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蒙古化是指非蒙古族群放棄自身的文化轉而接受蒙古文化,或非蒙古族群放棄原有族群認同,改為與蒙古族同化的現象。

歷史[編輯]

在13世紀,蒙元征服漢地後,漢族在社會上處於劣勢地位,希望在政治經濟乃至文化等方面得到蒙古人的認同;一些漢族人是為了仕途順利而採用蒙古名,但也有漢人並非為了仕途,但為了與蒙古文化趨同而自行採用蒙古名,例如劉忽禿台、沈忙古夕、張也薩帖木兒等等,他們保留原有的姓氏,所以蒙古人稱其為「有姓漢兒」;也有漢族人放棄漢姓漢名,全用蒙古姓名。元代官制台端非國姓不以授,蒙古統治者也會向有功的漢族官員賜予蒙古名,賀惟一被元順帝賜蒙古姓,得到與蒙古人相同的國族地位才能名正言順擔當丞相一職,而漢族官員取蒙古名也是向蒙古統治者表忠心的方式之一。[1]高麗被蒙古征服後雖保存王室但風俗上沿用蒙古文化直到14世紀末。

同時也有漢人採用色目名,例如梁阿里、謝文智海牙,之所以取色目名有兩個原因,一部分漢族人分不清蒙古名與色目名的區別,故而誤取,二是色目人的地位較高,加之蒙古統治者多次下命禁止漢族人冒充蒙古人,故用色目名成為元代漢族人改變身份的途徑,但相比取蒙古名的漢族人,人數較少。[2]

另外,蒙古帝國征服各個民族地區後,也常將當地不少居民遷入蒙古高原,例如蒙古攻陷花刺子模玉龍赤傑後,就把當地十萬名工匠遷入蒙古高原,征服俄羅斯後,也在當地遷移部分居民至蒙古高原,令蒙古高原聚居不同的民族,例如在鄂爾渾河邊的鎮海城,就有一百多戶西域金織匠及三百多戶漢族毛織匠,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阿速人欽察人康里作為士兵為蒙古帝國鎮守蒙古高原,他們後來都蒙古化成為蒙古人。[2]

有研究從遺傳的角度指出,蒙元時代的蒙古高原人群組成非常複雜,有來自蒙古高原以外的各個不同的族群。[3]

現代[編輯]

蒙古宣佈從中國獨立後開始在蘇聯的影響下蘇維埃化[4],逐步清除中國影響,並將蒙古語作為境內蒙古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唯一官方語言,蒙古民主革命後恢復過去被蘇聯禁止的成吉思汗崇拜。以成吉思汗來命名的地址也紛紛湧現,還逐步恢復了老蒙文的教育和使用。[5]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岳婷婷《元代漢人取蒙古、色目名考述》
  2. ^ 2.0 2.1 蔡鳳林《元西域人蒙古化考》
  3. ^ 《蒙古國胡拉哈山谷和渾地壕萊山谷蒙元時期古人分子考古研究》
  4. ^ Will Mongolia Ever Escape the Shadow of Its Soviet Past?. WPR. [2020-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5. ^ 王宏嘉. 回归“回鹘文”的背后,是蒙古国靠拢西方的挫败感. 觀察者. [2020-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