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霞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1°23′12″N 121°15′11″E / 31.386688°N 121.253142°E / 31.386688; 121.253142

秋霞圃
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上海市嘉定區嘉定鎮東大街
分類古建築、歷史遺蹟類
時代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
登錄1962年9月7日
秋霞圃鳥瞰

秋霞圃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嘉定區東大街,是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1],於1962年9月7日被列為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重新公佈了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身份並設立了大理石文保碑。

在早期,秋霞圃僅有龔氏園(今桃花潭景區)。雍正四年(1726年),秋霞圃被改屬為了邑廟的後園並一度長盛不衰。但在咸豐十年至同治元年間(1860年至1862年)清軍洋槍隊屢次同太平軍在嘉定交戰,園林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光緒帝登基後,園林開始逐漸得到修復,再現朝暉。民國9年(1920年),啟良學校的校長戴思恭將學校搬至此地並發動實業界對之加以修繕。民國26年(1937年),園林為日軍所控,啟良學校也被迫停辦。園西部分建築被知事馮誠求改為私宅,大部分匾額都被日軍搗毀。日軍投降後,它曾被三青團嘉定分團部和啟良學校佔用。此後它先後被列為了縣級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爆發後,秋霞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此後上海市人民政府對其大幅重修,耗資近兩百萬元,學校也搬離了秋霞圃。1987年9月竣工,同年中國國慶節(10月1日)時全園正式對外開放。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重新確定了秋霞圃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身份並為其設立了大理石文保碑。

現在的秋霞圃可分為桃花潭景區(原龔氏園)、凝霞閣景區(原沈氏園)、清鏡塘景區(原金氏園)和邑廟景區4個部分[3],以山取勝、以水為中心[4]。秋霞圃現存百年以上的古樹22株[5],其中12株已列入上海古樹名木檔案[6]

歷史[編輯]

民國以前[編輯]

明工部侍郎龔弘像

除了歷史可追溯至宋代的邑廟(即城隍廟)和建造時間不明的龔氏園,全園的建築大部分始建於明代[7],由龔氏、沈氏和金氏三家的私有園林和邑廟合併而成[8][9]

目前,龔弘是已知最早的園主。龔氏園始建的確切年代現在已經無從考證,目前有如下幾個看法[10]

  • 南宋後期:龔天定在城內創設北府書院時所建。
  •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至明嘉靖五年(1526年):建於龔弘成為進士至他去世期間。
  •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隱堂構於蒲華塘(今華亭鄉聯四村)時同時建立。

嘉靖年間,龔氏家族步入了困難期。龔弘的曾孫龔敏被迫將龔氏園賣給了徽商汪某。萬曆元年(1573年)龔敏的卿子龔錫爵鄉試時成功中舉,汪某也將園林宅邸歸還給了龔氏家族。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三屠嘉定,龔孫玹、龔用園、龔用廣等人犧牲,龔家再次敗落,園內也只剩下兩排高牆。後來轉園林歸汪某的後裔所有,汪氏此後加以整修並更名為秋霞圃,俗稱汪氏園。[10]

沈氏園位於龔氏園東側[11]。萬曆、天啟年間(1573年至1627年),諸生沈弘正耗資購買了龔氏園的東側廢地[12]並新建了扶疏堂、權舟、聊淹亭、開襟樓、閒研齋、籟隱山房、覓句廊等建築[10][13]

金氏園位於龔氏園北部,於嘉靖中期由金翊所建。全園佔地面積為20畝左右,園內景觀以自然風光為主[14]。到了萬曆、天啟年間(1573年至1627年),園中已設有柳雲居、霽霞閣、止舫、冬榮館等建築。[10]

邑廟則始建於宋嘉定年間(1208年至1224年),舊址位於南門富安坊(今李家弄附近)。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縣胡永安將它搬到了現在廟宇的所在地。[7]清雍正四年(1726年),秋霞圃的龔氏園被改屬為邑廟的後園,金氏園此後也被併入[15]。乾隆年間,沈氏園也被並為後園。此後的幾十年,邑廟後園長盛不衰[16]

咸豐十年至同治元年間(1860年至1862年),太平軍攻佔了嘉定,此後清軍洋槍隊屢次同太平軍在嘉定交戰,園林遭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17]光緒帝登基後,園林開始逐漸得到修復。光緒二年(1876年),池上草堂得以重建[18];光緒十二年時人們在池上草堂西側、桃花潭東側建造了叢桂軒[19];光緒二十年又建了延綠軒[4],園林開始逐漸恢復往日的繁華。[16]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編輯]

秋霞圃在中國的位置
秋霞圃在上海市嘉定區的位置

民國9年(1920年),邑人戴思恭擔任啟良學校(即後來的嘉定縣城區第一初級中學)的校長後將學校搬到了此處並發動了當地的實業界修繕了20多個景點[20][21]

民國26年(1937年),日軍攻佔了嘉定[22]。邑廟後園被日軍佔領[23],啟良學校也被迫停辦。日軍在園內設立區公署,在東部設立了日軍醫院,並在碧梧軒駐紮日軍。西部的池上草堂、叢桂軒和延綠軒等建築被知事馮誠求改為私宅,民國27年(1938年)時他使用公款對其加以修葺並增築茅亭。園內的大部分匾額都被搗毀。[16]

民國34年(1945年)8月,日軍投降,邑廟後園被三青團嘉定分團部佔用。數月後團部遷出,設嘉定第一區區公所。次年5月,啟良學校復校,9月時增設了初中部,並新建了一座鐘樓和紀韶堂兩幅門聯。同年,當地政府將園內所有的建築都交給了啟良學校使用,園林改稱邑廟公園,園內的大部分建築都被改為教學用房,恰逢節假日時才會對外開放。[24]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編輯]

時間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啟良學校將金氏園遺址改造成了操場[24]。1960年,當時的縣人民委員會恢復了秋霞圃一名並將它列為了當地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秋霞圃又被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列為了當地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3][25][26]。1963年,當地的工商界人士集資在邑廟的大殿前建造了一座樓高二層的教學樓並開設了民辦城廂中學(後改名為人民中學)。文化大革命爆發後,秋霞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建築和假山被全數拆毀,樹木也遭到砍伐。[10][24]

自1980年起,上海市人民政府對秋霞圃展開了一系列修復工作,這些工程先後耗資近295.28萬元,上海市園林局設計室的田麗菊和顧正負責規劃與設計,同濟大學陳從周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的楊嘉佑等人負責提供資料和指導,嘉定縣建築工程公司古建築工程隊則負責施工。[16][23]1980年4月,上海市耗資44萬元修復了原來的龔氏園,次年竣工,並於1983年2月13日(農曆年初一)對外開放[27]。1983年8月,第二期工程動工。工程成功修復了沈氏園、金氏園和邑廟大殿,1987年9月竣工,同年中國國慶節(10月1日)時全園正式對外開放。嘉定第一中學也受到了修復的影響,於1984年搬離秋霞圃。[28]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也重新公佈了秋霞圃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身份並設立了大理石文保碑。[24]1987年,城隍廟被改為秋霞圃的景區[29]

園林佈局[編輯]

桃花潭景區(原龔氏園)[編輯]

桃花潭景區位於秋霞圃西南部,佔地面積約為5200平方米,以桃花潭為中心。桃花潭東西長約55米,南北寬約17米,涉趣橋橫跨全潭[30],附近的亭台樓閣全部都沿其建造。內置西部入口西門樓,坐北朝南。門高5米,寬3.5米,門額寫有「含芳凝露」四字,由作家朱瞭然題詞、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所寫[31]

桃花潭南岸的南山,西臨池上草堂,東達三曲橋,是一座橫亙40餘米的大型假山,被小道分為南北兩個山崗。北崗主要由自然景觀構成。南崗設有邊長2.5米、高4米的正方形建築霽霞閣,需通過小徑方可走近;下方的仙人洞縱深約為5米,北門可登霽霞閣,南口可抵位於南崗東南部的晚香居。於1985年新修的晚香居前設有小院,東連聊淹堂,西接仙人洞[9]。長約10米,寬約6.6米,高則為5.2米左右。北山則位於桃花潭西北部,是一座東西橫亙約達40米、其高可達2.4米的大型假山。無論東西南北,均有路徑可供抵達。其山巔設有一棵銀杏樹和一座高約4米、邊長為1.75米的六角形古亭——即山亭,亭西安有石桌與石凳;西側則種植了大量的青松,被稱作松風嶺。即山亭下坐落着一座長12.6米、高1.9米的山洞,其名為歸雲洞,洞口原來寫有「歸雲」和「洞天」四字,但後來損毀。1982年重建時浦泳重寫了四字。北山北麓的延綠軒西臨碧梧軒,坐北朝南,長4.9米,寬5.8米,高4.6米,其名取自《漢瓦磚文》中的「延年益壽作長樂」一句。[32]

碧梧軒六額[10][16]
序號 內容 字體 時間 作者
1 靜觀自得(中楹南向額) 楷書 1982年 楊廷寶
2 靜觀自得(中楹北向額) 楷書 1982年 沈邁士
3 山光潭影 行書 1981年 胡厥文
4 碧梧軒 行書 1982年 葉路淵
5 壺嶠長春(前檐額) 行書 1983年 張愛萍
6 壺嶠長春(北檐額) 篆書 1982年 王個簃

桃花潭北岸則還設有碧梧軒和碧光亭。歸雲洞東側的碧光亭俗稱撲水亭,曾被改名為二六亭和宜六亭,三面皆臨水,坐北朝南,其始建時間現已無從考證。碧梧軒又名山光潭影館,俗稱四面廳,原為會客之地[33]。此軒西抵延綠軒、題青渡,東達觀水亭,其名出自杜甫《秋興》中的「香稻琢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一句。碧梧軒坐北朝南,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曾經三度毀於清咸豐庚申兵燹、抗日戰爭和文化大革命時。軒東置有橫琴石。軒內置有清式的紅木桌椅和長几,還懸有一幅木刻畫——三清圖。碧梧軒內還設有六額,詳況請參見右方的表格。東側的觀水亭北臨清鏡塘,又名枕流漱石軒;題青渡位處桃花潭東北角,由此可從桃花潭景區抵達凝霞閣景區。[10]

桃花潭西南岸的池上草堂又名舟而不游軒,坐北朝南,前山後水,東西長15.5米,南北寬6.65米,高5米,其名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池上篇》和《草堂記》,有「一堂靜對移時久,勝似西湖十里長」之讚譽[34]。內有芭蕉杜鵑桂花海棠南天竹等植物。叢桂軒之名出自《楚辭》中的「桂樹叢生兮山之幽」一句,曾毀於太平天國之役、兩經重修。軒外南側擺有三座立峰石,「壽星」居中,左「祿」右「福」,人稱三星石。[16]

凝霞閣景區(原沈氏園)[編輯]

凝霞閣景區位於秋霞圃東部[32],西鄰桃花潭景區,南接邑廟景區,以假山大屏山為中心,面積約為2700平方米左右。景區內院廊相連,院牆多半設有漏窗,植有樹木和花草。位處桃花潭東北部的凝霞閣為景區之主建築。[16]

凝霞閣又作迎霞閣,位處景區中軸線的北側,坐北朝南,其原址和始建時間均已無從考證。凝霞閣佔地面積達87.78平方米。四周置有迴廊,閣前的庭院寬敞大方。從凝霞閣西出的曲廊依依小榭向南曲折而行,與屏山堂相接。廊長8.7米,寬1.6米,高3.1米。凝霞閣東南則置有環翠軒,附近栽滿了青桐、桂花和芭蕉,「環翠軒」和「長春精舍」兩額均由顧振樂題寫。前院設古井一口,石欄圈呈六角形,上鐫正楷字「義井」。凝霞閣西南的屏山堂和賓藻風香室,原額均已毀壞,其形外凸。[16]

環翠軒西南部的扶疏堂,坐北朝南,高5.1米,面積達58平方米,其三楹由劉小晴和林仲興二人題寫。堂南的聊淹堂坐北朝南,與文韻居毗鄰,門前植有一棵松樹,設有一楹,面積為10.08平方米;堂西置有彤軒,其面朝西,亦設有一楹。環翠軒東北部則設有覓句廊和洗句亭,廊長22.15米,高3.3米,是一條南北複式五曲廊,內置16個方碑刻;洗句亭位於廊北,內有《柴侯德政去思碑》。閒研齋、數雨齋兩齋均位於屏山堂南部,南設數雨齋,北置閒研齋,通過曲廊和堂相連。聊淹堂、游騁堂兩堂均位於數雨齋南部,置有三楹,面向南方。[16]

清鏡塘景區(原金氏園)[編輯]

清鏡堂景區位於秋霞圃北部,南鄰清鏡塘,北靠啟良路,東接秋霞公寓,西毗歸家弄,面積約為1.35萬平方米,以植物景觀為主體。景區內的清鏡塘橫臥於南部,面積約達2700平方米,原為練祁河的支流,1974年時因操場的建造而被填平,於1985年被重疏[7]。東、西、北三端的水面較為開闊,其餘則如小溪一樣狹窄,與桃花潭相通。東部還有一座綠島。塘面立有觀荷、綠蔭、聽松三座石板平橋和一座由混凝土建城的清鏡橋。三隱堂東北部的清軒為全園的北部出口,於1985年新修。[16]

在園之東北設有三隱堂、柳雲居和秋水軒三座建築。三隱堂長27.9米,寬11.3米,高6.1米,面積多達315.27平方米,坐北朝南,其額由陳從周題寫。堂東的柳雲居舊址無從考證,四周遍植柳樹,由退休教師陸慰萱題額;堂西的秋水軒之面朝西,長5.7米,寬4.4米,高4.5米,其南栽有桂花,其北植有臘梅,西部則設有牡丹、杜鵑以及海棠。[16][32]

景區西部置有一座土山,南北長35米,東西寬18米,高2米,山上到處都是青松,人稱青松嶺。黃石瀑布位於嶺之西南坡,是一座由黃石堆疊而成的假山。其巔置飛瀑,其足有小溪。嶺南的補亭呈扇形,其面向東,額則於1986年由篆刻藝人丁祖敏所題寫。山巔的歲寒亭,長4.2米,寬2.7米,高4.35米。周栽「歲寒三友」——松、竹、梅,其名源自明代廢園侯氏園的歲寒亭。[16]

邑廟景區[編輯]

邑廟大殿的風貌

邑廟景區位於秋霞圃南部、東大街北部,北連凝霞閣景區,西接桃花潭景區,面積約為2700平方米。現在的建築和裝飾均大多數是晚清所建,但保持明代風格。[35]其大殿內設有城隍爺、觀世音尊像和12生肖60位星宿的雕像。[10]

城隍廟大殿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明清時屢建屢毀。到了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殿內的神像以及殿外的建築多半都被摧毀。1983年,大殿根據原樣修復。屋脊、吻獸由潘允星重塑,脊中的盤龍吐水戲珠圖意為消災減禍。屋脊的兩端塑有動物圖案及八仙座像,檐口飾有俗稱丕跌殺的釘帽。殿堂南北長50.66米,東西寬23.54米,高12.4米。1988年秋季,它被闢為上海民俗文化博覽中心陳列室,展品多達300餘件。園之東大門兩側的井亭呈正方形,邊長2.6米,高3.1米。兩亭內皆設有井,檐口刻有人物,頂板則鐫有雙龍戲珠圖。自大殿向北行走,過工字廊後即可到達城隍廟的寢宮,北檐懸有一匾,上方題有「果然靈」三字,內置有台凳、木床和一些床上用品,於1983年時與大殿一併修復。[10]

參考來源[編輯]

  1. ^ 雷蕾; 夏雨. 独步中国:上海. 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5: 第161頁 [2021-06-25]. ISBN 9787503225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2. ^ 古建筑、历史遗迹类一览表.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6-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3. ^ 盧瑩輝; 吳雲溥. 新编上海大觀.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3: 第345頁 [2021-06-25]. ISBN 7-80515-69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4. ^ 4.0 4.1 吳貴芳. 上海风物志.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2: 第104頁 [2016-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5. ^ 鄭祖安. 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第609頁 [2021-06-25]. ISBN 9787208052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4). 
  6. ^ 上海的花花绿绿(附图). 上海市檔案館. 2012-03-02 [2016-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7. ^ 7.0 7.1 7.2 韓欣. 中国名园. 東方出版社. 2006: 第310頁至314頁. ISBN 9787506025010. 
  8. ^ 鄭祖安. 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第609頁. ISBN 9787208052819. 
  9. ^ 9.0 9.1 薛順生; 婁承浩. 上海老建筑.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2: 第20頁. ISBN 9787560823652.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秋霞圃. 上海名園志.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0-04-26 [2016-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7). 
  11. ^ 顧柄權. 上海风俗古迹考.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3: 第127頁 [2021-06-25]. ISBN 7561708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12. ^ 朱宇暉. 江南名园指南.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2016-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諸生沈弘正購得龔氏園東側廢地興建 
  13. ^ 朱宇暉. 历史文化名城: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88: 第79頁 [2021-06-25]. ISBN 97878051505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6). 
  14. ^ 劉庭風. 中国古园林之旅.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4: 第222頁. ISBN 9787112058662. 
  15. ^ 黃宣佩; 李俊傑. 上海文物博物馆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 第184頁 [2021-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16.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第一节 秋霞圃. 上海園林志.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04-02-19 [2016-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6). 
  17. ^ 楊嘉祐. 上海风物古今谈. 上海書店. 1991: 第149頁. ISBN 7805694249. 
  18. ^ 陳伯海; 毛時安; 陳超南. 上海文化通史.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 第103頁 [2021-06-25]. ISBN 978753212255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19. ^ 档案与历史. 上海市檔案館. 1986: 第109頁 [2016-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20. ^ 朱宇暉. 江南名园指南.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2 [2016-12-02]. ISBN 978753236379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民國九年,啟良學校校長戴思恭遷校入園,發動合邑民眾認修園中樓台20餘處,再造之功,有似顏文樑之於滄浪亭。 
  21. ^ 王榮華. 上海大辞典:地理篇政治篇经济篇.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 第2047頁 [2021-06-25]. ISBN 9787532623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22. ^ 上海市嘉定區《馬陸志》修志領導小組. 马陸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4: 第107頁 [2016-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23. ^ 23.0 23.1 23.2 上海滩. 《上海灘》雜誌社. 2005: 第25頁 [2021-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24. ^ 24.0 24.1 24.2 24.3 第一节 秋霞圃. 嘉定縣誌.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02-08-08 [2016-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25. ^ 盧瑩輝主編;吳雲溥,曹憲鏞,徐同甫,林路副主編. 新编上海大观.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3-03: 547–551. ISBN 7-80515-697-2. 
  26. ^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国文物地图集 上海分册. 北京:中華地圖學社. 2017-01: 136–140. ISBN 978-7-80031-643-2. 
  27. ^ 第一节 私园. 上海通志.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6-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28. ^ 秋霞圃.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和上海市林業局. 2016-01-13 [2016-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29. ^ 景点导游. 嘉定區圖書館. [2016-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4). 
  30. ^ 陳伯海; 毛時安; 陳超南. 上海文化通史.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1: 第104頁 [2016-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31. ^ 上海旅游文化. 上海書店. 1992: 第379頁. ISBN 9787208075146. 
  32. ^ 32.0 32.1 32.2 秋霞圃. 上海文物博物館志. 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 [2016-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33. ^ 張學森. 園林記趣. 上海畫報出版社. 1992: 第67頁 [2021-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3). 
  34. ^ 方華文. 中国园林.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4-01-10 [2016-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3). 桃花潭景區的池上草堂,有「一堂靜對移時久,勝似西湖十里長」的讚譽。 
  35. ^ 第二节 其他道观. 上海宗教志.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2017-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