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虞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虞松
出生215年
東漢
逝世3世紀
曹魏
職業三國官員

虞松(215年—3世紀),叔茂陳留人,一作會稽人,[1]東漢末年九江太守邊讓外孫。[2]三國時期曹魏官員。

生平

[編輯]

虞松弱冠之年即有才,景初年間隨太尉司馬懿征遼東,司馬懿命他作檄文,[3]平定割據遼東的公孫淵後,又由他作露布(捷報)。虞松隨軍班師後,司馬懿辟他為掾,正始年間,遷中書郎。[2][4]

司馬懿之子司馬師大將軍輔政後,以虞松參計謀。[5]嘉平五年(253年)五月,孫吳太傅諸葛恪圍攻合肥新城,蜀漢衛將軍姜維出兵圍攻狄道。司馬師問虞松:「如今東、西都有戰事,都告急,諸將卻意氣消沉,怎麼辦?」虞松舉昔日周亞夫堅壁於昌邑而七國之亂自敗的例子,指出諸葛恪盡出銳兵卻只攻打新城,是想要決戰,如果不能破城又不能決戰,拖延日久,勢必自退;姜維手握重兵卻只是響應諸葛恪,也不是能深入的,以為魏軍肯定集中用兵東線,西線必空虛,才直入的,如果派關中諸軍倍道急赴,出其不意,姜維也將退兵。司馬師認為他說的對,派車騎將軍都督雍、涼兩州軍事郭淮雍州刺史陳泰率關中軍隊解狄道之圍,敕鎮東將軍都督揚州毌丘儉等自守,不救新城。姜維果然糧盡而退,諸葛恪未能攻克新城,軍隊疲勞多病,也只得退兵。果然都如虞松所料。[6][7]

甘露元年(256年)二月,魏帝曹髦宴群臣於太極東堂,與侍中荀顗尚書崔贊袁亮鍾毓、時任給事中中書令虞松等一起講述禮典,於是言及帝王優劣之分,談論少康漢高祖。次日經筵講讀完畢後,荀顗、袁亮等認為少康為優,而崔贊、鍾毓、虞松等認為「少康德行優秀,漢高祖功績多,比較起兵的家底則少康成功容易,比較時局則高祖成功更難」。曹髦指出上古時代憑藉仁德勳業成事容易,秦漢之交憑藉武力成事容易,少康立德,高祖立功,所以少康在高祖之上;少康能夠誅滅暴者(指寒浞勢力),武功也未必遜於高祖;少康的功績因相關史料不全才不顯,僅有伍員粗述大略,但也能從中看出少康是大才,如果關於其言行的史料完備了,便沒有異議了。眾臣都悅服。虞松稱讚曹髦所論,建議記錄成篇,流傳後世。曹髦認為自己的學問還不夠,不應貽笑後世,沒有答應。鍾毓弟侍郎鍾會退下後,還是記錄下了曹髦的話。[8][9]

秘書郎鄭默考核舊文,刪省浮穢,著《魏中經簿》。虞松說:「而今而後,朱紫(比喻善惡)別矣。」[10]

虞松後來擔任太守、大司農[1]虞濬,字顯弘,西晉年間官至廷尉[2]

虞松擅長書法,有隸紙草書,具姓名一紙,十一行,被唐朝竇泉認為可入品流,記入《述書賦》。[1]

存疑記載

[編輯]

魏晉世語》記載,司馬師曾命虞松作表文,數次都不滿意。過了很久,虞松不知道怎麼改,焦慮之情溢於言表。尚書中書侍郎鍾會察覺,問他,他以實情回答。鍾會取來表文看,改了五個字。虞松悅服,呈給司馬師,司馬師說:「這不應該是你寫的,是誰寫的?」虞松說:「鍾會。之前也想說,正好公問我,我不敢貪冒其能。」司馬師認為鍾會可大用,可令他前來。鍾會問虞松司馬師的能力,虞松說:「博學明識,無所不貫。」於是鍾會與司馬師相見,司馬師贊鍾會「真王佐材」。《冊府元龜》亦收錄這則故事。但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質疑:鍾會是名門之子,早有聲譽,弱冠之年已為顯赫朝官,司馬師怎麼可能不認識他,要等他改了虞松的表文再通過虞松舉薦才能相識,而且如果之前不相識,作為政治家的司馬師怎麼可能見鍾會改了五字便知其可大用?[2]

西晉元康六年(296年),時任太常虞松考正舊儀,但至死沒完成。此虞松與上述年代差距甚遠,或非一人。[11]

文學形象

[編輯]

羅貫中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虞松主動對司馬師獻計,且被稱為「主簿」。

註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