠豆大點,都是長輩;新模板屬研究型的天文,更專注於星體本身,其前世今生,(我用「太陽系主要天體」這個名稱就是強調這一點)。原模板對小星體群類的排列混亂,欠缺章法,還包含小錯誤。

Haojian,我覺得這次你的解釋清晰得多了,有不少論點都可以說服我。我們暫且把「兩個分開的表格」、「用色及排版」等問題留在後面處理。現在分開兩個模板,至少可以避免編輯戰。以下的問題,我還沒有堅定地立場,請大家評論:
  1. Haojian的詳細模板是給一些懂一點天文學的讀者看的,會對普羅大眾讀者造成混淆嗎?(保留著簡單的模板就基本上沒有問題)
  2. 有兩個以不同方法列出天體的模板,其中有一定的重復,是否適當?
  3. 這樣詳細的內容,是否更適合拆分到每個天體類別的導航模板之中?(比如放到太陽系{{小天體}}模板中)
  4. 如何客觀地、不模稜兩可地分辨甚麼是「大」或「中小」衛星呢?如果不用明確的「行星」、「衛星」等定義,那麼要怎樣界定誰比誰更「主要」呢?

我自己是讀過天文學的,所以我的疑問(再次希望Haojian不要誤以為是抨擊)主要是針對模板是否適合讓廣大百科讀者使用。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3月5日 (二) 07:44 (UTC)[回覆]

  • (!)意見導航模板只是純粹羅列連結,讀者不需要從導航模板知道關於該鏈接的任何信息,分成行星、小行星什麽的只是導覽方便,並不是試圖告訴讀者某某星是小行星。我對天文學沒什麼瞭解,對於我來說,太陽系大致可以分為太陽、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行星的衛星(月球、某衛x,但是好像比其他星體都低一級)、冥王星、小行星、彗星等,當然專業人士看起來或許用詞很不嚴謹。以我的知識,如果不參考到上面的分類,我會認為分成二或三行,一行是太陽+八大行星;一行是放冥王星、小行星、彗星等;如果需要,第三行放些術語或者其他什麽的。另外就是認為navbox就是列出連結,沒必要用兩種分類方法把地球顯示兩遍。--鐵鐵的火大了 2013年3月5日 (二) 08:17 (UTC)[回覆]

我來說說我對後兩條的看法:

  1. 這樣詳細的內容,是否更適合拆分到每個天體類別的導航模板之中?(比如放到太陽系{{小天體}}模板中)我認為,這個表對太陽系的星體進行了全面性的排列,大的單列,小的群列,如果拆開就失去了全局概覽的效果。
  2. 如何客觀地、不模稜兩可地分辨甚麼是「大」或「中小」衛星呢?這問題我還真不知道,這麼分不是我首創,似乎維基別的模板就有人這麼幹。這麼分好像是基於全體衛星排列後出現兩個大的空檔,就自然分開了。我大概這麼補個定義吧:大於最大矮行星的是大,大於最小矮行星的為中,在星球和小星體界限上的為小。至於是比體積還是比質量,我傾向於後者,好在現在沒有這種交叉大小的。
  3. 如果不用明確的「行星」、「衛星」等定義,那麼要怎樣界定誰比誰更「主要」呢?列表的首列就有類別,如何說不明確定義呢?原模板也能挑出類似的毛病,比如有一行是「天然衛星:地球 · 火星 ····」地球和火星怎麼屬於天然衛星?要相信大家都有相當的判斷力,而且稍有天文常識的人對行星衛星的區別應該知道吧?--Haojian留言2013年3月5日 (二) 08:19 (UTC)[回覆]

再補充一句,維基百科各個詞條內容還是比較專業的,為這些專業的詞條配一個專業的導航不過分吧?--Haojian留言2013年3月5日 (二) 08:27 (UTC)[回覆]

我想你可能搞錯導航模板的目的了,導航模板只是羅列連結(而不是補全太陽系內的星體),僅此而已。簡單合理的列出連結就足夠了,比如讀者按「土衛一·土衛二·土衛三……」的順序尋找連結會比「土衛三·土衛四·土衛一」快,而且「大型衛星」還不是連結,這裡不需要閣下進行專業分析或是做出任何註釋。而且導航模板寫的再專業,將頁面打印出來,讀者也是看不到的。專業的表格是應該在條目內作為正文陳述的,如果閣下的目的是告訴讀者太陽系星體的關係,那應該是新開一個專門的條目,然後再在導航模板中加入一個指向這個條目的連結。--鐵鐵的火大了 2013年3月5日 (二) 08:52 (UTC)[回覆]

我是作者,標題「太陽系主要天體」中的主要這個詞的確不夠嚴謹,簡直是很不嚴謹。當時取名時只列出星球表,還加入了不夠明確的「準星球」,因此用了個模稜兩可的詞,加入小星體表之後,可以去掉這個被廣泛詬病的詞了。--Haojian留言2013年3月5日 (二) 08:50 (UTC)[回覆]

又一個不懂天文的浮上來……何不改成這樣呢:

參照英語維基百科而成,然後個別衛星不覺得有必要列出來……--KOKUYO留言2013年3月5日 (二) 09:18 (UTC)[回覆]

我認為,導航模板不僅僅是羅列鏈接,也是一個相關科目的系統性的總綱。KOKUYO的表格信息量很足,我以為可以取代原來的太陽系模板,如果當初模板是這樣,我就不會費神搞個太陽系天體的模板了。不過那個天體模板也有它的特點,就是以天體本身為羅列對象,把一個一個響噹噹的星球列全了,而稍稍忽視公轉體系;大星球單列,小星體群列,也有一目了然的效果。--Haojian留言2013年3月5日 (二) 09:54 (UTC)[回覆]
既然這個模板列出了天體,那就用這個代替太陽系天體吧。其實其他維基是有這類模板的,閣下一開始沒有建立重複。--鐵鐵的火大了 2013年3月5日 (二) 10:24 (UTC)[回覆]
KOKUYO的模板,除了無關緊要的小錯誤之外,我認為比Haojian的模板優勝。雖然分類更為繁雜,但是我認為其比Haojian的更加一目了然。它不分開兩個表格顯示,也不需要讀者去「找」某某類小行星在太陽系的甚麼位置。但是,五層的分類是否過多了?我覺得不那麼美觀,用起來也不夠方便。相比之下,我在上面給的類似模板,更清晰簡潔,又不失分類的明確。我認為這麼多種不同的小行星族,不需要在「太陽系」導航模板裏列出,放到獨立的模板就行了。小行星55637、小行星225088這些也不該放在太陽系模板裏,同樣應該移至更細分的獨立模板中。我主張在我的模板和KOKUYO的模板之間找個妥協的空間,補充一下我的,而刪減一下他的;Haojian的下面那個表格真的不方便,但上面的可供參考,目前已絕大部分被HOKUYO的吸納了。然而我是反對把個別衛星特殊地列出來,列出來的應該是「火星的衛星」、「木星的衛星」等概括性的類別,況且這些類別是有相應條目的。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3月5日 (二) 16:21 (UTC)[回覆]

如果那是大家的決議,我肯定尊重服從。我想最後說兩句,KOKUYO的模板描述的是太陽系體系,按公轉體系分大類,我的模板描述的是每個個體,按個頭體量分大類(同時兼顧公轉體系),我認為後者更符合太陽系天體這一名稱。面對大家對大衛星的忽視很無語,七大衛星有大行星的氣質,一些過去被認為只有大行星才有的特徵,在部分大衛星中被發現,衝擊了天文學界,比如濃密的大氣(衍生出天氣)、金屬核心(衍生出強地磁)、火山、河流(兩者衍生出生動的表面,而不是滿目瘡痍)等等。它們是太陽系天體,而且是遠比矮行星(更不用說小星體)重要的太陽系天體。我只能堅持到這了,應該尊重大多數。--Haojian留言2013年3月6日 (三) 01:14 (UTC)[回覆]

我還是支持拆分。導航應該是清晰簡潔,大部分人都不了解那些八/九大行星的星球。原版的我就覺得很好,八大以外的能否另立模板。或者將KOKUYO版本的矮行星以下拆分。-黑雪姬留言2013年3月6日 (三) 01:04 (UTC)[回覆]
如無拆分計劃,我支持KOKUYO的版本。--黑雪姬留言2013年3月7日 (四) 11:10 (UTC)[回覆]
一個模版不可能把所有內容都寫全,小天體最好是另開模版,而在大的模版下面給一個鏈接吧,同意BlackLotux的看法,以KOKUYO的模版為藍圖,精簡一下。--iamchenzetianTalk:iamchenzetian 2013年3月10日 (日) 09:35 (UTC)[回覆]

太陽系導航模板

[編輯]

上次經過討論,沒有結論,今再次徵求社群意見。目前使用的太陽系天體導航模板是{{太陽系}},簡明易懂,概括了幾乎所有的天體類別,也是大部分語言版本所使用的。不久前Haojian用戶創建了新的導航模板{{太陽系天體}},我認為過於複雜,造成視覺上的混亂;而且其分類方式是按照大小的,分割界線十分主觀,缺乏天文學界得到共識的定義,我不同意。模板如下:

現在兩個模板是並存的,但我認為兩者有諸多重復,應選擇只使用最清晰的那個。現用模板如下:

請討論決定是否保留新模板,合併新舊模板還是去除新的模板。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4月28日 (日) 15:54 (UTC)[回覆]

(!)意見:{{太陽系}}完勝{{太陽系天體}},建議保留舊版。—Snorri留言2013年4月28日 (日) 15:59 (UTC)[回覆]
(!)意見:什麼叫「候選星球」?星球就星球,還有候選的?——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4月29日 (一) 02:49 (UTC)[回覆]
(!)意見:我有個問題,太陽系模板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黑雪姬留言2013年5月9日 (四) 01:58 (UTC)[回覆]

被詛咒的導航模板「太陽系天體」

[編輯]
太陽系天體軌道列表 大小列表 質量列表 發現列表
區域
按軌道順序排列
內太陽系 外太陽系 海外天體(TNO) 最外圍 備註
(半徑/km)
類地行星 小行星帶 氣體巨行星 柯伊伯帶 離散盤 奧爾特雲
行星 水星11 金星7 地球6 火星8   木星2 土星3 天王星4 海王星5       半徑2400~70000
清空軌道
矮行星 矮行星         穀神星33         冥王星18
妊神星24
鳥神星22
鬩神星17   球形、非行星
半徑470~1300  
候選矮行星         智神星63
灶神星64
健神星83
        亡神星37
創神星36
2007OR1025
2002TC30229
賽德娜32
部分星體較大
確認球形即可升格 
繞日
小天體
規則軌道     地球
特洛伊
火星
特洛伊
小行星帶 特洛伊
小行星
    海王星
特洛伊
柯伊伯帶     微小星體群體
流星雨為細碎微粒
不規則軌道   阿登型-阿波羅-阿莫爾型
(近地小行星)
  半人馬小行星   離散盤 奧爾特雲
達摩克型小行星 · 短周期彗星 長周期彗星
衛星 大於矮行星     月球14     木衛一13
木衛二15
木衛三9
木衛四12
土衛六10   海衛一16       半徑1300~2700
兩顆比水星大
尺寸與矮
行星相當
            土衛三31
土衛四30
土衛五20
土衛八23
天衛一28
天衛二27
天衛三19
天衛四21
  冥衛一26     球形
半徑500~800
小於矮行星             土衛一87
土衛二65
天衛五71 海衛八81
海衛二90
妊衛一94 鬩衛一42   接近球形
半徑200~260
小衛星     人造衛星 火衛 小行星衛星 其它木衛 其它土衛 其它天衛 其它海衛   微小星體群體
行星環     太空垃圾     木星環 土星環
麗亞環
天王星環 海王星環       細碎微粒
註:各大星體尾數為其尺寸排名,太陽1不在表中。25名之後的星體因缺乏多數TNO準確數據,序號僅供參考,數十個較穀神星小的TNO未列出。
本人發現列舉太陽系天體的頁面缺少一個一目了然的結構框架,因此建立了這麼個導航模板。
橫向從左到右是各天體由內到外的軌道順序排列,由上到下是按由大到小順序排列,全表還分上下兩半,上半是直接繞太陽公轉的天體,下半是衛星。
對於數目有限的星球,即依靠強大的自重的壓力而呈現球形的天體,每顆都依次單列;而相對碎散的、微小的、且形狀怪異的小天體,都按類別群列。
在各個星球後面給出了該星球在太陽系各星體中的大小排名。
請大家把它同太陽系天體列表太陽系天體大小列表作個比較,就會發現,那些列表嚴格按某單項特徵排列,反而比較雜亂,不容易很快找到要找的目標星體,而這個模板層次清晰、主次分明,即濃縮又全面。您拿到任何一個天體(或小天體群),在表中找到它的位置,左邊看看它的類別、上邊看看它的位置,也能得到最基本的天體信息。
但是,有個名為鋼琴小子的編輯,不斷對這個模板質疑,不斷地刪除對這個模板的採用。他一遍又一遍地拿它和太陽系模板比較,但是,我並非要拿這個模板頂替太陽系模板,兩者側重點不同,前者太陽系模板是對太陽系的概覽,而太陽系天體模板是對每個天體的概覽。
特此請求懂些天文的同好,說點公道話,謝謝,如果有修改意見,也請不吝賜教!--Haojian留言2013年5月22日 (三) 09:10 (UTC)[回覆]
關於衛星星球大小的分級參見en::Natural satellite:本模板將衛星星球分作3檔,是源於對全體衛星排列後出現兩個大的空檔,就自然分開了。 The seven largest natural satellites in the Solar System (those bigger than 2,500 km across) are Jupiter's Galilean moons (Ganymede, Callisto, Io, and Europa), Saturn's moon Titan, Earth's moon, and Neptune's captured natural satellite Triton. Triton, the smallest of these, has more mass than all smaller natural satellites together. Similarly in the next size group of nine natural satellites, between 1,000 km and 1,600 km across, Titania, Oberon, Rhea, Iapetus, Charon, Ariel, Umbriel, Dione, and Tethys, the smallest, Tethys, has more mass than all smaller natural satellites together. 而同時,這三檔恰巧和矮行星尺寸相對應,即大型衛星顯著大於最大矮行星鬩神星,中型衛星介於最大和最小矮行星之間,中小衛星顯著小於最小矮行星穀神星。--Haojian留言2013年5月22日 (三) 09:25 (UTC)[回覆]
  • (!)意見,這個前段時間在這裡提起過,存檔位於Template talk:太陽系#太陽系導航模板,當時參與討論的不多。
  • 我個人是傾向於{{太陽系}},而不贊同{{太陽系天體}}。儘管我覺得{{太陽系天體}}的展現詳細而新穎,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WP:原創研究
    • 上面所說的「本模板將衛星星球分作3檔,是源於對全體衛星排列後出現兩個大的空檔,就自然分開了。」這一段是很顯然的原創研究。在所提到的en:Natural satellite頁面中沒有明確可信內容支撐。
    • 只要天文學界沒有普遍、明確地做出對衛星大小區間劃分的說法,維基百科就不應當在如此位置塑造這個標準。
  • {{太陽系}}的展現方式,相比起來的確可能缺少一些東西,甚至於存在一些讓人誤解的小錯誤。我覺得還是儘量去修正這個模板,能夠以一個簡潔、概括的形式作為太陽系相關條目使用的主要模板。
  • 單個模板不宜過於複雜,目前較為複雜的{{太陽系天體}}其實仍然遠遠不足以包含太陽系內讓人感興趣的種種天體。
太陽系部份衛星較諸地球大小圖

謝謝∰ 黑目觀世界如此詳盡的回覆,足見閣下的重視。

  • 回復關於「原創研究」及「沒有明確可信內容支撐」:這只是英文作者的(非原創的)一個簡單的數學總結,請進入「太陽系天體列表」條目,按照它所說進行一個驗算即可。這種描述隨處可見,請不要大驚小怪,穀神星大於小行星帶所有其它的總和、木星大於所有其它行星的總和等等,沒有誰為這句話去列一堆數據,誰不信可以去驗算。我把衛星進行這個分檔原因主要在於合在一起有些籠統,表格經常這樣,內容多了就拆一下,均衡一些。而且各檔的確存在醒目的差別,某些英文模板也有類似的分拆,比如en:Template:Solar System moons (compact)。如果都認為分開不好,一定要合併它們,我並不反對,可以合併起來,但不要據此否定整個模板。
  • 回復又拿「太陽系模板」與之比較:請給出必須兩者二選一的理由。請問有中國條目,就不能有中國人條目了嗎?我真的想不通--Haojian留言2013年5月23日 (四) 01:43 (UTC)[回覆]
  • (:)回應
  • 原創研究問題:
    • 所舉的例子en:Template:Solar System moons (compact)中,並沒有分成「大、中、小」衛星,而只是用一列「Largest satellites」把最大的一些衛星依次列出來,這些只是純粹的順序列舉。而「大型衛星顯著大於最大矮行星鬩神星」這種主觀的分類,則是一種原創研究。
    • 就所舉另一例子而言,在穀神星正文中,通過自己運算,寫「穀神星大於小行星帶所有其它的總和」這句話,只能說是勉強可以(最好還是能找到可靠來源來評述這事兒,同時也證明這一論斷的WP:關注度)。而如果以此構成了一種分類方式,在整個太陽系相關條目或模板中,以「是否大於小行星帶所有小行星總和」作為一種劃分依據,則明顯是一種原創研究。
    • 現在的衛星分類,至少還稍微簡化了這個模板,如果合併在一起,則感覺這個模板完全沒法看了。還是上面曾經說過的,單個模板不宜過於複雜和繁多,否則,請使用列表(太陽系天體列表)或分類。
  • 二選一問題
    • 中國中國人是明顯區別的兩樣東西。而{{太陽系}}與{{太陽系天體}}在涵蓋範圍、目前內容方面,基本上是同樣的範圍,只有簡潔與豐富的區別,因此就涉及到二選一的問題。
    • 另外一方面,模板與條目還有很大不同,條目甚至可以列出太陽系太陽系主要天體列表太陽系全部已知天體列表等等(隨便起的名,表明個意思),但模板本身不是獨立存在的內容,而是放在各個條目下方作為一個導航作用。這就出現的二選一的問題,不應該讓太陽系的一系列天體條目下方都同時出現兩個涵蓋內容幾乎相同的導航模板。
  • 建議:可以將{{太陽系天體}}修正並保留,但僅放在太陽系天體列表等條目較上位置。而使用{{太陽系}}作為太陽系各條目的導航模板--∰ 黑目觀世界 2013年5月23日 (四) 03:25 (UTC)[回覆]
  • (!)意見:常看到與太陽系有關的模板爭議,忍不住抱怨一句:模板這種東西原本就是為了方便快速搜尋、在條目間進行橫向移動而設計的,精簡、收錄內容相關性高是模板設計的基本原則。因此像這樣想把所有的東西一股腦全都塞進同一個模板中,搞得模板體積龐大篇幅甚至比本文還多,根本是本末倒置搞錯了重點!要達到這種目的應該另外設計列表條目或是利用分類來達成,模板量體過大時理論上是應該要拆分開來,因此蓄意想設計一個把所有資訊都塞進去的模板,是不恰當的作法。中文維基似乎有分類分太細(有時一個分類底下只有一兩條條目,讓人懷疑到底分這類有啥意義),模板卻又越搞越龐大的趨勢,真是讓人為之氣結!--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5月23日 (四) 03:45 (UTC)[回覆]
    • 從存檔找到的,代碼怎麼改了這我就不懂其原理了:

基本上這樣大小就已經很多資訊了,另外底部導航模板應該多使用{{navbox}}才對。--KOKUYO留言2013年5月23日 (四) 04:08 (UTC)[回覆]

  • (:)回應to ∰ 黑目觀世界
    • 贊同最後建議,我曾經只在少數關係密切的條目對之進行引用,符合閣下的建議,因此請鋼琴小子停止武斷地刪除這些對模板的採用。
    • 原創研究問題:事實上,把衛星進行如此分類一直都有之,也有相關的「大型」「中型」之分,不過「中型」有隻列我表中9個的,也有把我列的「中型」和「中小」合稱中型的。的確如您所言,這個分類沒有國際天文會的認定,我正在考慮去掉「大型」「中型」的名稱,改為描述性的詞語如「大於矮行星」「與矮行星相當」這種小標題。
    • 二選一問題,我有不同看法:{{太陽系}}除了{{太陽系天體}},還包括太陽系作為整體的歷史演變、全局結構、星球之間的共振、濺射、俘獲等相關規則、銀河系中地位,正如中國有很多整體屬性區別於中國人;而{{太陽系天體}}把不同天體放在同一個級別進行探討,提升了衛星的地位。類似的在國家歷史上更多的討論國王、戰爭、改革等等核心概念,而人民史更多地討論思想家、思潮、民間運動。某種角度來說,大型衛星就像思想家的地位,從整體來說,它只是行星的一個小配角,但從個體來說,它的個性極大地提升我們對太陽系的認識。……(下面這句話是我後來加的:我又回頭仔細想了想,你說的也有道理,不可否認,兩者實質上有很大重疊)
    • 最後,我也不十分堅持作為「導航模板」使用它,的確作為導航模板有點太詳細,但它的導航功能和模板屬性我仍然希望捍衛。可以作為另外的某種模板嗎?--Haojian留言2013年5月23日 (四) 05:56 (UTC)[回覆]
為什麼非要當作模板不可?只要把模板的包裝給解除,它不就是一個普通的資料表格?為什麼不把它收錄在條目內文中就好?--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5月23日 (四) 06:31 (UTC)[回覆]
因為有好幾個條目用的上,如大小列表、天體列表、天體流體靜力平衡等等--Haojian留言2013年5月23日 (四) 06:59 (UTC)[回覆]

我已經一直作出很多建議了,這是我的最後一個。這樣複雜的模板我無論如何都會反對用作條目底部的導航模板,這沒有可用性。唯一我支持的,是將它作為太陽系天體條目中的內文部分。達到那一步後,我會再依此對其進行合適的修改,使得它的內容更加嚴謹、正確。我的反對是完全針對作為導航模板的。只要Haojian放棄用它做導航模板,我們可以在條目中有更建設性的討論。(當然我對該模板的許多措辭、歸納方式還是有保留的,在此就先不講了。)看來樓上是有人支持我這一立場的。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5月24日 (五) 03:51 (UTC)[回覆]

放棄用它做導航模板,同意。--Haojian留言2013年5月24日 (五) 05:24 (UTC)[回覆]
Haojian的內容不如改為列表好,我還是覺得簡化的模板方便。--黑雪姬留言2013年5月26日 (日) 01:39 (UTC)[回覆]

模板內容

[編輯]

@Yinweichen原來這裡之前就有大篇幅討論,對不起,我沒看討論頁就擅自修改內容,模板是我按照英文版改的,會用金色是因為它原本是黃色。我的看法是若要簡潔一點的話可以利用{{太陽系模板}}來分散資訊,因為兩者似乎重複了__-邀您共侖第十二次動員令 2014年6月26日 (四) 03:33 (UTC)[回覆]

@水思:可參考以上討論。目前的更改我基本上支持,但希望分類嵌套頂多只到第二層,也就是海王星外天體只列出柯伊伯帶、離散盤兩個條目,而不列出諸多小行星XXX條目。這樣應該可以消除臃腫的感覺。閣下意見如何?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4年6月26日 (四) 17:11 (UTC)[回覆]

  • 先調整這樣吧,太陽系小天體那部份有點亂,依照微型行星小行星還下分兩大類,還望閣下幫忙清理。另外還有問題是英文的這個模板幾乎只出現在天文模板的說明文件,所以做的頗大,反而是{{太陽系模板}}用在條目中,但中文這邊恰好完全相反,加上這兩者內容又重複,想請問閣下意見,也許可以分成簡約版和大全版?__^12th動員令 2014年6月27日 (五) 15:29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