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培根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3月4日) |
羅傑·培根 Roger Bacon Order of Friars Minor | |
---|---|
出生 | 約1214年 英格蘭王國薩默塞特郡伊爾切斯特 |
逝世 | 1294年 英格蘭王國牛津 |
國籍 | 英國 |
別名 | Doctor Mirabilis 奇異博士 |
職業 | 修士、哲學家、鍊金術士 |
組織 | 方濟各會 |
信仰 | 天主教會 |
羅傑·培根(英語:Roger Bacon,1214年—1294年),英國方濟各會修士、哲學家、鍊金術士。他學識淵博,著作涉及當時所知的各門類知識,並對阿拉伯世界的科學進展十分熟悉。提倡經驗主義,主張通過實驗獲得知識。
生平
[編輯]羅傑·培根生於英國薩默塞特郡伊爾徹斯特的伊爾徹斯特修道院。具體的出生時間已無法確定,唯一相關的記載是他在1267年的著作中說「從我第一次接觸字母表,至今已歷40年」,而他在13歲進入牛津大學讀書是確定的,於是研究者假設他在進入牛津之前不認識字母表,從而推定他的出生時間是1213或1214年。如果他進入牛津之前已經識字,那他的出生時間應該是1220年以後[1]。培根的家境比較富裕,但是在亨利三世在位期間,家裏的很多財產被掠奪,一些家庭成員被流放。
培根在牛津大學就讀時可能曾師從羅伯特·格羅斯泰斯特,後在牛津大學講授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沒有證據證明他拿到了博士學位,他的「萬能博士」的稱號是死後才有的。1237-1245年之間他曾前往歐洲學術研究中心之一法國巴黎大學任教。1247年他回到了牛津大學,購買了很多書籍和儀器,謝絕社會和學術活動,開始自己的研究。大約1256年他成為方濟各會修士,從此失去教職。1260年更是受到方濟各會的禁令,要求他不能隨便出版書籍[1]:13-17。
培根受到的科學教育和他自己的研究使他看到了當時學術爭論的很多缺陷:沒有教師懂得希臘文,使得他們僅僅通過低劣的翻譯來了解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物理學並不像亞里士多德提倡的通過實驗來研究,而是對典籍進行爭論。目睹這一切的培根反對這種空洞的爭論,提倡實驗的重要性,並且出於他直率的個性,他到處宣揚他認為正確的方法,猛烈抨擊他所不同意的,這給他帶來了很多的麻煩。1256年培根一向抨擊的康沃爾的理查德開始擔任英國方濟各會的首腦。不久,培根被轉到法國的一所修道院。此後十年他只能通過寫信和朋友們交流。
培根曾給Gui Faucoi le Gros(後來的教宗克雷芒四世)寫信,後者對培根的學說很感興趣,並希望他提供一篇詳盡的論文。因為考慮到方濟各會的無特許下不得在會外傳播自己的著作的規定,培根對這一要求十分猶豫。克雷芒四世任教宗後,督促培根不顧規定,秘密寫一本書給他。培根遵命寫成涉及到修辭學,邏輯學,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的作品《大著作》,於1267年寄給教宗。同年他繼續寫了《大著作》的提要《小著作》,1268年他寫了為防止前兩部著作丟失而寫的簡要綜合本《第三著作》,均寄給克萊芒四世。這部書包含了當時各科學術,並真正地闡述了科學研究的方法。不過培根並沒有把每個題目都詳盡地闡述,只是寫了一個大綱,準備日後擴充。可惜的是,教宗於1268年去世,並沒有看到這部著作[1]:17-19。
根據紀載,培根從1277年起因對方濟各會激進派的同情,對一些占星術理論的好鬥立場,而在1277年被判軟禁兩年。不過一些現代研究指出培根被監禁的說法來自於他死後八十年左右的紀載,並不可信,[2] 1278年的某個時候,培根回到了牛津的方濟各會之家,在那裏他繼續他的研究,並在1292年後他完成了他最後一篇著作the Compendium Studii Theologiae不久後死亡,之後被葬在牛津的某處。[3]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Hackett, Jeremiah, Roger Bacon: His Life, Career, and Works (英語)
- ^ Lindberg, David C. (1995), "Medieval Science and Its Religious Context", Osiris, 10, No. 10, Saint Catherines Pre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pp. 60–79,
- ^ Hackett, Jeremiah M.G. (1997), "Roger Bacon: His Life, Career, and Works", Roger Bacon and the Sciences: Commemorative Essays, Studien und Texte zur Geistesgeschichte des Mittelalters, No. 57, Leiden: Brill, pp. 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