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JuneAugust/戰列巡洋艦列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大日本帝國海軍「榛名」號戰列巡洋艦
蘇聯海軍「基洛夫」號戰列巡洋艦

戰列巡洋艦列表收錄有在各個國家曾建造並服役,或者計劃建造的所有戰列巡洋艦。這些艦隻是20世紀上半葉的一種主力艦。她們在排水量、武器和成本上與戰列艦相似,但在形態和屬性平衡上略有不同。相比於戰列艦,戰列巡洋艦通常有着更輕薄的裝甲以及同時期更高的發動機功率,以獲得更大的航速。第一艘戰列巡洋艦是在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前設計的並建造的。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各國海軍中只有一艘戰列巡洋艦得已倖存下來。雖然在這之後,人們對大型「巡洋艦殺手」類型的軍艦也重新產生過興趣,但為了支持需求更高的護衛艦、航空母艦以及貨船的建造和維護,很少有國家再次開始建造戰列艦或者戰列巡洋艦。在後冷戰時代,蘇聯基洛夫級大型導彈巡洋艦也被稱為「戰列巡洋艦」,是直到21世紀唯一仍在服役的戰列巡洋艦。

歷史[編輯]

在20世紀上半葉,許多國家的海軍曾建造或計劃建造戰列巡洋艦。這是一種比無畏戰列艦速度更快但裝甲更少的大型主力艦。第一批戰列巡洋艦——無敵級戰列巡洋艦[a]出現於1908年,由英國時任第一海務大臣約翰·費舍爾發起設計和建造,比革命性戰列艦「無畏」號[b]晚了僅僅兩年[3]。同年,德國以自行建造的戰列巡洋艦——「馮·德·坦恩」號[c]作為回應[5]。在接下來的十年裡,英國和德國分別建造了12艘和6艘戰列巡洋艦[6]。與此同時,其他國家也紛紛加入了這場軍備競賽中:「澳大利亞」號[d]於1913年開始在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服役[7];日本從1911年到1915年先後建造了四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8];1912年末,俄羅斯開建了四艘博羅季諾級戰列巡洋艦英語Borodino-class battlecruiser[e],然而都未曾完工[10]。當時另有兩個國家曾計劃引進戰列巡洋艦,但最終都沒有落實:法國在1913年到1914年研究了幾款戰列巡洋艦的設計方案[11],美國在1916年下單採購了6艘列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英語Lexington-class battlecruiser[f],但這批戰列巡洋艦的建造活動並未成功開展[13]

英國和德國的戰列巡洋艦在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十分活躍。她們參加了包括從赫爾戈蘭灣英語Battle of Heligoland (1914)[g]多格爾沙洲爆發的海戰英語Battle of Dogger Bank (1915)[h]。最著名的則是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戰鬥中德國和英國分別有1艘和3艘戰列巡洋艦被擊沉[16]。日本的戰列巡洋艦在戰爭期間沒有實質上的動作,而德國海軍在太平洋的既存實力被英國在戰爭的頭幾個月就摧毀了。在戰爭期間,英國和德國都曾試圖建造更多的戰列巡洋艦ーー前者的是海軍上將級英語Admiral-class battlecruiser[i],後者則是馬肯森級[j]約克號代艦級[k]。但由於兩國的造艦優先級改變而紛紛傾向於建造更小的軍艦,這使得這些戰列巡洋艦建造計劃並沒有完成[19]。戰爭結束時,德國公海艦隊艦隻被扣押在斯卡帕灣,隨後集體自沉[20]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日本和美國都考慮過建造新的巡洋艦,這其中包括英國的G3級[l],日本的天城級,以及美國列克星敦級的修訂版。但為了避免另一場造成嚴重後果的海軍軍備競賽,這三個國家連同法國和意大利,於1922年簽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條約約定各國均暫停建造新的主力艦,然而其中的一個條款給了英國、日本和美國一個機會,將他們的幾艘在建戰列巡洋艦改裝成航空母艦[22][23][24]。在軍備限制之下,最終只有少數戰列巡洋艦倖存下來。在20世紀30年代,一些國家的海軍考慮發展新的「巡洋艦殺手」型戰列巡洋艦,包括德國的O級,荷蘭的1047方案,以及蘇聯的喀琅施塔得級[m]。然而於1939年9月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所有這些計劃都被迫中止了[26]

在二戰期間,各國剩餘的戰列巡洋艦廣泛參與了各場海戰,其中許多艦隻都被擊沉。20世紀30年代,四艘日本金剛級戰列巡洋艦被改造成高速戰列艦,之後在戰鬥中全部沉沒[27]。三艘依然在服役中的英國戰列巡洋艦里,「胡德」號[n]「卻敵」號[o]被擊沉,而「聲望」號[p]在戰後倖存了下來[32][3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另一艘倖存的戰列巡洋艦是前德國海軍旗下的「戈本」號[q]。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轉讓給了土耳其海軍[r]並更名為「嚴君塞利姆蘇丹」號[s][38]

此後,各國研究人員又陸續提出了一些新型設計案,包括美國的阿拉斯加級[t]和日本設計的B65級「阿拉斯加」號英語USS Alaska (CB-1)[t]被官方歸類為「大型巡洋艦」,但許多海軍歷史學家將其稱為戰列巡洋艦。二戰結束前,美國只建造了其中的兩艘[40]。在戰後軍備退役潮期間,「聲望」號和兩艘阿拉斯加級被迫退役,並最終報廢拆解。世界上僅存的最後一艘戰列巡洋艦「嚴君塞利姆蘇丹」號一直堅守到20世紀70年代初,之後她也被送到了海上的拆船者手中[33][41][38]。僅有蘇聯一個國家,在戰後曾考慮建造戰列巡洋艦。由約瑟夫·斯大林倡導的三艘斯大林格勒級戰列巡洋艦[u]於20世紀50年代早期開工建造,但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都被取消[43]。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蘇聯又開始建造一種大型導彈巡洋艦,比二戰以來建造的任何其他水面艦艇都要大得多[v]。這種新型的「基洛夫級」[w]雖然被蘇聯海軍指定為「重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但在西方被普遍稱為「戰列巡洋艦」[45][46]

表頭內容說明[編輯]

戰列巡洋艦的列表包括所有建成、未建成和計劃的戰列巡洋艦,按入役時間順序排列。沒有最終進入服役的艦隻則列出取消日期或項目的最後動作。[x]

主炮 主炮台的數量和類型
裝甲 水線裝甲帶最大厚度
排水量 作戰時艦隻滿載排水量[y]
推進器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服役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龍骨敷設 龍骨開始組裝的日期
下水日期 艦隻下水的日期
交付日期 艦隻交付使用的日期[z]
結局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英國[編輯]

英國是最早開始建造戰列巡洋艦的國家,同樣也是戰列巡洋艦這一概念的創始者。早在19世紀末,英國海軍上將約翰·費舍爾就開始發起建造世界上第一艘「全裝重型火炮」(All-Big-Gun)[aa]戰列艦「無畏」號[ab],也就是後世無畏戰列艦的概念。而在此之前的戰列艦則被劃分為「前無畏艦」。與此同時,他又規劃出一種裝備有與戰列艦同等級艦炮的新型軍艦。在他的設想中,這種軍艦比戰列艦航速更快、排水量更小、裝甲也更輕量,這就是「戰列巡洋艦」(Battlecruiser)[ac]。最早的一批三艘戰列巡洋艦——無敵級早在1906年戰列艦「無畏」號開始建造的時候就已經部署好研製和建造計劃。[54]

這種設計理念在行動中最為成功的是戰列巡洋艦可以利用她們的速度追擊比自己更小型、防禦力更弱的軍艦。最好的例證就是在福克蘭群島戰役中,儘管多次遭到德軍炮擊,但英軍「無敵」號[a]和「不屈」號[a]還是在自身幾乎完好無損的情況下擊沉了德國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ad]「格奈森瑙」號[ad][56]。但她們在面對重型軍艦時就不那麼順利了,1916年在日德蘭海戰中接連失去了「無敵」號、「不倦」號[d]「瑪麗皇后」號英語HMS Queen Mary[ae]就是明證。所有這三艘戰列巡洋艦都被德國海軍重型戰列巡洋艦擊沉,而英軍艦員未能有效阻止艦上大火蔓延到彈藥庫從而引發炮塔爆炸,也是造成艦隻損失的原因之一。[62]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建造的戰列巡洋艦中,無敵級和不倦級[d]水線以上裝甲厚度為6英寸(152公釐),裝備有8門12英寸(305公釐)的大炮,最高航速為25(46公里每小時;29英里每小時)。更先進的戰列巡洋艦——兩艘「雄獅」級戰列巡洋艦[af]、「瑪麗皇后」號以及「虎」號[ag]——都裝備了9英寸(229公釐)厚的水線裝甲帶,速度超過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配備有8門13.5英寸(343公釐)大炮[66]。1914年底,費舍爾海軍上將第二次被任命為第一海務大臣,從此開始了「聲望」級[p]「勇敢」級[ah]的戰時建造工程。這些艦級曾輪番成為世界上航速最快的主力艦,裝備了4或6門15英寸(381公釐)的大炮,但是他們的裝甲比一般戰列艦少,從而換取了出色的航行速度和武器裝備[68]「胡德」號戰列巡洋艦[n]是在戰爭期間建造的,但是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該艦經過了大量的重新設計,使用了更多的裝甲,以至於直到戰後才完工[69]

戰爭結束後,英國計劃建造G3級戰列巡洋艦,這種戰列巡洋艦擁有與當時戰列艦同級別的武器和裝甲配置,只是在與重裝戰列艦和速度較慢的戰列艦相比時才被分類為戰列巡洋艦。由於超過了《華盛頓海軍條約》的噸位限制,這一計劃最終被取消了[70]。在最初的9艘戰列巡洋艦中,只有「虎」號戰列巡洋艦在《華盛頓條約》之後倖存到20世紀30年代。三艘「勇敢」級戰列巡洋艦在20世紀20年代被改裝成航空母艦,只有「卻敵」號、「聲望」號[p]和「胡德」號在二戰中作為戰列巡洋艦服役。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這三艦都經歷了大規模的改裝。「胡德」號在丹麥海峽海戰中被擊沉,「卻敵」號在太平洋戰爭初期被日本飛機擊沉,「聲望」號在二戰後倖存下來並於1948年報廢。[71]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結局
「無敵」號
(HMS Invincible
8門12英寸(305公釐)艦炮[72] 6英寸(152公釐)[73] 20,420長噸(20,748公噸)[74] 4具螺旋槳,蒸汽輪機,25節(46公里每小時;29英里每小時)[75],41,000匹指示馬力(31,000千瓦特[76][77] 1906年4月2日[78][79] 1907年4月13日[78] 1909年3月20日[78][79] 1916年5月31日在日德蘭海戰爆炸[80]
「不屈」號英語HMS Inflexible (1907)
(HMS Inflexible
1906年2月5日[78][79] 1907年6月26日[78] 1908年10月20日[78][79] 1922年出售拆解[78][ai]
「不撓」號英語HMS Indomitable (1907)
(HMS Indomitable
1906年3月1日[78][79] 1907年3月16日[78] 1908年6月20日[78][79]
「不倦」號英語HMS Indefatigable (1909)
(HMS Indefatigable
8門12英寸(305公釐)艦炮[72] 6英寸(152公釐)[73] 22,430長噸(22,790公噸)[74] 4具螺旋槳,蒸汽輪機,25節(46公里每小時;29英里每小時)[75],43,000匹指示馬力(32,000千瓦特)[81] 1909年2月23日[79][82] 1909年10月28日[82] 1911年2月24日[79][82] 1916年5月31日在日德蘭海戰爆炸[80]
「新西蘭」號英語HMS New Zealand (1911)
(HMS New Zealand
4具螺旋槳,蒸汽輪機,25節(46公里每小時;29英里每小時)[75],44,000匹指示馬力(33,000千瓦特)[83] 1910年6月20日[79][82] 1911年7月1日[82] 1912年11月19日[79][82] 1922年12月19日出售拆解[84]
「雄獅」號英語HMS Lion (1910)
(HMS Lion
8門13.5英寸(343公釐)艦炮[72] 9英寸(229公釐)[73] 30,820長噸(31,315公噸)[74] 4具螺旋槳,蒸汽輪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75],73,800匹指示馬力(55,000千瓦特)[85][aj] 1909年11月29日[79][ak] 1910年8月6日 1912年6月4日[79] 1924年1月31日,作為廢品出售拆解[84]
「大公主」號英語HMS Princess Royal (1911)
(HMS Princess Royal)
1910年5月2日[79] 1911年4月24日 1912年11月14日[79] 1923年8月13日起拆解[84]
「瑪麗皇后」號英語HMS Queen Mary
(HMS Queen Mary
8門13.5英寸(343公釐)艦炮[72] 9英寸(229公釐)[73] 31,844長噸(32,355公噸)[89] 4具螺旋槳,蒸汽輪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75][90],75,000匹指示馬力(56,000千瓦特)[91] 1911年3月6日[79][90] 1912年3月20日[90] 1913年9月4日[79] 1916年5月31日在日德蘭海戰爆炸[84]
「虎」號
(HMS Tiger
8門13.5英寸(343公釐)艦炮[72] 9英寸(229公釐)[73] 33,260長噸(33,794公噸)[89] 4具螺旋槳,蒸汽輪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75],85,000匹指示馬力(63,000千瓦特)[92] 1912年6月6日[79][al] 1913年12月15日 1914年10月3日[79] 1932年2月出售拆解[84]
「聲望」號
(HMS Renown
6門15英寸(380公釐)艦炮[72] 6英寸(150公釐)[94] 32,220長噸(32,737公噸)[95] 4具螺旋槳,蒸汽輪機,31.5節(58.3公里每小時;36.2英里每小時)[75],112,000匹指示馬力(84,000千瓦特)[96] 1915年1月25日[97][98] 1916年3月4日[98] 1916年9月20日[97] 1948年8月,作為廢品出售[84]
「卻敵」號
(HMS Repulse
1915年1月25日[97][98] 1916年1月8日[98] 1916年11月14日[97] 1941年12月10日被日本空襲擊沉[84]
「勇敢」號英語HMS Courageous (50)
(HMS Courageous
4門15英寸(380公釐)艦炮[72] 2英寸(51公釐)[94] 22,560長噸(22,922公噸)[95] 4具螺旋槳,蒸汽輪機,32節(59公里每小時;37英里每小時)[75][am],90,000匹指示馬力(67,000千瓦特)[77] 1915年3月28日[97] 1916年2月5日 1916年10月28日[97] 1939年9月17日被德國海軍潛艇U-29號擊沉[84]
「光榮」號英語HMS Glorious
(HMS Glorious
1915年5月1日[97][an] 1916年4月20日 1916年10月14日[97] 1940年6月8日被德國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擊沉[84]
「暴怒」號英語HMS Furious (47)
(HMS Furious
2門18英寸(457公釐)艦炮[72] 22,890長噸(23,257公噸)[95] 1915年6月8日[97] 1916年8月15日[100] 1917年6月26日[97] 1948年3月15日,作為廢品出售拆解[84]
「胡德」號
(HMS Hood
8門15英寸(381公釐)艦炮[72] 12英寸(305公釐)[94] 46,680長噸(47,429公噸)[95] 4具螺旋槳,蒸汽輪機,32節(59公里每小時;37英里每小時)[75][ao],144,000匹指示馬力(107,000千瓦特)[102] 1916年9月1日[97][ap] 1918年8月22日 1920年5月15日[97] 1941年5月24日被「俾斯麥」號戰列艦擊沉[104]
「安森」號
(HMS Anson
1916年11月9日[97]| rowspan="3" align="center" data-sort-value="" style="background: var(--background-color-disabled-subtle,#ececec); color: var(--color-disabled,#2c2c2c); vertical-align: middle; font-size: smaller; text-align: center; " class="table-na" | 不適用 1917年3月暫停[105] 1919年2月27日取消[106]
「豪」號
(HMS Howe
1916年10月16日[97]
「羅德尼」號
(HMS Rodney
1916年10月9日[97]
(計劃)「無敵」號
Invincible[107]
9門16英寸(410公釐)艦炮[108] 14英寸(356公釐)[108][109] 53,909長噸(54,774公噸)[108] 4具螺旋槳,蒸汽輪機,18座亞羅式細管鍋爐[110],31節(57公里每小時;36英里每小時)[108] 1921年10月26日下訂單[111][aq] 1922年2月取消[112]
(計劃)「不屈」號
Indomitable[107]
(計劃)「不撓」號
Inflexible[107]
(計劃)「不倦」號
Indefatigable[107]

德國[編輯]

「馮·德·坦恩」號戰列巡洋艦是德國海軍最早建成的戰列巡洋艦。&Von der Tann

德意志帝國海軍在20世紀上半葉建造一系列戰列巡洋艦。這批戰列巡洋艦是老式裝甲巡洋艦設計的衍生產物,她們設計被用於偵察主戰艦隊並攻擊敵方艦隊的偵察部隊。德皇威廉二世堅信新型戰列巡洋艦能夠與戰列艦並肩作戰,以抵消德軍在艦隻數量上的劣勢。[113]

「馮·德·坦恩」號[ar]是德國最早的戰列巡洋艦,建造於1908年至1910年間[114]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帝國海軍最終又建造4艘戰列巡洋艦服役於公海艦隊,另外兩艘在戰爭期間完成建造[115]。原計劃再追加7艘,包括4艘馬肯森級[as]和3艘約克號代替艦級[at][116]。馬肯森級其中兩艘——「馬肯森」號「施佩伯爵」號,曾成功下水但從未完工。另外兩艘艦隻在戰爭快結束時被取消,當時她們正處於早期建造階段。而3艘約克號代替艦級艦隻的實際建造工作則從未展開[117]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或期間完成建造的7艘戰列巡洋艦中,有6艘在北海進行相對激烈的戰鬥。除了「戈本」號被分配到德國地中海分隊英語Mediterranean Division[au]之外,所有戰列巡洋艦都被分配到第一偵查集群,由弗朗茨·馮·希佩爾海軍上將指揮。1914年至1916年間,該艦隊對英國海岸進行多次襲擊,並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期間達到高潮,其中該艦隊希望將部分英國艦隊引往德國戰列艦戰列線。德軍的旗艦「呂佐夫」號[av]在返回港口的途中被船員鑿沉,艦隊其他艦隻也都受到嚴重損傷。在戰鬥中「馮·德·坦恩」號[aw]擊沉英軍「不倦」號戰列巡洋艦英語HMS Indefatigable (1909)[124]「塞得利茨」號[ax]擊沉「瑪麗皇后」號英語HMS Queen Mary「德弗林格爾」號[ay]和「呂佐夫」號一起擊沉「無敵」號英語HMS Invincible (1907)[128]。戰爭結束後,剩下的5艘戰列巡洋艦——「馮·德·坦恩」號、「毛奇」號[q]、「塞得利茨」號、「德弗林格爾」號和「興登堡」號[az]與大部分德國艦隊一起被扣押在英國斯卡帕灣海軍基地。這些艦隻後來在1919年被艦上官兵鑿沉,防止她們落入協約國的手中[129]。「戈本」號在一戰爆發初期移交給奧斯曼帝國海軍,並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裡與俄羅斯黑海艦隊作戰。戰爭快結束時,她被英國海軍的水雷嚴重損壞,但後來得到修復,並繼續為土耳其海軍[ba]服役直到1950年代,她最終在1970年代被拆解[131]

德意志帝國海軍的最終繼承者——納粹德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曾考慮建造3艘O級戰列巡洋艦,作為Z計劃海軍建設的一部分。然而,由於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些計劃被擱置,沒有一艘艦隻被建造完成。[132][bb]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結局
「馮·德·坦恩」號
SMS Von der Tann
8門280公釐(11英寸)艦炮[140] 25公分(9.8英寸)[141] 21,300公噸(21,000長噸[141] 4具螺旋槳,帕森斯汽輪機,27.75(51.39公里每小時;31.93英里每小時[140][bc],43,600匹指示馬力(32,500千瓦特 1908年3月21日[142] 1909年3月20日[143] 1910年9月1日[4][142]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自沉,其殘骸於1930年代在羅賽斯英語Rosyth[bd]拆解[140]
「毛奇」號
SMS Moltke
10門280公釐(11英寸)艦炮[140][145] 28公分(11英寸)[140] 25,400公噸(25,000長噸)[140] 4具螺旋槳,帕森斯汽輪機,28.4節(52.6公里每小時;32.7英里每小時)[140][be],52,000匹指示馬力(39,000千瓦特) 1908年12月7日[147][148] 1910年4月7日[149] 1911年8月30日[147][bf]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自沉,其殘骸於1927年在羅賽斯拆解[150]
「戈本」號
SMS Goeben
4具螺旋槳,帕森斯汽輪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140][151][bg],52,000匹指示馬力(39,000千瓦特) 1909年8月28日[147][bh] 1911年3月28日[149] 1912年7月2日[147][148] 1914年8月16日移交給奧斯曼帝國,1973年拆解[150][152]
「塞得利茨」號
SMS Seydlitz
10門280公釐(11英寸)艦炮[153] 30.5公分(12.0英寸)[140] 28,550公噸(28,100長噸)[150] 4具螺旋槳,帕森斯汽輪機,28.1節(52.0公里每小時;32.3英里每小時)[153][bi],63,000匹指示馬力(47,000千瓦特) 1911年2月4日[155] 1912年3月30日[156] 1913年5月22日[155][154]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自沉,其殘骸於1928年在羅賽斯拆解[153]
「德弗林格爾」號
SMS Derfflinger
8門305公釐(12英寸)艦炮[bj][158] 31,200公噸(30,700長噸)[153] 4具螺旋槳,帕森斯汽輪機,26.5節(49.1公里每小時;30.5英里每小時)[159][160],63,000匹指示馬力(47,000千瓦特)[160] 1912年3月30日[161] 1913年7月12日[162] 1914年9月1日[161][160]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自沉,1939年被撈起,1946年後拆解[158]
「呂佐夫」號
SMS Lützow
31,200公噸(30,700長噸)[127][153] 4具螺旋槳,帕森斯汽輪機,26.4節(48.9公里每小時;30.4英里每小時)[153][bk],63,000匹指示馬力(47,000千瓦特)[160] 1912年5月[161] 1913年11月29日[163] 1915年8月8日[127][161][160] 1916年6月1日於日德蘭海戰遭到嚴重破壞後自沉[150]
「興登堡」號
SMS Hindenburg
31,500公噸(31,000長噸)[153] 4具螺旋槳,帕森斯汽輪機,26.6節(49.3公里每小時;30.6英里每小時)[153][bl],72,000匹指示馬力(54,000千瓦特)[160] 1913年10月1日[161] 1915年8月1日[164] 1917年5月10日[161][160] 1919年6月21日在斯卡帕灣自沉,1930年被撈起,1930年至1932年間拆解[150]
「馬肯森」號 8門350公釐(14英寸)艦炮[165] 30.5公分(12.0英寸)[140] 35,300公噸(34,700長噸)[165] 4具螺旋槳,帕森斯汽輪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165][166] 1914年[165] 1917年4月21日[167] 1919年11月17日取消建造,1922年拆解[165]
「施佩伯爵」號 1915年[165][bm] 1917年9月15日 1919年11月17日取消建造,1921年至1922年間拆解[165]
「艾特爾·腓特烈親王」號 1915年5月1日[167] 1920年3月13日[167] 1921年拆解[165]
「俾斯麥侯爵」號 1915年11月3日[167] 還沒下水就於1919年11月17日取消建造,1922年拆解[167][165]
「約克」號代艦 8門381公釐(15英寸)艦炮[169] 30.5公分(12.0英寸)[140] 38,000公噸(37,400長噸)[169] 4具螺旋槳,帕森斯汽輪機,27.3節(50.6公里每小時;31.4英里每小時)[169] 1916年[169] 在完工前26個月取消建造[169]
「格奈森瑙」號代艦
「沙恩霍斯特」號代艦
O艦 6門381公釐(15英寸)艦炮[170][bn] 19公分(7.5英寸) 35,400長噸(36,000公噸)[170][173][bo] 3具螺旋槳,8個24缸柴油發動機,1個汽輪機,35節(65公里每小時;40英里每小時)[170][172][bp]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取消[170]
P艦
Q艦

日本[編輯]

歷史上,日本海軍在20世紀第一個十年期間曾計劃並建造8艘戰列巡洋艦,最終建成4艘。這些戰列巡洋艦都是裝甲巡洋艦概念的衍生產物。在日俄戰爭末期的對馬海峽海戰中,日本海軍的裝甲巡洋艦成功殲滅俄羅斯帝國海軍第二太平洋艦隊。在此之後,日本人立即將注意力轉向另外兩個在太平洋上爭奪霸權地位的對手:英國美國[175]。日本海軍的規劃者們估計,在與美國海軍發生的任何衝突中,日本方面都需要一支至少有美國70%實力的艦隊,才有獲勝的把握。為此發展出由8艘戰列艦和8艘戰列巡洋艦組成一條緊密戰列線八八艦隊構想。日本人設想並設計能夠與重裝甲的戰列艦並肩作戰的戰列巡洋艦以抵消美軍在艦隻數量上的優勢[176]。這一思路與德意志帝國海軍相似[177],而與英國皇家海軍則不同[178]

八八艦隊計劃的第一階段始於1910年,當時日本國會授權撥款建造一艘戰列艦(「扶桑」號)和4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由英國船舶設計師喬治·瑟斯頓英語George Thurston[bq]設計的金剛級戰列巡洋艦,其首艦維克斯造船和工程公司英語Vickers Shipbuilding and Engineering[br]在英國建造,其餘3艘則在日本建造。建成時,她們都裝備有8門14英寸(356公釐)主炮,最高航速達27.5節(31.6英里每小時;50.9公里每小時),是當時最先進的主力艦[181]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激烈的時期,日本海軍又訂購4艘天城級戰列巡洋艦。這一級戰列巡洋艦計劃裝備10門16英寸(406公釐)主炮,但是由於《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日本、英國和美國海軍的規模[182],她們最終都沒能作為戰列巡洋艦完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前,海軍省又規劃兩艘戰列巡洋艦(B-65級設計案),但是更緊迫的海軍造艦任務和不穩定的戰爭局勢使得這些艦隻從未進入到實際建造階段。[183]

日本8艘戰列巡洋艦(4艘金剛級和4艘天城級),最終沒有一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倖存下來。1923年,「天城」號在建造中途遭遇關東大地震,艦體嚴重損壞,不得不拆解。而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愛宕」號和「高雄」號也在1924年中止建造並拆解[182]「赤城」號在1920年代被改建為航空母艦,但在1942年6月5日的中途島海戰中遭到美軍艦載機轟炸而嚴重損毀,其後被鑿沉。4艘金剛級艦隻也全部在戰鬥中沉沒[184]。其中「比叡」號「霧島」號在1942年11月的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沉沒[185]「金剛」號在1944年11月被美國潛艇擊沉[186]「榛名」號於1945年7月在吳港被美軍轟炸機擊沉[187]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結局
「金剛」號 814.0英寸(356毫米)[8] 8英寸(203公釐)[188] 27,500長噸(27,941公噸[189][bs] 4具螺旋槳,直接傳動蒸汽輪機[191][bt],建成時27.5(50.9公里每小時;31.6英里每小時[191],後期30.5節(56.5公里每小時;35.1英里每小時)[191][bu] 1911年1月17日[193][194] 1912年5月18日[193][194] 1913年8月16日[194][195] 1944年11月21日在台灣海峽被美軍海獅號潛艇以魚雷擊沉[196][197][194]
「比叡」號 27,500長噸(27,941公噸)[189] 4具螺旋槳,直接傳動蒸汽輪機[191][bt],建成時27.5節(50.9公里每小時;31.6英里每小時)[191],後期30.5節(56.5公里每小時;35.1英里每小時)[191][bv] 1911年11月4日[193][198][194] 1912年11月21日[193][198][194] 1914年8月4日[198][194][195] 1942年11月13日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戰沉[194][199]
「榛名」號 27,500長噸(27,941公噸)[189] 4具螺旋槳,直接傳動蒸汽輪機[191][bt],建成時27.5節(50.9公里每小時;31.6英里每小時)[191],後期30.5節(56.5公里每小時;35.1英里每小時)[191][192] 1912年3月16日[193][194] 1913年12月14日[193][194] 1915年4月19日[194][195] 在吳港海軍基地被空襲擊沉,1945年7月28日[194][200]
「霧島」號 27,500長噸(27,941公噸)[189][bw] 4具螺旋槳,直接傳動蒸汽輪機[191][bt],建成時27.5節(50.9公里每小時;31.6英里每小時)[191],後期30.5節(56.5公里每小時;35.1英里每小時)[191][bx] 1912年3月17日[193][194] 1913年12月1日[193][194] 1915年4月19日[193][194] 1942年11月15日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戰沉[194][200]
「天城」號 10門16英寸(406公釐)艦炮[202] 10英寸(254公釐)[203][204][205][206][207] 46,000長噸(46,738公噸)[208] 4具螺旋槳,蒸汽渦輪機,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209] 1920年12月16日[210][by] 1923年11月(計劃) 計劃改建為航空母艦,因在地震中受損,取消建造並拆解[212]
「赤城」號 1920年12月6日[213] 1923年12月 改建成為航空母艦[212]
「愛宕」號 1921年11月22日[214] 1924年12月[215] 取消建造並拆解[212]
「高雄」號 1921年12月19日[216] 1924年12月[215] 取消建造並拆解[212]
船廠編號英語yard number795號(未命名)[bz] 9門12.2英寸(310公釐)艦炮 7.5英寸(191公釐) 34,000長噸(35,000公噸) 4套齒輪傳動式渦輪機,8個鍋爐,34節(63公里每小時;39英里每小時) 1945年(計劃)[218][219] 由於戰爭而沒有正式下單建造[220]
船廠編號796號(未命名)[bz] 1946年(計劃)[218][219] 由於戰爭而沒有正式下單建造[220]

蘇聯和俄羅斯[編輯]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後,俄羅斯海軍總參謀部英語Russian Naval General Staff決定組建一支快速「裝甲巡洋艦」(俄語:Броненосный крейсер[ca]分艦隊,其可以利用她們的高速機動能力搶占有利陣形,打擊敵方戰列線的先頭艦隻,類似對馬海峽海戰期間大日本帝國海軍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對俄國艦隊所採取的戰略[221]。這一理念與英國皇家海軍以及德意志帝國公海艦隊所設想對戰列巡洋艦的主要定位大相徑庭。後者主要將戰列巡洋艦用於執行包括為主力艦隊偵察情況和攻擊敵方偵察部隊的任務[222]。而英國皇家海軍也出於類似的戰術策略,研製出伊莉莎白女王級高速戰列艦[cb],這種戰列艦可以迫使敵方的艦隊進行正面交鋒,並且有足夠的防護能力來抵禦任何類型艦隻的攻擊[224]。然而,接連而至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內戰,打斷博羅季諾級艦隻的建造工程,未建成船體都被迫拆解。

20年後,蘇聯海軍發布一項新的造艦需求,其要求建造一種能夠對抗敵方巡洋艦的艦隻。但其設計經過發展,修改成要可以與德國的袖珍戰列艦相抗衡。之後再經過修改,以便與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cc]在戰力上旗鼓相當。兩艘相關設計的艦隻在1939年安放龍骨。然而由於她們的新型艦炮的研發進度遠遠落後於艦體的建造進度和1940年從德國訂購6座381公釐(15英寸)口徑雙聯裝炮塔。即便如此,1941年6月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蘇方甚至還沒有收到炮塔和艦炮的施工圖紙以便進行進一步的建造工程。兩艘艦隻的艦體在1947年被下令拆解。[226]

蘇聯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恢復對「巡洋艦殺手」的需求。但由於相關單位在對具體武器裝備、航速和排水量的問題進行大量的爭論,設計周期十分漫長。約瑟夫·斯大林是這些艦隻建造計劃的重要支持者,他甚至越過海軍的需求,親自做出許多重要決定。因此,在他於1953年去世後,三艦的建造計劃很快就被取消。完成度最高的首艦艦體被用作靶艦,另外兩艘在船台就地拆解[227]

在1970年代,蘇聯海軍開始一個新的造艦項目,旨在建造一種能同時容納防空、反艦和反潛導彈的核電推進艦隻。這種類型的艦隻被蘇聯歸類為「重型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俄語:тяжёлый атомный ракетный крейсер),最終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建造的最大非航空母艦水面艦隻,其在西方英語Western Bloc則被稱為戰列巡洋艦。[228]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下水 結局
「伊茲梅爾」號
(俄語:Измаил[e]
12門356公釐(14英寸)艦炮[229][230] 237.5公釐(9.4英寸)[231][232] 36,646長噸(37,234公噸)[233] 4具螺旋槳,2個高壓脈衝反應汽輪機,2個低壓反應汽輪機,26.5節(49.1公里每小時;30.5英里每小時)[234][232][cd] 1912年12月19日[235] 1915年6月22日[235] 1931年拆解[236]
「博羅季諾」號
(俄語:Бородино[e]
1912年12月19日[235] 1915年7月31日[235] 1923年8月21日出售拆解[237]
「金布恩」號
(俄語:Кинбурн[e]
1912年12月19日[235] 1915年10月30日[235] 1923年8月21日出售拆解[237]
「納瓦林」號
(俄語:Наварин[e]
1912年12月19日[235] 1916年11月9日[235][ce] 1923年8月21日出售拆解[237]
「喀琅施塔得」號
(俄語:Кронштадт[m]
6門381公釐(15英寸)艦炮[239][cf] 230公釐(9.1英寸)[241][242] 42,831公噸(42,155長噸)[243][cg] 3具螺旋槳,減速齒輪傳動的布朗-博韋里蒸汽輪機[ch],32節(59公里每小時;37英里每小時)[241] 1939年11月30日[245]

[246][ci]

1947年3月24日下令報廢[245]
「塞瓦斯托波爾」號
(俄語:Севастополь[m]
1939年11月5日[245][246] 1947年3月24日下令報廢[245]
「斯大林格勒」號
(俄語:Сталинград[u]
9門305公釐(12英寸)艦炮[247] 180公釐(7.1英寸)[248] 42,300公噸(41,632長噸)[247] 4具螺旋槳,4台TV-4齒輪傳動汽輪機,35.5節(65.7公里每小時;40.9英里每小時)[249][cj],280,600匹指示馬力(209,200千瓦特) 1951年11月[250][ck] 1954年3月16日[252] 艦殼被用作靶艦,之後拆解[253]
「莫斯科」號
(俄語:Москва[u]
1952年9月[250][cl] 1953年拆解[252]

(俄語:Кронштадт[cm]

1952年10月[250][cn] 1953年拆解[252]
艦名 主要武器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反艦導彈 艦炮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基洛夫」號
(俄語:Киров[w]
20座SS-N-19「船難」反艦導彈發射器[254] 2門AK-100型100公釐(3.9英寸)艦炮[254] 28,000公噸(27,558長噸)[254] 2軸核蒸混合動力英語CONAS[co][254][255],2座KN-3型核反應堆和2台GT3A-688蒸汽渦輪機[254][255][cp],32節(59公里每小時;37英里每小時)[254][cq] 1974年3月27日[257][cr] 1980年12月30日[257] 擱置
「伏龍芝」號
(俄語:Фрунзе[w]
1門雙聯裝AK-130型130公釐(5.1英寸)艦炮[254] 1978年7月27日[257][cs] 1984年10月31日[257] 擱置
「加里寧」號
(俄語:Калинин[w]
1983年5月17日[257][ct] 1988年12月30日[257] 2006年起整修中
「尤里·安德羅波夫」號
(俄語:Юрий Андропов[w]
1986年3月11日[257][cu] 1998年4月9日[257][cv] 現役
「庫茲涅佐夫」號
(俄語:Кузнецо́в[cw]
1989年年中[262][cx] 1990年10月4日取消建造

美國[編輯]

美國海軍在旗下航速較慢、裝甲較薄弱的裝甲巡洋艦面對英國皇家海軍無敵級戰列巡洋艦[cy]落伍十多年後,才於1920年代開始建造一系列戰列巡洋艦。然而在軍備限制條約的規定下,這些艦隻的建造計劃被迫放棄,其中有兩艘改建為航空母艦。美國海軍隨後在1940年訂購6艘「大型巡洋艦」——歷史學家普遍將這些巡洋艦視作是戰列巡洋艦——其中只有兩艘服役。

起初,美國海軍並不相信英國戰列巡洋艦的超級速度的重要性,直至在艦隊演習和海軍戰爭學院兵棋推演中評估這種新型艦隻,以及1910年代初日本海軍投入4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之後才改變自己的立場。海軍部長最初拒絕海軍事務委員會英語General 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Navy關於採購幾艘戰列巡洋艦的建議,但是艦隊演習顯示,海軍缺乏能夠在任何天氣下有效地發現和跟蹤敵方艦隊的戰力。而且在海軍內部逐漸形成的共識是,戰列巡洋艦將是這一角色的理想選擇[264]。戰列巡洋艦在集中火力攻擊敵人艦隊的主力艦時非常有效,就像1905年日本裝甲巡洋艦在對馬海峽海戰中對俄國艦隊所採取的攻擊方案那樣。而對戰列巡洋艦設想的另一個角色是追蹤並摧毀敵人的通商破壞作戰部隊。1914年末,英國在福克蘭群島海戰和次年的多格爾沙洲海戰[cz]的實戰經驗證實所有這些能力。

因此美國國會在1916年批准一項大型海軍建設計劃中,包括6艘列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然而在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獲得批准之前,沒有一艘艦隻完成建造。條約簽署後,有4艘在船台上被拆解,剩下的兩艘被改裝成航空母艦[266]。該條約阻止之後15年任何戰列巡洋艦的進一步發展,但一些國家還是在1930年代末發展「巡洋艦殺手」艦隻,旨在摧毀後《倫敦海軍條約》時代的重巡洋艦。這些設計被荷蘭和蘇聯正式定義為戰列巡洋艦,而日本和美國則定義為大型巡洋艦。所有這些設計概念都大致相當,通常被稱為戰列巡洋艦。而美國海軍建造阿拉斯加級的主要動力是日本巡洋艦在發生戰爭時襲擊其交通線所造成的威脅。重巡洋艦也是航空母艦進行獨立襲擊的最可能的水面威脅,所以「巡洋艦殺手」也是理想的航母護航艦[267]。有關日本艦隻的報告強化美國海軍對這些艦隻的需求[da]。其中兩艘在1944年服役,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年就退役[270][271]

艦名(舷號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下水日期 交付日期 結局
「列克星敦」號
(CV-2,原CC-1)
8 / 16英寸[272] 7英寸(178 mm)[272] 44638長噸(45354噸)

[13]

4具螺旋槳,渦輪電動,33節(61公里每小時;38英里每小時)[272] 1921年1月8日[13] 1925年10月3日[273] 1927年12月14日[273] 在珊瑚海戰役中沉沒,1942年5月8日
「星座」號[db]
(CC-2)
1920年8月8日[13] 1923年8月17日計劃取消[13],作廢品出售[274]
「薩拉托加」號
(CV-3,原CC-3)
1920年9月25日[13] 1925年4月7日[275] 1927年11月16日[275] 作為目標船沉沒,1946年7月25日[275]
「遊騎兵」號[dc]
(CC-4)
1921年6月23日[13] 1923年8月17日計劃取消[13],同年11月8日作廢品出售[276]
「憲法」號[dd]
(CC-5)
1920年9月25日[13] 1923年8月17日計劃取消[13],作為廢品出售[277]
「美國」號[de]
(CC-6)
1920年9月25日[13] 1923年8月17日計劃取消[13],同年10月25日作廢品出售[278]
「阿拉斯加」號英語USS Alaska (CB-1)
(CB-1)
9門12英寸(305公釐)艦炮[279] 9英寸(229公釐)[279] 34,253長噸(34,803公噸)[279] 4具螺旋槳,蒸汽渦輪33節(61公里每小時;38英里每小時)[279] 1941年12月17日[280] 1943年8月15日[280] 1944年6月17日[280] 1961年6月30日,作為廢品出售[281]
「關島」號英語USS Guam (CB-2)
(CB-2)
1942年2月2日[281] 1943年11月12日[281] 1944年9月17日[281] 1961年5月24日,作為廢品出售[282]
「夏威夷」號英語USS Hawaii (CB-3)
(CB-3)
1943年12月20日[279] 1945年11月3日[279] 不適用 1959年4月15日,作為廢品出售[282]
「菲律賓」號[t]
(CB-4)
1943年6月24日開工前被取消[283]
「波多黎各」號[t]
(CB-5)
「薩摩亞」號[t]
(CB-6)

澳大利亞[編輯]

「澳大利亞」號是為保衛大英帝國而建造的三艘不倦級戰列巡洋艦之一。1909年由澳大利亞政府下訂單,1911年下水,並作為羽翼未豐的澳大利亞皇家海軍的旗艦。在1913年。「澳大利亞」號成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史上唯一一艘主力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澳大利亞」號的任務是尋找並摧毀德國的東亞分艦隊,這支部隊由於巡洋艦的存在而被迫從太平洋撤退。為了支援占領新幾內亞和薩摩亞的德國殖民地,以及海軍部謹小慎微的作風,使得該艦多次調轉航向,以至於在德軍艦隊最終被消滅之前都未曾與之交戰過。「澳大利亞」號隨後被派往北海執行任務,主要包括巡邏和演習,直到戰爭結束。在此期間,「澳大利亞」號參與了海軍航空兵的早期試驗,11名澳大利亞人員參與了齊布呂格突襲行動。由於此前與其姊妹艦「新西蘭」號發生相撞事故而返回船塢正在進行維修中,該艦沒有參加日德蘭戰役。「澳大利亞」號記載中只開過兩次火,一次是1915年1月對一艘德國商船,另一次是1917年12月對一艘疑似潛艇。

當該艦返回澳大利亞水域後,艦上的幾名海員因申請額外的一天假期以前往弗里曼特爾遭到拒絕而發動譁變。是次譁變的其他誘因包括戰爭期間很少休假,薪酬問題,以及人們認為皇家海軍人員比澳大利亞水手更有可能獲得晉升等等。戰後的軍費預算削減使得「澳大利亞」號的服役角色一度降格為訓練船,直到1921年被轉為為預備役。應《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裁軍條款要求,作為大英帝國承諾的一部分,「澳大利亞」號必須被銷毀。1924年,她在悉尼港被鑿沉。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澳大利亞」號 8門12英寸(305公釐)[284] 9.0英寸(229公釐)[284] 18,500公噸(18,208長噸)[284] 4具螺旋槳,蒸汽渦輪機,25節(46公里每小時;29英里每小時)[284] 1910年6月23日[284] 1913年6月[284] 1924年4月12日鑿沉[284]

法國[編輯]

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幾年裡,法國海軍考慮了幾項關於戰列巡洋艦的建造建議。最終法國海軍發布了一款戰列巡洋艦設計計劃的規格,該計劃旨在1920年之前完成28艘主力艦的部分建造工程。1913年,設計方們完成了三項設計方案,一項由P·Gille設計,另兩項由海軍中尉Durand-Viel設計。所有三項設計都類似於現代戰列艦,尤其是諾曼底級的設計思路。這些設計方案都引入了四聯裝炮塔的主炮,前兩種使用的是相同的340毫米(13.4英寸)艦炮。雖然設計研究已然完成,但法國海軍在一戰開始前沒有授權或開始建造計劃中的任何艦隻。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結局
「敦刻爾克」號
Dunkerque
8門330 mm(13英寸)/50倍徑1931年型主砲英語330mm/50 Modèle 1931 gun 225 mm(8.9英寸) 35,500 t(34,900 long ton) 4軸推進、蒸汽渦輪發動機

29.5 kn(54.6 km/h;33.9 mph)

1931年12月24日[285]
「斯特拉斯堡 」號
Strasbourg
238 mm(9.4英寸) 36,380 t(35,810 long ton) 1934年11月25日[285]
吉爾設計案 12門340公釐(13.4英寸)[11] 11英寸(280 mm)[11] 28,247公噸(27,801長噸)[11] 4具螺旋槳,蒸汽輪機,28節(52公里每小時;32英里每小時)[11] 僅設計研究[11]
杜蘭-維爾設計案A 8門340公釐(13.4英寸)[11] 27,500公噸(27,066長噸)[11]
杜蘭-維爾設計案B 12門370公釐(14.6英寸)[11]

荷蘭[編輯]

艦名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龍骨敷設 交付日期

(計劃)

結局
設計案1047 9門280公釐(11.0英寸)45倍徑艦炮[286] 225公釐(8.9英寸)[287] 27,988公噸(27,546長噸)[288] 4具螺旋槳,8座燃油鍋爐驅動4台蒸汽渦輪機,34節(63公里每小時;39英里每小時),180,000匹指示馬力(130,000千瓦特)[287][289] 1944年[287] 1940年5月德國入侵後取消[290]

奧匈帝國[編輯]

[291]

艦名 主炮 盔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務
躺下 委託 命運
計劃I 8門350公釐(13.8英寸),9門350公釐(13.8英寸)(Ia 型) 225公釐(8.9英寸) 34,000公噸(33,463長噸) 4具螺旋槳,蒸汽渦輪機,30節(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 七次設計研究,主要武器裝備在1915年和1916年布置。
計劃II 6 x 380毫米 1917年的單一設計研究。
計劃IV 6 x 380毫米 36,000公噸(35,431長噸) 1917年的單一設計研究。
計劃VI 4x420毫米 1917年的單一設計研究。

參見[編輯]

腳註[編輯]

注釋[編輯]

  1. ^ 1.0 1.1 1.2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1]
  2.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2]
  3.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4]
  4. ^ 4.0 4.1 4.2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57]
  5. ^ 5.0 5.1 5.2 5.3 5.4 譯名參考自《現代艦船》。[9]
  6. ^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母艦全覽》。[12]
  7.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巡洋艦全史》。[14]
  8.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15]
  9. ^ 譯名參考自《消逝的巨獸: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戰列艦》。[17]
  10.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18]
  11.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18]
  12.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21]
  13. ^ 13.0 13.1 13.2 譯名參考自《消逝的巨獸: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戰列艦》。[25]
  14. ^ 14.0 14.1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28]
  15.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29],另有來源譯作「反擊」號[30]
  16. ^ 16.0 16.1 16.2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巡洋艦全史》[31],另有來源譯作「聲威」級[29]或者「名望」級[30]
  17. ^ 17.0 17.1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34]
  18. ^ 譯名參考自《艦載武器》。[35]
  19.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36],另有來源譯為「賽利姆國王」號[37]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巡洋艦史》。[39]
  21. ^ 21.0 21.1 21.2 譯名參考自《消逝的巨獸: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戰列艦》。[42]
  22. ^ Surface combatants are naval warships which are designed for warfare on the surface of the water, with their own weapons. They include battleships, battlecruisers, cruisers, destroyers, frigates, and corvettes. Aircraft carriers, amphibious assault ships, and mine hunters are not considered surface combatants. Thus, it would be incorrect to say that Kirov battlecruisers are the largest class of naval warship built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since many aircraft carriers built after the war have been larger.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巡洋艦史》。[44]
  24. ^ The German Scharnhorstbattleships and Deutschlandcruisers and the French Dunkerquebattleships are all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battlecruisers. Since neither their operators nor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naval historians did/do not classify them as such, they are not included in this list.[47][48][49]
  25.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50]
  26. ^ The table for Russia gives the date of launching rather than commissioning, since none of its battlecruisers were commissioned. Similarly, the United States' table gives dates of launch and commissioning for those ships that did enter service.
  27.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51]
  28.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52]
  29. ^ 譯名參考自《英國戰列巡洋艦全史》。[53]
  30. ^ 30.0 30.1 譯名參考自《消逝的巨獸: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戰列艦》。[55]
  31. ^ 譯名參考自《海上力量:戰列艦發展史》[58],另有來源譯作「瑪麗王后」[59]、「瑪麗女王」[60]或者「瑪麗女皇」[61]
  32.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63],另有來源譯作「獅」級[64]
  33.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65]
  34. ^ 譯名參考自《世界航空母艦全覽》。[67]
  35.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21年12月1日」[80]
  36. ^ 另有來源記載為70000馬力。[86]
  37.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09年9月29日。[87][88]
  38.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12年6月20日。[93]
  39. ^ 另有來源記載為31.5節(58.3公里每小時;36.2英里每小時)。[99]
  40.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15年3月1日」。[99]
  41. ^ 另有來源記載為31節(57公里每小時;36英里每小時)。[101]
  42.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16年5月31日」。[101][103]
  43.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21年10月21日」。[110]
  44.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4]
  45.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18]
  46.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18]
  47. ^ 譯名參考自《無畏之海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118]
  48.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119],另有來源譯為「呂措」號[120]、「呂佐」號[121]或「呂措夫」號。[122]
  49.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123]
  50.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125],另有來源譯為「塞德利茨」號。[126]
  51.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119],另有來源譯為「德福林格」號。[127]
  52.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119]
  53. ^ 譯名參考自《艦載武器》。[130]
  54. ^ 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也會被稱為戰列巡洋艦,尤其是在英國方面的資料中[133][134][135]。然而納粹德國海軍把她們歸類為戰列艦[136],大多數學術著作也都這麼稱呼她們[137][138][139]。因此,她們不被包括在這個列表中。
  55. ^ 另有來源記載為27.4節(50.7公里每小時;31.5英里每小時)。[4]
  56. ^ 譯名參考自《世界地名翻譯大辭典》。[144]
  57. ^ 另有來源記載為25.5節(47.2公里每小時;29.3英里每小時)。[146]
  58.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11年9月30日正式服役」。[148]
  59. ^ 另有來源記載為25.5節(47.2公里每小時;29.3英里每小時)。[146]
  60.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09年8月12日鋪放龍骨」。[148]
  61. ^ 另有來源記載設計航速為26.5節(49.1公里每小時;30.5英里每小時),而試航中達到的最大航速達到29.12節(53.93公里每小時;33.51英里每小時)。[154]
  62.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30.5 cm SK L/50。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50表示炮管長度,即50倍徑[157]
  63. ^ 另有來源記載為26.5節(49.1公里每小時;30.5英里每小時)。[127][160]
  64. ^ 另有來源記載為27.5節(50.9公里每小時;31.6英里每小時)。[160]
  65. ^ 有來源記載為1915年11月30日。[168]
  66. ^ 另有來源記載為380公釐(15英寸)。[171][172]
  67. ^ Figures here are reversed intentionally; following the signing of the Washington Naval Treaty in 1922, the use of long tons to calculate ship displacement was standardized.
  68. ^ 另有來源記載為33.5節(62.0公里每小時;38.6英里每小時)。[174]
  69. ^ 譯名參考自《國際展望》雜誌。[179]
  70. ^ 譯名參考自《國際展望》雜誌。[180]
  71. ^ 另有來源記載為26,800長噸(27,230公噸)。[190]
  72. ^ 72.0 72.1 72.2 72.3 另有來源記載第二次改造後為齒輪傳動型蒸汽輪機。[192]
  73. ^ 另有來源記載為30.3節(56.1公里每小時;34.9英里每小時)。[192]
  74. ^ 另有來源記載為29.7節(55.0公里每小時;34.2英里每小時)。[192]
  75. ^ 另有來源記載為31,980長噸(32,493公噸)。[201]
  76. ^ 另有來源記載為29.8節(55.2公里每小時;34.3英里每小時)。[192]
  77. ^ 另有來源記載為12月6日。[211]
  78. ^ 78.0 78.1 由於這些艦艇只是在設計階段被取消——沒有下達任何訂單,也沒有開始建造——B-65級計劃案從未被指定實際名稱。[217]
  79. ^ 博羅季諾級艦隻在1915年7月29日被重新定義為戰列巡洋艦(俄語:линейный крейсер)之前,通常被稱為裝甲巡洋艦。
  80.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223]
  81.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225]
  82. ^ 也有俄方資料稱航速可達到28.5節(52.8公里每小時;32.8英里每小時)。[232]
  83.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16年11月6日」。[238]
  84. ^ 此為「69-I號工程」設計數據,「69號工程」為305公釐(12英寸)。[240]
  85. ^ 此為「69-I號工程」設計數據,「69號工程」為41,539公噸(40,883長噸)。[244]
  86. ^ 譯名參考自《消逝的巨獸: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戰列艦》。[25]
  87.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39年7月15日」。[25]
  88. ^ 另有來源記載為35.2節(65.2公里每小時;40.5英里每小時)。[42]
  89.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51年12月31日」。[251][42]
  90.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52年9月12日」。[251][42]
  91. ^ 第三艘沒有官方名稱,蘇聯方資料稱其為「Kronshtadt」或「Arkhangelsk」。[250]
  92.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52年10月26日」。[251][42]
  93. ^ 譯名參考自《現代艦船》。[255]
  94. ^ 另有來源記載為「2座KN-3型核反應堆和2台GTZA-653蒸汽渦輪機」。[256]
  95. ^ 另有來源記載為「31節(57公里每小時;36英里每小時)」。[44][256]
  96.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74年3月26日」。[258]
  97.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78年7月26日」。[258]
  98.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83年3月21日」。[258]
  99.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86年4月25日」。[259][260]
  100.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98年4月19日」。[260]
  101.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巡洋艦史》[44]。「庫茲涅佐夫」號最初曾被命名為「捷爾任斯基」號和「十月革命」號。[261]
  102. ^ 另有來源記載為「1988年12月31日入編」。[258]
  103.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263]
  104. ^ 譯名參考自《世界近代戰列艦史》。[265]
  105. ^ 簡氏戰艦年鑑英語Jane's Fighting Ships》認為這種傳說的「秩父」級戰列巡洋艦將是一種配備6門12英寸艦炮有着30(56公里每小時;35英里每小時)航速的15,000長噸(15,000公噸)艦隻。[268][269]
  106.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107.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108.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109. ^ 譯名待補充參考來源。

引文[編輯]

  1.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24頁
  2.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14頁
  3. ^ Roberts
  4. ^ 4.0 4.1 4.2 4.3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49頁
  5. ^ Herwig, p. 60
  6. ^ Gardiner & Gray,第24–41, 151–155頁
  7. ^ HMAS Australia (I). Ship histories. Royal Australian Navy. [5 October 2012]. 
  8. ^ 8.0 8.1 Jackson,第48頁
  9. ^ 現代艦船 2008.05A,第43頁
  10. ^ McLaughlin 2003,第332–337頁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Gardiner & Gray,第200頁
  12. ^ 王子午,第18頁
  13.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Gardiner & Gray,第119頁
  14. ^ 江泓 & 英國戰列巡洋艦全史,第14頁
  15.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53頁
  16. ^ Staff,第8–37頁
  17. ^ 劉怡,第311頁
  18. ^ 18.0 18.1 18.2 18.3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219頁
  19. ^ Gardiner & Gray,第41, 155–156頁
  20. ^ Herwig,第256頁
  21. ^ 江泓 & 英國戰列艦全史 1914-1960,第117頁
  22. ^ Hone, pp. 11–14
  23. ^ Burt (1993),第314–315頁.
  24. ^ Gardiner & Gray, p. 235
  25. ^ 25.0 25.1 25.2 劉怡,第420頁
  26. ^ Sturton, p. 49
  27. ^ Gardiner & Gray, p. 234
  28.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110頁
  29. ^ 29.0 29.1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106頁
  30. ^ 30.0 30.1 英軍戰列巡洋艦 1939-1945,第2頁
  31. ^ 江泓 & 英國戰列巡洋艦全史,第170頁
  32. ^ Burt (1993), pp. 308–313
  33. ^ 33.0 33.1 Burt (1986), pp. 301–302
  34.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50頁
  35. ^ 艦載武器 2007.1,第67頁
  36. ^ 《無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 2013年,第89頁
  37. ^ 《俄國與蘇聯海上力量史》 1983年,第680頁
  38. ^ 38.0 38.1 Gardiner & Gray, p. 391
  39. ^ 世界近代巡洋艦史,第164頁
  40. ^ Gardiner & Chesneau, pp. 122, 178
  41. ^ Gardiner & Chesneau, p. 122
  42. ^ 42.0 42.1 42.2 42.3 42.4 劉怡,第422頁
  43. ^ McLaughlin (2006), pp. 116, 119–120
  44. ^ 44.0 44.1 44.2 世界近代巡洋艦史,第214頁
  45. ^ Gardiner, Chumbley & Budzbon, p. 328
  46. ^ Krupnick, p. 44
  47. ^ Koop & Schmolke, p. 4
  48. ^ Gardiner & Chesneau, p. 259
  49. ^ Bidlingmaier, pp. 73–74
  50. ^ Gröner,第ix頁
  51. ^ 江泓 & 英國戰列艦全史 1906-1914,第2頁
  52.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14頁
  53. ^ 江泓 & 英國戰列巡洋艦全史,第5頁
  54. ^ Roberts,第19–25頁
  55. ^ 劉怡,第206頁
  56. ^ Gardiner,第24–25頁
  57.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26頁
  58. ^ 羅伯特,第72頁
  59. ^ 江泓 & 英國戰列巡洋艦全史,第98頁
  60.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102頁
  61. ^ 英軍戰列巡洋艦 1939-1945,第4頁
  62. ^ Gardiner,第16–17, 24頁
  63.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102頁
  64. ^ 江泓 & 英國戰列巡洋艦全史,第98頁
  65.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104頁
  66. ^ Roberts,第76, 83, 112–113頁
  67. ^ 王子午,第96頁
  68. ^ Burt 1986,第291–315頁
  69. ^ Raven and Roberts,第60–70頁
  70. ^ Raven and Roberts,第90–101頁
  71. ^ Campbell,第64, 67–68, 72頁
  72. ^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Roberts,第83頁
  73. ^ 73.0 73.1 73.2 73.3 73.4 Roberts,第112頁
  74. ^ 74.0 74.1 74.2 Roberts,第44頁
  75. ^ 75.0 75.1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Roberts,第76頁
  76. ^ 胡元文 2010,第97頁
  77. ^ 77.0 77.1 薩蘇 & 章騫 2010,第245頁
  78. ^ 78.00 78.01 78.02 78.03 78.04 78.05 78.06 78.07 78.08 78.09 江泓 & 英國戰列巡洋艦全史,第11頁
  79. ^ 79.00 79.01 79.02 79.03 79.04 79.05 79.06 79.07 79.08 79.09 79.10 79.11 79.12 79.13 79.14 79.15 79.16 79.17 Roberts,第41頁
  80. ^ 80.0 80.1 80.2 Roberts,第122頁
  81. ^ Roberts,第76-77頁
  82. ^ 82.0 82.1 82.2 82.3 82.4 82.5 江泓 & 英國戰列巡洋艦全史,第40頁
  83. ^ Roberts,第76, 80頁
  84. ^ 84.00 84.01 84.02 84.03 84.04 84.05 84.06 84.07 84.08 84.09 Roberts,第123頁
  85. ^ 北京未來新世紀教育科學研究所 2006,第51頁
  86. ^ 胡元文 2010,第100頁
  87. ^ 江泓 & 英國戰列巡洋艦全史,第78頁
  88. ^ 胡元文 2010,第98頁
  89. ^ 89.0 89.1 Roberts,第45頁
  90. ^ 90.0 90.1 90.2 江泓 & 英國戰列巡洋艦全史,第96頁
  91. ^ 章騫,第15頁
  92. ^ 胡元文 2010,第101頁
  93. ^ 江泓 & 英國戰列巡洋艦全史,第128頁
  94. ^ 94.0 94.1 94.2 Roberts,第113頁
  95. ^ 95.0 95.1 95.2 95.3 Roberts,第65頁
  96. ^ Roberts,第81頁
  97. ^ 97.00 97.01 97.02 97.03 97.04 97.05 97.06 97.07 97.08 97.09 97.10 97.11 97.12 97.13 97.14 Roberts,第63頁
  98. ^ 98.0 98.1 98.2 98.3 英軍戰列巡洋艦 1939-1945,第5頁
  99. ^ 99.0 99.1 英軍戰列巡洋艦 1939-1945,第8頁
  100. ^ 101種最經典的戰艦,第34頁
  101. ^ 101.0 101.1 英軍戰列巡洋艦 1939-1945,第12頁
  102. ^ Roberts,第76, 79頁
  103. ^ 百年軍艦畫集,第41頁
  104. ^ 英軍戰列巡洋艦 1939-1945,第35頁
  105. ^ Raven and Roberts, p. 75
  106. ^ Roberts, p. 61
  107. ^ 107.0 107.1 107.2 107.3 章騫 2012,第125頁
  108. ^ 108.0 108.1 108.2 108.3 Raven and Roberts,第101頁
  109. ^ 章騫 2012,第122頁
  110. ^ 110.0 110.1 章騫 2012,第123頁
  111. ^ Raven and Roberts,第98頁
  112. ^ Raven and Roberts,第108頁
  113. ^ Staff,第3頁.
  114. ^ Herwig,第60頁.
  115. ^ Herwig,Tables 13 & 18.
  116. ^ Herwig,Table 26.
  117. ^ Sturton,第41–42頁.
  118. ^ 章騫,第80頁
  119. ^ 119.0 119.1 119.2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54頁
  120. ^ 新華,第393頁
  121. ^ 吳世民,第19頁
  122. ^ 章騫,第445頁
  123.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49頁
  124. ^ Hore,第71頁.
  125. ^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52頁
  126. ^ PPxia,第22頁
  127. ^ 127.0 127.1 127.2 127.3 GUNNM,第18頁.
  128. ^ Tarrant,第147–149頁.
  129. ^ Hore,第71–73頁.
  130. ^ 艦載武器 2007.1,第67頁
  131. ^ Hore,第72頁.
  132. ^ Sturton,第49頁.
  133. ^ Churchill,第245頁.
  134. ^ Vandervat,第82頁.
  135. ^ Garzke & Dulin,第127頁
  136. ^ Gröner,第31頁.
  137. ^ BR 1736(48)(2) Naval Staff History Second World War, Home Waters and the Atlantic, Volume II, 9th April 1940 – 6th December 1941, Historical Section Admiralty, pub 20 November 1961. pp. 14–15.
  138. ^ Jane's Fighting Ships 1940,第212–213頁
  139. ^ Sturton,第43頁
  140. ^ 140.00 140.01 140.02 140.03 140.04 140.05 140.06 140.07 140.08 140.09 140.10 Gröner,第54頁.
  141. ^ 141.0 141.1 Gröner,第53頁.
  142. ^ 142.0 142.1 Staff,第5頁.
  143. ^ Staff,第5頁
  144. ^ 周定國,第825頁
  145. ^ 路西法B,第39頁.
  146. ^ 146.0 146.1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50頁
  147. ^ 147.0 147.1 147.2 147.3 Staff,第12頁.
  148. ^ 148.0 148.1 148.2 148.3 雄魂,第61頁.
  149. ^ 149.0 149.1 Staff,第12頁
  150.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Gröner,第55頁.
  151. ^ 雄魂,第63頁.
  152. ^ 雄魂,第69頁.
  153. ^ 153.0 153.1 153.2 153.3 153.4 153.5 153.6 153.7 Gröner,第56頁.
  154. ^ 154.0 154.1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52頁
  155. ^ 155.0 155.1 Staff,第21頁.
  156. ^ Staff,第22頁
  157. ^ Gröner,第23-30頁
  158. ^ 158.0 158.1 Gröner,第57頁.
  159. ^ Sturton,第37頁.
  160.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日本海人社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54頁
  161. ^ 161.0 161.1 161.2 161.3 161.4 161.5 Staff,第35頁.
  162. ^ Staff,第39頁
  163. ^ Gardiner & Gray,第154頁
  164. ^ Staff,第42頁
  165. ^ 165.0 165.1 165.2 165.3 165.4 165.5 165.6 165.7 165.8 Gröner,第58頁.
  166. ^ 斯塔夫,第178–179頁.
  167. ^ 167.0 167.1 167.2 167.3 167.4 Gröner,第58頁
  168.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3,第238頁
  169. ^ 169.0 169.1 169.2 169.3 169.4 Gröner,第59頁.
  170. ^ 170.0 170.1 170.2 170.3 Gröner,第68頁.
  171. ^ 科京,第40頁.
  172. ^ 172.0 172.1 劉怡,第211頁.
  173. ^ 劉怡,第212頁.
  174. ^ 科京,第42頁.
  175. ^ Stille,第4頁
  176. ^ Evans and Peattie,第150頁
  177. ^ Stille,第7頁
  178. ^ Staff,第3頁
  179. ^ 國際展望 2004.13,第46頁
  180. ^ 國際展望 2004.04,第47頁
  181. ^ Jackson,第48頁
  182. ^ 182.0 182.1 Gardiner and Gray,第235頁
  183. ^ Evans and Peattie,第360頁
  184. ^ 史蒂夫,第207頁
  185. ^ Jackson,第121頁
  186. ^ Wheeler,第183頁
  187. ^ Jackson,第129頁
  188. ^ McCurtie,第185頁
  189. ^ 189.0 189.1 189.2 189.3 Jackson,第48頁
  190. ^ 王早,第83頁
  191. ^ 191.00 191.01 191.02 191.03 191.04 191.05 191.06 191.07 191.08 191.09 191.10 191.11 Stille,第15頁
  192. ^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日本海人社,第134頁
  193. ^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福井靜夫著作集第1巻 日本戦艦物語I,第213-234頁,金剛型の建造
  194. ^ 194.00 194.01 194.02 194.03 194.04 194.05 194.06 194.07 194.08 194.09 194.10 194.11 194.12 194.13 194.14 194.15 Lengerer,第145頁
  195. ^ 195.0 195.1 195.2 歴史群像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21 金剛型戦艦,插圖
  196. ^ Wheeler,第183頁
  197. ^ 史蒂夫,第207頁
  198. ^ 198.0 198.1 198.2 歴史群像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21 金剛型戦艦,第71-83頁,「日本初の超弩級金剛型の誕生」
  199. ^ Schom,第417頁
  200. ^ 200.0 200.1 Stille,第20頁
  201. ^ 史蒂夫,第204頁
  202. ^ Gardiner and Gray,第235頁
  203. ^ Gardiner and Gray,第235頁
  204. ^ 帝國海軍の礎 八八艦隊計畫,第94頁
  205. ^ 帝國海軍の礎 八八艦隊計畫,第100頁
  206. ^ 海軍造船技術概要,第215頁
  207. ^ 海軍造船技術概要,第217頁
  208. ^ Gardiner and Gray,第235頁
  209. ^ Gardiner and Gray,第235頁
  210. ^ 橫須賀海軍工廠史(3),第249頁(大正十年紀)「一、本年中主ナル艦船新造工事左ノ如シ …|訓令年月日|八、一一、一七| |工事名称|巡洋戦艦天城製造| |着手|九、一二、一六| |竣工|一〇、一一 建造中止|…
  211. ^ 戦史叢書31海軍軍戦備1,第251頁
  212. ^ 212.0 212.1 212.2 212.3 Gardiner and Gray,第235頁
  213. ^ 幕末以降帝國軍艦寫真と史実p.116『赤城(あかぎ)【二代】|艦種 航空母艦|艦名考 初代赤城の項參照(p.45)。|艦歴 此の艦は巡洋戰艦として大正9年12月6日呉工廠に於いて起工の處、海軍々備制限に關する華府條約の結果に由り、同12年11月19日航空母艦に改造することと爲り、昭和2年3月25日竣工。|要目 長232.56米|幅28.04米|吃水6.45米|排水量26.900噸|機關 タルビン艦本式罐19臺|馬力131,000|速力28.5|兵裝 20cm砲10 12糎高角砲12|起工大正9-12-6|進水14-4-22|竣工昭和2-3-25|建造所 呉工廠』
  214. ^ 軍艦天城愛宕高雄製造一件(製造取止め)(2),第6-7頁
  215. ^ 215.0 215.1 Gardiner and Gray,第235頁
  216. ^ 軍艦天城愛宕高雄製造一件(製造取止め)(2),第24-31頁
  217. ^ Garzke and Dulin,第86頁
  218. ^ 218.0 218.1 Lacroix and Wells II,第829頁
  219. ^ 219.0 219.1 Garzke and Dulin,第84–85頁
  220. ^ 220.0 220.1 Jentschura,第40頁
  221. ^ McLaughlin 2003,第244頁
  222. ^ Roberts 1997,第18頁
  223.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94頁
  224. ^ Burt 1986,第251頁
  225.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184頁
  226. ^ McLaughlin 2004,第99–117頁
  227. ^ McLaughlin 2006,第102–23頁
  228. ^ Anthony 2015,Chapter Three Grisha to Udaloy Class Warships
  229. ^ McLaughlin 2003,第243–244頁
  230. ^ 艦載武器 2006.06,第56頁
  231. ^ McLaughlin 2003,第252頁
  232. ^ 232.0 232.1 232.2 艦載武器 2006.06,第57頁
  233. ^ McLaughlin 2003,第243–244頁
  234. ^ McLaughlin 2003,第243–244頁
  235. ^ 235.0 235.1 235.2 235.3 235.4 235.5 235.6 235.7 McLaughlin 2003,第248–249頁
  236. ^ Breyer 1992,第114頁
  237. ^ 237.0 237.1 237.2 McLaughlin 2003,第332–335頁
  238. ^ 艦載武器 2006.06,第58頁
  239. ^ McLaughlin 2004,第111頁
  240. ^ 兵器知識 2016.07,第75頁
  241. ^ 241.0 241.1 McLaughlin 2004,第109頁
  242. ^ 兵器知識 2016.07,第77頁
  243. ^ McLaughlin 2004,第107, 112頁
  244. ^ 兵器知識 2016.07,第76頁
  245. ^ 245.0 245.1 245.2 245.3 McLaughlin 2004,第112, 114頁
  246. ^ 246.0 246.1 兵器知識 2016.07,第78頁
  247. ^ 247.0 247.1 McLaughlin 2006,第110–111頁
  248. ^ McLaughlin 2006,第114頁
  249. ^ McLaughlin 2006,第115頁
  250. ^ 250.0 250.1 250.2 250.3 McLaughlin 2006,第116頁
  251. ^ 251.0 251.1 251.2 現代艦船 2008.11A,第38頁
  252. ^ 252.0 252.1 252.2 McLaughlin 2006,第118頁
  253. ^ McLaughlin 2006,第119–120頁
  254. ^ 254.0 254.1 254.2 254.3 254.4 254.5 254.6 Jackson,第409–411頁
  255. ^ 255.0 255.1 255.2 現代艦船 2008.12A,第26頁
  256. ^ 256.0 256.1 現代艦船 2010.01A,第43頁
  257. ^ 257.0 257.1 257.2 257.3 257.4 257.5 257.6 257.7 Project 1144.2 Kirov – Ship List. globalsecurity.org. 2016-01-30 [2016-10-24] (英語). 
  258. ^ 258.0 258.1 258.2 258.3 現代艦船 2010.01A,第42頁
  259. ^ 艦載武器 2003.03,第48頁
  260. ^ 260.0 260.1 現代艦船 2008.12A,第25頁
  261. ^ 二戰後世界巡洋艦全覽,第195-198頁
  262. ^ The Soviet Aircraft Carrier: Torpedoed by Peristroika? (PDF) (報告): 8. 1990-09-15 [2016-12-13]. 
  263.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24頁
  264. ^ Hone,第8–11頁
  265. ^ 世界近代戰列艦史,第53頁
  266. ^ Hone,第11–14頁
  267. ^ Friedman,第288頁
  268. ^ Worth,第305頁
  269. ^ McMurtrie,第292頁
  270. ^ Friedman,第288, 291頁
  271. ^ Garzke & Dulin,第185, 187頁
  272. ^ 272.0 272.1 272.2 Hone, p. 25
  273. ^ 273.0 273.1 Lexingto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Fighting Ships. Naval History & Heritage Command (NH&HC). [14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March 2004). 
  274. ^ Lexington Class (CC-1 through CC-6). Navy Department,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26 February 2004 [15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8 October 2008). 
  275. ^ 275.0 275.1 275.2 Saratoga. 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Fighting Ships. NH&HC. [14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3 January 2012). 
  276. ^ Ranger. 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Fighting Ships. NH&HC. [14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3 November 2012). 
  277. ^ USS Constitution (CC-5), 1918 Program – construction cancelled in 1923. Navy Department, Naval Historical Center. 20 February 2000 [15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March 2012). 
  278. ^ United States. Dictionary of American Naval Fighting Ships. NH&HC. [14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7 February 2012). 
  279. ^ 279.0 279.1 279.2 279.3 279.4 279.5 Whitley,第276頁
  280. ^ 280.0 280.1 280.2 Garzke & Dulin (1976), p. 185
  281. ^ 281.0 281.1 281.2 281.3 Garzke & Dulin (1976), p. 187
  282. ^ 282.0 282.1 Whitley, p. 279
  283. ^ Garzke & Dulin (1976), p. 190
  284. ^ 284.0 284.1 284.2 284.3 284.4 284.5 284.6 Gardiner & Gray,第26頁
  285. ^ 285.0 285.1 王義山 2012,第116頁.
  286. ^ Noot,第268頁
  287. ^ 287.0 287.1 287.2 王義山 2012,第148頁
  288. ^ Noot,第270頁
  289. ^ Noot,第253–256頁
  290. ^ Gardiner & Gray,第388頁
  291. ^ Sieche

參考書籍[編輯]

  • Bidlingmaier, Gerhard. KM Admiral Graf Spee. Windsor, England: Profile Publications. 1971: 73–96. OCLC 20229321. 
  • Breyer, Siegfried. Soviet Warship Development. Volume I: 1917–1937.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2. ISBN 0-85177-604-3. 
  • Burt, R. A. British Battleships, 1919–1939. London: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93. ISBN 1-85409-068-2. 
  • Burt, R. A.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6. ISBN 0-87021-863-8. 
  • Gardiner, Robert; Gray, Randal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9073. 
  •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ISBN 0-87021-913-8. 
  • Gardiner, Robert (ed.).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47–1995. London: Conway Maritime. 1995. ISBN 0-85177-605-1. OCLC 34284130. 
  • Garzke, William H.; Dulin, Robert O. Battleships: Axis and Neutral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0-87021-101-3. 
  • Garzke, William H.; Dulin, Robert O. Battleships: United States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6. ISBN 1-55750-174-2.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Herwig, Holger. "Luxury" Fleet: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88–1918. Amherst, New York: Humanity Books. 1980. ISBN 1-57392-286-2. OCLC 57239454. 
  • Jackson, Robert. The Encyclopedia of Warships: From World War II to the Present Day. Thunder Bay Press. 2006. ISBN 1-59223-627-8. 
  • Hone, Trent. Jordan, John , 編. Warship 2011. London: Conway. 2011: 8–31. ISBN 978-1-84486-133-0. 
  • Jackson, Robert (2000). The World's Great Battleships. Brown Books. ISBN 1-897884-60-5
  • Koop, Gerhard; Schmolke, Klaus-Peter. Battleship Scharnhorst.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8. ISBN 0-85177-772-4. 
  • Krupnick, Charles. Decommissioned Russian Nuclear Submarine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cFarland & Co. 2001. ISBN 0-78640-912-6. 
  • McCurtie, Francis (1989) [1945]. Jane's Fighting Ships of World War II. London: Bracken Books. ISBN 1-85170-194-X
  • McLaughlin, Stephen. Preston, Anthony , 編. Warship 2004. London: Conway's Maritime Press. 2004: 99–117. ISBN 0-85177-948-4. 
  • McLaughlin, Stephen. Jordan, John , 編. Warship 2006. London: Conway. 2006: 102–123. ISBN 978-1-84486-030-2. 
  • McLaughlin, Stephen. Russian & Soviet Battleships.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1-55750-481-4. 
  • Noot, Lt. Jurrien S. Battlecruiser: Design studies for the Royal Netherlands Navy 1939–40. Warship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 Nav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1980, 3: 242–273. 
  • Raven, Alan; Roberts, John.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Two: The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History of the Royal Navy's Battleship and Battlecruisers from 1911 to 1946.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76. ISBN 0-87021-817-4. 
  • Roberts, John. Battlecruisers.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1-55750-068-1. OCLC 38581302 (英語). 
  • Schom, Alan (2004). The Eagle and the Rising Sun; The Japanese-American War, 1941–1943. Norton & Company. ISBN 0393049248
  • Sieche, Erwin. Kreuzer und Kreuzerprojekte der k.u.k. Kriegsmarine 1889 - 1918.. Mittler & Sohn. 2002. ISBN 9783813207668. 
  • Staff, Gary. German Battlecruisers: 1914–1918. Oxford: Osprey Books. 2006. ISBN 978-1-84603-009-3. 
  • Stille, Mark (2008). Imperial Japanese Navy Battleship 1941–1945.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ISBN 978-1-84603-280-6
  • Sturton, Ian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Battleships: 1906 to the Present.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7. ISBN 0-85177-448-2. OCLC 246548578. 
  • Wheeler, Keith. War Under the Pacific. New York: Time-Life Books. 1980. ISBN 0-8094-3376-1. 
  • Whitley, M. J. Cruisers of World War Two: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5. ISBN 1-55750-141-6. 
  • 劉怡. 消逝的巨兽: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战列舰. 知兵堂簡體版戰爭系列.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0-07-01. ISBN 9787307076839 (中文(中國大陸)). 
  • 日本海人社 (編). 世界近代巡洋舰史. 世界艦船 第1版.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2-04 [2020-03-06]. ISBN 9787543681934 (中文(中國大陸)). 

期刊來源[編輯]

[[Category:船艦列表]] [[Category:戰鬥巡洋艦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