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小中華思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小中華思想下的華夷秩序

小中華思想(韓語:소중화/小中華,日語:小中華思想/しょうちゅうかしそう),是一種由中華思想派生而來的,指中華文化圈中政治制度與語言不同於漢族的民族或國家,自認也是中華的意識[1]:59朝鮮半島[1]:59越南[2]:120日本[3]:109,111-112等古代東亞各國接受中華文化過程中的副產品[3]:111

各地的小中華思想

[編輯]

朝鮮半島

[編輯]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朝鮮半島接受華夏文明甚早。朝鮮王朝《宣祖實錄》稱:「我國自箕子受封之後,歷代皆視為內服,漢時置四郡,唐增置扶餘郡。至於大明,以八道郡縣,皆隸於遼東,衣冠文物,一從華制,委國王御寶以治事」。朝鮮王朝徐居正作《東國通鑒》,稱「衣冠制度,悉同乎中國,故曰詩書禮樂之邦,仁義之國也,而箕子始之,豈不信哉」。高麗仁宗曾下詔,要求國民「景行華夏之法,切禁丹狄之俗」。不過,朝鮮少有僭稱中華者,而以「小中華」自居。朝鮮王朝《成宗實錄》稱:「吾東方自箕子以來,教化大行,男有烈士之風,女有貞正之俗,史稱小中華」。

17世紀,滿族的清王朝代替漢民族的明王朝取得了中原支配地位,朝鮮儒者們認為滿族沒有正統性來繼承中華文明,中原的中華文明隨着明朝一起滅亡了(參照中國中心主義)。「中華文明之最優等生的朝鮮理當為正統中華文明的繼承者」和「朝鮮應當去完成中華的作用」是這種思想在朝鮮的開端。朝鮮王朝認為朝鮮是東方的禮儀之邦、君子之國、隱士王國,中華文化的承繼與發揚者。在非正式場合下有時依然使用明崇禎年號,稱清帝為「虜王」。不過,朝鮮直至19世紀對清廷仍採取事大政策。在朝鮮國王死後,清朝也會如明朝一樣賜予諡號;但朝鮮認為被「夷狄之國」賜予諡號是一種恥辱,因此將其自所有官方史料中抹殺。[4]甲午戰爭後,朝鮮宣佈獨立並斷絕清朝的宗藩關係,但事實上是日本的傀儡政權,1910年被日本併吞。

1945年二戰結束,南韓恢復獨立後則開始注重本土化、同時也積極西化及現代化,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逐漸沒落。朝鮮則對事大主義進行了否定,與中國共產黨有關係的延安派亦遭到清洗。

越南

[編輯]

1428年越南脫離明代中國統治以後,越南君主對內與對外採取了不同的稱呼:其對內稱「皇帝」,對中國則自稱「國王」。在東南亞一帶,越南則以中國、中夏自居,稱他國為夷狄。1300年越南陳英宗傳檄諸將曰:「汝等……為中國之將,侍立夷酋,而無忿心!」其中「中國」指越南。《大越史記》記載,1427年越南與明朝戰爭,黎太祖諭天下曰:「賊在中國,民猶未定,於汝安乎?昔胡氏無道,賊因此而奪我國家」,其中中國指南,明朝軍隊則是「賊」。如黎聖宗1470年親征占城,詔曰:「自古夷狄為患中國」;1479年征哀牢老撾),詔曰:「朕丕繩祖武,光御洪圖,蒞中夏,撫外夷」(同時1479年在老撾川壙高原盆蠻一帶置鎮寧府)。

滿洲族的清朝統治中國後,越南阮朝認為自己亦繼承了中華文明,而與北方中原「各帝一方」「各華其華」,有在東南亞傳播中華文明的責任。但越南直到1885年被法國侵佔,一直為清朝的藩屬國。「越南」這一國號亦為清嘉慶帝所定。

到了19世紀,安南阮世祖復國,驅逐歐洲白人,自稱「中國之於外夷,治以不治」、「先王經理天下,夏不雜夷,此誠杜漸防微之意也。紅毛人狡而詐,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可聽其居留」。阮朝統治時期,文化發展蓬勃,當時士大夫自詡為中國文化的繼承者,認為越南是「華」非「夷」。如李文馥在其著作《閩行詩話‧夷辨》裏描述越南文化狀況:「以言乎治法,則本之二帝三王;以言乎道統,則本之六經四書。家而戶,其學也;源而流,其文也;詩賦則昭明文選,而以為依歸;字畫則周禮六書,而以為楷式。賓賢取士,之科目也;博帶峩冠,之衣服也。推而舉之,其大也如是,而謂之夷,則吾不知其何如為華也?」[5]

在1945年越南脫離法國殖民統治後,越南棄用漢字。越南開始注重本土化、同時也積極現代化,中國文化的影響力逐漸沒落。

日本

[編輯]

日本很早就存在小中華思想。一方面,日本承認存在於中國的華夷天下的秩序之中[6],如漢朝、宋朝時的倭王都明確受到過中國的冊封[7][8],明朝時的豐臣秀吉亦被封為「日本國王」[9],而在日本領土範圍內也存在小範圍的華夷秩序大和國以東海中國自居,對日本群島上尚未統治地區族群稱為夷。奈良時代藤原廣嗣上表日本天皇稱:「北狄蝦夷,西戎隼(隼人)俗,狼性易亂,野心難馴。往古已來,中國有聖則後服,朝堂有變則先叛」[10]。中國唐朝人則被歸入「夷狄」之列,如《集令解》載:卷4「除朝聘外,在京唐國人等皆入夷狄之例」;卷28「天子,祭祀所稱。天皇,詔書所稱。皇帝,華夷所稱。陛下,上表所稱。」。而日本自稱為中國、華夏,如「通中國於是始矣」[11]、「華夏載佇」[12],「新羅不事中國」[13]「蓋以安中國也」[14] 「其蝦夷者,依請須移配中國,唯俘囚者,思量便宜,安置當土」[15]

等等。日本在弘安之役後,則以神國自居,不時批評中國不再是華夏。

德川光圀認為滿洲族的清王朝征服中原以後,自古以來沒有被異民族支配過的日本是中華文明的唯一有資格的繼承者。這種思想也被水戶學陽明學)所繼承。由水戶學哺育的尊王思想尊王攘夷)產生了明治以後的國體思想以及皇國史觀思想。

明清交替後,日本認為中國發生華夷變態[16]山鹿素行亦在《中朝事實》中認為日本才配稱「中朝」、「中華」、「中國」,而稱中國為「外朝」。山鹿認為「外朝」多次受夷狄佔領而失去文明,而且自古以來多次因為叛逆篡弒而改朝換代,不像「中朝」有延續二百萬年不易的皇統[17]。如「人有華夷,……四夷不遠千里之險,萬傾之渺,歸仰投化,……中華之文明,聖王之治教,天以授之,人以與之,實過化之極功也。」 到了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明治天皇於明治2年(1869年)下令國史局總裁,稱:「其速正君臣名分之誼,明華夷內外之辨,以扶植天下之綱常」。

明治維新後,「脫亞入歐」一度在日本興起,一方面不願認清朝為中華而稱為「支那」,一方面以「中國」自居者日漸減少。日本主流注重西化及現代化,近代中國文化逐漸被冷落,不過大致仍尊重先秦至唐宋期間的傳統中國文化。

但日本的小中華思想仍舊存在,改以中國古稱「神州」取代。如藤田東湖於《弘道館記述義》稱「神州(按:指日本)自神州,西土(按:指中國)自西土」][18];於《和文天祥正氣歌》稱「神州何君,萬古仰天皇」[19]

最後連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日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玉音廣播中使用的《大東亞戰爭終結詔書》中記載了「神州之不滅信」。另外,陸軍大臣阿南惟幾在同一天切腹時所留下的遺書中也記載了「確信神州不滅」。

附表

[編輯]
韓國、越南和日本所採用的中國之名
漢語傳統名稱 韓語譯名 越南語譯名 日語譯名
中國 中國
중국
中國
Trung Quốc
中國
ちゅうごく
中華 中華[a]
중화
中華
Trung Hoa
中華
ちゅうか
華夏 華夏
화하
華夏
Hoa Hạ
華夏
かか
中夏 中夏
중하
中夏
Trung Hạ
中夏
ちゅうか
中朝 中朝
중조
中朝
Trung Triều
中朝
ちゅうちょう
神州 神州
신주
神州
Thần Châu
神州
しんしゅう


Hoa



Hạ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宮家邦彥. 《哀しき半島国家韓国の結末》. PHP研究所. 2014-10-16. ISBN 978-4569822266. 
  2. ^ 洪錫俊. 六、東亞的海洋世界與港口城市的歷史和文化. 徐興慶,陳明姿 編 (編). 《東亞文化交流:空間.疆界.遷移》. 臺大出版中心. 2008-04-01. ISBN 978-986-01-3698-2. 
  3. ^ 3.0 3.1 石曉軍. 《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12-01. ISBN 9570506229. 
  4. ^ 清の諡号を隠した朝鮮後期の国王たち,朝鮮日報,2007年9月16日
  5. ^ 李文馥《閩行詩話·夷辨》,附錄於陳益源《越南漢籍文獻述論·週遊列國的越南名儒李文馥及其華夷之辨》,北京中華書局,234─235頁。
  6. ^ 隋书/卷81 - 《東夷列傳》“既至彼都,其王与清相见,大悦,曰:“我闻海西有大隋,礼义之国,故遣朝贡。我夷人僻在海隅,不闻礼义,是以稽留境内,不即相见。今故清道饰馆,以待大使,冀闻大国惟新之化。”清答曰:“皇帝德并二仪,泽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来此宣谕。”. zh.wikisource.org.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7. ^ 國家萍鄉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盘点历史上中国册封的那些藩属国国王之印 都是各自国家的国宝-. www.pxedz.gov.cn.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8). 
  8. ^ 宋書/卷97 - 《倭國傳》“顺帝升明二年,遣使上表曰:“封国偏远,作藩于外,自昔祖祢,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 zh.wikisource.org.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9. ^ 萬曆封日本國王平秀吉詔書. 
  10. ^ 大日本書 卷百十七 列傳卌四 藤原廣嗣. [2011-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9). 
  11. ^ 新編 續日本紀 卷第一 四.造營山陵. [2011-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4). 
  12. ^ 新編 續日本紀 卷第六 六.讓位予元正天皇. [2011-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6). 
  13. ^ 新編 日本書紀 卷十四 十一.稚媛與今來之才伎. [2011-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7). 
  14. ^ 新編 日本書紀 卷續第九 元正紀三、聖武紀一. [2011-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3). 
  15. ^ 日本後紀 卷廿一 嵯峨紀四. [2011-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8). 
  16. ^ 周頌倫. 由「華夷變態」向「脫亞入歐」轉進之文化意味.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 2015年6月, 12 (1): 143–166 [2017-12-24]. ISSN 1812-62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0). 
  17. ^ 中朝事實. [2011-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1). 
  18. ^ 存档副本 (PDF). [2024-02-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2-02). 
  19. ^ 存档副本. [2021-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3). 

註釋

[編輯]
  1. ^ 前綴「小」(; )在韓語古籍中有時會附在「中華」前,以指代朝鮮王朝。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