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魏了翁(1178年—1237年),字華父,號鶴山,蜀地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南宋哲學家,蜀學集大成者,工書法,尤善篆書行書。曾為禮部尚書端明殿學士,贈太師文靖。能填詞。

生平[編輯]

祖父魏革,娶妻高氏,有七子二女[1]。父魏孝璹過繼高家,改名高孝璹,有六子。「英悟絕出,日誦千餘言」[2],人稱神童,十五歲寫《韓愈論》。

慶元五年(1199年),進士及第。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

開禧元年(1205年),除秘書省正字,後遷校書郎。以親老乞補外任,出知嘉定府(四川省樂山縣)。

嘉定三年(1210年),因父亡,辭職回家守孝,築室白鶴山(梧州邛崍市區西郊)下,創建蒲江鶴山書院授徒講學,士爭從之,世稱「鶴山先生」[3]。守孝期滿後,先後至漢州、眉州、滬州任職,有治績。力主抗,獻邊防十策。受朱端誣告,連降三官。復為禮部尚書。官至端明殿學士。

寶慶元年(1225年),因不滿史彌遠矯詔,廢趙竑、立趙昀為帝,被貶居靖州六年,並創建靖州鶴山書院宋理宗曾賜御書「鶴山書院」以嘉獎他的講學活動。

晚年以端明殿學士、僉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江淮軍馬[4],曾指揮宋軍克復襄陽。

嘉熙元年(1237年),卒於紹興府安撫使官所。賜太師,文靖。葬於楓橋鎮高景山金盆塢[5],詔賜第宅於蘇州南宮坊(現書院巷)。

學術[編輯]

《宋元學案.鶴山學案》記載鶴山生平及學術思想。鶴山與朱熹及其弟子輔廣李燔有往來,又與陸九淵之子陸持之友好,並吸取心學的精華。魏了翁對《周易》極有研究,重視王弼邵雍等人的見解,認為:「大抵性善之義具於《易》。」他認為:「辭、變、象、占,《易》之綱領,而繇、彖、象、爻之辭;畫、爻、位、虛之別;互、反、飛、伏之說;乘、承、比、應之例,有不知則義理闕焉。」。黃百家稱:「鶴山識力橫絕,真所謂卓犖觀群書者。」了翁對河圖洛書、「先後天易說」亦深信不疑[6],直言「戴九履一之圖其象圓,五行生成之圖其象方,是九圓而十方也,安知邵子不以九為圖,十為書乎」[7]

著作[編輯]

著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九卷、《九經要義》二百六十三卷、《周易集義》、《易舉隅》、《周禮井田圖說》、《古今考》、《經史雜抄》、《師友雅言》。詞有《鶴山長短句》。

傳記[編輯]

《宋史•卷四百三十七•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卷八十•鶴山學案》

清繆荃孫《魏文靖公年譜》。

研究[編輯]

《魏了翁文學研究》,張文利著,中華書局出版,2008年11月。

註釋[編輯]

  1. ^ 長子魏敏孫,次子魏士行,三子魏和孫,四子魏南壽,五子魏直行,六子魏孝璹,七子魏孝壽。
  2. ^ 宋史
  3. ^ 《綠色天國朝陽湖》記載:「寶慶三年(1227)八月,魏了翁從靖州回故里蒲江丁父憂,解官心喪,在白鶴山下,開門講學,高定子、許弈、李性傳、姚希得、秦九韶、高斯得等士爭從之,由是蜀人盡知義禮之學,史稱『鶴山講學』。」
  4. ^ 宋史/卷437,「執政遂謂近臣惟了翁知兵體國,乃以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
  5. ^ 《滸墅關志》載:「魏文靖公了翁墓,在高景山金盆塢。嘉熙元年葬,史繩祖撰神道碑。」
  6. ^ 《答蔣得之山》:河圖、洛書之數古無明文,漢儒以後始謂羲卦本之圖,禹疇本之書。本朝諸儒始有九為圖,十為書;九為書,十為圖之說。二者並行,莫之能正。至朱文公始以九圖十書為劉長民托之陳圖南,辭而辟之,而引邵子為證。然邵子不過曰: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第言圓方,不言九十。
  7. ^ 《跋司馬子巳先後天諸圖》