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新保守主義與舊保守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保守主義舊保守主義美國保守主義政治運動的兩大分支。雙方的代表人物經常爭辯說對方並不代表真正的美國保守主義。有爭議的問題包括移民、貿易、美國憲法、稅收、預算、商業、美聯儲、毒品政策、對外援助和美國的外交政策。

價值衝突[編輯]

舊保守主義者(Paleoconservative)一詞最初是1980年代用於將傳統保守主義者與新保守主義者及施特勞斯派區分開來。舊保守主義者帕特·布坎南在2002年的《Buchanan and Press》中表示,美國保守主義運動已被「全球主義、干涉主義、開放邊界意識形態」所俘獲。他與其他人共同創辦了《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雜誌,以挑戰他認為佔主導地位的新保守主義,對布坎南來說,新保守主義是真正保守價值觀的腐蝕者。[1]

1950年,散文家萊昂內爾·特里林說,自由主義是美國「唯一的思想傳統」。他駁斥了老右翼保守派,認為他們表達的是「尋求與想法相似的易怒心理姿態」。[2]三年後,羅素·柯克的《保守主義的心靈》挑戰了這一論點,認為美國保守主義有着悠久而傑出的思想血統。[3]

新保守主義運動在1970年代興起,表達了與老右翼不同的觀點。 雖然新保守派並不像舊右派那樣反對新政,但他們認為偉大社會和新左派的後續發展走得太遠了。 新保守主義者奉行干涉主義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在中東。 他們特別支持以色列,並認為美國應該幫助確保這個猶太國家的安全。

在1989年3月24日出版的《國家評論》的一篇名為「民主助推器」的專題文章中,克拉斯·G·瑞恩(Claes G. Ryn)警告說,在所謂的保守派中,包括米高·諾瓦克、艾倫·布魯姆、本·瓦滕貝格和理查德·約翰·諾伊豪斯的情緒更像是左派而不是保守主義。1991年,萊恩在《新雅各賓主義》一書中指出,新保守主義與法國大革命背後的思想非常相似。18世紀後期的法國雅各賓派任命法國為普遍原則的代言人,20世紀後期的新雅各賓派選擇了美國來承擔改造世界的任務。萊恩警告意識形態帝國主義的危險。

歷史學家托馬斯·伍茲詳細闡述了美國保守主義運動的分歧、新保守派的崛起,以及它們與更傳統的保守派的區別:「在理查德·韋弗和羅素·柯克等偉大的美國保守主義者的作品中顯而易見的美國保守派對美國南方及其人民和遺產的傳統同情,開始消失……新保守主義者深受伍德羅·威爾遜的影響, 也許有一點西奧多·羅斯福的影子。 ......他們相信美國幾乎在任何地方都具有侵略性,並且在必要時通過武力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民主。...新保守派傾向於更高效的政府機構;古保守派想要更少的政府機構。[新保守派]普遍欽佩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及其大力干預主義的新政政策。新保守主義者並不以他們的預算意識而聞名,你不會聽到他們談論對聯邦機構進行任何重大干預。」[4]

在討論新保守主義者對國家權力的立場時,歐文·克里斯托爾在2003年寫道:「新保守主義者不喜歡福利國家的服務集中,並且樂於研究提供這些服務的替代方式。 但他們對哈耶克認為我們正走在「通往奴役之路」的觀點不耐煩。 新保守主義者對上個世紀國家的發展並沒有感到那種恐慌或焦慮,認為這是自然的,實際上是不可避免的……人們總是喜歡強政府而不是弱政府,儘管他們當然不喜歡任何政府有點過度干預的味道。新保守主義者在當今美國感到賓至如歸,其程度是更傳統的美國保守派所沒有的。儘管他們發現很多值得批評的地方,但他們傾向於在托克維爾的民主智慧中尋求知識指導,而不是在羅素·柯克這樣的保守主義者的懷舊中。「[5]

另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Carr, David. For Buchanan, A New Pulpit And Target.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8, 2002 [April 28,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2). 
  2. ^ [1]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August 29, 2006,.
  3. ^ "Nisbet: Community to Authority" by Charles B. Forcey, Jr. Lecture delivered March 30, 1996.
  4. ^ The Split on the Righ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omas E. Woods, Jr. interviewed by Die Tagespost, April 17, 2003
  5. ^ "The Neoconservative Persuasion" by Irving Kristol. The Weekly Standard, Volume 008, Issue 47. August 25,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